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1731年(雍正9年)2月(清曆,以下同),福建總督劉世明向清廷提出行政調整建議,認為彰化縣治至大甲溪北距離遙遠,不便於當地民眾處理錢糧、詞訟、命盜等事務。因此,奏請將大甲溪以北地區的行政事務交由淡水同知管理。這一決定旨在提升行政效率,減輕民眾負擔。然而,這一看似便民的行政措施,卻在同年引發了大甲西社事件。事件的導火線主要與淡水同知張弘章有關。他為了興建淡水同知衙署,強迫「番民」搬取木料,並縱容家丁擾亂「番婦」,最終激起了強烈的不滿和反抗。這場反官事件,實際上是當時的西部平原平埔各社對清廷統治不滿的爆發,也是清代台灣「熟番」規模最大的一場反官事件。 事件爆發之際,...
事件背景 大甲西社事件在清廷剿撫並用的策略下,於1732年(雍正10年)3月(清曆,以下同),因大甲西社投降而暫告段落。不過,到了同年閏5月,原本替官府效力的大肚社番,竟遭到民壯殺害以向朝廷邀功。其中,帶領民壯者,其實是當時臺灣道倪象愷的劉姓親戚,此事引發了大肚社的強烈不滿,而在同年閏5月初1,南大肚社聯合了水裡社、沙轆社、牛罵社數百名族人,前往彰化縣城申冤,不過並未獲得官府的受理。次日,群情激憤的族人們包圍並焚燒了臺灣道的駐紮地、縣衙、典史衙署。總兵呂瑞麟因此下令林黃彩率兵抵禦,並擊退之。當天下午,官兵又在曠野發現數十名「兇番」,立即開火攻擊,族人因此四散逃走。不過,當官兵追擊之際...
事件始末 1699年(康熙38年),台灣中北部的通霄社爆發了一場劇烈的反官事件,被稱為「通霄社事件」。這場事件的起因主要是因該社通事黃申對通霄社社番的苛徵暴斂所致。黃申徵派無度,令通霄社族人怨聲載道。當年2月(清曆,以下同),適逢捕鹿季節,然而黃申卻強制要求通霄社社番必須先繳納錢米,方許出獵。通霄社土官卓个、卓霧、亞生則聯合族人,殺死了黃申及其同夥十餘人。其過程如道光年間丁紹儀在《東瀛識略》中的描述,淡水吞霄社的土官卓个與卓霧,因為通事黃申對社民苛刻搜刮毫無節制,憤而將黃申殺死,並逃避官府的追捕。因此,臺灣道常光裕和總兵官張玉麟決定派兵前去剿滅,並指派通譯引岸裡社從背後攻擊吞霄社。到...
諸羅山社被人類學者歸類為平埔族中的洪雅族(Hoanya)的阿立昆(Arikun)支族,其最初的社址位於今嘉義市西區的中正公園一帶,日本時代因被殖民政府徵收興建公會堂而被迫遷至今嘉義市重興里自由路南側的新竹圍仔一帶。該社在荷蘭時代是以Tirocen、Tiracen、Tilaocen等名稱進入歷史時期。在社勢及人口變遷方面,諸羅山社荷蘭時代歷年的戶口數及人數如下:1647年為268戶993人,1648年為255戶1005人,1650年為259戶969人,1654年為182戶709人,1655年為183戶698人,1656年為178戶678人。相較於同樣是屬於北部集會區第一區域的其他聚落,可知諸...
他里霧社在人類學的分類上,屬於洪雅族群(Hoanya)的羅亞族(Lloa),於荷蘭時代進入歷史時期,最初他里霧社在《熱蘭遮城日誌》中被記載為Terribo(1637)、Dalivo(1644),到了清代則被載為他里霧社,《雲林縣採訪冊》指出,該社原為生番,於1757年(乾隆22年)歸化後,安插於他里霧(今雲林縣斗南鎮),稱為他里霧社。 就他里霧社的人口變遷來觀察,該社在1656年有359人,其中接受荷蘭教化知道教義的信徒人數197人(男子106人、女子91人),教化率達55%。另據中村孝志的研究,1650年他里霧社的贌社稅額為3,000里爾(Real),僅次於同時期的虎尾壟社、諸...
在人類學的分類中,猴悶社屬於洪雅族(Hoanya)的一支,在荷蘭時代以Chaumul、Bhaumul、Docowangh、Docovangh等名稱進入歷史時期,張耀錡認為荷蘭時代的「Docowangh」(土庫社)應與「Chaumul」(猴悶社)為同一番社;陳欽育則認為兩社應有所區別,Docowangh社分布於今雲林縣土庫鎮、元長鄉、褒忠鄉一帶,而Chaumul社則是在今雲林縣斗南鎮將軍里溫厝角。該社在荷蘭時代,乃是說費佛朗語(Favorlang)的北部地方集會區。觀察猴悶社歷年的贌金與社餉額度:1655年為300里爾(real)、1682年為100.8兩、1685年為49.392兩;在(稅...
根據伊能嘉矩的分類,柴裡社屬於洪雅族群(Hoanya)的羅亞族(Lloa)。柴裡社在荷蘭時代進入歷史時期,在1644年9月17日的《熱蘭遮城日誌》中,出現了Talack的名稱,江樹生在譯註中,認為Talack即斗六社。但在1647年2月25日召開的地方議會(Landtsdach),荷蘭人又稱Talack為Dovaha的別稱,即「打貓社」,但不論是何種稱呼,日誌中皆清楚描述Talack社與周邊的虎尾壟社、他里霧社有密切互動。清代文獻與契字多以柴裡社稱呼,另有柴里斗六社、斗六社等名。至於斗六一詞的由來,則有一說認為應與社番狩獵捕獲鹿隻時,歡喜之餘所發出的呼聲有關。 有關柴裡社的由來,...
阿里山社最早出現於荷蘭時期的文獻中,以Arrissangh、Talackbayen、Talackbagen和Talack Bajen等名稱進入歷史時期。阿里山社在荷蘭時代的贌社稅額約在200里爾(real)左右,惟1650年的稅額一度高達750里爾。至於歷年的戶口數及人口數如下:1647年有108戶316人、1648年有88戶280人、1650年有72戶249人、1654年有66戶175人,1655年有40戶142人,可以發現明顯逐年遞減的現象,到了1656年則已無統計資料。不過,據《熱蘭遮城日誌》載,阿里山社曾於1655年表示願接受荷蘭人要求,遷居至Dovoha(打猫),並將原...
猫兒干社屬洪雅族群(Hoanya)的羅亞族(Lloa),在荷蘭時代進入歷史時期,如《熱蘭遮城日誌》中載為Vasikan(1637)、Vassican(1645)、Bazjekan(1646)、Basjekan(1647)、Batsikan(1651)及Batehican(1656);另外,在清代的文獻中也有茅干社、麻芝干社、猫兒乾、猫而幹等不同的稱呼。劉益昌認為,猫兒干遺址、豐榮遺址,應該就是貓兒干社原始社址所在,而貓兒干(崁頂)文化也就是Favorlangh(費佛朗人)的祖先。因此,從荷蘭時代的文獻中,可以發現猫兒干社與費佛朗人(Favorlangh)互動甚密,也曾參與「費佛朗戰爭」(1...
依照伊能嘉矩對平埔族的分類,大武郡社屬於巴布薩族(Babuza)的一支。在荷蘭時代,大武郡社被稱為Tavokol或Tavocol,並曾於1646年和1648年,分別與Terriam社和Kakar Tacheybau社合併,可能與猫羅社有密切的交流。到了清代,根據1685年(康熙24年)纂成的《臺灣府志》載,其社名為「大武郡牛社」,應是一稅賦單元,即「大武郡社」與「牛相角二重坡社」的併稱;到了1693年(康熙32年)福建巡撫卞永譽疏報所載:「諸羅縣所轄大武郡等社土官卓乃等,呈有鄰近木武郡赤口等六社生番咸願附籍輸餉」,開始獨立書寫為大武郡社;至1697年(康熙36年),郁永河來台採硫...
北投社在荷蘭時代進入歷史時期,文獻中已有Packtou、Tausa Mato、Tausa Bata等不同名稱,不過,其中翁佳音將Tausa Mato視為南投社的音譯,中村孝志則認為Tausa Mato是北投社,而南投社應是Tausa Talakey。基本上,南投社與北投社原本均在大武郡社交易,後因故分開發贌。直到日本時代初期,伊能嘉矩則將北投社劃歸於洪雅族(Hoanya)阿立昆(Arikun)支族。北投社的社址位於北投街(約今南投縣草屯鎮北投里),乾隆年間已有北投新街及北投舊街的聚落,而北投社則位居其間,稱為「番社內」。就社域的範圍而言,歸...
猫羅社社址在今天的彰化縣芬園鄉舊社村,社域則以今彰化縣芬園鄉及台中市霧峰區為主。根據人類學家的分類,猫羅社被劃歸於洪雅族(Hoanya)的阿立昆(Arikun)支族。該社荷蘭時代是以Baroch、Kakar Baroroch等名稱進入歷史時期,同時也曾與Sakaley、Tachabou等社合稱為Kakar(茄荖社)。在《熱蘭遮城日誌》的記載中,該社被形容為喜愛偷盜與剽悍的形象。而在1760年(乾隆25年)間刊行的《續修臺灣府志》中,則記載該社的風俗與南投社、北投社、半線社、柴仔坑社、水裏社相仿。 有關猫羅社的人口變遷方面,該社在1656年人口有191人,而到了1836年...
打猫社屬洪雅族(Hoanya)的一支,伊能嘉矩認為其社址位在日治初期的打貓西堡後庄(約今嘉義縣民雄鄉共和村北側一帶),若進一步比對1902年(明治35年),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打猫派出所調查的「打猫南堡街庄土名調查表」,可知當地尚存社口及社尾等土名,推斷應是社址所在。 打猫社在荷蘭時代進入歷史時期,在文獻上被稱為Dovaha或Dovoha。1636年4月,在荷屬聯合東印度公司(VOC)派遣的代表勸誘下,與他里霧(Dalivo)、阿里山(Jarissang)、猴悶(Tossavang)、打猫(Dovoha)、猫朥剌(Valaula)等五社併入新港社,並獻箭締和。1650、1656年,...
有關南社記載最早之文獻為1694年(康熙33年)纂成的《臺灣府志》,荷蘭時期並無該社的相關記錄,遲至清代才出現可能與荷蘭時期荷蘭人將南社與猫兒干社視為同一社群有關。在日本時期伊能嘉矩對平埔族的分類,猫兒干社屬於洪雅族群(Hoanya)的羅亞族(Lloa)。 有關南社的社域範圍,張耀錡認為係位於今雲林縣崙背鄉豐榮村,梁志輝則根據1774年(乾隆39年)〈約字〉內容所載,提出「東至埔姜崙,西至海,南至舊虎尾溪,北至新虎尾溪」的主張,大致是位於今日的台西鄉和東勢鄉,乃清代有關該社最大社域範圍的史料,大致涵蓋今日褒忠鄉西半部以及東勢鄉、台西鄉全境。直到1903年(明治34年),〈海豐堡舊...
大突社屬於平埔族的洪雅族(Hoanya),其社址根據1822年(道光2年)大突社番勇仔立〈典契〉所載:「有自己開墾水田壹段參坵,坐落土名在番社西勢港仔溝墘」可知,該社社址應位於1904年(明治37年)的二林上堡大突庄(圖一),即今彰化縣溪湖鎮大突里一帶。若觀察相關的契約文書,可知大突社亦曾於道光年間遷至挖仔社(今二林鎮華崙里一帶);此外,該社於萬興庄(今二林鎮萬興里)、西勢港(今溪湖鄉西勢里)、北勢尾莊(今溪湖鄉北勢里)亦有分布,推測大突社社域大致分布於在舊濁水溪兩岸,即方志中所謂的「大武郡溪」兩岸。 大突社最早出現於荷蘭時期的文獻中,載為Turchara、Taytoet、Tai...
根據伊能嘉矩對平埔族的分類,南投社屬於洪雅族(Hoanya),在荷蘭時代以Tausa Mato、Tausa Talakey等名稱進入歷史時期,其中翁佳音將Tausa Mato視為南投社的音譯,而中村孝志則認為Tausa Mato應是北投社,認為Tausa Talakey才是南投社,原本兩社均在大武郡社交易,後來才分開發贌。 有關該社的社址,洪敏麟認為在今南投市番仔井、番社兩地,社域則是以今貓羅溪、平林溪交會處,即牛運堀、番仔井、萬丹等處。 清代南投社最初位居番界之外,於1696年(康熙35年)付梓的《臺灣府志》中,尚與北...
萬斗六社社址在今台中市霧峰區萬斗六(萬豐里、舊正里、峰谷里、六股里)。萬斗六最初於乾隆初期,以地名首次出現在清代文獻與契字。萬斗六在康雍時期原屬界外生番領地,「(雍正)十三年冬十月,柳樹湳登臺莊生番,肆出焚殺。」遭到清國圍剿,之後該地出現以魏廷偉所領導的私墾集團,於乾隆22年(1757年)遭到官方抄封再度成為無主地,乾隆30年(1765)萬斗六重修土牛並增設隘寮,由岸裡社負責隘防事務,加上乾隆末年番屯制的實施,來自各地的平埔族社群在此定居於嘉慶年間融合為新的社群,即萬斗六社。日本時期伊能嘉矩對平埔族的分類,萬斗六社屬於洪雅族群(Hoanya)的阿立昆族(Arikun)以及巴布薩族(Babu...
依學者對平埔族的分類,二林社屬於巴布薩族(Babuza),荷蘭時代以Gilim、Tarkais、Takeys、Tarcquais、Tatkays、Tackays、Takais等名稱被登載並進入歷史時期。1641年,該社曾煽動虎尾壠村社人殺死3位荷蘭人,1644年4月主動向荷蘭官方和解,並開始互動往來。1643年10月,二林社及周邊聚落一度遭到唐人海盜Kinghwangh(金官)率眾降服,不過隨即於1645年3月協助荷人將其逮捕。 二林社的原始社域大致以今彰化縣二林鎮為中心,包括芳苑鄉、二林鎮大部分地區,以及一部分的竹塘鄉。社址則是位於今日二林鎮的舊社。在社勢及人口變遷方面,荷治時...
阿束社在人類學與語言學的分類上,被劃歸在巴布薩族(Babuza),於荷蘭時代被記載為Asock、Asack、Asoeck及Assoec,並進入歷史時期。 在社勢及人口變遷方面,阿束社在荷蘭時代的贌社額度約在200里爾(real)左右,惟1650年的稅額曾高達900里爾,但皆為同時期各社之末。在歷年戶口及人口數則分別為:1647年51戶237人、1648年53戶282人、1650年55戶263人、1654年58戶275人,1655年59戶283人,1656年59戶287人,以當時彰化地區的村社來說,規模算大,僅次於二林社與東螺社。值得一提的是,在1659年的統計資料中,該社接受荷蘭...
馬芝遴社在人類學的分類上,歸屬於巴布薩族(Babuza),在《熱蘭遮城日誌》中則被記載為Betgijlem、Dorenap、Matsilin、Majilin、Mazilin、Wesgelim,提及該地當時有鹿皮交易。到了清治時期則被載為馬芝遴社,屬歸化熟番,最初歸諸羅縣管轄,1724年(雍正2年)改劃歸彰化縣轄。馬芝遴社的社域範圍,大約包括今彰化縣秀水鄉、福興鄉、鹿港鎮、埔鹽鄉。 在社勢及人口變遷方面,馬芝遴社在荷蘭時期的各年戶口數及人數:1647年有66戶208人、1648年有65戶275人、1650年有55戶289人、1654年有64戶262人,1655年有62戶264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