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村南庄2號,屬客家宣教中會。 本會係於1908年(明治41年)10月底在南庄舊市場邊,購買信徒林有能的房屋修理改造為講義所(位於南庄鄉西村),同時向淡水教士會申請派遣傳道師前來傳教,傳道師未到以前,有月眉的傳道師陳筆,常來南庄巡迴及主理禮拜,1909年(明治42年)7月底派葉作乾傳道師到會,為南庄教會首任傳道師,同年昇格為禮拜堂。 1912年(大正1年)6月,日籍信徒於東村(即現址)買地建造禮拜堂,但之後日本信徒漸次離開南庄。1925年(大正14年)日籍信徒全部移居他處,將而該禮拜堂贈送給台灣人,同時有台北教士會、南庄會友獻金合計1,500元,整修禮拜...
教會族名:walo' kyokay 位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6鄰6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2年(昭和17年)酆信一被日軍徵召從軍至香港,因而結識一位陳先生而接受長老教會信仰,至退役返鄉後,即在鄉傳教。另有一說法是因酆信一在香港從軍時,因看守美軍俘虜營的職務,而接受信仰,退役回鄉傳教。1946年(民國35年),酆信一前往花蓮台灣聖書學校(今玉山神學院)接受神學教育,畢業後返鄉著手開拓傳教工作。而後,慕道友增加,又無適合之集會場所,因而暫時前往南庄教會共同參與聚會。直到1956年(民國45年)離開南庄教會,並暫借風建勝宅作為臨時之佈道聚會所,後來信徒持續增多,聚會場所無法容納,於...
位於苗栗縣南庄鄉蓬萊村14鄰大湳20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0年代,根喜旺於海外作戰時遭美軍俘虜,在獄中接觸聖經,1946年(民國35年)返家後開始向附近親人傳福音,信徒們在南庄教會聚會。1959年(民國48年)信徒於大坪以竹編泥屋構成聚會所。1964年(民國53年)創設「蓬萊教會」,搬遷至現址,由信徒以竹、磚共同構築教會。2021年(民國110年)由族人奉獻,並匯聚其他教會信徒的力量,完成內部翻修。 本會迄今(2023)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阿布.希瀾、卓文華。 本會會友以賽夏族為主。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33名,慕道友15名。...
緒論 北埔事件發生於1907年(明治40年)11月14日,賽夏族中的北賽夏大隘社(Taai),其頭目趙明政(Taro’ a ’Oemaw,1871-1952)為客家人蔡清琳(1881-1907)所策動,加入反抗日本人的行動行列,率族人勇士數十眾,與鵝公髻山、加禮山隘線之隘勇及村民,於14日深夜發難,攻擊隘線各分遣所及隘勇監督所,次日攻打北埔支廳(金廣福公館),死難的日本人總計57名(含1位台籍巡查補),負傷6人,官方事後究責處理,台人死難尤甚。此事件為自1902年(明治35年)台灣綏靖後第一起武裝反日事件,亦為史上首見原、客合作之武裝反日行...
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 賽夏族的傳統服飾,雖然在基本服飾類別、裝飾、取材、工藝技術與泰雅族頗為類似;但胡家瑜認為,就深層的文化意義而言,「賽夏族服飾具有其獨特的發展背景、製作使用原則、和文化訊息傳遞與溝通的重點。因此,賽夏族服飾也展現該族社群關係或分類的思考原則,與文化認同和社會互動有密切的關連。」 但也由於生活環境長期與不同文化接觸,以致「許多外來的器物、材料和技術,進入賽夏族的日常生活」。因此許多「不同文化的物質要素,以交換、採借等各種方式陸續融入自我文化的觀念系統中;使得對於『傳統』器物的範圍,很難加以明確界定」。 賽夏族主要居住的地理位置,包括新竹縣五峰鄉與苗...
傳統住屋的建築型態 賽夏族住屋形式與泰雅族相似,為長方形地面住屋,室內室外無高低差。建築以圓木或粗竹支柱,以半圓竹或竹板為壁,兩坡式屋頂由竹管、茅草鋪蓋。支柱所用的木材,可能有檀木、茄冬、烏心樟、楠仔等。千千岩助太郎稱賽夏族家屋為「束立構造」,以橫梁支撐中柱,整體構造較為穩固。 賽夏族家屋依進門位置不同,又可分為橫列式平面屋、直列式平面屋。根據記載,北賽夏如大隘社、十八兒社通為橫列式,南賽夏如大南社、瓦祿社為直列式。 不同於泰雅族的單室,賽夏族的家屋多為複室;另外也有兩家族和建一棟房屋的共同住屋形式,以中牆分隔。屋內以竹牆或土牆隔成2-3房;竹子做成的床鋪高架於地面,...
祭歌音樂特色 賽夏族矮靈祭以朱姓(titiyon)為主祭,祭歌共有16首(章),每一首均以ka:iaenapae’ ka(以……為題;唱起)再加上一種植物名為開頭第一句。植物名尾音與那一首每句的押韻有關,都是賽夏族生活周遭的植物。據胡台麗統計,除了每首祭歌的第一句,加上散見於歌詞中的植物,共出現有27種。北賽夏族人並在祭場周圍,種上了矮靈祭歌中的植物。 1. 旋律 矮靈祭歌的首數與旋律首數並不一致,且每一首又分成若干節,每節除了用以押韻的植物名稱會有所變化,甚至會有同一首不同節,使用不同旋律的狀況。另外還有不...
主要音樂表現 賽夏族音樂可分為祭儀性音樂與生活性音樂。祭儀性音樂以矮靈祭歌在音樂內容上最為龐大,另外有些與祭儀相關的歌謠,例如播種歌kiStoemokoehan、除草歌kiSlomasezan、收(割)穫歌kipazay、敵首祭歌miyalaken(paS’ala)等。而在日常生活歌謠方面,有許多歌謠堆疊的時機,就是在婚禮之時。此外,傳統上賽夏族在平日也會歌唱。 歌詞使用語言 歌謠使用語言方面,矮靈祭歌全是以賽夏語演唱。但由於賽夏族人口較少,生活與語言都被北邊強大的泰雅族同化,因此許多生活歌謠演唱,都會加入帶有賽夏語元音的所謂五峰前山泰雅語。較為特別的是其...
校址在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東興新邨3鄰132號。成立迄今(1910-2018年)前後有過2個校址:1910-1970年(明治43年-民國59年)位於大東河邊;1970-1972年(民國59-61年)暫借「南庄礦業公司東河礦業所(辨公室)」舊址上課;1972-2018年(民國61-107年)位於現址。 「東河國小」的前身為1910年(明治43年)6月創設的「大東河蕃童教育所」,位於大東河邊校舍。1920年(大正9年)4月改為「大東河教育所」。1930年(昭和5年)4月增設補習科。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新竹縣,改名為「新竹縣南庄鄉東河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南庄鄉改...
校址在苗栗縣南庄鄉蓬萊村19鄰118號。 「蓬萊國小」的前身為1921年(大正10年)4月創設的「紅毛館教育所」。1937年(昭和12年)遷校於大湳派出所旁,改為「大湳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新竹縣,改為「新竹縣南庄鄉大湳國民學校」。1946年(民國35年)9月,校舍遭颱風摧毀,遷至蓬萊村集會所作為臨時教室。隔年1月校名改為「蓬萊國民學校」,並收南庄鄉的平地籍學生。1950年(民國39年)南庄鄉改隸新成立的苗栗縣,本校隨改為「苗栗縣南庄鄉蓬萊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蓬萊國民小學」。1999年(民國88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校址在苗栗縣泰安鄉士林村5鄰26號。學校屬特殊偏遠山區之原住民小學,早期對外交通依賴苗栗縣大湖鄉到泰安鄉後山的L區產業道路為主要進出路線,現在改以相鄰的台中市和平區大安溪畔道路為主。學區包括馬那邦部落(Malabang)發展呈現的三支部落:Nguhu部落、中間部落(Lipa)、蘇魯部落(Suru)。 「士林國小」的前身為1941年(昭和16年)8月創立的「新竹州大湖郡象鼻番童教育所司令分校所」。戰後1946年(民國35年)改為「新竹縣象鼻國民學校士林分班」。1950年(民國39年)設苗栗縣,改為「苗栗縣大安鄉象鼻國民學校士林分班」。1954年(民國43年)鄉名大安鄉改為泰安鄉,校...
Afu-rawa(伊波花子,趙福妹),1917年(大正6年)-2009年(民國98年),年93。出生於「加拉排部落」(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嘉樂原地名為「加拉排」),嫁入大隘部落(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泰雅族人。在家中排行次女,自幼父親早逝,由母親曾美星獨自扶養。幼年就讀「嘉樂排番童教育所」,畢業後因天資聰穎接受「產婆訓練所」的養成訓練。接受「產婆訓練所」的養成訓練後,在竹東鎮唯一的「長春醫院」擔任護士兼翻譯(醫生和病人之間)的工作。 【圖一】18歲(1934,昭和9年)12月,Afo-lawa(伊波花子、趙福妹,右邊)攝於大隘社(今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大隘部落)。左...
Taro’ a ’Oemaw(伊波幸太郎,趙明政)生於1871年(同治10年),卒於1952年(民國41年),年82。出生於清國時代淡水廳五指山撫墾分局管轄的大隘社(Saiyahoru)。賽夏族人。 父’Oemaw a taheS,母Maya‧taimo(泰雅族,十八兒社Sipazi’)。本人Taro’ a ’Oemaw則在1901年(明治34年)娶Maya‧nawkan為妻,亦出身十八兒社。 婚後生育五男、七女,其中有一男二女早逝。順利養育成年的有:長男Iban a Taro’(伊波太郎,趙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