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63,912
  • 線上人數: 15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撰寫者:『平珩、趙綺芳』, 共2筆


原住民族歌舞
21PAN 泛族群 A 藝術文化

舞蹈目的   舞蹈示社會投射出來的外顯文化,展現富含秩序、結構、象徵與美感的集體成就。台灣原住民各族文化差異很大,因此舞蹈方式與象徵意義明顯不同,舞蹈種類和文化情境進密相連,大抵可分為祭儀、生命禮儀與娛樂三種目的。祭儀包含圍繞祈求豐收的播種、鋤草、收割、入倉、豐年、靈祭等定時祭儀,與祈雨、祈晴、防蟲等不定時祭儀;此外尚有紀念生存歷史、強化認同記憶等的群體祭儀。生命禮儀則圍繞於個人出生、命名、成年、結婚、喪葬等相關通過儀禮。以上兩種目的的舞蹈多延襲傳統,不容輕易更動;而迎賓、送行、飲酒同樂時的娛樂性舞蹈較易隨時代而有流行的變化。 祭典歌舞規範示例 阿美族   台灣原住民人...

原住民族舞蹈形式
21PAN 泛族群 A 藝術文化

  台灣原住民族舞蹈均以特定歌曲搭配,以聲音應和身體律動,呈現團體共舞的氣勢。大凡靠海的族群,身體的動感比較強,如阿美族、卑南族舞步較為輕快、變化較多,而靠山的族群舞蹈動作較趨沉穩,如鄒族、魯凱族、排灣族等,舞步變化較少,以表現歌曲為主。另外布農族傳統文化中並沒有舞蹈的概念,但在如小米豐收祭(Pasiputput)的唱和中,可看到其族人們圍成封閉圓圈、雙手打開放於旁者腰後、緩步逆時鐘移動;或在誇功宴(Malastapan)時,為報戰功者和著歌唱的身體律動。   比較各族舞蹈,無論舞句的長短或難易度,舞句均依歌曲長度重覆多次,即使原本對舞步不夠熟練,均可在重覆中自然而然的逐漸掌握到重點。如...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