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2鄰39號。 學校位在中央山脈東側山麓,面臨秀姑巒溪的主要支流—富源溪(馬蘭鉤溪)。鄰近馬遠村的馬遠部落聚會所。馬遠村(Bahuan,意指山與山之間的低地)分為3個社區:馬遠社區、大馬園社區、東光社區,而馬遠國小位於馬遠社區旁。馬遠,是布農語Mahawan的台語音譯。 「馬遠國小」的前身為1933年(昭和8年)3月成立的「馬侯宛蕃童教育所」,舊校址位於瑞北西邊山脈上。1945年(民國34年),改名為「馬遠國民學校」。1953年(民國42年)10月政府為改善原住民生活計畫,遷到山腳下成立馬遠社區,分為南北2個社區,名為馬遠社區及東光社區...
校址在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9鄰90號。 學校位在中央山脈東麓,台9線西邊的立山村,毗鄰秀姑巒溪上游豐坪溪。立山村包括古村(Swasal)、三笠山(Bgurah branaw)、山里(Tausa)3個部落。 「立山國小」的前身為1949年(民國38年)成立的「崙山國民學校分校」,校址於山里部落。1952年(民國41年)2月16日奉命獨立,定名為「花蓮縣卓溪鄉立山國民學校」。1953年(民國42年)因地理環境特殊及學區影響,咸認校址不適宜,經縣府同意旋即遷移現址。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立山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
校址在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清水6號。 學校位在清水部落,鄰近秀姑巒溪上游的清水溪。布農族族人最初遷居於此,稱其為「Saiku」,意指「溪水流成S形大彎」。因大雨後洪水暴漲,隔日溪水迅速恢復清澈,故名「清水」。 「卓清國小」的前身為1921年(大正10年)1月成立的「清水教育所」。戰後定名為「卓清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卓清國民小學」。2017年(民國106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在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111-113學年度「太平洋盃全國中小學網路小論文專題暨本土使命式行動研究競賽」榮獲銅獎、金獎;112、113學年度...
校址在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崙天18號。學校位在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的崙天部落,崙天部落(Izukan),布農族族語意指「有橘子的地方」,「Izuk」為橘子,「an」。學校旁的花75縣道為主要對外聯絡道路,可經崙天大橋連接台9線省道,往南可至富里火車站。 「古風國小」的前身為1923年(大正12年)11月在古風村設立的「教育所」。1924年(大正13年)7月「教育所」廢址,另設「伊授寬教育所」,學制為4年制。1941年(昭和16年)10月更名為「崙天教育所」,學制為5年制。1946年(民國35年)5月改制為「古風國民學校」,學制為6年制。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西寶11號。 學校位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鄰近中橫公路(台8線)159.5公里。 1956年(民國45年)中部橫貫公路開工。1960年(民國49年)公路開通後,榮民就近安置於西寶農場。居住在中部橫貫公路東段的退役官兵分布於數十公里的兩側,因山嶺迴環、交通阻塞,子女就學不便。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特商請花蓮縣政府在西寶農場松莊墾區,設立「富世國民學校西寶分班」。 「西寶國小」的前身為1963年(民國52年)9月設立的「富世國校西寶分班」。1970年(民國59年)改制獨立為「西寶國小」,學校經費仍由西寶農場支應。1987年(民國76年)因學...
校址在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中山路299號。 學校位在豐裡村的中央。豐裡村原為日本時代日本豐田移民村的森本聚落與中里行政中心。臺灣戰後,因地處豐山、豐坪之裡,故名為豐裡村。地理位置處於西有中央山脈、東有海岸山脈的花東縱谷間。學區包括豐裡村、豐坪村、米棧村1-3鄰。學校面積約2.7公頃。 「豐裡國小」的前身為1913年(大正2年)創立的「豐田尋常高等小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豐田國民學校」。戰後改為「壽豐國民學校豐裡分校」,1946年(民國35年)獨立為「豐裡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豐裡國民小學」。201...
校址在花蓮縣富里鄉吳江村6鄰52號。 學校位在台9線284.8公里處,可以瞭望玉山。距離玉長公路台30線玉里端出口約3公里,為富里鄉最北的學校。學區包括安住部落、巴族耶部落。 「吳江國小」的前身為1960年(民國49年)9月成立的「東里國民學校吳江分校」。設有2班。1969年(民國58年)9月獨立為「吳江國民小學」。原校址設於吳江村土地公廟旁竹林區內。1971年(民國60年)6月遷至現址。1997年(民國86年)改建成如今所見的新校舍。2011年(民國100年)校舍進行耐震補強工程。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3人,占總學生數54%,...
校址在花蓮縣富里鄉學田村光明路1號。 學校位在花蓮縣富里鄉的學田村,是花蓮縣境最南端的學校。 「學田國小」的前身為1947年(民國36年)成立的「學田分班」。1949年(民國38年)升格為「學田分校」。1956年(民國45年)8月獨立為「學田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學田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5人,占總學生數44%,以阿美族為主。 創校迄今(2024年),歷經校長共15位:涂佛廷、張菊霖、陳朝枝、張錦坤、劉世欽、徐登文、官有成、林弘志、陳日英、黃信龍、許傳德、楊智璇、趙振...
校址在花蓮縣花蓮市國盛二街22號。 學校位在花蓮市忠烈祠下,尚志橋兩側。1994年(民國83年)遷校至現址,學區包括國盛里、國聯里、國光里、國防里、國強里、國安里、國魂里,學區規模廣大,學生人數眾多。與明義國小和明禮國小有共同學區。西側鄰近火車站,是高密度的商業區,學生來源及家長背景相對複雜;北側是屬於住宅區,區內住商大樓林立;東側緊鄰美崙溪及美崙山;南側為高級住宅區,人口密度高。 「中華國小」的前身為1958年(民國47年)8月創立的「中華國民學校」。原校址位於林森路437號(今花蓮市民廣場)。1968年(民國57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中華國民小學」。19...
校址在花蓮縣瑞穗鄉中山路二段389號。 學校位在花東縱谷平原,旁有秀姑巒溪流經切穿海岸山脈,舊稱水尾。學區包括法淖部落(Fanaw)。 「瑞美國小」的前身為1905年(明治38年)4月設立的「水尾蕃童公學校」,4年制,教授漢文、音樂、體育。1906年(明治39年)開裁縫課,學生亦栽種水稻、甘蔗、菸草。1917年(大正6年)3月,改名「水尾蕃人公學校」。1925年(大正14年)學制延長為6年。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瑞穗東國民學校」。1946年(民國35年)1月,改名為「瑞美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瑞美國民小...
校址在花蓮縣鳳林鎮林榮里永安街2號。 林榮舊稱「平林」,位於壽豐溪南岸,因樹林茂密而得名,戰後改稱「林榮」。 「林榮國小」於1957年(民國46年)8月土地撥用完成(無校舍)。「林榮國小」的前身為1958年(民國47年)8月成立的「南平國民學校林榮分校」(1-3年級學生遷回,就讀於佛祖廟旁的道班、舊宿舍區),同年獨立為「林榮國民學校」。1959年(民國48年)8月校舍完工,同年9月原就讀於「南平國小」5年級的學生與分校學生一同遷回本校就讀。2005年(民國94年)成立附設幼兒園。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2人,占總學生數55%,以太...
校址在宜蘭縣大同鄉太平村1鄰泰雅路四段35號。 學校位在蘭陽溪上游、省道台7甲線5公里處,地處於蘭陽溪貫穿的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間。因校門口正對著一座獨自聳立的高山,學校所在地又稱為「獨立山」。 「大同國中」的前身為創立於1962年(民國51年)8月的「三星初級中學大同分班」。當時借用「土場國小」教室上課,由李炳朝主持校務,設有1班。 1964年(民國53年)8月遷入樂水村(碼崙巷),新建教室3間,升格為「大同分校」。仍由李炳朝主持校務,學生近百人,設有3班。1969年(民國58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大同國民中學」。由李興民代理校長職務。 由...
校址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6鄰113號。 五峰鄉因山巒如五指而名,屬山岳森林地帶,平地稀少,海拔300~2800公尺。野溪發源於石鹿與油羅山,匯於桃山後貫穿南北,最終入竹東頭前溪。主要族群為泰雅族、賽夏族,少數為客家及戰後移民。十八兒部落(Sipazi’)傳說因一對原住民夫婦育有18子而得名,曾為繁榮據點,現為五峰鄉行政中心。 「五峰國中」的前身為創立於1956年(民國45年)的「竹東中學五峰分班」。1961年(民國50年)8月改為「竹東初級中學五峰分班」。1966年(民國55年)8月改為「竹東初級中學五峰分部」。1968年(民國57年)8月復改稱為「竹東國民...
校址在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3鄰80號。學校學區包括尖石鄉全鄉,面積共528平方公里,約占新竹縣總面積37%,全鄉總人口數9648人。泰雅族原住民占97%,另有客家人、閩南人、其他省分的漢人。學區共有9所國小(尖石、新樂、嘉興、梅花、錦屏、玉峰、石磊、秀巒、新光國小)、2所分校(義興、田埔分校)。 「尖石國中」的前身為1956年(民國45年)8月創設的「新竹縣立竹東鎮初級中學尖石分班」。1969年(民國58年)由分班改為分部。1970年(民國59年)8月獨立設校為「尖石國中」。1998年(民國87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2011(民國100年)6月校舍落成。 2013年...
校址在新竹縣竹東鎮自強路169號。 學校位在68號東西向快速道路及頭前溪畔,鄰近頭前溪生態公園。竹東古名樹杞林,本是原住民聚集地區。1765年(乾隆30年)後,漢民族才開始越過頭前溪開始進入竹東地區。鄰近的水資源回收中心,是台灣河川生態治理的新價值典範。 1998年(民國87年)10月奉准籌設「自強國中」。2001年(民國90年)8月奉准正式成立「自強國中」。2002年(民國91年)游藝館校舍完工、校門啟用。2004年(民國93年)科學館校舍完工,充實各專科教室及設備。2010年(民國99年)文化館完工,增加學生室內體育活動空間。預計2025年(民國114年)新大樓動土...
校址在台中市和平區東關路三段崑崙巷62號。 學校位在東勢區與和平區交接處,位於省道中部橫貫公路台8線16公里南勢里崑崙巷山腰,海拔約570公尺。和平區是台中市唯一的原住民行政區,人口主要為泰雅族。學區包括博愛、天輪、南勢、自由、達觀等5里,國小包含德芙蘭、白冷、和平、博屋瑪、自由等5所國小。 「和平國中」的前身為1967年(民國56年)8月成立的「東勢初級中學和平分部」。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由地方機關及熱心教育人士磋商擇定和平鄉南勢村現址獨立設校,改名為「和平國民中學」。2010年(民國99年)8月,隨台中縣市合併,改名為「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
校址在南投縣國姓鄉北港村國姓路62號。 學區包括國姓鄉、仁愛鄉(清流部落(川中島)、中原部落、眉原部落)。 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農村子弟就學人數大增。「北梅國中」的前身為1975年(民國64年)8月1日成立的「國姓國中北港分部」。1979年(民國68年)8月1日,正式獨立為「北梅國中」。1993年(民國82年),核列為偏遠山地國中。1999年(民國88年)921地震後校舍全毀,後經各界援助,於2001年(民國90年)新校舍落成。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24人,占總學生數56%,以賽德克族為主。 作為原...
校址在南投縣水里鄉民和村中學路29號。 學校位在水里鄕與信義鄉交界,台16線是主要聯絡道路,東往信義鄉地利村,西往水里市區,沿途皆為狹小道路,一邊為山崖,另一邊為濁水溪谷(緊鄰溪流發源地),交通狀況頗為驚險。臨近信義鄕有地利、雙龍、波石、潭南、人和布農族部落。學區包括水里鄉民和社區,和信義鄉濁水溪沿岸4個部落。 「民和國中」的前身為1972年(民國61年)8月1日成立的「水里國民中學民和分部」。設有2班。1977年(民國66年)8月1日奉准獨立設校,定名為「民和國民中學」。1992年(民國81年)9月1日起改制為山地偏遠學校。1999年(民國88年)再回改制為偏遠學校。...
校址在高雄市那瑪夏區瑪雅里平和巷171號。 學校位在台29線公路旁,緊鄰瑪雅部落(昔稱民權部落)。 「那瑪夏國中」的前身為於1904年(明治37年)9月27日成立的「蚊仔只蕃童教育所」。1923年(民國12年)9月校名改為「高雄州瑪雅圳教育所」。1945年(民國34年)10月戰後改為「高雄縣瑪雅鄉瑪雅圳教育所」。1951年(民國40年)9月更改為「民權國民學校」。1957年瑪雅鄉更名為三民鄉,學校更名為「高雄縣三民鄉民權國民學校」。1957年(民國46年)9月改制為「民權國小」。1968年(民國57年)9月因道路開闢,將原住在舊民權部落的居民全數遷下至民權社區現址,本校...
校址在高雄市茂林區茂林里4-5號。 學校位在中央山脈的主脊陷落區的濁口溪流域。學區包括茂林部落、萬山部落、多納部落。本區境內除了3個村落與少數農田外,幾乎都是原始森林或林務局林班地。 「茂林國中」的前身為1917年(大正6年)1月創設4年制的「甲種蕃童教育所」。1932年(昭和7年)改稱「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9月設立「瑪雅國民學校」。1957年(民國46年)9月隨鄉名改為「茂林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茂林國民小學」。1995年(民國84年)8月成立幼稚園。1995(民國84年)在一鄉一國中的期待下,開始籌設「茂林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