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杵音文化藝術團位在台東縣台東市的馬蘭部落(阿美族語Falangaw),1997年(民國86年)由郭子雄(族名Tayo)、高淑娟(族名Panay)創立。創辦人將團名定為「杵音」,是因「杵、臼」是原住民生活中重要之必需品,「杵」象徵動力來源,而「臼」則呈現原住民生命的泉源,杵音即是族人內心欲表達的世界,讓各族群透過歌舞文化的傳遞,達到互相了解及彼此欣賞的目的,更是取其不忘本之精神意義。 以傳承、實踐Macacadaay為任務 藝術團成立之初,為促進部落樂舞文化的復振,透過發掘台東各原住民族群,包含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雅美族等的文化特色,流動表演為主的展演場域,...
邵族的代表性音樂 杵音是邵族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文化,杵音文化是祭典,亦是現今邵族女性作為展演的一項技藝。自日本時代,因日本人要求將杵音發展為日月潭的觀光重點項目,但傳統杵音是為神聖祭儀的一部分,因此族人將原本純粹器樂演奏的祭儀性杵音,中間加入歌唱,避開了原有的禁忌,形成表演性杵音,展演可獲得補助,以支應生活所需。 以下分為祭儀性杵音Mashtatun及非祭儀(表演性)杵音Mashbabiar分述之。 祭儀性杵音Mashtatun 邵族從農曆7月1號開始為狩獵祭,部落獵人上山狩獵,依循傳統在農曆7月最後一天,即Lus’an(祖靈祭)的前一天晚上,邵族...
(107學年度),國小原住民學生46人,占總學生數43%,以阿美族為主,泰雅族其次。國中原住民學生44人,占總學生數56%,以泰雅族為主。 本校曾附設2個分校。1966年(民國55年)8月原「平等國校」的「佳陽分校」、「松茂分校」劃歸本校。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校。1974年(民國63年)9月設立「福壽山分校」。1986年(民國75年)8月「松茂分校」、「福壽山分校」改為分班。1989年(民國78年)8月裁撤「福壽山分班」。1994年(民國83年)9月裁撤「佳陽分班」、「松茂分班」。1996年(民國85年)9月成立附設幼兒園。 戰前校長人數與姓名均不詳。本校自桃源分校時期(19...
數百分比】674人69%【民族比例】邵族27%、布農族2%、阿美族1%、泰雅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94戶,300人。主要民族為邵族,使用邵語。部落內有【學校】伊達邵國小、伊達邵國小附幼、【圖書館】伊達邵部落圖書資訊站、【派出所】集集分局伊達邵派出所、【廟宇】明德宮、【教會】日月潭長老教會、【其他】日月潭纜車站遊客服務中心。遷徙與由來共經歷4次遷移。第1次遷徙至Puzi(土亭仔),第2次遷徙至Lalu(舊稱光華島),第3次則散居於Tarinkuan(外石印)、Ruqruq(現水社村往頭社村方向的隧道口附近)、Hungqu(現水社村之寒山寺該地區)、P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