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名稱 噶瑪蘭人的自稱,一般習慣使用Kavalan,但噶瑪蘭語的標準寫法是Kebalan。2025年(民國114年)人口統計約1,705人,以縣市為單位,人口在20人的有花蓮縣695人、新北市317人、桃園市219人、台東縣128人、台中市70人、台北市61人、高雄市44人、彰化縣24人、宜蘭縣22人。主要聚落在花蓮縣豐濱鄉的新社部落與立德部落)。宜蘭縣是傳統的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壯圍鄉(奇立板、貓里霧罕)、五結鄉(加禮宛、流流、利澤簡)。 清代文獻指涉噶瑪蘭族時有蛤仔難、蛤仔欄等名稱,後稱為「噶瑪蘭」乃是這些名稱音譯而來。陳逸君則指出,「噶瑪蘭」原指今宜蘭地區,因伊能嘉矩...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18-20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77戶【總人口數】208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73人83%【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5人17%【民族比例】噶瑪蘭族46%、阿美族31%、泰雅族1%、排灣族1%、魯凱族1%、其他4%。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54戶,129人。主要民族為噶瑪蘭族,使用噶瑪蘭語。 遷徙與由來 部落以噶瑪蘭族人為主,於清國時代自宜蘭南遷至花蓮奇萊平原等地。1878年(光緒4年),因加禮宛事件迫使族人遷至本部落。 歷史事件 1. 18...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1-2、4-5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83戶【總人口數】227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00人88%【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7人12%【民族比例】噶瑪蘭族55%、阿美族27%、泰雅族1%、其他5%。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71戶,199人。主要民族為噶瑪蘭族,使用噶瑪蘭語。 遷徙與由來 本部落最早的居民是1878年(光緒4年)遷居於此的撒奇萊雅族人,最後在今加路蘭溪口北岸濱溪處建屋,自成部落,以Adop Bonga為頭目。日本時代後因耕地需求及避免徭役等因...
李壬癸、土田滋編著,《噶瑪蘭語詞典》。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6年。 這是第二部平埔族語言詞典,以英文編著。採用羅馬拼音,詞彙和例句都有中英文的翻譯。書前有主要發音人的照片和噶瑪蘭語語法結構系統的說明,書後附有英文索引,以方便查尋。 噶瑪蘭(Kavalan)的原居地在蘭陽平原,清代的「蛤仔蘭三十六社」中有33社是屬於噶瑪蘭族群,另有兩社(社頭社、里腦社)屬於巴賽(Basay)族群,還有一社是猴猴社(Qauqaut),但分類地位不明。1936年(昭和11年)淺井惠倫調查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方言,他從里腦社、三星、珍珠里簡社、奇武荖社、流流社等地各採集到若干文本資...
緒論 本事件始於1878年(光緒4年)6月,加禮宛諸社截住清兵的請糧文書,並攻擊新城營壘;止於同年9月,清軍攻破巾老耶社(kiraya,即Sakisaya撒奇萊雅,今花蓮市國富里)及加禮宛大社(今新城鄉嘉里村),前後歷時共3個月。 事後,原為美崙溪兩岸最強大的加禮宛六社及巾老耶社,因遭清軍攻破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七腳川社(Cikasuan,吉安鄉西部各村)及太魯閣族的擴張,終於成為美崙溪南北的新興勢力。 整起事件,清國方面共派出6千名以上的兵力(詳見表1),而原住民方面則有加禮宛2千餘名,以及巾老耶1千餘名。所有相關族社列表如下表1: ...
傳統家屋形式 噶瑪蘭族傳統家屋目前已幾乎完全消失,現存多數為文獻記載與田野調查所還原的資訊。根據文獻記載,早期住屋為高架干欄式建築,地板與地面之間有所空隙,以此隔絕蛇、鼠、瘴氣,且形似「以大木鑿空倒覆為蓋」,與日治時耆老回憶的形狀如船的屋頂相似。但伊能嘉矩到宜蘭調查時,噶瑪蘭族人的家屋皆已成為漢式,而未見清代文獻所稱的覆舟式房屋。 噶瑪蘭族家屋多為長方形,入口設於長邊,整體家屋建築朝向多面東或面海,設有前庭。 建築材料 建材來源包括茅草、藤、竹、木、石片,屋頂覆蓋茅草,牆面由竹子或菅蓁編織,夾雜茅草、牛糞、穀殼,牆下敷以牛糞防蟲防水。 屋內主柱多使用刺...
香蕉絲在世界的使用 香蕉絲,是一種取自香蕉樹假莖的纖維,常用的蕉樹品種有北蕉、芭蕉等。過去,台灣一些原住民族曾使用香蕉絲作為編織的材料,目前僅剩噶瑪蘭族使用。東南亞的菲律賓和日本的沖繩亦有香蕉絲編織工藝,特別是沖繩的「喜如嘉の芭蕉布」編織技巧高超,其獨特性與珍貴性使之榮獲日本政府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 噶瑪蘭族的香蕉絲編織工藝,族語稱ni tenunan tu benina,乃因其文化復振與復名運動而被重新復原,作為族群最重要的文化象徵之一,並以patRungan新社部落為主要發展的據點。 噶瑪蘭族所使用的香蕉樹為北蕉品系(Gi...
噶瑪蘭族歌謠的傳統分類 依族人自己的觀點來將目前現存的噶瑪蘭歌謠加以分類,可以分成四種形態的歌謠: 1. kisaiz和pakeravi:這是屬於巫儀性的祭典歌謠,一種是在kisaiz治療儀式巫師所唱的八首祭典歌,另一種是用在pakeravi儀式當中巫師所唱的七首祭典歌。 2. satzayan:這是屬於非祭儀性而可以即興填詞的歌謠。詞曲都屬於satzayan的歌謠過去留下來的並不算太多,倒是現今族裡的幾位族人,利用了本族祖先過去遺留下來的曲調,或鄰族的阿美族歌調與日本民歌調,創作填進了新的噶瑪蘭歌詞,而成了現代的噶瑪蘭sailay歌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