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484,388
  • 線上人數: 5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撰寫者:『陳文德』, 共3筆


卑南八社
5P 卑南族 E 族群類屬

八社十部落所指範圍   卑南族今日主要分布在台東縣台東市、卑南鄉,卑南族人常以「八社十部落」稱之。其中,「八社」為卡大地布Katratripulr(台東市建興里、知本里)、建和Kasavakan(台東市建和里)、利嘉Likavung(卑南鄉利嘉村)、大巴六九Tamalrakaw(卑南鄉泰安村)、下賓朗Pinaski(卑南鄉賓朗村)、阿里擺’Alipay(卑南鄉賓朗村)、初鹿Mulivelivek(卑南鄉初鹿村)、普悠瑪Puyuma(台東市南王里);「十部落」則是上述八社加上日本時代由卑南社(今日普悠瑪)部分族人建立的巴布麓Papulu(台東市寶桑里)以及主要由初鹿與班鳩遷住、...

南王系統/竹生系統
5P 卑南族 E 族群類屬

卑南族傳說的由來   根據《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1915),以及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的《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今日台東縣太麻里鄉三和村附近山坡稱為Panapanayan/Revuwa’an這個地點,是卑南族的祖先發祥地。傳說中,卑南社(普悠瑪/南王)的祖先是從一位神人插入土中的竹子的上節生出,而知本社(卡大地布)是從竹子根部的石頭中生出;至於射馬干(建和)、呂家(利嘉)、阿里擺等社則由知本社後嗣遷移建立。 「竹生說」、「石生說」及其相關研究   上述卑南族的起源傳說在戰後廣被學者採用,並且以現在耳聞能詳的「石生說」...

年齡組織
21PAN 泛族群 S 社會組織

台灣原住民族的年齡組織   有關台灣原住民族年齡制度(age system)的探討,已見於日本時代岡田謙對於年齡制度較為發達的阿美族、卑南族、鄒族的比較研究,並發表在〈年齡階級の社會的意義:特に臺灣アミ、プユマ、ツオワ三族の事例を中心として〉(1932)。戰後,衛惠林在〈臺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初步探討〉(1953)一文中,將年齡制度分為通名制和專名制兩種形式。通名制係指有幾個指稱兩性生命成長過程中表示長幼資格的集體稱號,與個人身心發育的狀態及其社會責任之比重相對應,例如,青少年/少女、青年男子/年輕女子等。但是,男性在舉行成年禮後另有依年齡組成的社會身分。相對之下,專名制...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