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山豬毛社事件指1728年(雍正6年)6月24日至1729年(雍正7年)發生於現今屏東縣山地門鄉的排灣族與粵籍漢移民衝突事件,清國派遣軍隊攻擊原住民,事件後並設置軍事營盤,派駐兵勇監視當地,預防排灣族民與粵籍漢移民之間的衝突。 山豬毛社泛指現今三地門社周邊的排灣族人,主要有三個來源為Tjimur社、Tjaravacalj社、Salaljau社等3個部落。 所涉民族 排灣族三地門附近族群、長治附近粵籍漢族群、清朝軍隊。 事件背景 粵籍漢移民因為協助清國平定1721年(康熙60年)朱一貴事件有功,受到清國政府獎勵,因而勢力擴張,拓墾領域逐漸靠...
緒論 1871年(同治10年)於恆春半島發生的「八瑤灣事件」,又稱為「琉球漂民事件」。事件發生於今屏東縣牡丹鄉、車城鄉、恆春鎮、滿州鄉等區域,當時琉球人因船舶故障、漂至八瑤灣,66人上岸,後續於四重溪流域遭難,最終僅餘12人存活返回宮古島。 所涉民族 琉球宮古島民,排灣族高士社、牡丹社,車城、保力、統埔周邊地區漢族群等。 事件始末 1871年(同治10年)10月底,琉球宮古島人至那霸中山府納貢後,返程途中遇颱風,二船中其一「山原號」(又稱「春立號」)漂流於太平洋。其中3人溺斃,其餘66人於11月6日至八瑤灣上岸,沿河床往內陸前進,途中遇兩漢人勸說宮古島...
緒論 獅頭社反清事件指1875年(光緒1年)發生於今屏東縣獅子鄉、車城鄉、枋山鄉等地,獅頭社附近排灣族人與清軍的戰爭,又稱「獅頭社戰役」。 所涉民族 排灣族內文社及周邊族群、車城及枋山附近漢族群、清軍等。 事件背景 1874年(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朝除了被動開始強化台灣海防,亦思考對於台灣原住民的治理,在南部排灣族領域,清軍急欲開通往恆春半島之陸路交通,擬開設數條東西向道路,供東西側人員、物資運送,並屯兵於該區域。清兵開闢南部的東西向道路時侵入排灣族人傳統領域引起族人反抗。而枋寮以南至車城一代的漢人居住地與大龜文周邊排灣族時有紛爭,原住民出草...
緒論 率芒社討伐事件指1884年(光緒10年)因率芒社(春日)擊殺清國兵勇,導致清軍攻擊率芒社至其幾乎毀滅的事件。 所涉民族 排灣族率芒社、清軍。 事件背景 1874年(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國長期派駐軍隊在恆春半島駐守,並往台東地區挺進勢力,由於橫切山區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與周邊排灣族部落諸多紛爭出現。 事件始末 1884年(光緒10年)清國兵勇前往卑南地區,從楓港經雙溪口至阿朗壹,途中遭率芒社(春日)擊殺,數十名兵勇罹難。隨後清國派兵攻擊率芒社,造成率芒社幾乎毀滅。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自1880年代起,原本漢...
緒論 1890年(光緒16年)的「恆春下三社事件」又稱為「恆春下三社討伐事件」或「下蕃社之討伐」。恆春車城田中央附近庄民遭牡丹社族人出草,庄民向官府尋求究責,清軍陸續推進至雙溪口附近,後未再前進,僅以協調原住民與庄民締約和平相處後收兵,但效果不彰。 所涉民族 排灣族巴利澤敖群,車城田中央附近漢族群,清軍。 事件背景 1874年(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國長期派駐軍隊在恆春半島駐守,並時常向台南方面尋求派兵協助攻擊。清軍與周邊排灣族部落的紛爭持續到日本時代。 事件始末 1890年(光緒16年)3月排灣族巴利澤敖群牡丹社頭目Kajav...
緒論 射不力社事件指1892年(光緒18年)發生於今屏東縣獅子鄉、枋山鄉地區之楓港溪流域的排灣族射不力群與漢族群衝突情事,之後清軍介入攻擊排灣族射不力群部落之事件。 所涉民族 排灣族射不力群、楓港地區漢族群、清軍等。 事件背景 楓港溪流域為排灣族之傳統領域,楓港溪的出海口是漢族群勢力沿著海岸線進入恆春半島的重要節點。漢族群勢力進入楓港地區之後,此地原漢衝突即不斷產生。 事件始末 楓港溪的排灣族射不力群與楓港漢移民因為土地租稅認知落差,長期處於緊張衝突關係中。1892年(光緒18年)楓港庄民張大泡、張烏傑因欠繳土地租金於5月遭原住民殺害,...
緒論 阿乳芒社事件為1896年(明治29年)阿塱衛古道上排灣族阿乳芒社族人因出草而遭日軍攻擊的事件。此為1895年(明治28年)日本人接收台灣之後,第一個攻擊台灣原住民的案例。 所涉民族 排灣族查敖保爾群族人、日軍。 事件背景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人接收台灣,政權交替,但山區的原住民族群普遍仍保有自治權之態,先前原漢、原住民與軍隊之間的衝突仍延續,但日軍採取較為積極的軍事力量進入原住民領域,逐漸打破先前原住民的自治,使之淪為國家體制的一環。 事件始末 1896年(明治29年)10月18日,日軍臺灣守備混成第三旅團前往攻擊恆春撫墾...
緒論 恆春瑪拉義社事件指1902年(明治35年)11月,日本軍警攻擊恆春廳北界的排灣族瑪拉義社(マラギイ,malagii)族人。 所涉民族 排灣族瑪拉義社族人、日本軍警、恆春地區漢族群。 事件背景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人接收台灣,政權交替,但山區的原住民族群普遍仍保有自治權之態,先前原漢、原住民與軍隊之間的衝突仍延續,但日軍採取較為積極的軍事力量進入原住民領域,逐漸打破先前原住民的自治,使之淪為國家體制的一環。 事件始末 1902年(明治35年)11月,日本軍警攻擊恆春廳北界的排灣族瑪拉義社族人。此事件的發生原因類似1896年(...
緒論 阿猴沙莫海社事件指1903年(明治36年)5-6月間,日本軍警聯合庄民3次攻擊排灣族拉瓦爾群沙莫海(青山)、督亞(大社)、安巴卡等3社族人,雙方皆有多名傷亡。 所涉民族 排灣族拉瓦爾群沙莫海(青山)、督亞(大社)、安巴卡等3社族人,日本軍警,漢族群。 事件背景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人接收台灣,政權交替,但山區的原住民族群普遍仍保有自治權之態,先前原漢、原住民與軍隊之間的衝突仍延續,但日軍採取較為積極的軍事力量進入原住民領域,逐漸打破先前原住民的自治,使之淪為國家體制的一環。 事件始末 阿猴廳轄內北方之排灣族拉瓦爾群沙莫海(...
緒論 恆春廳蚊蟀支廳牡丹社警察官吏派出所巡查本田昌信,因協調頂加芝萊社族人、高士佛社2社的賠償糾紛不成,於1904年(明治37年)11月20日遭頂加芝萊社原住民挾怨報復而殺害。發難族人事後遭逮捕,但於押解途中反抗,因而遭日警全部殺害,此即「恆春牡丹社警察官吏派出所事件」。 所涉民族 排灣族頂加芝萊社、高士佛社族人,日本警察。 事件背景 恆春半島排灣族高士佛社族人武拉留煙所飼養的水牛進入頂加芝萊社族人巴魏之耕作地踐踏毀損農作物,兩人因此發生糾紛。巴魏要求武拉留煙賠償50圓,武拉留煙認為不合理,只願意賠償7-8圓,兩人僵持不下、將要進行格鬥。牡丹派出所巡查...
緒論 恆春內水坑膺懲事件指日警於1907年(明治40年)6月攻擊恒春廳枋寮支廳轄內排灣族草埔後社之一小社水坑社族人。 所涉民族 排灣族水坑、女乃、牡丹、牡丹路、外麻里巴等社族人、日本警察、漢族群。 事件背景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人接收台灣,政權交替,但山區的原住民族群普遍仍保有自治權之態,先前原漢、原住民與軍隊之間的衝突仍延續,但日軍採取較為積極的軍事力量進入原住民領域,逐漸打破先前原住民的自治,使之淪為國家體制的一環。 事件始末 日本警察於1907年(明治40年)6月攻擊恒春廳枋寮支廳轄內排灣族草埔後社之一小社水坑社族人,該地...
緒論 霧台抗日事件指1914年(大正3年)發生於今屏東縣霧台鄉霧台、神山、佳暮等地的魯凱族人與日警之間的戰爭。 所涉民族 北隘寮溪流域的魯凱族與排灣族混居的德文社、魯凱族霧台、神山、佳暮、去怒等社、日軍。 事件背景 1914年(大正3年)日本人開始加強對南部原住民的槍隻收繳行動,由於原住民已熟悉槍隻之運用,槍隻在狩獵、防衛等面向皆為重要之工具,並且衍生出男生武勇的相關文化意涵,收繳槍隻必定引起原住民族群的強烈反抗。同年台灣南部山地區域的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多有相關之事件發生。 事件始末 此事件為1914年(大正3年)發生在現今屏東縣霧...
緒論 下三社事件為1903-1915年間(明治36年至大正4年)六龜附近及濁口溪流域的魯凱族下三社族人、馬里山溪周邊布農族郡群遭受日警攻擊的一連串事件。最終日警於1916年(大正5年)設置南北向的六龜警備道,封鎖東側線內的原住民族群,日警勢力一度在封鎖線內消失,至1925年(大正14年)後才又積極進入並逐漸掌控該區域。 所涉民族 布農族郡群,魯凱族下三社茂林、多納、萬山等社,漢族群,大武壠族,日本人。 事件背景 事件最初為漢族群移民墾拓,進入國家體制後為樟腦事業等之侵入原住民族傳統領域,造成武裝衝突。而居於荖濃溪流域的大武壠族亦遭涉入。 1903...
概述 魯凱族與排灣族同為階層性「家屋社會」,家屋擁有家名。魯凱族的家屋由長男承家,排灣族不分男女由長嗣承家,兩族的承家者手足成家後皆分出。排灣族的傳統家屋有多樣的地域性類型,如以千千岩助太郎1930年代調查之分類共有6種類型,可能與地域環境適應或周邊族群持續互動有關,但具體原因目前不清楚。其中西部地區士文溪以北為「北部式」板岩建造的石板屋。士文溪以南主要有「內文式」與「牡丹式」。東部山地區北側屬於「比魯式」,南側屬於「邵家式」,鄰近海岸地區屬於「太麻里式」。 北部式家屋(石板屋) 西部地區士文溪以北的排灣族家屋型態與魯凱族相似,都是「北部式」板岩建造的石板屋,屬於兩族...
概述 卑南族聚落為集村型態。家屋稱為ruma,家屋有家名,通常由長女繼承家屋。傳統卑南族家屋建築形式的文獻史料不多,近年卑南遺址公園邀集族人協助復建一棟卑南族傳統家屋,可供作參考。 建築結構 以近年卑南遺址公園復建卑南族傳統家屋為例,此家屋為柱梁結構系統,竹木構造,雙坡茅葺頂,茅草使用白茅為主,山牆側茅草下垂,可增加防雨能力。牆體以雙層竹片夾茅草構成,竹材以刺竹為主,茅草則使用白茅或甜根子草,內牆柱以刺竹為主,外牆柱使用較硬的櫸木等木料。山牆及前後廊使用小葉桑、土密樹等作為斜撐,強化防震、防颱能力。 室內空間配置 室內空間為矩形平面,東西向簷側雙入口,...
概述 魯凱族與排灣族同為階層性「家屋社會」,家屋擁有家名,魯凱族的家屋由長男承家,排灣族不分男女由長嗣承家,兩族的承家者手足成家後皆分出。魯凱族的傳統聚落位於海拔約200-1,200公尺的山坡地,屬於集村型態。聚落內主要的建築群為家屋,有些聚落在對外聯絡道路的出入口附近設置人頭骨架。少數聚落有戶外穀倉或會所建築,其中戶外穀倉僅出現在濁口群的多納及隘寮群的德文、佳暮等地,這些聚落皆鄰近於排灣族拉瓦爾群,可能受其影響而建造戶外穀倉。而會所建築亦僅見於濁口群及大南群中,皆鄰近有會所建築的其他族群,如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阿美族、卑南族等。聚落外的農耕地設有農耕小屋及烤芋窯,離聚落較遠的...
概述 排灣族的祖靈屋主要見於巴武馬群、查敖保爾群、牡丹群、巴卡羅群等地域群。除牡丹群之外,通常設置於頭目家屋旁。祖靈屋有專屬之家名,有可能是該頭目家系最古老的家屋。遷村後的聚落中,部分頭目家屋仍將祖靈屋設置於家屋旁,或設置於聚落邊緣、祭場旁等地。一旦「祖靈屋」確立,後代為常年祭祀祖靈,維護此祖靈屋,甚至採用新材料、新形式,也成為多樣的變遷樣貌。 建築形式 排灣族祖靈屋的建築形式在各地域群中都類似當地的家屋建築。遭國家政策性遷村後則出現磚構造、鋼筋混凝土構造等新形式與材料的運用,被納入台灣整體營造體系的變動之下。祖靈屋雖然可能是最古老的家屋,但因為已無居住需求,其空間型...
概述 卑南族的祖靈屋稱為Karumahan,乃「真正的家」之意,翻譯成「本家」、「祖靈屋」或「祭祀小屋」。人們相信死後靈魂會前往祖靈屋。就歷史發展而言,祖靈屋可能是最早的家屋,是舉辦祭典的主要場所之一。卑南族的祖靈屋屬性多樣,包含部落性、家族性、巫師性、個人性祖靈屋等。 1. 部落性祖靈屋:與部落起源、建立有關,強調部落的主體性與延續性,也是祭司儀式力量的來源。 2. 家族性祖靈屋:通常設於本家旁,以家族創始祖先為源頭。 3. 巫師性祖靈屋:乃巫師承襲某位先祖的巫師工作而立,成巫儀式會顯示巫師力量的來源。巫師性祖靈屋稱為Lalawina...
概述 魯凱族無明確的祖靈屋相關紀載。有些部落保有特殊的祭祀小屋或歷史悠久帶有部分禁忌構建或空間的家屋遺址,可能與排灣族、卑南族等之祖靈屋性質相類似,但具體文化內涵目前並不清楚。 建築形式 多納曾有一棟由特定貴族家系負責管理之祭祀小屋,為板岩石板構造雙坡頂建築,規模小於一般石板造家屋。室內為單室形,後牆設有壁龕,曾收納眾陶壺及祭祀物品。相傳此建築為祭儀相關空間,近年已拆除,無構造遺留。 萬山聚落有一歷史悠久的家屋,屋內有一斜置並由前牆突出至前庭的人形輪廓標柱dulai,是相對較古老的標柱類型。此標柱與該家屋的遷徙歷史有關,並保有不得碰觸的禁忌,相傳族人如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