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墾埔里紓解界內熟番生計困境 界外埔里生番社的自衛能力由於1815-1817年(嘉慶20-22年)間漢人郭百年等入侵攻燬、大幅減殺人口,而急劇弱化,甚至因為過度衰弱而無力抗拒鄰近泰雅族生番社的侵擾,是以主動邀請界內熟番入墾共居,提供保護。埔里盆地適於農耕的地理環境與大量可耕埔地的存在,構成漢人及熟番入墾的誘因,誠如鄧傳安所指出,埔里為當時界外僅存最大可耕平埔地塊,「界外之最曠處也」。從拉力/推力的面向來看,入墾埔里堪稱是紓解界內熟番生計困境與社會危機的最後機會。 1823年(道光3年)2月,有意前往埔里開墾的中部熟番社(後自稱四大股、九股)頭人邀同水沙連六社歸化生番內的埔裡...
部落概述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全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348戶【總人口數】970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96人31%【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74人69%【民族比例】邵族27%、布農族2%、阿美族1%、泰雅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94戶,300人。主要民族為邵族,使用邵語。部落內有【學校】伊達邵國小、伊達邵國小附幼、【圖書館】伊達邵部落圖書資訊站、【派出所】集集分局伊達邵派出所、【廟宇】明德宮、【教會】日月潭長老教會、【其他】日月潭纜車站遊客服務中心。遷徙與由來共經歷4次遷移。第1次遷徙至Puzi(土亭仔),第2...
石阿松Kilash Lhkatafatu生於1923年(大正12年),卒於2019年(民國106年),享壽94歲。邵族(Thau)人。 石阿松的出生地為日月潭南畔的Taringquan舊社(石印部落),屬Lhktafatu氏族。出生時,「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剛啓動不久,日月潭仍然處於自然湖泊的狀態。 Taringquan舊社位於日月潭南畔,與外界有相當程度的隔離,外人唯有藉助於傳統獨木舟或舢舨小船才能抵達,當時的社眾仍然維持著純粹「族人聚居」的生活形態,一直到1934年(昭和9年)水力發電工程竣工,已經成為人工湖泊的日月潭開始蓄水發電,由於水位上漲的關係,Taringquan...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文化街85號,隸屬台中中會。 本會位於日月潭伊達邵部落,1952年(民國41年)來自愛蘭教會的兩位會友劉阿昌、解清波來到本地謀生,每逢星期日二人就到湖邊禮拜。不久,山地部吳銅燦,前往信義鄉山地巡迴傳道,並暫租當地居民陳進富、陳進須的房舍,每到主日就召集會友和居民做禮拜。後來又有傳教士進駐埔里,包含德國宣教師旭牧師、謝仁慈教師、貝德芬教師和一位外省籍羅姓教友,進駐期間亦協助當地居民至埔里基督教醫院接受療養。 後來聚會禮拜人數增至20多人,水里教會趙信思牧師支到此處有一群慕道友,便向中會報告,在當時傳道部長邱天登牧師和幾位中委協助之下,於1961年(民...
傳統住屋樣式 邵族的建築主要有私人的家屋、公用的會所,以及有祭祀活動時才會搭建的租靈屋。另外有鑿齒後少年修養屋、穀倉。 家屋是由主屋、牛棚構成。主屋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單室構造,平地室建築。 通常為3列3根、合計9根木柱,若家庭人數較多,進深則可能每列增設至5根柱。建築沒有固定的方向,主要由具經驗的長老選定基地與門向。柱與柱之間橫置桁木連結,上鋪竹製椽條,再疊放箭竹、芒草桿,最外層鋪設茅草。 屋頂為對稱的兩坡,以茅草覆蓋,屋脊由竹桿壓緊固定。屋頂斜度大,有利於排水。屋脊高約8-9尺,屋簷較低僅約3-4尺,且屋簷突出約1公尺,可有效防止雨水濺入屋內。 ...
祭歌 Pariqaz的詞根是「riqaz」,意思是「看」,前面若加上具有使役/命令意涵的前綴詞pa-,則意思轉變成「做出/演出/展示給大家看」,是由動詞轉化出來的名詞。邵族人說「itia sa Pariqaz itia sa shashaila(有Pariqaz有展演)」,「uka sa pariqaz uka sa shashaila(沒有Pariqa沒有展演)」,關鍵詞shashaila的意思是演戲:演出給家人看、演出給本氏族的人看、演出給其他的族人看,更重要的是要演出給眾祖靈看,...
「杵音」由來 杵音文化藝術團位在台東縣台東市的馬蘭部落(阿美族語Falangaw),1997年(民國86年)由郭子雄(族名Tayo)、高淑娟(族名Panay)創立。創辦人將團名定為「杵音」,是因「杵、臼」是原住民生活中重要之必需品,「杵」象徵動力來源,而「臼」則呈現原住民生命的泉源,杵音即是族人內心欲表達的世界,讓各族群透過歌舞文化的傳遞,達到互相了解及彼此欣賞的目的,更是取其不忘本之精神意義。 以傳承、實踐Macacadaay為任務 藝術團成立之初,為促進部落樂舞文化的復振,透過發掘台東各原住民族群,包含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雅美族等的文化特色,流動表演為主的展演...
最早紀錄的邵族代表歌曲 邵族人口約1千人,主要居住於南投縣日月潭畔,2001年(民國90年)從鄒族分離出來,經正式認定為原住民族。(參見「邵族」詞條)。邵族在日本時代,即因位處觀光勝地而與外界有充分的往來,1922年(大正11年),台灣本土音樂家張福興,受台灣教育會派遣,赴日月潭進行邵族傳統音樂的採集,記錄下多首五線譜採譜的歌曲,其中張福興記錄曲譜的〈親睦歌〉(此〈親睦歌〉旋律是取材自邵族現今仍傳唱的非祭儀性杵音Mashbabiar中的歌謠片段),後由呂泉生採用,於他編曲的〈快樂的聚會〉無伴奏合唱曲中,當作主旋律使用,合唱樂譜上亦註明是改編自「水社族」(邵族水社部落)民歌。加上以人聲...
邵族的代表性音樂 杵音是邵族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文化,杵音文化是祭典,亦是現今邵族女性作為展演的一項技藝。自日本時代,因日本人要求將杵音發展為日月潭的觀光重點項目,但傳統杵音是為神聖祭儀的一部分,因此族人將原本純粹器樂演奏的祭儀性杵音,中間加入歌唱,避開了原有的禁忌,形成表演性杵音,展演可獲得補助,以支應生活所需。 以下分為祭儀性杵音Mashtatun及非祭儀(表演性)杵音Mashbabiar分述之。 祭儀性杵音Mashtatun 邵族從農曆7月1號開始為狩獵祭,部落獵人上山狩獵,依循傳統在農曆7月最後一天,即Lus’an(祖靈祭)的前一天晚上,邵族...
校址在台中市和平區梨山里福壽路10號。前後有過兩個校址:1916-1966年位於大甲溪岸較低處的原住民老部落社區,位在當時警政的斯拉茂駐在所旁,往宜蘭及往台中東勢及翻越華岡往埔里的原住民古道上;1966年遷校於現址,校區海拔2012公尺,為全台海拔最高之國中。 「梨山國小」的前身為1916年(大正5年)台灣總督府台中廳東勢角支廳設立的「サラマオ(斯拉茂)蕃童教育所」,校址位於老部落。戰後1945年(民國34年)9月,改制為「台中縣和平鄉平等國民學校(今平等國小)桃源分班」,行政區為台中縣東勢區和平鄉。1949年(民國38年)3月行政區變更為台中縣中峰區和平鄉(隔年廢區署);10月...
Talienkoan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魚池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09TLK。評鑑等級:【查】第四級【資】一般性遺址 Talienkoan考古遺址土亭仔西側經現在的石印,從邵族舊石印社(Talienkoan)即玄光寺東側的小凹地一帶,距離約900公尺。本區呈不甚顯著的灣,坡度較緩,灣的盡頭為草地,目前為露營地。目前位於日潭西南潭邊。遺址長期受潭水侵蝕造成嚴重破壞。 1902年10月30日以前採集,12月20日森丑之助發表,遺址編號44號,稱為「石印庄」。1955年3月14-22日劉枝萬調查,劃分為第4區。2001年4月劉益昌、簡史朗、郭素秋等調查。2004年普...
Lalu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魚池鄉。遺址年代距今4500-3500年/2000-1200年/1500-1000年。文化類型屬於牛罵頭文化/大邱園文化/幾何形印紋陶。遺址代碼:0809LL。評鑑等級:【查】第三級【資】重要遺址 Lalu考古遺址舊稱「光華島」,本島的東北面坡度較緩,西南面較陡。推測原與玄光寺遺址連接而形成一半島。適位於日潭與月潭的交界處。 1902年10月30日以前採集,12月20日森丑之助發表,遺址編號49號。1954年5月劉斌雄與劉枝萬夥同南投縣文獻委員會全體職員調查。1955年3月劉枝萬調查發現,劃分13區。1973年3月初孫寶鋼調查,並命名「日月潭第4地點」。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