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481,089
  • 線上人數: 25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撰寫者:『許勝發』, 共9筆


排灣族傳統住屋
3W 排灣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魯凱族與排灣族同為階層性「家屋社會」,家屋擁有家名。魯凱族的家屋由長男承家,排灣族不分男女由長嗣承家,兩族的承家者手足成家後皆分出。排灣族的傳統家屋有多樣的地域性類型,如以千千岩助太郎1930年代調查之分類共有6種類型,可能與地域環境適應或周邊族群持續互動有關,但具體原因目前不清楚。其中西部地區士文溪以北為「北部式」板岩建造的石板屋。士文溪以南主要有「內文式」與「牡丹式」。東部山地區北側屬於「比魯式」,南側屬於「邵家式」,鄰近海岸地區屬於「太麻里式」。 北部式家屋(石板屋)   西部地區士文溪以北的排灣族家屋型態與魯凱族相似,都是「北部式」板岩建造的石板屋,屬於兩族...

卑南族傳統住屋
5P 卑南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卑南族聚落為集村型態。家屋稱為ruma,家屋有家名,通常由長女繼承家屋。傳統卑南族家屋建築形式的文獻史料不多,近年卑南遺址公園邀集族人協助復建一棟卑南族傳統家屋,可供作參考。 建築結構   以近年卑南遺址公園復建卑南族傳統家屋為例,此家屋為柱梁結構系統,竹木構造,雙坡茅葺頂,茅草使用白茅為主,山牆側茅草下垂,可增加防雨能力。牆體以雙層竹片夾茅草構成,竹材以刺竹為主,茅草則使用白茅或甜根子草,內牆柱以刺竹為主,外牆柱使用較硬的櫸木等木料。山牆及前後廊使用小葉桑、土密樹等作為斜撐,強化防震、防颱能力。 室內空間配置   室內空間為矩形平面,東西向簷側雙入口,...

魯凱族傳統住屋
6R 魯凱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魯凱族與排灣族同為階層性「家屋社會」,家屋擁有家名,魯凱族的家屋由長男承家,排灣族不分男女由長嗣承家,兩族的承家者手足成家後皆分出。魯凱族的傳統聚落位於海拔約200-1,200公尺的山坡地,屬於集村型態。聚落內主要的建築群為家屋,有些聚落在對外聯絡道路的出入口附近設置人頭骨架。少數聚落有戶外穀倉或會所建築,其中戶外穀倉僅出現在濁口群的多納及隘寮群的德文、佳暮等地,這些聚落皆鄰近於排灣族拉瓦爾群,可能受其影響而建造戶外穀倉。而會所建築亦僅見於濁口群及大南群中,皆鄰近有會所建築的其他族群,如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阿美族、卑南族等。聚落外的農耕地設有農耕小屋及烤芋窯,離聚落較遠的...

排灣族祖靈屋
3W 排灣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排灣族的祖靈屋主要見於巴武馬群、查敖保爾群、牡丹群、巴卡羅群等地域群。除牡丹群之外,通常設置於頭目家屋旁。祖靈屋有專屬之家名,有可能是該頭目家系最古老的家屋。遷村後的聚落中,部分頭目家屋仍將祖靈屋設置於家屋旁,或設置於聚落邊緣、祭場旁等地。一旦「祖靈屋」確立,後代為常年祭祀祖靈,維護此祖靈屋,甚至採用新材料、新形式,也成為多樣的變遷樣貌。 建築形式   排灣族祖靈屋的建築形式在各地域群中都類似當地的家屋建築。遭國家政策性遷村後則出現磚構造、鋼筋混凝土構造等新形式與材料的運用,被納入台灣整體營造體系的變動之下。祖靈屋雖然可能是最古老的家屋,但因為已無居住需求,其空間型...

卑南族祖靈屋
5P 卑南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卑南族的祖靈屋稱為Karumahan,乃「真正的家」之意,翻譯成「本家」、「祖靈屋」或「祭祀小屋」。人們相信死後靈魂會前往祖靈屋。就歷史發展而言,祖靈屋可能是最早的家屋,是舉辦祭典的主要場所之一。卑南族的祖靈屋屬性多樣,包含部落性、家族性、巫師性、個人性祖靈屋等。 1. 部落性祖靈屋:與部落起源、建立有關,強調部落的主體性與延續性,也是祭司儀式力量的來源。 2. 家族性祖靈屋:通常設於本家旁,以家族創始祖先為源頭。 3. 巫師性祖靈屋:乃巫師承襲某位先祖的巫師工作而立,成巫儀式會顯示巫師力量的來源。巫師性祖靈屋稱為Lalawina...

魯凱族祖靈屋
6R 魯凱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魯凱族無明確的祖靈屋相關紀載。有些部落保有特殊的祭祀小屋或歷史悠久帶有部分禁忌構建或空間的家屋遺址,可能與排灣族、卑南族等之祖靈屋性質相類似,但具體文化內涵目前並不清楚。 建築形式   多納曾有一棟由特定貴族家系負責管理之祭祀小屋,為板岩石板構造雙坡頂建築,規模小於一般石板造家屋。室內為單室形,後牆設有壁龕,曾收納眾陶壺及祭祀物品。相傳此建築為祭儀相關空間,近年已拆除,無構造遺留。   萬山聚落有一歷史悠久的家屋,屋內有一斜置並由前牆突出至前庭的人形輪廓標柱dulai,是相對較古老的標柱類型。此標柱與該家屋的遷徙歷史有關,並保有不得碰觸的禁忌,相傳族人如不小心...

排灣族會所
3W 排灣族 S 社會組織

概述   會所建築為男子集會之場所,通常伴隨男子年齡階層的相關社會制度施行而成為會所制度實踐的重要場域。多數的排灣族聚落中並無會所建築,此一般被理解為會所制度與階層社會制度相衝突,因此,在該族傳統營建體系中也就缺少對應會所機能所發展出來的穩固會所建築型態。然而,排灣族仍有少數聚落擁有會所建築,其源由不明,且會所建築也與該聚落內的家屋建築型態差異大,期間之關聯仍待釐清。 【表1】日本時代排灣族各地區會所建築形態一覽表。(許勝發提供) 族別 部落 名稱 構造形式 來源 排灣族巴武馬群 平和 ...

卑南族會所
5P 卑南族 S 社會組織

概述   會所建築為男子集會之場所,用以訓練武勇、傳授知識、舉辦會議、提供住宿等,通常伴隨男子年齡階層的相關社會制度施行,而成為會所制度實踐的重要場域。會所之於男性,如同家屋之於女性,有其兩性空間屬性對應之象徵體系的內涵。   卑南族的會所建築依照年齡階層分為少年會所takoban與青年會所parakoan兩類。會所年齡階級組織配合各祭典的「通過儀式」傳達階層隔離與界定,少年約11-12歲時舉行第一次的成年禮「殺猴祭」,之後進入少年會所受訓,訓練內容包括禮儀、體能、戰鬥等。約18歲舉行第二次的成年禮,少年會所的會員通過這個儀式可晉升為青年會所的會員,直至婚後離開會所。有的部落少年會...

魯凱族會所
6R 魯凱族 S 社會組織

概述   會所建築為男子集會之場所,通常伴隨男子年齡階層的相關社會制度施行而成為會所制度實踐的重要場域。多數的魯凱族聚落中並無會所建築,此一般被理解為會所制度與魯凱族的階層社會制度相衝突,因此,在該族傳統營建體系中也就缺少對應會所機能所發展出來的穩固會所建築型態。然而,魯凱族仍有少數聚落擁有會所建築,這些聚落多位於該族分布區域的邊緣位置,並且靠近原本即有會所制度及會所建築的其他原住民族群,譬如西北邊的鄒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東北邊的卑南族、阿美族等。魯凱族的家屋為板岩建造,各地風格大致相似,但前述各地會所建築的風格卻差異極大。 族別 部落 ...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