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叢書由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於1992年(民國81年)出版,內容匯集了教育部於1989年(民國78年)進行「山胞教育專題研究」的成果,然此系列研究的展開,乃因時值原住民社會運動興起,對於原住民族教育問題的提出,亦促使政府開始對此議題進行省思與檢討。於叢書全9冊中,第1冊為《山胞教育專題研究總結報告》,第2-8冊之研究專題及主持人分別為:第2冊《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李亦園、歐用生主持),第3冊《台灣地區山胞教育資料蒐集、整理與問題分析研究》(楊孝濚主持),第4、5冊《台灣地區外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研究(一)(二)》(尹建中、陳小紅主持),第6冊《縮短山地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
《原住民族教育法》係首部原住民族專法,於1998年(民國87年)6月17日經總統公布,於該法第1條即明訂為「保障原住民族教育之權利,培育原住民族所需人才,以利原住民族發展」而制定本法。 本法於研訂過程中,乃源自於1995年(民國84年)教育部委託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組成研擬小組,研訂《原住民教育法》草案,研擬工作成員有召集人陳伯璋、蔡中涵、吳天泰、浦忠成、譚光鼎、游家政、楊志航、林江義與高德義等。於1996年(民國85年)8月提教育部討論並決議由章仁香、楊孝濚、浦忠成、董保城及成永裕組成組成專案小組進一步修訂;經1997年(民國86年)3月送教育部法規會議後;再由行...
部落學校是由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原住民族在地協會利用非正規學期(例假或寒暑假),以國中、高中原住民族學生為招收對象,並於部落中以實施「民族教育」教學活動為主,所設立之學校,計畫自2013年(民國102年)開始推動,至2017年(民國106年)結束。在這段期間所開設的部落學校共有5間,包括:排灣族大武山部落學校(2013年4月13日成立,校長顏成仁,在泰武鄉武潭,台灣原住民族北排灣民族學校暨部落發展協會)、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2013年5月25日成立,校長林清美,在卑南鄉,台東縣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阿美族Cilangasan部落學校(2013年7月1日成立,校長王成發,在光復鄉東...
本書係教育部為能更周全擬定原住民族教育政策,針對原住民族教育之理念、目標、教育現況、當前教育問題分析以及執行策略等項目,委託編寫之白皮書。惟白皮書共出版兩本,分別於2010、2011年(民國99、100年)出版,書名有異,各為「原住民教育政策白皮書」(共5章,計19頁)及「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白皮書」(共5章,計40頁)。 此兩本政策白皮書所欲編寫的主題為原住民(族)教育,惟在第一版白皮書之書名上以「原住民教育」,與1998年(民國87年)通過之《原住民族教育法》以及中央部會已更名為「原住民族委員會」(2002年)的思維不同,原本始終讓各界混淆糾纏之「原住民教育」及「原住民族教育」概念,大抵...
國內鄉土教育的發韌係自1987年(民國76年)戒嚴,故李前總統登輝於1988年(民國77年)繼任後,提出「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作為國家政策指導原則,國內主張鄉土教育之主張隨之興起,繼而1990年(民國79年)民進黨六縣市共同聯合主辦第一次「本土語言教育文問題」學術研討會,會中核心主題係將推動「雙語教育」列為七縣市的教育政策之一,促使鄉土教育經由地方政府草根式的推動,由下而上影響國家教育政策,鄉土教育遂漸成為體制內的教育重點。 教育部亦於1993年(民國82年)修訂公布「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三至六年級增設每週一節的「鄉土教學活動」,1994年(民國83年)公布「國小鄉土教...
陳誼誠(Rata‧Mayaw)生於1972年(民國61年)。出生地在台北市,幼年於故鄉花蓮縣玉里鎮春日部落(Ceroh)度過,5歲即由父母接至板橋,持續居住迄今。阿美族人。 祖父於日治時期曾任花蓮港驛長,至民國時期曾擔任花蓮縣玉里鎮鎮民代表。父親警職,自台北縣蘆洲分局督察退休,擔任台北縣新北市原住民族總頭目逾17年。母親國小教師,於新北市板橋區後埔國民小學退休,擔任族語教師。家中尚有姊妹各一人,均從商。妻為新北市國小教師,育有二女。 8-14歲(1979-1985,民國68-74年)就讀台北縣板橋市後埔國小。14-17歲(1985-1988,民國74-77年)就讀台北縣中山國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