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蕁麻科(Urticaceae)
【學名】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 var. nivea
【別名】
白葉苧麻、真麻、線麻、紵、員麻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株高1-2公尺。莖直立,圓柱形,纖維質豐富,表面密被柔毛,基部橫走。單葉互生,廣卵形,長7.5-15公分,寬7-14公分,葉基寬,基部略心形,先端漸尖,鋸齒緣,質粗糙,葉背灰白色,密被絨毛。腋生圓錐花序,單性花,雌花球形,淡綠色。扁卵瘦果聚生成球形。
【分布】
栽培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中低海拔灌叢或人為栽培。
【原住民族語名】
泰雅族
k’gi
排灣族
zakilj[台坂部落、高士佛部落、平和部落]
卑南族
keriyu[下賓朗部落、普悠瑪部落、利嘉部落]
keriw[知本部落]
魯凱族
lrekelreke
鄒族
ngei
賽夏族
kakiw
太魯閣族
krig
賽德克族
keguy
拉阿魯哇族
ʉrangʉ
卡那卡那富族
ra'u
【生活使用】
藥用。纖維用。祭儀用。涉及禁忌。
泰雅族
可製繩子、裝獵物的網子,為重要線材。
排灣族
排灣語leklek,指苧麻織成的線。苧麻織成的麻線是問卜、zemala(進行召喚亡魂)、敬天、敬祖靈、治療病人儀式的重要法器。
古樓部落的leklek也是神靈的代稱。當巫師用無患子為人問卜治療時,首先會詢問屋內的守護神Iqumaqan,看是不是因為放小米種子的神龕受到了忽視、汙辱,卜辭中將守護神稱為leklek。
據說老人家在山上遇到百步蛇時,會對百步蛇說:「我會用繩子將你吊起來,送你到無人經過的地方。」若是用一般繩子,百步蛇不會讓步,必須要用苧麻織成的麻線,百步蛇才會同意。
苧麻製的麻繩可做織布、衣服、佩刀背帶、陷阱吊索、捆綁物品的繩索。
卑南族
巫師的法器陶珠需以苧麻線穿繞綑綁。祭祀時,巫師也會以苧麻絲穿過陶珠、放在剖半的檳榔籽內或綁住檳榔籽作為祭祀。
苧麻加工後可做麻布、麻繩、繩索、背袋、織布。
魯凱族
苧麻有多種禁忌。貴族不可種植苧麻;女人紡紗時,不可面向屋內的爐灶;紡紗開始後,男性不能碰觸麻紗;織布完成時,要paralikiliki(用水噴灑)宣布解除所有的禁忌。
下三社群’Oponoho萬山部落,曾經發生苧麻不幸事件。舊萬山部落分為上、下兩個小部落,據說某次上部落採割苧麻時,突然集體精神恍惚、失去抗敵的能力,而慘遭入侵的敵人所殺害。從此萬山部落的男性不得觸摸苧麻。
加工後可做織布、繩、kadrai(網袋)、tukudru(竹籃的背帶)、sakebekebecane(刀鞘的腰帶)、sakelrakelradhane(鉤帶)。
賽夏族
根曬乾切薄片煮水、燉煮排骨,可治肝病。
邵族
苧麻加工後可編織成衣物、繩索、漁網。
太魯閣族
纖維細長、堅韌,加工後可做織布、腰帶、服飾、被子的原料、布毯、網子、魚網、揹網、繩索、固定帽子的線、綁柱或梁材的細線等等。
因苧麻為織成衣物、被子的主要原料,族人喜歡種植在住家四周及石牆邊,方便以家裡的灰燼及垃圾加以施肥。
種植苧麻多由婦女負責,一年可收成三次,春季收成的苧麻纖維最長、堅韌、量多,冬季收成的纖維較短且脆。
賽德克族
加工後可做織布線材、繩索、陷阱、男用背袋、背帶、漁網等等。
卡那卡那富族
莖為'ʉrʉvʉ(巫師)的法器。米貢祭儀式結束前,會以苧麻絲線祈福。
莖抽絲後,可製成陷阱用的繩索,或製成ngiri(絲線)。
【圖】苧麻。(林志忠拍攝,2023年9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