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日本時代樸仔離社(Aboan Poalij)被研究者劃為巴宰族(Pazeh)之一支,社人卻自稱甲哈撫(Kaxabu),可視為巴宰族的亞群;彼此間存在有通婚、交易網絡,也有戰爭的複雜關係。樸仔離社包括五小社:水底寮社、山頂社、大湳社、大馬遴社、社寮角社,各社似又各有小社。 樸仔離社群原址在豐原區樸仔口,乾隆年間期往台中盆地東方丘陵地帶,今台中市東勢區、石岡區、新社區等地擴散、移住;19世紀以來,其生活領域逐漸成為客籍人士聚集地,諸社群乃往埔里盆地遷徙。茲簡介如下: 1. 社寮角社:自稱Varut,乾隆年間,由樸仔口遷至大甲溪中游谷地中南側(今台中市...
荷蘭時期稱為Aboan Tarranoggan,1650年(明永曆4年)的人口數為604人,124戶。其舊址在后里台地今后里鄉舊社村。雍正年間南移大甲溪南岸,乾隆年間並發展成九社的規模。但由於遷移與分社關係,有時為七社、八社、十一社。九社指麻薯舊社、岸東社、岸西社、岸南社、葫蘆墩社、翁仔社、麻裡蘭社、西勢尾,以及崎仔社。除了麻薯舊社位在后里台地外,皆散居大甲溪南岸今台中市神岡區大社里與岸裡里、豐原區社皮里與翁子里,稱為岸裡新社;1731-1732年(雍正9-10)以後並以岸裡新社為中心,進而建立統轄岸裡社、樸仔籬社、烏牛蘭社、阿里史社、掃拺社等巴宰社群的新領導系統,1970年(乾...
祭祀公業通常簡稱公業,一般漢人祭祀公業是由享祀者子孫所構成的單一姓氏宗族團體,都以一、二特定享祀者為祭祀對象。遷善南北社祭祀公業主要以供奉該社「歷代祖宗」為對象,所奉祀者為整個部落的「祖宗」。 平埔原住民的傳統祭典以祖靈祭為主,日本時代以前沙轆社每年農曆八月二日的祭祀活動,是在該社舊址之北「媽憐山(按指大肚山)」下,分五個地點插上布標,讓部落中強健未婚男子做競走活動,因此,也稱祭祀祖先的活動為「走躔」,俗稱「番仔走田」,或「走標」;運動會中首先取得標旗者為勇士,可任選部落中美女為妻,足見「走躔」之期的競走活動,具有成年禮之意。日本時代初期尚保留此活動。似漢人過年的走躔祭祖日,必具...
1804年(嘉慶9年)以阿里史社(在今台中市潭子區境)人潘賢文(本名大乳【汝】汗‧毛格)為首,進入宜蘭平原開墾的西部平原平埔原住民,由於他們不是當地原住民,無法得到官方「加留餘埔制」的好處,故被稱為「流番」。其乃台灣中部平埔原住民首度發動跨社群、往原始地理範圍外而長距離的遷居活動。 一般官方記錄,指這次遷徙活動因潘賢文爭奪岸裡社通事職位失敗「懼捕」逃亡而起,並不切實際。雖然潘賢文曾參與通事職位之爭,其所屬的阿里史社或受先前與岸裡本社爭通事職形成派系糾葛的影響而出走,但入蘭途徑不僅需跋山涉水到當時仍屬界外、遙遠的他鄉,沿途安全堪虞(泰雅族群的威脅),各社為何願意響應? 依...
張達京(1690-1773)為清代岸裡社首任粵籍漢通事,生於1690年(康熙29年),為廣東大埔縣黃塘人,家中排行第二,卒於1773年(乾隆38年)。約在1770年(乾隆35年)涉及侵蝕岸裡社群的土地權益問題,為官方革職、告老還鄉。但其子嗣、五位平埔原住民妻妾均留住台灣。 張家係黃塘書香世家,達京祖父出身武舉,對子弟傳授防身拳術;張氏並由父親教授藥草秘方。他在二十餘歲隻身渡台,自今鹿港登陸,先落足彰化平原一帶,後至大甲溪北與岸裡舊社(今台中市后里區境)人交易,並和土官阿莫(又稱阿穆、阿睦)過從甚密。18世紀初,岸裡社人突遭瘟疫侵襲,張氏以草藥替眾人醫病,被治癒者多。社人感激之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