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32,629
  • 線上人數: 127
  • 雅美族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9Y 雅美族Yami』, 共32筆


椰油教會(長老)
9Y 雅美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台東縣蘭嶼鄉椰油村190號,隸屬達悟族群區會。   1948年(民國37年),駱先春牧師隨台東縣長乘軍艦訪視蘭嶼,於紅頭村港口登島。駱先春以幻燈片介紹耶穌基督,積極佈道,但雅美族人有自己的傳統信仰,並未接受耶穌基督,所以當時的傳教工作並沒有傳揚到各地村落。   1953年(民國42年)7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派遣阿美族顏明福牧師至蘭嶼傳道,在椰油、漁人、朗島等地舉行首次洗禮、聖餐儀式。同年興建茅草屋教堂,直到1960年(民國49年)才改建為水泥禮拜堂。   最初的水泥禮拜堂陸續經歷2次修建,又在1980年(民國69年)遭遇波西颱風襲擊,損壞嚴重,考量椰油村是蘭嶼的重要據...

漁人教會(長老)
9Y 雅美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台東縣蘭嶼鄉漁人村38號,隸屬達悟族群區會。   本會創設於1951年(民國40年)12月25日,初期為簡陋的茅屋禮拜堂,因颱風長年侵襲,歷經3次遷移,終於在1963年(民國52年)4月10日遷到現址,並於1965年(民國54年)4月在基督教芥菜種會的補助下興建18坪的水泥鐵皮禮拜堂。後來禮拜堂再度重建,擴建為130坪的鋼筋水泥建築,1997年(民國86年)3月9日破土,隔年1月1日動工,2000年(民國89年)5月竣工,6月1日舉行獻堂典禮。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共有12位:駱先春、顏明福、李學盛、曾五朗、陳金成、楊富男、董森永、廖株、江敬慕、李施炎、張傑、...

雅美族服飾
9Y 雅美族 M 物質文化

  雅美族主要居住地蘭嶼位處海洋熱帶,一年將近十個月是酷暑夏季,為了適應海洋島嶼的工作環境,衣飾的發展自然趨向簡便,傳統服飾十分簡樸,顏色以白色、黑色、藏青色為主,形式屬於「方衣」系統。因此,雅美族人的服裝相較於其他台灣原住族群,顯得格外簡單樸實。它不像泰雅族、阿美族、鄒族、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等族,有區域性的差別,也不像阿美族、卑南族二族依年齡級而穿著不同的服裝,更沒有如排灣族、魯凱族二族,以紋飾及華麗與否來區分階級的高低。 基本形制   雅美族傳統的衣服最具方衣系統的特色,係以白色和黑或藏青色相間的條紋構成,色彩較顯明的一面為布裡。平常男子上身著短背心,下身繫丁字帶;...

雅美族傳統住屋
9Y 雅美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蘭嶼全島遍布山丘台地,山丘的密布導致平地狹小,村落及耕地只能選擇山麓的緩坡地或河口的沖積扇。因此,蘭嶼傳統住屋的建造與當地屬於海島地形、特殊的海洋氣候皆有著密切的關聯。由於受到生產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影響,蘭嶼雅美人的聚落空間選擇多位於礫灘和山之間的緩坡之上,並且靠近河流,但是與河流維持一定的距離,同時還須考量是否有泉水流出以作為飲用以及居住所用;田地則是分布於聚落的後側或兩側的緩坡之上。所以從海平面往山上的方向看去,聚落和其相關設施之間的排列依序為海、海岸(船屋區)、道路(環島公路)、聚落(主要住宅)田地(水田、旱田)、林地等等。 住屋構造   蘭嶼雅美族的傳統居處...

拼板舟
9Y 雅美族 M 物質文化

拼板舟之於雅美族的多重意義   雅美族人視飛魚為「天上的魚」,每年2月下旬進行meyvanowa(港灣祭),隨後進行船團成員集結於舵長家,檢視漁具預備捕抓飛魚的共宿豐漁祭,隨著將大船推至沙灘安放槳及槳架的祈求豐漁祭,接著穿上禮服至港口參加村落性的大船招魚祭、大船夜間初次捕魚祭、小船晝漁祭等等一系列的祭儀,直到teyteyka(飛魚終了期),繞著以飛魚為核心的捕撈活動的祭儀才告一個段落,每個祭儀都依著飛魚的洄游的季節、船團的集結、捕撈的技術、食用的禁忌下運轉。   拼板舟對pongso no tao(人之島)的雅美族而言,不僅是捕魚的器物,也不僅是其外在形制的表徵...

雅美族音樂
9Y 雅美族 A 藝術文化

以吟唱說話   雅美族人口約4千人,聚居於台東縣蘭嶼鄉。(參見「雅美族」詞條)雅美族是世界少數不使用樂器的族群之一,吟唱是他們的音樂形式,不僅是一種音樂表現,更是生活的一部分。透過創作歌詞,族人傳遞歷史、神話故事,描述勞動,表達情感與意見。雅美吟唱被視為高層次的說話方式,既能緩解直接言語帶來的緊張,也是族人互相指教、長輩訓誨晚輩的方式。因此,理解歌詞是掌握雅美族音樂行為與文化意義的關鍵。   雅美族人任何事皆可入歌,但不會唱自己未經歷的事。若使用他人的創詞,需說明來源,因此歌也被視為「證據」,檢視過往事件。崇尚勤勞與豐收的傳統價值觀,使描述個人勞作的歌詞成為最常見的吟唱主題,尤其在...

Karyag拍手歌會
9Y 雅美族 A 藝術文化

何謂karyag   雅美族語karyag一詞,意為「拍手」,動詞型態因部落方言差異,稱meykaryag或mikaryag。而karyag本身,也指拍手歌會這項活動,或是活動中所演唱的「夜晚的歌」。   由於雅美族的口傳傳統,因此當文獻提及拍手歌會,在拼音系統尚未統一之時,有mikalijag(1936淺井惠倫)、mikariak(1959鮑克蘭),作業坊的合唱(1971呂炳川)、雅美族的男女合唱(1981許常惠、徐瀛洲)、mikaryag(1983蘇恂恂)、祝典歌會mikaryag(1986鄭慧瑛、董瑪女、吳玲玲)、拍手歌會mikaryag(1990董瑪女)等以拼音、音樂型態、...

vaci勞動歌曲
9Y 雅美族 A 藝術文化

vaci所指   雅美語vaci,名詞,語意為「折」。當加上前綴mey / mi時,轉化為動詞meyvaci / mivaci,延伸出「用力至折斷」或「用力到幾近折斷」之意,指男性在不同勞動情境下的強力動作,例如:apiya vehan好月節杵小米(meyvaci do apiya vehan)、漁獲豐收船員奮力划槳返航、為建造房屋或拼板舟而在山上伐木。在上述3種情境中,雅美族人會以近似歌唱的朗誦方式配合勞動動作,這些勞動情境所使用的曲調統稱為meyvaci曲調。   儘管meyvaci泛指這些勞動行為...

落成慶禮歌謠
9Y 雅美族 A 藝術文化

落成慶典歌謠的重要性   雅美族人在vahey(主屋)、makarang(高屋)、tagakal(涼台)、雕刻拼板舟完工後,會舉行隆重的meyvazey(落成禮)。落成禮不僅是個人勞動力與財富的展現,也是社會地位的提升。作為落成禮核心儀式之一的meyanoanood(歌會),透過主人與賓客的相互讚美、祝頌新落成的房屋或拼板舟,不僅彰顯了雅美族崇尚勤勞與豐收的文化價值觀,也體現了人與人、人與靈界之間互敬互重的相處之道,同時也加深歌者間的情感聯繫。 音樂特色   落成禮歌會中使用的曲調主要有4類,白話詩歌使用anood快式白話詩歌曲調,而文言詩歌則使用kalamaten(lolo...

台坂國小
9Y 雅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達仁鄉台坂村10鄰59-1號。   「台坂國小」的前身為1920年(大正9年)4月成立的「大坂鹿教育所」。1945年(民國34年)戰後,更名為「台坂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台坂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31人,占總學生數91%,以排灣族為主。   本校體操隊自1988年(民國77年)成立,以已故董恆毅老師的努力奠基,培育多位國家隊選手,如林耀輝、游朝偉、黃彥章。2012年(民國101年)新建體操館,提供完善訓練環境。2024年(民國113年)全國體操競技賽及彈翻床比賽,分獲體操10...

椰油國小
9Y 雅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蘭嶼鄉椰油村忠孝街1號。   「椰油國小」的前身為「蘭嶼國民學校椰油分班」,於1947年(民國36年)開設1班。1955年(民國44年)學生人數增加,改設「椰油分校」,開設2班。直至1963年(民國52年)8月奉准獨立設校,校名為「椰油國民學校」,開設3班,兩年招生一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椰油國民小學」。1980年(民國69年)改每年招生,至1984年(民國73年)始達成完整開設6個年級。2005年(民國94年)5月核准設立幼兒園。2006年(民國95年)兼辦「台東縣原住民部落大學蘭嶼分校」業務。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

來義高中
9Y 雅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中正路147號。   學校位在來義鄉古樓村,古樓村在日本時代位於海拔一千公尺的高山斜坡,當時為全台灣最大的原住民部落,至今仍保有濃厚的排灣傳統文化,為來義鄉行政中心所在地。1955年(民國44年)由舊古樓遷移現址,本鄉西北邊,東以瓦魯斯溪與義林村相隔,南以林邊溪與丹林村為界,北與泰武鄉平和、佳興2村毗鄰,西與萬巒鄉新置村相連。   本村承襲傳統文化祭儀,重視薪火相傳與尋根。排灣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祭典如Maljeveq(人神盟約祭)和Pusau(送靈祭),在此地能夠體驗和感受其獨特的傳統文化魅力。部落以排灣文物收藏、織布技藝最為亮眼,展現極高的藝術品味及...

  • 上一頁
  • 1
  • 2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