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186,227
  • 線上人數: 15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共7096筆


面天坪考古遺址
21PAN 泛族群 T 考古遺址

  面天坪考古遺址位在台北市北投區。遺址年代距今3200-1800年/1800-1000年/200-150年。文化類型屬於圓山文化/十三行文化番社類型/凱達格蘭族文化。遺址代碼:6312MTP。評鑑等級:【查】第三級【資】重要遺址   面天坪考古遺址位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大屯山西峰與面天山之間的谷地,就在兩座山峰下接近鞍部的南北的一塊縱長的小溪谷。保存良好。   1987年陳仲玉調查發現。1998年陳仲玉考古調查發掘。1999年10月郭素秋調查。2003年劉益昌等調查發掘。 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第一~七期;【資】...

蒔板頭山A考古遺址
21PAN 泛族群 T 考古遺址

  蒔板頭山A考古遺址位在澎湖縣白沙鄉。遺址年代距今5000-700年。文化類型屬於菓葉類型/赤崁頭類型/漢文化。遺址代碼:1603SPTS-A。評鑑等級:【查】3.07【資】重要遺址   蒔板頭山A考古遺址位於白沙鄉講美村,為白沙島海階,海拔高度為12公尺。位於蒔板頭山峽角的東邊海岸海階之上,距離講美約有1公里。沿新闢臨近海邊之水泥道路行至盡頭可達。遺址目前為呈休耕狀態的農地。此遺址發掘時發現有4個文化層,下面兩層分屬大坌坑文化及素面紅灰陶文化,上兩層分別為南宋及早於南宋兩層。遺址有遺物零星分布在地表,但懸崖邊則可見裸露出來的文化層堆積。遺址面積為75x50公尺,約375平方公尺。已受種植...

阿美族
1A 阿美族 E 族群類屬

族名與人口   阿美族自稱Pangcah或’Amis,是目前台灣原住民當中人口最多的一族。依2023年(民國112年)底官方的統計,法定原住民族共16族,原住民人口數有58.9萬人,各族人口以阿美族22.0萬人占37.3%為最多。Pangcah的發音略近「班炸」、「班札」或「邦查」,這個名稱含有「人」、「同族人」或「同一個血統的人們」之意。’Amis原意是「北方」的意思,台語漢字音譯為「阿眉」或「阿美」。目前官方以’Amis的譯音為族名,因此「阿美」一詞廣為人知。然而亦有族人認為應該正名為Pangcah,因為是族人用來稱呼自己族群的自稱。   早...

原村教會(長老)
2T 泰雅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台中市北區健行路375號15樓。   本會由王忠信牧師於1994年(民國83年)2月5日開拓。早期,台中市沒有一間原住民教會。後因工作或子女的教育而從不同原鄉到台中定居的原住民劇增,當中不乏原住民信徒。王牧師原在梨山長老教會牧會27年之久,為了台中市地區的原住民會友,申請離職梨山教會。剛開拓的原村教會人數只有7位信徒,暫借劉月娥宅(台中市北區金龍里衛道路39號地下室)。1994年(民國83年)5月20日泰雅爾中會中委蒞臨本會設立支會,稱「原村教會」。當年7月25日即設立堂會及聘牧並由王忠信牧師擔任第一任牧師。   1994年(民國83年)7月25日設立堂會及聘牧,王忠信牧師...

梅后蔓教會(長老)
2T 泰雅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花園村七鄰157號,花園部落(Mayhuman),屬泰雅爾中會。本會多為泰雅族,由天湖部落遷徙而來以及梅后蔓本部落族人混居而成,含幾戶賽夏族人。   1946(民國35年)4月設立「花園教會」,翌年完成土造會堂並獻堂。1948(民國37年)彭信光任本會屬託宣道師。1957(民國46年)1月改建為磚造會堂。1970-1973(民國59-62年)本會與牧山教會協聯堂會,設牧山禮拜堂(今勒俄臘教會R’ra Kyokay)。1973-1976(民國62-65年)花園教會與河頭教會協聯堂會,設河頭禮拜堂(今樂賀安教會R’gan Kyo...

清水教會(長老)
4B 布農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清水一鄰17號,座落於清水部落(Saiku),屬布農中會。  本教會沿革史分為宣教初期和教會創設發展期兩個部分。(一)宣教初期  1945年(昭和20年)7月,卓溪鄉立山村太魯閣族Paizag Watan(おくやま﹝奧山﹞,許真信)被派為清水衛生所衛生員。由於日本人取締基督教,Paizang Watan利用晚上向村民傳講《聖經》故事。已信教的人,每週日晚與奧山徒步行走18公里到立山村聚會。1945年(民國34年)戰後10月,奧山的傳道工作逐漸移至中平,不久便轉入真耶穌教。1946年(民國35年)5月,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5戶人家遷至清水部落,其中一位...

卡度教會(長老)
4B 布農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中正村平等巷45號,屬中布中會。   卡度教會座落於南投縣仁愛鄉中正村(Qatu),位於仁愛鄉南邊及埔里鎮、魚池鄉交界點,是台灣原住民布農族卓社群三個社區之ㄧ。   最初來到部落傳教的,是埔里烏牛欄(愛蘭)教會的羅文福牧師。1947年(民國36年)3月15日,羅文福牧師及孫理蓮宣教師將福音帶進本村。之後,羅文福牧師又同許明道長老多次舉辦佈道大會。初期信徒有黃萬生等三人,他們帶領家人、邀請村子裡的青年朋友參加聚會,此為福音在部落的開端。   黃萬生經常召集青年朋友,勤練布農族古老歡樂歌舞。羅文福牧師常邀請他們至埔里地區教會聽道、獻詩及見證福音,布農族八部合音...

Tamazu’an Kiukai青雲教會(長老)
4B 布農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開信巷58號,座落於達瑪巒(Tamazu'an)部落,屬中布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山地指導員陳瓊瑤牧師受命於仁愛、信義、和平等鄉工作,同時傳講上帝福音;水里教會的林雲山長老和會友也經常徒步來傳福音;隔年孫理蓮師母組團巡迴醫療傳道,但都未有村民信教。後來埔里的羅文福牧師及屏東的吳炯燦牧師到部落教導村民羅馬字,由村長全紹仁邀村民參加聚會,以幸天佑、白蘭英、幸勤女等為信仰領袖。   1950年(民國39年),花蓮布農族的張旺(Laung)、田光明(Taupas)使用布農族語傳道,族人容易理解,從此接受福音者日增,村中也設立了佈道所。接著由...

信義教會(長老)
4B 布農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明德村新開巷38號,屬中部中會。   信義教會所座落的明德村(Nehunpu),與愛國村、自強村、豐丘村、人和村相連,是南投縣信義鄉的行政中心。教會位於上部落的巷中,是當地布農族人的信仰中心。   1950年(民國39年)11月初,來自花蓮的布農族傳教師田光明、張旺、劉傳、黃順利等人陸續至明德村傳教,最初暫用司光明弟兄的住宅為聚會所,信徒漸增,後經司光正及司光治兄弟將私有土地及房屋捐獻做為聖殿。1956年(民國45年)原茅屋禮拜堂破損漏雨,不堪使用,故重建禮拜堂,1958年(民國47年)獻堂。1971年(民國60年)11月改建鋼磚式教堂,1972年(民國61年)...

埔農教會(長老)
4B 布農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大城里大城巷25之11號,屬中布中會。   1980年代時期,原鄉族人陸續前進都會區從事板模事業。來自武界及萬豐部落的馬七雄、紀乾坤、李秀梅、張同修,為了工作及子女教育開始在埔里租屋。由當時受派在埔里山地學生中心的米文欣傳道師、陪同在榮民醫院服務的幸信忠長老,及在公路局駕駛國光號的谷長城弟兄、古智祥弟兄,一起關心及探訪在埔里的布農族人。   1987年(民國76年)5月20日成立埔里地區布農教會籌備委員會。5月23日在馬七雄家中舉行第一次家庭感恩禮拜,有32位信徒參與。同年8月31日成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埔里地區布農族團契,12月18日於埔里山地學生中心舉行設立布...

清山教會(長老)
4B 布農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台中市沙鹿區公明里中清路6段171巷31號,屬中布中會。   約1960-1980年(民國50-70年),隨著台灣經濟起飛,許多部落青壯年紛紛遷移至都市工作生活。清山教會開始,也就是先由一群不同族群的青壯年,因為同樣的基督信仰與生活文化,而聚在一起,原本是從成員中的家庭為聚會中心,後來隨著人數的增加,內部成員為能使信仰生活更加穩定,欲正式設立教會。然而因意見不同,部分成員另擇他處聚會,其餘信徒便向台中中會中委申請成立教會。   1991年(民國80年)台中中會於清泉岡開設清山教會,主要群族為布農族,並分派同群族的牧者牧養。1994年台中中會召開六十四屆春季議會時,分設中布中...

潭南教會(長老)
4B 布農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信義彌潭南村和平巷48號,屬中布中會。   潭南教會座落於潭南村(wa la vi)潭南部落(Laidazuan),為日據時代命名的地方,全面積為33.777平方公里,位於日月潭南邊,在地居民所稱之Laidazuan。為布農族的卡社群。   1950年(民國39年)已有很多漢人到部落,透過醫療傳遞福音,但乏人問津。直到1951年(民國40年),來自花蓮的布農族張望牧師、田光明牧師傳福音後,才有最初的信徒:谷有德、松錦秀、松白金珠。後來相繼有花蓮胡文池牧師、布農族人劉傳來傳福音,信徒增加至20人,暫時借用幸長華的家或學校為佈道所,並設立第一任長老:谷...

大鳥教會(長老)
3W 排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大鳥村9鄰212號(舊號碼112號),屬東部排灣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平地教會駱先春牧師等帶著福音單張和幻燈片,將福音帶入東部排灣,自太麻里至達仁鄉安朔村。1949年(民國38年)10月大鳥設立臨時聚會所,由當時國內外牧傳巡迴駐牧,隔年在部落上方搭蓋第一間茅草教會。最初約有12位信徒,駱先春牧師從中挑選葉素全為儲備牧者,培育他作為傳道人,後派駐大鳥教會牧會。1951年(民國40年)8月11日大鳥教會升格為堂會,由阿美族黃良生就任宣道師。陸續有聖經公會的盧淇沃牧師、美國的安德生牧師等前來佈道。此時教勢增長迅速,信徒倍增到40位左右,1953年(民國42年)...

史努櫻教會(長老)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春陽村4鄰永樂巷6號,春陽部落,屬賽德克族群區會。   1947年(民國36年)埔里教會羅文福牧師及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首先到春陽部落傳道,當時有居民徐宗和(Watan)和Walis Ngangah接受信仰,徐宗和之後也成為牧師。剛開始教友不多,也沒有固定的聚會所,大多數時間固定在Walis Ngangah家,以家庭聚會的形式作禮拜。   至1949年(民國38年),陸續有高受惠宣道師、高添旺牧師、黃作有長老等人來到春陽部落傳道及勉勵,還有遠從花蓮來拓展傳教工作的羅梅花、周玉葉、Tumun等女士,於是居民找到一塊空地,建立茅草屋禮拜堂。此...

帝瓦伊‧撒耘
13Z 撒奇萊雅族 F 重要人物

  帝瓦伊‧撒耘Tiway Sayuen生於1931年(昭和6年)10月13日,卒於2003年(民國92年)9月24日。出生地在花蓮縣壽豐鄉水璉村水璉部落。撒奇萊雅族。   父親李金火Tuku Tiway,卒於1959(民國48年)。母親彭蘭嬌Sera Aniw,卒於1975(民國64年)。養母李慶花Lengus Tiway,卒於1989(民國78年)。皆為水璉部落撒奇萊雅族人,務農為生。   9歲(1939,昭和14年)進入水璉公學校。10歲(1940,昭和15年)轉學至花蓮市明治公學校。13歲(1943,昭和18年)再轉學至花蓮港公學校。14-15歲(1944-1945,昭和1...

四季教會(長老)
2T 泰雅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四季村泰雅路6段光勳巷4-1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9年(民國38年)間有高添旺牧師(Wilang.Taqu)、陳保清牧師、羅竹茂牧師的父親、林阿石的父親等首先到南澳鄉澳花部落宣教。1950年(民國39年)孫雅各牧師、張承宗牧師繼續在宜蘭地區宣教,亦開始發放救濟品。此際澳花村歸主人日漸增多。仝年8月間宣揚福音的工作陸續抵達碧候、鹿皮、南澳等部落,隨後各宣教師們兵分兩路繼續前往大同鄉原住民部落宣教。一組有陳耀宗牧師高添旺牧師、陳保清牧師到寒溪、碼崙、牛鬥、松羅、崙碑部落;另一組有林萬福牧師、宋振傳牧師到南山、四季、留茂安、梵梵部落宣教。此後七星中會開始設立山地部;同屬蘭陽...

南科考古館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位於臺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2019年(民國108年)10月19日正式開館營運。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以下簡稱南科考古館)在科技部南部科學園區臺南園區內,與科技部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相鄰,北有84號快速道路,南有8號高速公路,東西各有1號高速公路與3號高速公路等主要道路,另臺鐵南科站、新市站、善化站相近不遠。 本館所在的位置早期原為新市鄉的第九公墓,全區地勢平坦,並緊連石頭埔遺址。該遺址上層為近現代漢人遺留,下層則發現有距今約2800至2000前的大湖文化烏山頭期,經部分範圍發掘,出土陶器主要為灰黑夾砂與泥質陶器、石器以及甕棺墓葬。 2002年(民國91年)1...

比令‧亞布
2T 泰雅族 F 重要人物

比令‧亞布(Pilin‧Yapu)生於1966(民國55年)。出生地在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永安(Mabanan)部落(舊名為麻必浩部落)泰雅族北勢群。 祖父達利‧巴萬是當時部落的Bnkis(頭目),父親楊金來及母親林鳳妹,大姐楊梅花(Iwan‧Yapu)新竹師專畢業,二姐楊嬌艷(Toyu‧Yapu)為醫院護理師,哥哥楊清民(Pawan‧Yapu)畢業於東海法律系,在郵局工作。大叔楊傳國校長,二叔楊忠義副頭目,負責Maho(祖靈祭)。全台第一位原住民律師楊志航,也是家族中人。 就讀苗栗縣象鼻國小。就讀台中市東勢國中。新竹師專美勞組、台中師院美術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就讀國...

王國生
2T 泰雅族 F 重要人物

王國生(BesuTemu)生於1963年(民國52年)。出生地在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馬里光部落(Llyung)。泰雅族賽考利克群。 父親王立言村幹事,為配合上級的調動,全家常隨其職務調整而搬家。母親王呂祥妹家管。大弟王國慶為南投縣信義鄉鄉公所課長、大妹王富美為新竹縣二重國小校長、二弟為新竹縣五峰國小主任、小妹王富雲任新店耕莘醫院護理師。 7歲起(1969,民國58年)寄讀尖石鄉玉峰國小及梅花國小。8歲(1970,民國59年)就讀五峰鄉五峰國小。10歲(1972,民國61年)就讀竹東鎮瑞峰國小。12歲(1974,民國63年)就讀竹東鎮大同國小。14歲(1976,民國65年)就讀於新竹縣...

高理忠
2T 泰雅族 F 重要人物

高理忠(Tanga‧Maray)生於1967年(民國56年)。出生地在新竹縣尖石鄉梅花村梅阿尤達克部落(M’yutak)。泰雅族人。 原為泰雅族C’uli系統加拉排群(Mekarapai)民都有部落(Mintuyu)人,是末代頭目家族尤幹.巴彥(Yukan‧Payan)的曾孫。世代務農,父親畢業於花蓮玉山神學院,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議長,1949-2011年(民國38-100年)在台各山地教會宣教50年後退休,亦曾擔任原住民黨副主席。堂叔高堂山曾任尖石鄉鄉長。 高理忠為家鄉第一位民族學及聲樂演唱雙碩士,迄今(2019年)攻讀政大教育所博士學位。其錄...

  • 上一頁
  • 346
  • 347
  • 348
  • ...
  • 350
  • 351
  • 352
  • 353
  • 354
  • ...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