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開高巷63號。 學校位在南投縣信義鄉之玉山山麓下海拔1200公尺以上之高山小學,四面環山,青山翠谷,環境幽美,冬暖夏涼,氣候宜人。 1933-1945年(昭和8-20年)為教育養成所,警教合一。戰後1946年(民國35年)改為「同富國民學校東埔分班」。1953年(民國42年)9月獨立設校為「東埔國民學校」,首任校長廖瑞騰先生。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東埔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41人,占總學生數98%,皆為布農族。 2009年(民國98年)榮獲教育部98年度教學...
校址在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和平巷49號。 「潭南國小」的前身為1951年(民國40年)創設的「地利國小潭南分校」。1958年(民國1947年)獨立為「潭南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19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更名為「潭南國民小學」。1999年(民國88年)921地震,校舍全毀拆除。2000年(民國89年)校舍仿傳統布農家屋形式重建。2014年(民國10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2005年(民國94年)成立附設幼稚園。 歷任校長名單共18位:劉山川、蔡茂成、古能昌、傅國明、陳益霞、謝鎮賢、司金武、鄭金柱、洪國村、林炯旻、李旻廣、陳茂德、陳明正、呂仁禮、吳...
校址在南投縣信義鄉新鄉村80號。 學校位在省道台21線新中橫公路指標95公里,筆石上方約4公里處。學校面對郡大林區望鄉山,右有羅娜溪流過,左為牛稠坑溪貫穿,兩河均為陳有蘭溪支流。新鄉學區的南面是羅娜村,北邊的風櫃斗,是著名的青梅產地,也是賞梅的最佳處所。學區後倚臺大實驗林區的二十四林班,歸屬鳳凰山脈。早期布農族人從中央山脈遷徙至本地,因地勢平坦如床般柔軟舒適,而稱此地為Sinapalan(希娜巴嵐)。戰後稱為新鄉村。部落族人皆以Sinapalan自稱居住的所在地。部落出入口牌樓意象亦以Sinapalan稱呼。 「希娜巴嵐國民小學」的前身為1963年(民國52年)創校的「...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界山巷6號。 學校學區位在干卓萬山、卓社山,即日月潭東北方,四面環山,位於濁水溪中游,北邊為台灣電力公司武界水壩。學區包括武界部落(約113戶)、圓山部落(34戶)、竹山部落(約18戶),共計約165戶。居民均為布農族,為布農族卓群的最北端,主要以農耕為生。 「法治國小」的前身為1927年(昭和2年)創設的「武界蕃童教育所」。戰後1946年(民國35年)本校設於台中縣,與「干卓萬教育所」(今萬豐部落)、「過坑教育所」(今中正村)合併為「台中縣仁愛鄉法治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10月增設南投縣,改為「南投縣仁愛鄉法治國民學校」。1968...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德鹿谷村莎都部落1巷23號。 學校位在奇萊山下西側的德鹿谷部落,海拔約1500公尺。德鹿谷部落是中央山脈最深遠的部落之一。 1915年(大正4年)5月成立「斗截(多達)蕃童教育所(乙種)」。1921年(大正10年)4月升為「台中州立能高郡斗截蕃童教育所(甲種)」。1945年(民國34年)9月改為「台中州立能高斗陸番童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5月「斗陸、斗截、富士番童教育所」改稱為「合作國民學校」(校址於今平靜國小)。1947年(民國36年)設立「靜觀分班」,1953年(民國42年)獨立設校為「合作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中華路19號。學區包括互助村的中原部落(Alang nakaharra)和清流部落(Alang gluban),以及新生村的眉原部落(Qalang mb’ala),分屬賽德克族及泰雅族。 「互助國小」的前身為1939年(昭和14年)合併「眉原教育所」和「川中島教育所」的「中原蕃童教育所(乙種)」。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台中縣,改為「台中縣仁愛鄉互助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南投設縣,本校隨改為「南投縣仁愛鄉互助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互助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力行村新望洋67號。前後有過2個校址:1922-1978年位於力行村望洋社區,1978-2019年位於現址。學區包括新望洋、翠巒、華岡、榮星4村。本校校地面積約1.5061公頃,分校約0.6330公頃。 1922年(大正11年)4月創設蕃童教育所(為期4年),名稱不詳。1933年(昭和8年)4月改稱「卡慕要(KAMUJAU)教育所(乙種)」,(為期6年,前4年初級部後2年為補習科)。1945年(昭和20年)4月改為「マレッパ甲種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台中縣,12月改稱「台中縣仁愛鄉力行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設南投縣,改為「南投縣仁...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楓林路3號。成立迄今(1939-2019)前後有過2個校址:「眉溪部隊駐紮地」舊址、「南豐國小」現址。 「南豐國小」的前身為1939年(昭和14年)創校的「眉溪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台中縣,改為「台中縣仁愛國民學校眉溪分班」。1950年(民國39年)設南投縣,改為「南投縣仁愛國民學校眉溪分班」。1953年(民國42年)獨立設校為「南投縣仁愛鄉眉溪國民學校」。1965年(民國54年)遷校於現址。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南豐國民小學」。2004年(民國9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4.歷任校長】戰前校...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中正村平等巷114號。學校位在仁愛、埔里、魚池三鄉交界,為小型布農族卓社群聚落的學校。 「中正國小」的前身為1933年(昭和8年)創校的「過坑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改為「法治國民學校過坑分班」。1953年(民國42年)獨立設校為「中正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中正國民小學」。1999年(民國88年)921地震,校舍損壞,然得到社會各界援助,2002年(民國91年)補強整修辦公樓、新建教學樓。2009年(民國98年)7月完成國有土地撥用程序,自此校地符合「管用合一」。2005年(民國94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中華巷19號。 學校位在廬山部落,原為波亞倫部落(Boarung)故地,海拔約1420公尺,北有濁水溪,東有塔曜鷹溪,南面有母安山(1474公尺)。部落居民為賽德克族,霧社事件後,原居住的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族人被迫遷至川中島(後稱清流部落)定居,改由賽德克族德鹿谷群 。部落所在自古為花蓮與南投之間的重要孔道,為能高越嶺登山者必經的隘口。因部落境內的母安山猶如富士山般的孤峰,日本時代改稱「富士社」;戰後因總統蔣中正認為其猶如中國江西廬山般的景色,改稱「廬山」。 「廬山國小」的前身為1933年(昭和8年)創設的「富士教育所」。戰後1947年(民國36...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光復巷24號。「發祥國小」的前身為1922年(大正11年)創設的「マシトバオン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改為「力行國民學校力行分校」。1947年(民國36年)改名為「力行國民學校發祥分校」。1953年(民國42年)9月獨立設校為「發祥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發祥國民小學」。2005年(民國94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班。1954年(民國43年)9月設「紅葉分班」,1958年(民國47年)9月升為分校,1964年(民國53年)9月獨立設校為「紅葉國校」。 戰前校長人數與姓...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都達村法觀路17號。 「都達國小」的前身為1915年(民國4年)5月創校的「斗截(都達)蕃童教育所(乙種)」。1921年(大正10年)4月升格為「台中州立能高郡甲種斗截(都達)蕃童教育所(甲種)」。1946年(民國35年)5月本所與「斗陸蕃童教育所」和「富士蕃童教育所」合併為改為「合作國民學校」,校址設在現今「都達國小」。1947年(民國36年)5月「合作國民學校」設「廬山分班」、「靜觀分班」。1950(民國39年)10月設南投縣,校名更改為「南投縣仁愛鄉合作國民學校」。1953年(民國42年)9月「靜觀分班」獨立設校,同時校名改為「廬山國民學校」。1958年(...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春陽村永樂巷58號。學校位在能高山西側,奧萬大北邊,西南遠眺碧湖,東南可望見人稱「春陽富士山」的「荷戈富士山」,北倚觀光旅遊勝地清境農場。學區所含的史努櫻部落(Alang snuwing),分為第一班Kutasuc(庫它斯)、第二班Ungu(烏奴)、第三班Rukudaya(路庫達雅)、第四班Rucaw(鹿沼),本校位於第二班與第三班之間。 「春陽國小」的前身為1951年(民國40年)3月創設的「仁愛國民學校春陽分班」。1960年(民國49年)8月獨立設校為「南投縣仁愛鄉春陽國民學校」,學校規模屬於勇類學校(師生人數在1500以下)。1968年(民國57...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仁盛路70號。學校位於在仁愛鄉西北部的山區,東鄰合歡山、西鄰八仙山、南鄰白狗南山、北接白狗大山,北港溪上游貫穿紅香部落,本學區(紅香部落)四面環山有如一個小盆地。學區包括紅香部落、溫泉部落、梅村部落、慈峰部落等4個部落。 「紅葉國小」的前身為1909年(明治42年)創校的「マッレパ教育所紅香教練場」。戰後1946年(民國35年)改為「力行國校民學校紅香分班」。1953(民國42年)改隸為「發祥國校紅葉分校」。1963年(民國52年)獨立設校為「南投縣仁愛鄉紅葉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紅葉國民小學」。2014年(民國10...
校址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1鄰1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達邦教育所舊址以及達邦村現址。 「達邦國小」的前身為1904年(明治37年)創校的「達邦教育所」(確切地點不詳),為台灣第一所蕃童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改名為「台南縣吳鳳鄉達邦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設嘉義縣,易名為「嘉義縣吳鳳鄉達邦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達邦國民小學」。1975年(民國64年)校舍因地基坍塌而遷到現址。1989年(民國78年)3月吳鳳鄉改為阿里山鄉,校名改為「阿里山鄉達邦國民小學」。同年校舍因地震震毀,1991年(民國80年)教室大樓重建落成,20...
校址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十字村16號。學校位在海拔1534公尺處,前有阿里山公路,後有阿里山林業鐵路,鐵公路相距約50公尺,為沿線最接近之處。阿里山林業鐵路於2009年(民國98年)因莫拉克颱風災害而停駛,已於2017年(民國106年)7月5日通車復駛至十字路。 1957年(民國46年)3月20日創校,初創名稱不詳。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十字國民小學」。1986年(民國75年)8月裁併「哆囉分校」。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7人,占總學生數54%,皆為鄒族。 2005年(民國94年)4月1日設立「十字國小附設幼...
校址在嘉義縣阿里山鄉來吉村4鄰91號。學校位在來吉村,在鄒族聖山-塔山下的部落型小學校,海拔約為800公尺,位於阿里山溪、清水溪上游之峽谷盆地,東有塔山山麓,西鄰嘉義縣梅山鄉太和村,南邊緊臨十字村,北為豐山村。學區包含來吉部落(Pnguu)。 「來吉國小」的前身為1911年(明治44年)6月創校的「ララチ蕃童教育所」。1935年(昭和10年)改名為「ララチ教育所」。戰後1946年(民國35年)易名為「來吉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來吉國民小學」。1998年(民國87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班。1945年(民國3...
校址在嘉義縣阿里山鄉新美村4鄰78號。 「新美國小」的前身為1951年(民國40年)9月創校的「吳鳳鄉山美國民學校新美分校」。1961年(民國50年)9月獨立設校為「新美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新美國民小學」。1989年(民國78年)3月吳鳳鄉更名為阿里山鄉,學校亦改稱為「阿里山鄉新美國小」。2016年(民國105年)4月,受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贊助,本校設立全台第一座原住民兒童科學基地。2017年(民國106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學區居民以鄒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校。1963年(民國52年)8月設「茶山分校」,199...
校址在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村1鄰31號。學校位在鄒族的樂野部落(Lalauya)。 「樂野國小」的前身為1935年(昭和10年)創校的「樂野教育所」。1945年(民國34年)設台南縣,隔年8月本校易名為「台南縣嘉義區吳鳳鄉第三國校」。1949年(民國38年)改名為「樂野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8月設嘉義縣,改為「嘉義縣吳鳳鄉樂野國民小學」。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樂野國民小學」。1989年(民國78年)3月吳鳳鄉改為阿里山鄉,隔年1月改為「阿里山鄉樂野國小」。2007年(民國96年)8成立阿里山國民中小學籌備處。2009年(民國98年)8月「香林...
校址在嘉義縣阿里山鄉茶山村3鄰74號。 學校位在阿里山鄉最南端茶山村(茶山、新美、山美,並稱阿里山南三村),與高雄市那瑪夏區相鄰。茶山部落(Cayamavana),鄒族族語意指「山腰上的平原」,學生組成為鄒族、布農族、漢族。現在的茶山村民主要以「珈雅瑪」稱呼自己的部落。 「茶山國小」的前身為1963年(民國52年)8月創校的「新美國民學校茶山分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新美國民小學茶山分校」。「茶山分校」的學童逐年增加,遂於1995年(民國84年)8月獨立設校為「茶山國民小學」,為阿里山鄉第10所國小。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