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菊科(Compositae / Asteraceae) 【學名】Tithonia diversifolia (Hemsl.) A. Gray 【別名】 五爪金英、小向日葵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灌木,宿根性,株高可達3公尺,莖木質化,全株被細毛。單葉互生,葉卵或楔形,長15-35公分,寬5-10公分,葉全緣或3-5裂,先端漸尖,葉柄長4-17公分。頭狀花序,大型,徑約10公分,頂生或腋生,總梗長9-16公分,總苞寬2-4公分,舌狀花1輪,橘黃色。瘦果長橢圓形,長0.5公分,頂端具芒刺。 ...
【科名】桑科(Moraceae)【學名】Ficus formosana Maxim. f. shimadae Hayata【別名】細葉台灣榕、長葉牛奶樹、島田氏天仙果、島田氏台灣榕【形態特徵】 小型常綠灌木,枝條及小枝咖啡色至紅棕色,光滑或疏被柔毛。葉狹長披針狀至線形,長6-12公分,葉紙質至膜質,側脈11-15對,先端突尖,托葉膜質早落。隱頭花序,雌雄花同花序,榕果綠色具有白色斑點,腋生,卵形、倒卵形至亞球形,長1.2-1.8公分,寬0.7-1公分,光滑,先端突起,果梗粗壯,0.5-1公分長。【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向陽的矮灌叢,...
【科名】菊科(Compositae / Asteraceae) 【學名】Xanthium strumarium L. 【別名】 羊帶來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株高30-100公分。單葉互生,具長柄,葉廣三角形,長4-10公分,寬3-10公分,先端尖,葉基心形,紙質,缺刻或不整狀鋸齒緣。雌雄同株異花序,頭狀花序,聚生葉腋,雄花序球形,小花管狀,雄蕊5枚,基部合生,雌花序卵形,花柱線形。瘦果倒卵形。花果期3-8月。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低海拔河岸、海岸區域。 【性質特性】 含蒼...
【科名】桑科(Moraceae)【學名】Ficus irisana Elmer【別名】糙葉榕、九重吹【形態特徵】 常綠中型喬木,枝條展開而下垂,小枝具淺褐色或紅褐色剛毛。單葉互生,葉革質,極為粗糙,橢圓形至長卵形,先端具小尖頭,葉基常歪斜,近全緣,具3主脈,側脈5-6對,具鐘乳體,葉柄被剛毛。隱頭花序,腋生,單生或成對生長,總花托黃紅色,或紅色具黃點,球形,果梗纖細。【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以及蘭嶼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內,喜歡生長於河岸及較陰濕的地方,常見。【原住民族語名】【生活使用】工具用。祭儀用。泰雅族 葉可作為豬的食物。排灣族 果實可作為祭祀用...
【科名】菊科(Compositae / Asteraceae) 【學名】Youngia japonica (L.) DC. subsp. japonica 【別名】 山根龍、黃瓜菜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5-70公分。全株具乳汁,被軟毛。基生葉叢生,莖生葉互生,倒披針形,羽狀深裂,葉緣波浪狀。頂生頭狀花序,聚繖狀排列,具長梗,總苞長0.4-1公分,外苞片5片,卵形,內苞片8片,披針形,舌狀花黃色17-19枚,花期3-6月。紡錘形瘦果,褐色,白色冠毛以利風媒。 【分布】 ...
【科名】桑科(Moraceae)【學名】Ficus microcarpa L.f. 【別名】正榕、烏榕【形態特徵】 常綠大型喬木,全株具白色乳汁。具細長氣生根,懸垂,著地後成支柱根。單葉互生,倒卵形至橢圓形,長4-10公分,寬2-5公分,全緣,革質,光滑,托葉早落,具環狀托葉痕。腋生隱頭花序。球形隱花果,成對腋生,熟時轉黃至紅,具白點,果期5-10月。【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以及蘭嶼低海拔地區。【性質特性】 含酚類(phenols)、胺基酸(amino acid)、有機酸(organic acid)、醣類(saccharides)...
【科名】旋花科(Convolvulaceae) 【學名】Dichondra micrantha Urb. 【別名】 過牆風、荷包、金鎖匙、黃疸草、小馬蹄草、小銅錢草、酒杯窩、小燈盞菜、小迎風草、小碗碗草、九連環、茶金、金挖耳、雞眼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匍匐莖,多分枝,纖細。單葉互生,具柄,圓形至腎形,長0.6-1公分,寬0.7-1公分,基部心形,全緣,光滑,葉面具光澤。花單生,腋生,花萼5裂,被毛,花冠白色,花瓣5枚,雄蕊5枚,柱頭2歧,花期春、夏兩季。球形蒴果,徑0.2公分,黃褐色種子2枚。果期夏、秋兩季。 【分布】 ...
【科名】桑科(Moraceae)【學名】Ficus pubinervis Blume【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至小喬木,小枝疏被短柔毛,枝條紅棕色。單葉互生,革質,全綠,具3主脈,第一側脈5-7對,長6-13公分,寬2-6公分,葉柄短於1公分。隱頭花序,果球形或扁球形,黃或橘紅色,徑約1.5公分,果柄長約0.5-1公分。【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蘭嶼、綠島之河岸及原始林下。【原住民族語名】【生活使用】船板用材。雅美族 族人認為不可在綠島榕上做記號,以免損壞樹木本身,只能在旁邊插枝做記號。 主幹可做拼板舟船側板。主幹可做住屋地板及置物板。【圖】綠島榕。(林志忠拍攝,20...
【科名】旋花科(Convolvulaceae) 【學名】Ipomoea batatas (L.) Lam. 【別名】 地瓜、番薯、田薯、甜薯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匍匐草本。具橢圓形至紡錘形儲藏塊根,內含豐富澱粉。莖枝橫臥地面匍匐生長,藤蔓細長,翠綠無毛,多分枝,圓柱或具稜,莖節間長約8公分。單葉互生,具柄,葉心形至寬戟形,長約14-15公分,全緣,綠色略帶紫紅色。腋生聚繖花序,花梗時被柔毛,花冠漏斗狀,紫色或白色,靠中央顏色較深。卵形蒴果。種子1-4粒。因自花授粉常不結實,結果的情形罕見。 【分布】 栽培種...
【科名】桑科(Moraceae)【學名】Ficus pumila var. awkeotsang (Makino) Corner【別名】枳仔、風不動【形態特徵】 大型常綠攀緣性木質藤本,分枝多,紅褐色,莖節明顯,具不定根。單葉互生,革質,長橢圓形至廣披針形,先端近漸尖或銳尖,葉基鈍,全緣,葉面具光澤。隱頭花序,腋生,橢圓形,總花托橢圓形,外表深綠色具白點,平均分布於榕果表面,成熟時轉黑色。花期5-8月。【分布】 特有變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中南部海拔500-1900公尺山區,並獲廣泛栽培。【性質特性】 可消暑、生津、止咳、解熱。【原住民族語名...
【科名】旋花科(Convolvulaceae) 【學名】Ipomoea indica (Burm. f.) Merr. 【別名】 野牽牛、番仔藤、番薯舅、碗公花 【形態特徵】 草質藤本,莖有纏繞性,稀匍匐生長,偶被柔毛。單葉互生,闊卵形或圓形,稀3裂葉,長4-10公分,寬3.5-9公分,先端尖或漸尖,葉基心形,葉兩面被毛,葉柄長2-18公分。聚繖花序繖形排列,腋生,著生於極短的枝條,花梗長2-5公分,苞片線形,萼片草質,長1.4-2.2公分,花冠漏斗形,長5-8公分,光滑,淺紫色至紅色,子房球形。蒴果球形,徑1-1.3公...
【科名】桑科(Moraceae)【學名】Ficus septica Burm. f.【別名】稜果榕、大葉冇、大葉榕、豬母乳、豬母乳舅【形態特徵】 喬木,株高15公尺。樹皮光滑,灰白色,具黃色乳汁,莖上具明顯葉痕。單葉互生,具柄,卵形至橢圓形,長15-25公分,寬10-15公分,先端尖,基部寬楔形,全緣至波浪緣,厚紙質,光滑,葉脈於背面隆起。腋生隱頭花序。扁球形隱花果,具稜,有白色斑點,成熟轉黃綠色。【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以及離島低海拔地區。常見於山邊、溪邊之次生林。【性質特性】 含娃兒藤鹼(tylocrebrine)。 性味苦、寒,可解毒,治毒魚...
【科名】馬桑科(Coriariaceae) 【學名】Coriaria japonica A. Gray subsp. intermedia (Matsum.) T.C. Huang 【別名】 馬桑、毒馬桑 【形態特徵】 半落葉灌木。單葉對生,近無柄,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4-6公分,寬2-2.5公分,先端尖,基部圓鈍至心形,革質,三出脈。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冠黃綠色,雄蕊10枚,黃綠色,子房上位,花柱5枚,桃紅色。球形瘦果,萼片宿存,徑0.4-0.6公分,5室5稜,成熟轉紅至紫黑。...
【科名】桑科(Moraceae)【學名】Ficus superba var. japonica Miq..【別名】赤榕、鳥榕、鳥屎榕【形態特徵】 大型落葉喬木,具發達氣生根,每年2-4次落葉, 樹皮深褐色。幼葉有時呈橘紅色,單葉互生,長著生於枝端,托葉膜質,白色,披針形,早落,具環狀托葉痕,葉表面光滑,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先端短突尖,葉基圓,邊緣全緣或淺波狀緣,葉柄細長。隱頭花序,總花托紅色,外表具多數白色點紋,球形至扁球形。【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低海拔山野、市區。【原住民族語名】【生活使用】食用。藥用。工具用。祭儀用。具文化象徵意...
【科名】山茱萸科(Cornaceae) 【學名】Cornus japonica Bürger ex Hance var. chinensis (Osborn) Q.Y. Xiang 【別名】 擬四照花、小六角、石棗、羊婆奶、青皮樹、涼子、石楂子樹、野荔枝 【形態特徵】 落葉性喬木,枝條水平,小枝假二叉分枝。葉兩片被短柔毛,卵形至橢圓卵狀,全緣,紙質,有尾尖。頭狀花序,花小型,具有4枚白色苞片,花萼筒4裂。聚合果球形,成熟時紅色。 【分布】 ...
【科名】桑科(Moraceae)【學名】Ficus variegata var. variegata Blume【形態特徵】 大型常綠喬木,胸徑可達70-80公分,樹皮灰白色,小枝紅棕色。葉革質,光滑,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0-20公分,寬6-10公分,先端尖或突尖,葉基鈍狀或圓形,全緣,三出脈,側脈6-9對,葉柄長3-8公分,托葉膜質,具有短柔毛,卵形至線狀披針形,長約1.5公分。隱頭花序,雌雄花生長於同花序中,榕果亮綠色,具有斑點,簇生在枝條或主幹上,壓縮球形,約2.5-3公分。【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以及蘭嶼中低海拔地區。【原住民族語名...
【科名】景天科(Crassulaceae) 【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Lam.) Oken 【別名】 倒吊蓮、燈籠花、生刀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肉質草本,株高50-140公分。單葉對生,長橢圓形至三角形,長6-8公分,寬2-4公分,先端鈍,不規則鋸齒緣,葉片落地後鋸齒處會長出新芽,葉片肉質,多汁。頂生圓錐花序,花萼鐘狀,淡紅色花冠管狀,長3-4.5公分,基部膨大寬筒狀,雄蕊8枚,雌蕊4枚,花期3-5月。蓇葖果,種子多數。 【分布】 歸化種。台灣分布於本島海邊、低地岩石、山溝等濕潤地。常見...
【科名】桑科(Moraceae)【學名】Ficus virgata Reinw. ex Blume【別名】白肉榕、白肉樹、菲律賓榕【形態特徵】 常綠中型喬木,全株平滑。單葉互生,具短柄,葉革質,兩面光滑,長10-22公分,寬4-7公分,先端銳尖,葉基歪斜,具鐘乳體。托葉披針型,薄膜質,黃白色,早落。隱頭花序,腋生,單生或成對生長,具總梗。榕果成熟時橙黃或橙紅色,徑0.6-1公分。【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以及離島低海拔地區。【性質特性】 可清熱、解毒、抑菌。【原住民族語名】【生活使用】食用。工具用。阿美族 樹下適合乘涼,因為根會包覆石頭,使...
【科名】景天科(Crassulaceae) 【學名】Echeveria peacockii Morren 【別名】 風車草、神明草、蓮座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肉質草本,節間短。葉肉質,螺旋狀排列,整齊,先端圓形,具短突尖,無葉柄,肉質,被白粉,葉可無性繁殖。蠍尾狀花序,腋生,花梗長,被白粉,苞片薄肉質,花冠深紅色或橘紅色,花萼5裂,花瓣5枚,壺形。花期夏秋季。 【分布】 栽培種。性喜溫暖陽光充足地,耐旱,常栽培做觀葉植物用。 【性質特性】 可消炎、降火氣、生津解渴,治高血壓、膽結石、痛風。  ...
【科名】桑科(Moraceae)【學名】Morus alba L.【別名】白桑、冬葉桑【形態特徵】 落葉大灌木或小喬木,枝幹布滿皮孔。單葉互生,闊卵形及掌狀裂葉形,葉緣銳鋸齒狀,紙質,粗糙。雌雄異株或同株,異花序,雄花穗狀花序,纖弱,下垂,凋謝後與花序軸一起脫落,雌花頭狀花序,多數,密集。聚花果圓球狀,肉質,成熟時紫黑色,長1-3公分。【分布】 歸化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以及離島中低海拔的山地及平原,常見。【性質特性】 性味苦、平、甘、略酸、小寒可瀉肺平喘、利水消腫、袪風清熱,治肩臂關節酸痛麻木、風熱感冒、肺熱燥咳、心悸失眠、精神衰弱等。【原住民族語名】【生活使用】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