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卑南族今日主要分布在台東縣台東市與卑南鄉。最早對該族群的文獻紀錄是1638年荷蘭官員將此地稱為“Pimaba”,漢人則稱此地為「埤南」、「卑南覓」,清代則出現「八社番」的稱呼。到了日本時代,移川子之藏等人所著《臺灣原住民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中記載「因缺乏自稱,族人有時用“Hala-hala”或“mada-hadayan“稱呼自己,但前者出自阿美語,後者可能出自排灣語,原意是『別社的人』,以此為族名並不恰當。」因此移川等人寫到「我們寧願採用他們共同認知的發祥地名稱Panapanayan作為族稱」。在國...
概述 斯卡羅(Suqaro)這個人群的名稱,早在日本時代移川子之藏等人所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中即有記載,但是此名稱出現於多處,多為排灣族指稱台東平原一帶的卑南族之他稱,或者指稱由知本社遷移到恆春的人群。例如排灣族射不力群中提到Skaro,是專指恆春一帶的射麻利社,而射麻利社主要以Mavaliw家族為領導家系,來自知本;以及在釐清「瑯嶠」一詞為地名或為族群名稱時,也提到恆春地區的高砂族中,部分被稱為斯卡羅族者,主要是指「豬嘮束社蕃人」。文中也提及Skaro或Sugaro威名遠播至北部的內文、䔞芒、力里等各主要社群,並記載到Sugaro族的始祖從台東知本出發,南下移...
概述 目前被歸為卑南族的部落都有起源上的關係,意為從口述傳統中都是由台東縣太麻里鄉三和村這個地點上岸,卡大地布(知本)稱之為Revuwa’an,普悠瑪部落(南王)稱為Panapanayan。根據《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中記載的起源神話,分為石生系統,以卡大地布為首,而竹生系統則以普悠瑪為首。 石生說,指涉的是在神話傳說中,初始人類是從石頭迸裂而生。屬於石生系統的部落以卡大地布為首共有7個部落,包括卡大地布、建和、利嘉及其兩個分脈部落阿里擺、斑鳩,以及大巴六九跟初鹿。其中,大巴六九跟初鹿與Taromak(大南)魯凱族以及布農族內本鹿關係較為密切。擇...
欲理解卑南族的喪葬儀式,應整體包含卑南族人對於死亡的觀念、葬禮的過程、除喪、以及當代喪葬的變遷等面向,才能對卑南族的喪葬儀式有全貌的理解。目前文獻中可看到對於卑南族喪葬最早的紀錄,是日本時代河野喜六於《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1915)中的記載。該書中主要記錄的對象是卑南社,也就是現在的普悠瑪(南王)部落。雖然卑南族具有某些共通的文化特質,但實際上各部落都略有不同之處。以下行文以普悠瑪部落的資訊為主,在提及其他部落時會特別說明所屬地區。死亡觀 在河野喜六的記載中,卑南人相信人死後,靈肉分離,肉化為土,靈則歸天。頭目、巫師、不知女色者之靈上天,而凡人則入人世、或入犬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