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150,733
  • 線上人數: 4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共7095筆


壽豐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壽豐鄉壽豐村壽山路37號。   學校位在壽豐鄉的市中心,地處花東縱谷北段,東眺海岸山脈、西倚中央山脈、南望花東縱谷、北鄰鯉魚山。校地3.36公頃。學區包括壽豐村的橋頭聚落(Cihamengan)、三文聚落(Sanasay)、山下聚落(Cialupalan)、共和村的共和聚落(Sawanengan)、光榮村的光榮聚落(Rinahem)等5個聚落,居民由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新住民等組成。   「壽豐國小」的前身為1916年(大正5年)設立的「月眉蕃人公學校鯉魚尾分室」。1917年(大正6年)獨立為「鯉魚尾蕃人公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改制為「台灣公立花蓮港廳...

溪口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壽豐鄉溪口村溪口路87號。   學校位在壽豐溪(又名知亞干溪)與花蓮溪交匯處,鄰近花東公路,為阿美族溪口部落(Kiku)的教育核心。   「溪口國小」的前身為成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的「豐裡國民學校溪口分校」。1951年(民國40年)8月奉准獨立,校名為「花蓮縣壽豐鄉溪口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溪口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8人,占總學生數67%,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開設烏克麗麗、樂高機器人、爬樹、划輕艇等課程。尤其發展網球教學成果卓著,曾獲花蓮縣女子網球團體...

月眉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壽豐鄉月眉村月眉三段24號。   月眉村位在在海岸山脈西側,東臨花蓮溪。清國時代稱「象鼻嘴」,是由花蓮溪對岸的吳全村遙望其形狀而得名,後因形如月似眉,乃改稱「月眉」。阿美族以麵包果(Apalo)稱其為「阿巴魯」,象徵身分、財富,也是家的標誌。月眉村內的月眉部落地形屬狹長,分為上部落(Sililasay)、中部落(Siapaluway),本校位於中部落內。   「月眉國小」的前身為成立於1914年(大正3年)的「月眉蕃人公學校」,2年制。同年5月洪水將校舍沖失,東遷實習園地。1922年(大正11年)春校舍再度流失,遷至現址,並改制為4年制「月眉公學校」。1941年(昭...

大榮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鳳林鎮大榮里復興路85號。   學校位在鳳林鎮東北方,東鄰花蓮溪,是日本時代的移民村,目前還保有早期的日本神社、警察廳、校長宿舍。學校離市區約4.5公里,無公車站。學區橫跨花蓮溪至海岸山脈東側,其中包括南側山興部落(Cirakayan),北側中興部落(Cihafayan),大榮部落(Sariwsiw)等3個阿美族部落。   「大榮國小」的前身為1914年(大正3年)3月成立的「林田尋常高等小學」,為日本政府設校招收日籍移民子弟。1946年(民國35年)4月3日舉行開校典禮,校名為「花蓮縣大榮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大榮國民小學」...

光復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光復鄉大馬村中山路三段75號。   「光復國小」的前身為1924年(大正13年)創設的「馬太鞍公學校」。1937年(昭和12年)改名為「上大和公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宮岡國民學校」。1946年(民國35年)改名為「大馬國民學校」。1947年(民國36年)改名為「光復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光復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03人,占總學生數72%,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設有棒球隊、足球隊、田徑隊等,培育多位知名運動選手。棒球隊選手包括曹錦輝、周思...

瑞穗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瑞穗鄉溫泉路一段19號。   學區包括瑞穗村的娜魯灣部落(Narowan)、烏槓部落(Ukang),瑞祥村的溫泉部落(Koyo)。   「瑞穗國小」的前身為1937年(昭和12年)4月創校的「瑞穗尋常高等小學校」。專供日本人兒童、部分台灣子弟就讀的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瑞穗國民學校」。戰後1945年(民國34年),日本人陸續返回日本本土,本校因無學童以致停頓。1946年(民國35年),校名沿用「瑞穗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瑞穗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

鶴岡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興鶴路二段167號。   學校位在193號縣道上。鶴岡村有2個阿美族部落,北端為梧繞部落(Olaw),南端則是屋拉力部落(Olalip),學校地處兩大部落之間,部分客家人、漢人散居。   「鶴岡國小」的前身為1948年(民國37年)9月創設的「瑞美國民學校鶴岡分校」。1954年(民國43年)9月獨立設校為「花蓮縣瑞穗鄉鶴岡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鶴岡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1957年(民國46年)逐年增建鋼筋水泥教室。1987年(民國76年)9月,開辦供應學生午餐工作。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

富源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學士路30號。   「富源國小」的前身為1913年(大正2年)4月創設的「拔仔公學校」。隔年4月改稱「拔仔蕃人公學校」。1921年(大正11年)4月改為「拔子公學校」。1937年(昭和12年)4月拔仔庄地名改為白川,校名隨地名改為「白川公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白川國民學校」。1943年(昭和18年)4月,本校學區內增設「大和國民學校」,故停止招收大和區(大富、大豐、大興、大農等4村)的一年級新生。   1944年(昭和19年)4月創立「青年學校」,為普通科2年制。戰後1945年(民國34年)本校仍沿用「白川國民學校」。...

豐濱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民族街5號。   學校位在省道台11岸至51公里處的Fakong豐濱部落(昔稱貓公)。Fakong是一種濱海耐旱植物允水蕉(又稱文殊蘭)。因豐濱部落長滿了允水蕉而得名。   「豐濱國小」的前身為1909年(明治42年)創設的「太巴塱公學校貓公分校」,設有2班。1915年(大正4年)改稱「貓公學校」,設有4班。1917年(大正6年)改稱「貓公蕃人公學校」,設有6班。1938年(昭和13年)改名「豐濱公學校」,設有6班。1945年(民國34年)正名為「豐濱國民學校」,設有6班。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豐濱國民小學」。2019年(民國...

靜浦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64號。   學校位在台11線68公里處,前臨秀姑巒溪出海口,東接浩瀚太平洋,西倚海岸山脈,南有北迴歸線地標,緊鄰台東縣長濱鄉樟原部落,北有長虹橋地景、大港口部落。學區包括靜安部落、靜浦部落、三富橋部落,部落居民以海岸阿美族為主。   「靜浦國小」的前身為1956年(民國45年)9月創立的「港口國民學校靜浦分校」,當時為茅草教室,座落於三富橋部落。1959年(民國48年)9月獨立設校,名為「靜浦國民學校」,當時為茅草教室,座落於靜安部落(現址)。1960年(民國49年)起,逐年將茅草教室改為瓦頂教室。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靜浦...

樂合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玉里鎮樂合里新民41號。   學校位在193線道旁山丘上,前方遠眺秀姑巒溪與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界紀念碑。樂合舊稱「哈拉灣」(Halauone),阿美族族語意指「溪邊」,引申有「有清水可飲的地方」。1937年(昭和12年)日本人改稱「落合」,戰後再改名「樂合」。學區包括鐵份、樂合、新民、安通等部落。   「樂合國小」的前身為1900年(明治33年)9月1日創立的「台灣總督府台東國語講習所璞石閣分校場」。1905年(明治38年)更名「台東廳璞石閣公學校」。1910年(明治43年)改稱「花蓮港廳璞石閣公學校」。1917年(大正6年)更名為「玉里蕃人公學校」。1920年...

觀音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里16鄰9號。學校位在秀姑巒溪右岸的督旮薾部落(Tokar),從觀音山俯瞰,地形呈現階梯狀,阿美族族語的「階梯」為「Tukar」,後演變成部落名「Tokar」。   「觀山國小」的前身為1917年(大正6年)4月成立的「璞石閣公學校觀音山分校」。1918年(大正7年)4月成立「觀音山蕃人公學校」,為3年制。1921年(大正10年)4月改稱「觀音山公學校」,為6年制。1944年(昭和19年)4月改稱爲「觀音山國民學校」。1945年(民國34年)11月戰後校名改稱爲「觀山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觀山國民小學」。1993年(民國8...

大禹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玉里鎮大禹里225號。   學校位在大禹社區的入口處,台9線272.3公里處省道旁,坐落於中央與海岸兩山脈之間。東側為海岸山脈、秀姑巒溪,南至卓溪橋,西側為大禹山,北至豐坪溪。   「大禹國小」的前身為「玉里國民學校光復分校」。1951年(民國40年)4月1日奉准獨立設校為「大禹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大禹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20人,占總學生數48%,以布農族為主,阿美族其次。     本校人口外流非常嚴重,導致隔代教養學童、單親...

秀林國小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秀林路76號。   學校位在中央山脈出海口右岸,太魯閣大橋南端,是蘇花公路必經之地。秀林村北臨富世村,南接景美村,分為民有、民治、民享、秀林4個社區。秀林國小位於秀林社區內,學區包括民治、民享、秀林3個社區。其中民有社區位於新城分局下方,屬於新城國小學區。秀林村(Bsuring),音譯為「玻士林」或「武士林」,意指芒草被燒過後,又長出新的嫩芽。   「秀林國小」的前身為創校於1934年(昭和9年)的「武士林蕃童教育所(乙種)」。1939年(昭和14年)改稱「武士林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撤銷教育所,並於同年3月開辦、5月成立「士林國民學校」(校...

富世國小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127號。   學校位在富世村行政中心。富世村的地理範圍,南界到省道台9線鳳凰樹綠色隧道,北界合歡山的大禹嶺,向東瀕臨太平洋,西界碧綠山崚線,日本時代稱此地為「富士社」,戰後改名為「富世村」。富世村,涵蓋大禹嶺、合歡山等一線山區,全村面積685.2平方公里,是全國第一大村,超過台北市、新竹市、嘉義市等各市的面積。   富世村太魯閣族人的祖先分別來自Huhus部落、Skadang部落、Rucing部落、Bsngan部落、Qregi部落,共同構成現在的富世村。太魯閣國家公園、亞洲水泥花蓮廠相繼成立後,富世村形成了目前的Dgarung(德卡倫)部落、Tnbar...

景美國小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路112號。   景美村西鄰中央山脈加禮宛山,北接秀林村,南連佳民村,東臨太平洋,與新城鄉康樂村以蘇花公路為界。村內包括加灣、三棧2大聚落,居民以太魯閣族為主。學校位在加灣聚落,三棧聚落則設有三棧國小,兩校學生人數相近。加灣(Qowgan),太魯閣族語意指「大竹子或長竹子」。當地耆老因見此地麻竹繁茂,因而得名。   「景美國小」的前身為1944年(民國43年)設立的「佳民國民學校景美分校」。1958年(民國47年)奉准獨立設校,校名為「景美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景美國民小學」。1980年(民國69年)新建體育器...

佳民國小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119號。   「佳民國小」的前身為1934年(昭和9年)4月設立的「蕃童教育所」,隸屬花蓮港廳警務課理蕃系,教員由警員兼任。1946年(民國35年)5月戰後正式成立「佳民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佳民國民小學」。校舍歷經多年使用及地震影響狀況不佳,2017年(民國106年)慈濟基金會協助新校舍另地重建,大幅改善學習環境與提升教學品質。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44人,占總學生數100%,以太魯閣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2個分校。第一個為「佐倉分校」,1946年(民國35年)11月...

文蘭國小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文蘭村米亞丸1號。   1908年(明治41年)12月七腳川事件後,迫遷七腳川的阿美族族人一部分暫居於荖溪河畔。日本人在此設立花蓮木材會社、築鐵道、運輸林場木材。池南部落位於荖溪河畔、鯉魚山西麓,當時孩童均須跋山涉水至壽豐就學。1941年(昭和16年),為就近就學,初期建校就在,家長義務於荖溪河畔搭建2間茅草、蘆葦竹編結構的教室,作為初期校舍。   「文蘭國小」的前身為1923年(大正12年)滿朗山設立的「滿朗蕃童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3月,更名為「文蘭國民學校」。同年8月,因學生人數太少,歸併入「銅門國校文蘭分校」。1947年(民國36年)6月,...

萬榮國小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2鄰31號。本校與摩力沙卡部落(Murisaka)僅有一牆之隔,部落位居本鄉中區,在台東縱谷西側山麓,東接鳳林鎮長橋里,西依中央山脈,北以本鄉西林村及鳳林鎮鳳信里界限,南以本鄉明利村為界,部落皆為平坦地,是本鄉行政區域中心所在。   「萬榮國小」的前身為1923年(大正12年)創設的「タガハン(長漢)教育所」,位於現今的萬榮火車站。1928年(昭和3年)改為「萬里橋教育所」。1934年(昭和9年)遷校於現在的明利村,校名改為「大觀教育所」。1943年(昭和18年)在現今之森榮里設分校場,改為「森板分教場」。戰後1945年(民國34年),將大觀教育所與森板分教場...

明利國小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萬榮鄉明利村明利35號。   學區包含Maribasi(馬里巴西部落,即俗稱的利華部落;明利村1-2鄰)、Mataangki(馬太鞍部落,即俗稱的明利中部落;明利村3-5鄰),以及Tngahan(大加漢部落,即俗稱的明利上部落;明利村6-8鄰)。   「明利國小」的前身為「Tngahan大加漢(太魯閣語之明利村)番童教育所」,位於碧赫潭(Langu Pihu)邊,學區包括現在的明利、萬榮兩村。1945年(民國34年)戰後,族人紛紛再遷移,「大加漢番童教育所」廢校。明利村的學生併入當時萬榮村地的「萬里國民學校」就讀。1959年(民國48年)8月1日在現址設立...

  • 上一頁
  • 231
  • 232
  • 233
  • ...
  • 235
  • 236
  • 237
  • 238
  • 239
  • ...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