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7
名稱
  • M
    黃藤
  • I
    阿美族dongec、’oway、oway
    泰雅族kowarohu、kowayuhu、qwayux、wani
    排灣族quway、kowai、quay、gowye、uway
    布農族huaz、Quaz
    魯凱族uvay
    鄒族wue、doculu、ue
    賽夏族oeway
    太魯閣族qwarux
    撒奇萊雅族uway
    賽德克族qwarux
    拉阿魯哇族vui’i
    卡那卡那富族uai
  • H
    黃藤 vòng-thèn
  • T
    黃藤 n̂g-tîn
  • J
    すいとう
  • E
    Formosan raffanpalm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黃藤


【科名】棕櫚科(Palmae / Arecaceae)

【學名】Calamus formosanus Becc.

【別名】

五脈剛毛省藤、省藤、假黃藤、藤、紅藤

【形態特徵】

  攀緣性木質藤本。全株除根部皆長滿棘刺。莖長30公尺以上,老莖木質化。羽狀複葉,長1-2公尺,小葉披針形,先端漸尖,葉緣時生小刺長20-50公分,平行脈。圓錐花序,小花黃綠色,具特殊異味,單性花,雄花花被殼斗狀,具雄蕊6枚,雌花花被管狀,具3柱頭。果實橢圓形,長1-5公分,外被覆瓦狀鱗片,成熟由綠轉黃。內含種子1粒。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2000公尺以下原始闊葉林內。

【性質特性】

  含二氫楊梅素(dihydrotricin)、小麥黃素(tricin)、柚皮素(naringenin)、新木脂素(neolignans)

  可清血涼血、瀉熱袪風、降血壓、通腸減肥。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dongec

’oway

o'way

oway

泰雅族

kowarohu

kowayuhu

qwayux[Msbtunux大嵙崁群Rahaw溪口部落、Mrqwang前山馬利古灣群、Mknazi群]

wani[Klesan南澳群]

排灣族

quway[高士佛部落、平和部落]

kowai

quay[Tjaiquvuquvulj群]

gowye[東排灣群土坂部落]

uway[台坂部落]

布農族

huaz

quaz

卑南族

lrusi

'uway[下賓朗部落、利嘉部落、知本部落]

uway[普悠瑪部落]

魯凱族

uvay

鄒族

wue

doculu

ue

賽夏族

’oeway

邵族

guyai

faa

噶瑪蘭族

longs[東海岸群]

way[東海岸群新社部落]

太魯閣族

qwarux

撒奇萊雅族

uway

賽德克族

qwarux

拉阿魯哇族

vui'i

卡那卡那富族

uai

【生活使用】

食用。藥用。工具用。祭儀用。具文化象徵意義。

阿美族

  過去黃藤心是招待客人或重要節日才能吃到的食物,因黃藤生長在山中,平時很難吃到。後政府補助族人種植黃藤,使現今食用黃藤增多,種植面積也更廣。

  dongec(藤心)可食,採集後須立即保鮮,味甘、苦,可烤食、沾鹽吃、涼拌、煮湯。果實可食,味酸。藤心可降血壓、降火氣、通腸減肥,或作為婦女產後的補品。族人認為,吃藤心能延長壽命。

  黃藤可綑綁柱梁、建屋,或做家具、蓆鋪、背簍、背筐、藤罐、藤盒、背帶。

泰雅族

  果實中央透明的果肉可食,味極酸。poli(藤心)味苦甜、多汁,可煮湯、烤食,生食可解渴。

  藤皮耐用、不易腐爛,可做繩材,綁梁柱、屋簷支架,也可做獵具、刀柄、背籃、衣簍、濾酒器、煙斗、藤包、織布用的裝線籃、抓魚魚簍、帽子、裝飾品。將藤皮搓揉成繩索作為套索,藤條用火燒彎,可做大型動物陷阱。

  boyaw(帶刺的黃藤新葉)可深入樹洞勾出飛鼠,待飛鼠出洞後再用槍射殺。莖藤剝去荊刺後,將藤條表皮綠色部分、內側白色部分削片,曝曬、烘乾後,即可用來編織。成品於炊煮時放在爐火上烘烤或煙燻,可防腐、防蟲,也可增加黃藤製品的堅韌、延長使用年限。

  黃藤的母株、新葉如果有m'ba(局部突起),表示有buqi(蟲),可烤熟、生食。飛鼠、鳥類喜歡食用果實。

排灣族

  日本時期,族人會將黃藤送到交易所,交換民生用品。

  排灣語quway、uway,也是村落的名字。屏東縣獅子鄉竹坑村原族名curuquay,指此處有很多黃藤。台東太麻里的豆羅拐社(現移至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排灣語tjuruway,語意「長滿黃藤」。

  嫩心可食,味苦、甘,可煮湯、涼拌、烤食,也可做Qinafu(奇那富)的餡料,採集後須立即保鮮。

  蔓莖可做建材、綑綁梁用的繩索。

  藤皮可做背籃、豆皿、椅子,或搭建吊索過河。

布農族

  布農語masuhuaz為高雄市桃源區梅山部落舊地名,masu語意「多、茂盛」,huaz語意「黃藤」,指該地過去長滿了黃藤。

  嫩藤心可吃,果穗可做零食。

  可做背龍、織布機腰帶papavu

卑南族

  卑南語uway,是南島語族對黃藤的共同稱呼。

  藤心可食,味苦,可煮湯、炒食。果實可食,味酸。

  外皮可做建造家屋的繩索。

  藤莖、內皮可做背籃、背簍、背筐、背帶、篩、箕。

魯凱族

  嫩心可食,可煮湯、涼拌、烤食。

  莖可做建材、綑綁梁用的繩索。藤皮可做背籃、椅子。

鄒族

  鄒語doculu來自日語。

  藤心可食。

  黃藤可用來綑綁、固定kuba(會所)的梁柱。藤皮可綁建材、門栓。

  莖可作為祭典用的火把。藤皮光滑、堅韌、彈性佳,可做背袋、家具、固定陷阱的材料、背籃。鄒族的藤背籃底部不同於他族的四角形,而會另以藤條編成圓環狀的底座。

賽夏族

  生病時,族人會以黃藤鞭打病患身體,越多刺的黃藤效果越好。藤條也被用來作為教化犯錯小孩的工具。

  矮靈祭的祭歌裡,有多首提到黃藤。當賽夏人看見纏繞的黃藤,就會輕哼其中一節,以提醒與人和氣、團結。

  藤心可煮湯、涼拌、火烤食用,可解熱、降火氣。根煮湯可降血壓。

  藤皮曬乾、烘烤後,具韌性、柔軟,可做繩材、背籃、家具、裝漁獲用具、拐杖、藤鞭。黃藤莖長滿刺,動物不輕易進入,因此族人會將受傷或發怒的大型野獸引誘或趕入藤林,以捕獲獵物。

邵族

  黃藤莖火烤彎曲後固定,可做祖靈籃的兩邊支柱,再用莖皮編織籃盒。以黃籐編織的祖靈籃,使用年限較長。

  嫩心莖可炒食、煮湯。根可清血、解熱、降血壓。

  莖表皮光滑、具可塑性,可固定建築、編織住屋內牆,也可做各式背籃、繩索、家具、提籃、飯盒。

噶瑪蘭族

  噶瑪蘭語longs,語意「藤心」。fehi na way語意「藤葉」,velikokway語意「藤的果實」。

  藤心可煮水、煮湯、做沙拉、烤後食用。藤心可降血壓、降火氣。果實可食,味酸。

  藤皮可蓋房子、編織。

太魯閣族

  poli(藤心)為感恩祭的祭品之一,以表達對祖靈的感恩、祈求庇佑、期望隔年豐收。

  藤心可生食解渴,或加果實煮湯,果肉味酸。果實、藤心煮湯可治頭痛、降高血壓,藤心湯可治拉肚子。藤心可販售。

  藤皮、藤片可做建材、綁梁柱。

  藤皮可做農獵器具、篩子、置物籃、織布用的盛線筐、草蓆、男女用背籃、肩帶、頭帶、藤帽。可用duduh qwarux(帶刺的葉子)尖端深入樹洞勾飛鼠。

  動物喜愛食用果實。

撒奇萊雅族

  藤心是祭祖靈、祭神、祭天的聖品,也是宴客的上等食材,和部落英雄的象徵之一。

  磯崎部落豐年祭的第一天會狩獵、採藤心。當族人到山區採藤心時,每人約隔3公尺寬就定位,同時向正前方尋找藤心,前方的藤心皆屬於自己。

  嫩心味苦性寒,可煮食、炒食、火烤。根可清血、解熱、降血壓,可治高血壓。

  藤皮可綁竹屋、木屋的竹子、木頭。

  老藤皮彈性佳,可做背籃、椅子、藤床、秧籃、牛口罩、飯盒背帶。

賽德克族

  受外族影響才開始食用藤心。

  藤莖去肉厚削成適宜的藤材,可做蓋房屋、工寮、豬舍、雞寮的繩索;或做tokan lawa(男用背簍)、burunguy(女用背籃)、魚簍、藤帽,獵刀、矛握把上的護持。族人會在黃藤皮製做的puci(藤編置物盒)中放入獸尾,用於狩獵放陷阱時祝禱。

  採集時,以生長在向陽面的黃藤為佳,因生長於背陽面的黃藤易斷裂且不耐用。

卡那卡那富族

  嫩莖可煮湯、烤食。

  藤可做繩索,也可綁梁、柱。

西拉雅族

  祭祀慶典時,地位最高的神職人員如尪姨等會使用黃藤製的法器「尪祖拐」。尪祖拐可擊退壞人、附在人體的壞鬼。

  嫩心可食。

【圖】黃藤。(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
  • 鄭漢文等編著,《排灣族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5年。
  • 董景生、王光玉、林麗君,《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5年。
  • 陳豐村等,《台灣原住民飲食植物圖鑑》,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5年。
  • 吳雪月,《台灣新野菜主義》,台北:天下遠見,2006年。
  • 賴盈秀等,《賽夏族民俗植物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6年。
  • 石正人等,《台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植物篇》下,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年。
  • 黃啟瑞、董景生,《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9年。
  • 李麗雲等,《卑南族的家與植物》,台東: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2009年。
  • 魯丁慧、邱柏瑩撰,《鄒族之植物利用》,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1年。
  • 王志強等,《走進西拉雅:西拉雅民族植物手冊》,台南: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11年。
  • 鍾明哲、楊智凱,《台灣民族植物圖鑑》,台中:晨星出版,2012年。
  • 魯丁慧、陸象豫編著,《邵族之植物利用》,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3年。
  • 張子孝等,《賽德克族(Tgdaya/Truku/Toda)民族植物》,南投:南投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2017年。
  • 何玉玲等,《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彙編》,台北:衛生福利部,2018年。
  • 林瑞祥,〈太魯閣族民族植物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2018年)。
  • 邱碧華,〈Kanakanavu民族植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 吳雪月,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黃藤」條)。
  • 旮日羿‧吉宏,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黃藤」條)。
  • 台東縣政府,部落野菜食在健康(「黃藤」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