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川,族名巴厄拉邦.德納班Paelabang Danapan,筆名海若。散文家、學者、文化評論者、書法家。生於1953年(民國42年)。出生於台東縣卑南鄉賓朗村下賓朗部落Pinaski。現居於台北。卑南族人。
學歷
7-13歲(1960-1966年,民國49-55年),就讀賓朗國小。13-16歲(1966-1969年,民國54-57年),就讀台東中學初中部。16-19歲(1969-1972年,民國57-60年),北上就讀天主教恆毅高級中學。
23歲(1976年,民國65年)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30歲(1983年,民國72年)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31-35歲(1984-1988年,民國73-77年)赴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研究,獲漢學碩士學位。
重要經歷
7歲(1960年,民國49年),身為頭目的姨祖父過世前託付:「一定得為卑南族好好讀書,否則下田做農。」使得孫大川小學時期開始有卑南族的意識。
35歲(1988年,民國77年)返國,任教於私立東吳大學哲學系(1988-2002年,民國77-91年),同時決定書寫台灣原住民族的困境,投身於原住民文化重建與再創造的工作行列。同年,在母親支持下,推動下賓朗部落猴祭、大獵祭復振工作。
40-61歲(1993-2014年,民國82-103年),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發行《山海文化》雙月刊。擔任總編輯的孫大川說明此雜誌的三個重點:接受具原住民身分者創作任何題材;鼓勵族語和漢語書寫,並強調原住民的漢語書寫將豐富雙方的語言世界;內容需連結當代社會議題、傳統文化及國際原住民運動之動向。
43-47歲(1996-2000年,民國85-89年)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第一任政務副主任委員。
49-53歲(2002-2006年,民國91-95年)任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所長兼民族語言傳播學系系主任。期間著手進行原住民作家的編選與出版《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台北:印刻,2003年),籌畫台灣原住民各族代表性的神話故事傳說的青少年讀物《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台北:新自然主義,2002年),同時編纂《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孫大川其與天主教人文運動有深厚的關聯,在比利時進修時深刻接觸歐洲天主教知識體系。曾合著《活力教會:天主教在臺灣原住民世界的過去現在未來》(2005),探討天主教在原住民社會的歷史與當代實踐,也為文參與信仰省思與文化對話,多年於《見證雜誌》、《天主教周報》發表文章。1985年(民國74年),經比利時耶穌會士引介認識巴黎為全球赤貧者服務的「第四世界運動」(ATD Fourth World),之後長年致力於推動台灣在地實踐,也有相關著述。51-61歲(2004-2014年,民國93-103年)陸續擔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中華電信基金會董事。
53歲(2006年,民國95年)至今,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任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56-60歲(2009-2013年,民國98-102年)任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60-61歲(2013-2014年,民國102-103年)任總統府國策顧問。61-67歲(2014-2020年,民國103-109年)任監察院副院長。68-71歲(2021-2024年,民國110-113年)獲聘為總統府資政。
重要著作
著有《久久酒一次》(1991年出版,2010年增訂版)、《山海世界——臺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2000)、《姨公公》繪本(簡滄榕繪,2003)、《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2007)、《搭蘆灣手紀》(2010)。
主編原住民族文學叢書,有華語兩套、日本語一套。《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 小說卷、散文卷、評論卷、詩歌卷》7冊(印刻,2003)、《台湾原住民文学選》9冊(下村作次郎、土田滋共同主編,草風館,2002-2007)、《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12冊(聯經,2024-2025)。
不只為臺灣公共文化注入深層的人文倫理與行動反思,更使原住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困境進入國際倫理與哲學討論的場域。另有合著《活力教會:天主教在臺灣原住民世界的過去現在未來》(2005)、《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2006)、《我在圖書館找一本酒:2010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家筆會文選》(2011)。
孫大川的塗鴉和書法作品以其幽默詼諧、隨興恣意著名,曾舉辦2018年(民國107年)「山海原藝」、2022年(民國111年)「番人寫字」、2024年(民國113年)「用筆來唱歌」等等書法、塗鴉展。
作品特色與貢獻
孫大川的作品以散文、文化評論為主,多以自身經驗、社會觀察為出發點,既寫童年的部落經驗,也有對弱勢族群的處境、社會現況的分析,另有以原住民歷史、文學為對象的學術論文。其出版作品與研究計畫,不只關注原住民族文學發展,同時對文化保存、政策推動、母語使用、藝術發展、歷史紀錄、神話書寫等等皆投注諸多心力,退休後則致力於傳統祭儀古謠的翻譯與註釋。
2000年以後的原住民漢語文學發展,孫大川貢獻極大,為大力提倡者。原住民漢語文學的發展可溯自1980年代中期的社會情勢,原住民借用漢語、以第一人稱書寫族群與個人歷史,成為介入台灣書寫世界、主流社會的途徑。1993年(民國82年)開辦的山海文化雜誌社,開啟原住民族漢語文學書寫發表的場域,並舉辦多屆原住民漢語文學獎,鼓舞並培養許多新的原住民作家、創作者。隨文學獎、而原住民族文學也逐漸從80年代原運的附屬品形象,逐漸走出更多元的議題。孫大川與印刻合作出版的《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收錄61篇原住民作家創作及原住民文學相關評論,並有作者介紹與各篇作品之評介,是了解台灣原住民漢語創作發展的重要書籍。孫大川亦長期與日本學者下村作次郎等合作,將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創作翻譯至日本出版。
孫大川致力於指導推動書寫地方誌、編纂叢書、祭儀書寫,也指導眾多原住民文學與文化領域的研究人才,至2025(民國114年)統計,共指導35部博碩士論文,許多已為學界中堅。同時其重要藝文理論如「夾縫中的族群建構」、「黃昏的民族」、「山海文化」、「介入書寫」、「蕃人寫字、「臺灣送給世界的禮物」」等等,也深刻影響原住民族文化、文學的發展,並促使更多原住民族研究的不同面向的開展。他以「黃昏的民族」形容在文化、社會、生存空間上都逐步邁向死亡的原住民,唯有不避諱談論原住民可能消亡的事實,才能思索文化重生的可能。此為原住民運動中時常被引用的口號,孫大川並由此強調原住民可以用漢語寫作、紀錄歷史,也必須找回屬於民族的主體與尊嚴。
孫大川關注原住民族文學為主流的台灣漢語文學所帶來的影響,他以「介入書寫」、「番人寫字」強調原住民文學中族語、漢語、日語、台語等等多種語言混用,主動挑戰台灣文學的主流語言,以第一人稱創造累積屬於自己的民族文獻。若自主題觀之,原住民族文學扣合自然、弱勢,除了連接「回歸本土」的台灣意識,也是強調回歸人性、返回山海、「捍衛第一自然」的重要反省。孫大川認為,這樣的反省,是原住民、原住民族文學給予台灣和世界的重要禮物。
孫大川在台灣多元文化創造及原住民文化振興方面的貢獻,備受肯定。曾榮獲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一等原住民事務專業奬章(2000)、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二等勳章(2000)、第9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奬原住民奬(2001)、第8屆台北文化奬(2004)、行政院一等功績奬章(2013)等榮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