點閱人數:87
名稱
  • M
    山桂花
  • I
    泰雅族khuni’mkrahu、iyu yungay
    排灣族dava
    布農族takiludun ma'ansum puah tu lukis、malanhasainatan
    魯凱族lasalreme
    賽夏族kamo’mo’
    太魯閣族qhuni banah
    撒奇萊雅族hingliw
    拉阿魯哇族tautau
  • H
    鯽魚卵 chit-ǹg-lón
  • T
    山桂花 suann-kuì-hue
  • J
    うばがねもち
  • E
    Japanese maese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山桂花


【科名】紫金牛科(Myrsinaceae)

【學名】Maesa japonica (Thunb.) Moritzi & Zoll.

【別名】

台灣山桂花、鯽魚膽、六角草、九切茶、烏樹仔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株高可高3.5公尺。全株光滑無毛。樹皮帶白斑。單葉互生,具柄,橢圓形,長5-12公分,先端漸尖,波浪緣至細鋸齒緣,中肋及側脈下凹。腋生總狀花序,花冠5枚裂片,白色,具芳香氣味。花期春、夏兩季。球形漿果,成熟時白色,果期夏、秋兩季。內含數枚黑色種子。

【性質特性】

  含杜莖山醌(maesaquinone)。性味苦、平,可接骨消腫、去腐生肌,治赤痢、胃病、風寒等等。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以及綠島及蘭嶼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林緣半遮蔭處。

 

【原住民族語名】

泰雅族

khuni’mkrahu[上坪前山群]

iyu yungay[馬武督群]

排灣族

ljaselem [北排灣]

’dava

布農族

takiludun ma-ansum puah tu lukis

malanhasainatan[施武群]

haraia[施武群]

魯凱族

lasalreme

賽夏族

kamo’mo’

邵族

ga sim sim

mabuliya

太魯閣族

qhuni banah

撒奇萊雅族

hingliw

拉阿魯哇族

tautau

【生活使用】

食用。藥用。

泰雅族

  受傷時,可將根打碎後敷於患部,以布包紮。

排灣族

  傳統上視為禁忌樹種,不可用來當柴薪,否則其火煙會使嬰孩眼睛失明。

布農族

  將根煎服,可治赤痢。受傷時, 將嫩葉嚼碎後外敷於患部。

  嫩葉可用來治療狗、豬閹割後的傷口。 

魯凱族

  嫩葉可食。

賽夏族

  受傷時,可將根打碎後敷於患部、以布包紮。將嫩芽搗爛,取汁液加少許鹽服用,可治腹痛、腹瀉。

邵族

  邵語mabuliya,語意「白的」。

  刀傷時,可將植株打碎後以汁液洗滌,再敷於患部。

太魯閣族

  果實可食。

  動物喜歡食用果實。

 

【圖】山桂花。(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
  • 賴盈秀等,《賽夏族民俗植物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6年。
  • 中華民國人文資源研究學會,《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圖鑑》,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
  • 石正人等,《台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植物篇》下,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
  • 鍾明哲、楊智凱,《台灣民族植物圖鑑》,台中:晨星出版,2012年。
  • 何玉玲等,《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彙編》,台北:衛生福利部,2018年。
  • 林瑞祥,〈太魯閣族民族植物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