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高士路29號。高士村位於八瑤溪上游,屬於內陸部落,主要居民為高士佛社族人。因地形關係,形成了不同的聚落,分別為上部落、中部落、下部落及派出所部落。本校位於屏東縣牡丹鄉之東邊排灣族部落,以縣道200做為聯外道路,校區分為高士本校及牡林分校兩個校區,高士校區四面群山環繞,距離最近的部落為下部落,走路約十分鐘路程。而牡林分校位於四林村社區裡面,與社區關係較緊密。 「高士國小」的前身為1905年(明治38年)3月創校的「高士佛蕃人公學校」,位於高士佛社,暫借警察駐在所,7月正式上課。1907年(明治40年)改建木造教室,收容第一、二學年兒童,編為2班級。1908年...
校址在屏東縣三地門鄉賽嘉村賽嘉巷2號。學校位在三地門鄉賽嘉部落(Tjailjaking),東倚中央山脈,西接屏東平原,北鄰三地門鄉口社村,南接霧台、三地門,沙卡蘭溪與隘寮溪分別從南北兩側蜿蜒而過,背山面水,現已納入茂林國家風景區之一部分。本校校地面積有9703平方公尺。 「賽嘉國小」的前身為1950年(民國39年)創校的「屏東縣三地示範國校賽嘉分班」,賽嘉學子始得以免除長途跋涉至外部落就讀之苦。1975年(民國64年)升為「口社國民小學賽嘉分校」,由王全一先生任分校主任。2000年(民國89年),社區成立「賽嘉國民小學獨立設校推動小組」,由村長葛添丁擔任組長,部落知識青年藍國徵負...
校址在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7鄰和平路一段65號。學校位在瑪家鄉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上方一公里處的禮納里永久屋基地。基本學區包括永久屋基地的大社部落(Paridrayan)、瑪家部落(Makazayazaya)、好茶部落(Kucapungane)。 2002年(民國91年)「大社國小」併入本校,改為「大社分校」,2011年(民國100年)獨立設校為「長榮百合國小」。 「長榮百合國小」的前身為「三地國小大社分校」。2009年(民國98年)8月莫拉克88風災,多個中南部偏鄉受創,其中排灣族和魯凱族三個古老的發源部落三地門的大社村、瑪家鄉的瑪家村和霧台鄉的好茶村被迫遷到禮納里基地(...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中華路三段80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舊址(確切地點不詳)及台東市現址。 「豐里國小」的前身為1940年(昭和15年)設立的「台東公學校橘分教場」。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台東寶國民學校」,本校亦改為「台東寶國民學校橘分教場」。1945年(昭和20年)4月獨立設校為「橘國民學校」。戰後合併原供日人就讀的「旭國民學校」為本校第二校區。1947年(民國36年)本校改名為「豐里國民學校」。1953年(民國42年)遷移至現址,並於原校址保留分班。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豐里國民小學」。2004年(民國93年)本校列為原住...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中華路二段154巷150號。1971年(民國60年)9月創校,暫借鄰校「豐里國小」教室上課。1972年(民國61年)5月校舍落成並遷入現址。1998年(民國87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2014年(民國103年)12月,新校舍獲2015年(104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優質獎。2016年(民國105年)獲健康促進國際認證計劃—銅質獎。 創校迄今(2019年)歷任校長共11位:蘇振裕、張國權、高東立、陳次男、陳顯榮、顏惠貞、吳明人(代理)、鄭銘捷、林蕊、李怡宏、毛慧莉。 本校規模,在初期(1998年,民國87年)有學生人...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中興路三段320號。 學校位在豐年里。地處平原,卑南大圳由北向南貫穿。阿西路愛部落(Asiroay),為阿美族聚居的部落。「Asiroay」意指「橘子」,因附近種滿許多橘子而得名。最初此地種植的兩棵橘子樹成為當地路標。昔日因馬蘭部落瘟疫嚴重,故族人成年結婚便會分家避免傳染,本部落即是由馬蘭部落分家遷居至此。 「豐年國小」的前身為1955年(民國44年)9月設立的「康樂國民學校豐年分校」(校址現為警備營房)。1963年(民國52年)2月成立建校委員會,並購進現址校地1.7甲。同年,8月10日奉准獨立成為「豐年國民學校」,8月31日「康樂國校」撥2班給本校...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卑南里更生北路317號。 學校位在台9線公路上,鄰近台東火車站。 「卑南國小」的前身為1950年(民國39年)創設的「南王國民學校卑南分校」。1951年(民國40年)獨立為「卑南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卑南國民小學」。1986年(民國75年)7月奉令指定為少棒發展重點學校。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04人,占總學生數40%,以阿美族為主。 學校以閱讀為本位課程,發展多元閱讀課程。棒球是本校的傳統特色,柔道則是近年的發展重點,兩者比賽成績皆優良。 創校迄今(2...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岩灣路50巷401弄11號。 岩灣分為頂岩灣、中岩灣、下岩灣,學校位於中岩灣。岩灣名稱源自日語發音為「由阿萬」,取其諧音而成。當地原稱「岩壁」,因卑南溪繞流形成彎道,四周環繞岩壁,遂稱「岩灣」。 隨著社區人口增加、地處偏僻,軍眷子女眾多,往返就學不便。「岩灣國小」的前身為1957年(民國46年)職訓總隊創立的「卑南國校岩灣分班」,學生以社區內軍眷子弟為主。1960年(民國49年)9月核准本校獨立,定名為「岩灣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岩灣國民小學」。2014年(民國10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於...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南王里更生北路726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1929年以前設於卑南里,1929-2019年遷至南王現址。 「南王國小」的前身為1897年(明治30年)創校的「台東日語傳習所卑南社分教場」,校址在舊卑南鄉公所旁,是東台灣原住民正式接受新式教育的開端。1917年(大正6年)改稱為「卑南蕃人公學校」。1929年(昭和4年)卑南發生瘟疫,日本政府把原居卑南一帶的居民遷往今日的南王社區,而學校亦同時遷來現今之校址。當時北至都蘭,西至初鹿,南至知本皆有各地各族原住民學童前來就讀。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卑南國民學校」,學區包含南王、卑南、賓朗、岩灣等...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知本路三段107號。 「知本國小」的前身為1900年(明治33年)1月由葦名慶一郎在知本社所創立的私立學校「知本學堂」,教授原住民子弟日語。1901年(明治34年)5月總督府通過於知本設立「台東國語傳習所知本分教場」,遂借「知本學堂」設校,7月「知本分教場」正式開課。1903年(明治36年)3月遷至新校地的校舍。1905年(明治38年)3月「台東傳習所」廢止,隔日改稱「知本公學校」。1917年(大正6年)4月改稱「知本蕃人公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改制為「知本公學校」。1940年(昭和15年)遷入現址。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台...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台松江路一段441號。 學校位於台東市最北方,富岡漁港北方的富岡地質公園(小野柳)對面,距台東巿區約6公里。學區包括巴沙哇力部落、石山部落、加路蘭部落、大陳新村。 「富岡國小」的前身為1922年(大正11年)4月的「加路蘭公學校」。1945年(民國34年)戰後,正名為「富岡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富岡國民小學」。1973年(民國62年)配合國防部神鷹計畫,完成遷校。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36人,占總學生數57%,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校、2個分班。「利吉...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賓朗村賓朗路474巷2號。 學校位在台9線綠色隧道旁。學區包括賓朗村的十股、頂岩灣、下賓朗部落、阿里擺部落,和美農村。本校學生以原住民族(卑南族為主)、閩南人、客家人、新移民組成。鄰近學區設有社福安置機構阿尼色弗兒童之家,主要安置失親或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學童。 「賓朗國小」的前身為1946年(民國35年)9月成立的「南王國小賓朗分校」,校址借用下賓朗會館。經地方熱心教育人士林查等人爭取現址公有土地,興建茅草教室三間,於1947年(民國36年)2月奉准獨為「賓朗國民學校」。其後經歷任校長、家長會長、師生、家長們先後增建教室,開拓校園,充實設備,奠定今日規模...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初鹿村梅園路97號。 學校位在花東縱谷平原南段的入口處,左鄰中央山脈山系,右倚海岸山脈山系,距台東市沿台9線(花東公路山線)向北約15公里。鄰近初鹿牧場、原生應用植物園、還有巴蘭遺址、紅葉谷綠能溫泉園區、卑南遺址公園等。學區包括初鹿、明峰、嘉豐等3村。初鹿村及明峰村龍過脈主要為西群卑南族,而位於嘉豐村的和平、山里部落主要為馬蘭阿美族。 1875年(光緒1年)由埤南同知袁聞柝於初鹿(昔稱北絲鬮)設置第一所義塾。1895年(明治28年)停廢所有義塾。直到1921年(大正10年)5月,設置4年制的「北絲鬮蕃人公學校」,為初鹿地區正式建校的起點,也是「初鹿國小...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富山村漁場3鄰66號。 學校位在台東縣卑南鄉海邊漁村,在加路蘭遊憩區與富山漁業資源保護區之間,學區涵蓋漁場、剌桐、杉原、郡界等農漁村落及加路蘭部落,為阿美族社區。 「富山實驗小學」的前身為1950年(民國39年)創設的「富岡國校杉原分班」。1972年(民國61年)3月獨立設校為「富山國民小學」。2016年(民國105年)試辦學校型態的國際教育實驗課程。2017年(民國106年)轉型為「富山實驗小學」,當時是全台唯一以「國際教育」理念為實驗課程主軸的公辦公營實驗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29人,占總學生數43%,...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東園一街40號。校址位於台東市卑南鄉東興村達魯瑪克部落(Taromak),是全台唯一以東魯凱族群為主之原住民地區學校。 「大南國小」的前身為1920年(大正9年)4月創設的「大南派出所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1月,合併為「利嘉國民學校大南分校」。戰後1946年(民國35年)9月獨立設校為「大南國民學校」。1967年(民國56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大南國民小學」。2004年(民國9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2018年(民國107年)7月正式轉型為「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期望透過社會制度、祭儀禮俗、部落生態、原創工藝、樂舞神話、文...
校址在台東縣卑南鄉泰安村6號。 學區包括太平村、泰安村。早期學區為太平榮家之所在,外省族群亦占相當比例,但近年來學區家長組成以原住民族居多,學校位居全國重要釋迦產區台東縣卑南鄉,是大目釋迦、鳳梨釋迦的故鄉,為一所多元族群的學校。太平國小(Taiping primary school,簡稱TPPS)位於大巴六九(Tamalakau)山麓,Tamalakau在卑南族語中是「勇士」的意思。 「太平國小」的前身為創設於1948年(民國37年)春的「利嘉國民學校太平分班」。1951年(民國40年)改為「太平分校」。1953年(民國42年)9月獨立設校,校名改為...
校址在台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1鄰33號。 學校位在太麻里鄉大王村文化路與忠孝路交會處,占地1.9494公頃,學區包括大王、泰和、北里等3村。 「大王國小」的前身為「台東國語傳習所太麻里分教場」。1901年(明治34年)5月15日經總督府批准,於台東廳太麻里區設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麻里分教場」,同年10月20日開始上課。1905年(明治38年)4月1日改稱「太麻里公學校」。1906年(明治39年)1月22日奉戴教育敕語謄本。1917年(大正6年)改稱「太麻里蕃人公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改制為「太麻里公學校」。1932(昭和7年),設有2班,學生人數101名,全校教...
校址在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4鄰28號。 學校位在台9線南段的舊香蘭聚落,地處約在太麻里溪南側。太麻里橋南下後,西側臨山,東面距海邊不到2公里。學區包括舊香蘭、新香蘭、溪頭等3個聚落。舊香蘭以客家人居多,新香蘭是阿美族、排灣族的主要居住地、溪頭則以閩南人為主。 「香蘭國小」的前身為1955年(民國44年)9月成立的「大王國民學校香蘭分校」。當時僅有木板瓦教室2間,土地是村民集資購贈,面積0.9670公頃,先後由鄧義峰、林振發、宋仕恒、施仁傑、李飛欽出任分校主任。1962年(民國51年)9月奉准設立「香蘭國民學校」。當時本地人口日多,學童日增,由鄉民代表賴阿已向鄉民代表會提...
校址在台東縣太麻里鄉多良村15鄰大溪85號。 「大溪國小」的前身為「大竹國小分班」。在1960年(民國49年)8月1日以前,隸屬「大竹國小」,班址設於大溪社區中心,後來該址劃歸海防班哨使用。1960年(民國49年)8月1日改隸「多良國小分校」,遷移現址。1967年(民國56年)8月1日獨立為台東縣太麻里鄉「大溪國民小學」。1996年(民國85年)8月1日「多良國民小學」併入本校,成為校本部「多良分校」。1999年(民國88年)8月1日「多良分校」裁併入本校,原就讀該分校之學童由校車接駁至本校就學。2004年(民國93)年11月30日奉准設立附設幼兒園。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
校址在台東縣大武鄉尚武村8鄰學府路7號。 學校位在漁村和原住民部落共存的環境,緊臨省道台9線。尚武魚港位於村內,是戰後為安置大陳義胞所興建的漁港。本校學區包括尚武村、南興村。尚武村多為漢人、大陳義胞,漢人多為西部移民(嘉義、台南等),村子的周圍則是古莊排灣族部落,隨著大陳義胞的凋零及遷移,族人遷入原大陳義胞居住地。南興村多為排灣族人,早期村內為南廻公路必經之地,設有一南興休息站,造就繁榮景況。隨著外環道的完成,村民多外出工作,盛況不再。 「尚武國小」的前身為1953年(民國42年)成立的「大武國民學校尚武分班」。1954年(民國43年),奉准改設「大武國民學校尚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