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0,706
  • 線上人數: 2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查詢的關鍵字:『狩獵』, 共106筆


《イノシシ狩猟の民族考古学:台湾原住民の生業文化》(野豬狩獵之民族考古學:台灣原住民之生計文化)
21PAN 泛族群 D 重要文獻

志,《イノシシ狩猟の民族考古学:台湾原住民の生業文化》(野豬狩獵之民族考古學:台灣原住民之生計文化),東京:御茶水書房,2008年。 研究背景   本書之編寫,以作者於2002年度對總合研究大學院大學文化科學研究科提交之博士論文〈台湾原住民のイノシシ(Sus scrofa taivanus)狩猟の民族考古学的研究:動物遺存体研究の方法論構築にむけて〉(台灣原住民的野豬(Sus scrofa taivanus)狩獵之民族考古學研究:為構築動物遺體研究之方法論)為基準。本書之編寫基礎為田野調查,調查期間為1995年2月至2000年8月,作者於此期...

出草
21PAN 泛族群 L 生活禮俗

為其服喪3天,一個月內禁止出草;日暈和月暈都是凶兆,必須取消狩獵出草行程;家人出草則不可結婚或參加他社婚禮(A261、B76、B81、B89、B94、B95、B96、B97、B98、D359)。 13團員會攜帶準備的糧食和武器,首領會攜帶羌皮製的袋子ssyan cin'ntu',袋中藏著獵首所得到的cin'ntu'(漢人髮辮子)、phbingan qsya'(可盛水之瓠製小杯)、hajung(松柴及燧具)(A261、B105-B109)。常見的糧食是米和粟搗成的麻糬或包葉食物(D357)。 14首領以小瓠盛水,取一根芒草浸在瓠水中,然後灑在團...

黃金歲月
21PAN 泛族群 Y 神話傳說

金歲月的神話通常也解釋了為何人類要耕種、為何穀倉需防鳥、為何狩獵要慎重、為何薪柴需自己去撿等生活常識與文化儀式的起源。 二、16族各族的神話傳說概要 阿美族 阿美族的黃金歲月神話都與小米有關。1過去只需半粒小米就能讓一家飽食(A3-17、B1-7)。 2但自從人吃了鰻魚後,丟進鍋裡的小米消失、農作歉收、族人餓死,黃金歲月不再(A3-17)。 3族人從此禁食鰻魚(A3-17)。 參考文獻: A《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 阿美族奇密社、太巴塱社、馬太鞍社、海岸蕃》頁3-17。 B《生蕃傳說集》頁1-7。 泰雅族 泰雅族的黃金歲月神話...

鞦韆
21PAN 泛族群 L 生活禮俗

3割稻結束後老人們齊聚頭目家,商議祭儀事宜。翌晨,壯丁們外出狩獵,返回時,順便取回4根竹子。頭目在家進行祭儀,告知神靈祭日已至,祈求狩獵者平安歸來。壯丁歸返架設鞦韆。以4根竹子固定,上端繫綁朝向南方的帶葉細竹。柱子豎立完成,從上方垂掛葛籐繩,頂端綁著劈成四條編織長約三尺半的籐,並於末端設置座板。由頭目夫人舉行祭儀,並且在鞦韆柱上黏一塊麻糬,然後由頭目女兒先盪鞦韆(A66-A67)。 4鞦韆由兩位男子站立兩頭推動。鞦韆直線前後擺動,表示明年豐收,但是歪斜或旋轉則必歉收。男子搭坐時,必須先用茅草揮祓,否則狩獵必無獲(A66-A67)。 5兒子屆結婚年齡時會找尋媒人到女家提親。女家也找一...

洪水
21PAN 泛族群 Y 神話傳說

豹、豬提示土地肥沃與否。 人們多數會在新地點開始農耕與狩獵生活,有的社會制度與祭儀便在這一時期確立。此外,不少族群的神話記載洪水之後人類繁衍、族群分支、語言或文化制度誕生。 有幾族的洪水神話多數與取火、學習鑽木取火的故事有關,另外也有幾族包含特殊的人類誕生情節。賽夏族的洪水神話極具特色,大多與「截屍化人」相關:洪水後的倖存者(如兄妹、孩童或男女)會被神祇切成肉塊投入海中,這些肉塊化為不同姓氏的賽夏族人,而腸子變成漢人、骨頭變成泰雅族人等。卑南族的傳說中,有倖存兄妹結婚後先生出石頭與螃蟹,石頭再生出人類;或兄妹輪流照顧一顆蛋,蛋孵出人類,呈現原始繁衍的象徵。魯凱族中則出現洪水退後地面...

《タイワンイノシシを追う》(追尋台灣的野豬)
21PAN 泛族群 D 重要文獻

台灣原住民社會的關心)、「罠猟のエスノアーケオロジー」(陷阱狩獵的民族考古學)、「ツォウ族の追跡猟をおいかける」(追隨鄒族的追跡狩獵)。   綜觀全書內容,主題依序有:作者回憶進入本領域的經緯、民族考古學的基礎認識,以及在台灣的雅美、排灣、鄒族等部落從事調查之田野過程,對原住民當代社會的認識與啟示等。 著重野豬狩獵與農耕的觀察   基本上,書內所載之資料研究著重於生業形態,如根莖類農耕行為、野豬的狩獵,尤其是「野豬」,可說為全書關注度最高之對象。在方法上,作者先於部落中深度觀察各種與野豬相關行為所形成的物質之變化形貌,再以考古相關遺留比較所觀察紀錄的物質樣貌,分析其間的相關性...

Teldreka茂林部落
6R 魯凱族 K 生活空間

,育有3女。賴阿柳年輕時曾捕獲行蹤神祕敏捷的雲豹,創下光榮的狩獵紀錄。然而捕獲回家後,妻子輕忽了獵物祭,直接食用雲豹,導致生病長達4個月,賴阿柳為此祭拜求神才使妻子病癒。父親過世後,賴阿柳以長嗣身分繼承父親balu daliyan的頭目地位,掌領著整個日本時代的芒仔社。1904年(明治37年),日本政府進入舊茂林後,賴阿柳獲頒台灣總督府210號頭目章,並受邀赴日觀摩3個月。賴阿柳雖為頭目,但待人溫和,頗得族人敬重。1940年(昭和15年)起,族人在日本政策推動下遷至茂林部落現址,賴阿柳擔任村民與日本人的溝通橋梁。後來茂林部落因地利之便成為茂林鄉(今茂林區)的行政中心,人口也成為3部落...

布農族部落會所
4B 布農族 S 社會組織

之中。在卡群中,部落會所的功用包括:一、作為討論作戰、獵頭、狩獵以及夢占、祭祀並放置人頭骨的空間,二、用以準備射耳祭等祭儀之活動,三、討論部落內犯罪與刑罰,四、放置土帥發火器的袋子(xaino),五、放置獸骨。卡群的部落會所功能  在布農族的部落政治中,大社為政治中心,轄下數小社,各小社推舉頭目治理,大社推舉大頭目管理全社。部落會所位於大社中,然並非所有的大社均有部落會所,如卡群中的三個主要的政治中心,僅有兩個有部落會所。  大頭目、頭目、副頭目、司祭、各氏族族長以及家族家長於每年六月、九月、十二月在部落會所中舉行部落會議,討論作戰、獵頭、狩獵以及部落內犯罪與刑罰之事項。相關儀式亦在會所中舉行...

太魯閣族還我土地運動
12U 太魯閣族 H 歷史事件

》請願書的簽署,並召開公聽會,呼籲修法以保障原住民在園區內的狩獵權。此後,1994年(民國83年)10月,秀林鄉有超過半數的鄉民代表,連同約2,000名太魯閣族人,共同發起以「反壓迫、爭生存、還我土地」為訴求的抗議活動,並前往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集體行動,以爭取其土地與生存權利。 事件始末   1994年(民國83年)的「反壓迫、爭生存、還我土地運動」是太魯閣族人對抗土地徵收不公與國家政策矛盾的一次大規模抗爭。此事件的導火線起於秀林鄉富世村同禮社區的一宗土地申請爭議。當地一位族人在申請於自家耕地建造工寮時,意外得知該地早於6年前在未經耕作者同意的情況下,被秀林鄉公所轉讓予太魯閣...

成年禮
21PAN 泛族群 L 生活禮俗

相關的儀式。成年禮多安排在特定祭典或節慶期間,通常伴隨祭祀、狩獵及宴飲活動。參加對象多為青少年,年齡約介於13-20歲間。 二、16族各族的成年禮習俗 阿美族 1本族成年禮稱masaselal,男女都需要參加,每隔7-8年舉行一次,舉辦的那一年稱為matatidas(A92)。 2即使生理年齡已經達到成年的階段,如若沒有參加masaselal,就不算是成年人(A92)。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頁92。 泰雅族 1本族並沒有嚴格的成年禮,只有生理上達到成人年齡,就會邀請朋友前來飲酒(A100)。也有會視刺青為成人...

布農族服飾
4B 布農族 M 物質文化

褲,山羊皮用來製作上衣及雨衣,山鹿皮可作為小孩的皮帽與外套。狩獵時,男子通常上身穿著皮製的無袖長上衣,下身穿著皮製後敞褲,用以禦寒與保護腿部。 【圖1-1】以山羊皮製成的無袖長衣。(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族學藏品19920600138(CC BY-NC)) 【圖1-2】皮製後敞褲。(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品AT004248(CC BY-NC))   此外,布農族人經常以動物皮革製成男帽,共有3種類型: 1.形如水瓢的硬殼皮帽:穿戴時將皮帽套住頭部,將頭髮塞入皮帽後端如水瓢的把手。 【圖1-3】硬殼皮帽。(...

鄒族會所
7C 鄒族 S 社會組織

祭時須配戴木槲草,祭儀結束後則插在敵首籠。木芙蓉籤條則是男子狩獵、出草時必備之物。 會所的功能   每位男性在1-3歲時,便由舅舅或其他母系長輩帶至會所,與戰神、母家的祖先相認、祈求平安,11歲起進入會所學習禮儀與歷史,成年後則負責守衛部落。   未婚男子在此接受如削籐、揉皮、搓繩等訓練,夜宿會所。遇重大事件,則由頭目及長老於此召集協商。遇戰事,會所則變為軍事司令部。   女性禁止登上會所,男性也不得攜帶女性用具進入,違者是對神聖空間的玷污。 會所建築與功能的變遷   根據文獻,廣義鄒族(包括憲法承認的鄒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都有會所。鄒族部分有幾個...

杵音
10O 邵族 A 藝術文化

性杵音Mashtatun   邵族從農曆7月1號開始為狩獵祭,部落獵人上山狩獵,依循傳統在農曆7月最後一天,即Lus’an(祖靈祭)的前一天晚上,邵族女性族人會聚集到袁氏頭人家屋內,以杵敲擊地上的大石頭,藉此通知在外打獵之部落族人,新年即將到來。還在山上狩獵的獵人,聽到部落敲擊杵音聲音後,即趕緊回家,好一起迎接新年Lus’an。   依照傳統,邵族男女分別負責不同的事物,敲擊杵音是女性工作,基本上由6-8位女性,使用不同長短粗細的木杵,圍繞著敲擊置於地上的大石頭,周圍則另有數人手持竹筒,各自使用不同的節奏敲擊地面,以發出固定的旋律聲響,輪流敲擊至天亮。不過現...

五節芒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葉可作為記號,於叉路時指示方向,或將葉打結表示所有權。上山狩獵時,獵人可依葉片打結的數目,判斷夥伴的方向與同行人數。有時獵人也用打結的五節芒表示此處的陷阱已巡視,下山則拆除結。   可作為襯墊,放置宰後的山豬。過去中高海拔部落於秋季時,會在田間工寮內或穀倉下挖坑(稱為blan ngahi),以竹為支架,坑內以茅草為襯墊,儲存地瓜、南瓜、芋頭。隔年春天坑內溫度上升後,植物就能發芽。   釣魚時可將葉片連一小段葉柄,從魚兒的嘴穿過,串成一串帶回家。   可做多種童玩。莖可編織成碗;葉片連著葉柄用力丟出,比賽射程遠近;中空花梗可作為煙斗,於草桿中塞入揉碎的乾燥花絮抽起來...

槍
21PAN 泛族群 M 物質文化

17-19世紀文獻中的槍枝使用   槍是原住民狩獵使用的工具,使用的時間大概在近兩、三百年。台灣原住民何時接觸到槍枝?其確切年代難以查考,目前所知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1582年時,有艘帆船從澳門航往日本,在台灣海域發生船難,倖存者將火繩槍(matchlock)帶上岸邊,據同船的葡萄牙耶穌會士皮列士(Francisco Pirez)描述,船難人員曾在數十個武裝的台灣原住民面前,展示歐洲人的火繩槍,並朝著木棒射擊,再將有個彈孔的木棒給原住民看,據說原住民變得害怕,將手指塞進嘴裡。   1626年5月初,西班牙遠征軍到達雞籠(基隆)時,當地的住民受到火繩槍的驚嚇,逃離聚落,顯示...

阿美族服飾
1A 阿美族 M 物質文化

  男性頭飾多為鳥類羽毛如大冠鳩、藍腹鷴、雉雞等,顯示有狩獵鳥類的能力;頸飾有車磲貝、牛骨或台灣玉,是有漁獵或經濟地等的象徵。女性頭飾則有白色的鵝毛、兔毛或家屋周邊可以取得的花朵或植物。   配件多半使用瑪瑙、玻璃珠、金屬、錢幣等。與不同時代的殖民環境及以物易物等關係,配件上的配飾也有時代的紀錄,如過去以日本錢幣鑲嵌在服飾上象徵個人地位,項鍊有瑪瑙、玻璃珠等有家族與外族往來交換的經驗表現財富特徵等,都有顯著在於彰顯個人及家族能力的特質。 個別物件介紹   本文將阿美族「Losid祭儀服飾」以個別物件作為介紹說明主要有3個原因: 第一,Pangcah/Amis阿美族的...

番俗圖
31PNP 平埔族群 D 重要文獻

如1700年前後繪製的〈康熙臺灣輿圖〉,在新竹、苗栗地區描繪狩獵的情景,在台北地區描繪原住民扛著獵物。同時期的〈臺灣地里圖〉,據蘇峯楠的研究,出現了18世紀番俗圖常見的主題,包括「捕鹿」、「採實」、「賽戲」、「會飲」、「夜眠樹上」、「耕種」、「遊車」、「抽藤」、「食芋」、「捕牛」、「食生」等11種番俗圖像。另外現存3幅繪製於鹿皮上的台灣地圖,繪於18-19世紀,在地圖的架構裡,呈現捕鹿、牛車、肩輿、肩負、會飲、婦、捕魚、耕種、舂米、揉採等原住民風俗主題。 【圖2】捕鹿。(資料來源:〈康熙臺灣輿圖〉,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CC BY-NC 3.0 TW)...

Matadim馬太林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nbsp;相傳,清國時代末年有位Sado社人Kilang善於狩獵,有一次到玉里東邊山麓狩獵,見一片原野,決定遷來定居。起初於Lihangan溪左岸Lihangan地方定居不久,Sera-Ngocih亦遷來。Sera-Ngocih懂得祭儀、熱心公益、做事公正,後被族人推舉為頭目,是本社首任頭目。 2. 日本時代,都威、太巴塱等社的阿美族人遷入。 3. 戰後,馬太鞍、奇美、烏鴉立等社的阿美族人移入。 4. 2013年(民國102年)部落名稱登記為「馬太林部落Matadim」。  ...

Kanaluk加樂部落
4B 布農族 K 生活空間

加樂部落布農族人,屬於第一個進入加拿村地域的家族。江石保擅長狩獵、農耕、木作、鑄鐵。在不同家族中,江石保展現優越的領導、調解能力,被眾人公認為「頭目」。老年篤信基督教,戒除菸酒、檳榔,直至逝世。 2. 江石桂(Umas Ishahavat,1921-2006),加樂部落布農族人,江石保之弟。第一任妻古蘭香,無子嗣。第二任妻邱玉枝,育有4女。武陵蕃童教育所、海端山地農業學校畢業,喜好體育競技,柔道比賽屢獲佳績。日本時代被政府徵召,於大武支廳服役,期間與當地排灣族人交流月桃編織技藝。戰後,在海端鄉公所服務,並出任加拿村村幹事,期間自願無償提供個人私有土地興建臨時村辦公處。...

Litu利稻部落
4B 布農族 K 生活空間

隊。 歷史事件 1.原居於大分的族人祖先因為南下狩獵發現利稻盆地,遂有一部分家族遷居至此建立利稻社(Litu,山枇杷)。 2. 1919年(大正8年)12月,霧鹿、一阿比、巴喀斯(Pahas)、馬斯博爾(Masbul)、利稻(Litu)、美夫馬(Maihuma)等新武呂溪上游諸社於海端警戒所由台東廳長舉行假歸順式,日本種府要求族人協助建造駐在所、開設道路,並允諾物品交易。 3. 1933-1940年(昭和8-15年),日本政府陸續將馬斯博爾社、哈昊兒社、戎莫斯社、利稻社、馬典古魯社、塔達芬社、達達克社、哈里博松社等氏族散村集團移住至利稻台地上新的利稻...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
  • 6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