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747,207
  • 線上人數: 9
  • 太魯閣族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查詢的關鍵字:『阿美族』, 民族檢索:『12U 太魯閣族Truku』, 共40筆


三棧溪-加灣戰役
12U 太魯閣族 H 歷史事件

治30年)1月間,日本政府發動現代化軍隊、軍艦,並動員南勢川阿美族人連番攻擊外太魯閣族部落,此即繼1896年(明治29年)底的「新城事件」之後,太魯閣族人與花蓮港守備隊衝突延續的「三棧溪-加灣戰役」。 事件所涉民族及部落   「三棧溪-加灣戰役」的發生地點位於現今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三棧部落的山區一帶,涵蓋三棧溪流域沿線山區、桑巴拉堪山南方山區、加禮宛山東側山腹。這一帶的太魯閣族部落分別有Pratan、Kraga、Ipasan、Smpragan、Smudal Paru、Qowgan等部落,日本實施集團移住之後,形成現今的三棧、加灣部落,隸屬於秀林鄉景美村行政區。 ...

學田國小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5人,占總學生數44%,以阿美族為主。   創校迄今(2024年),歷經校長共15位:涂佛廷、張菊霖、陳朝枝、張錦坤、劉世欽、徐登文、官有成、林弘志、陳日英、黃信龍、許傳德、楊智璇、趙振國、賴幸暘、曾啟銘。   據2023年(民國112年)統計,有學生人數14名,原住民學生7人,占總學生數50%,族別為阿美族、布農族等。幼兒園學生人數5名,原住民學生4人,族別為阿美族、布農族、泰雅族等。全校教職人員15名。   【圖1】學田國小校園。(曾啟銘提供)   【圖2】學田國小操場,背靠中央山脈馬里望山。(曾啟銘提供)   【圖3】學田國...

光華國小(花蓮)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42人,占總學生數58%,以阿美族為主。2024年(民國113年)原住民學生43人。   「光華國小」的前身為成立於1970年(民國59年)8月的「稻香國民小學光華分班」。僅開設1班,位於今中華紙漿廠正對面。1971年(民國60年)8月籌設分校,其分校地址為光華村2鄰39之1號,稻香國小黃榮欽校長兼設校籌備主任,籌建教室3間。1972(民國61年)8月奉令升格為「稻香國民小學光華分校」。國共內戰後,國民黨失利,大批外省居民及官兵移居花蓮,多隸屬警備總司令部開發大隊。由於花蓮市區開發已飽和,輾轉遷至吉安鄉南部的光華村(木瓜溪北岸)一帶定居。為了榮民子女就...

瑞美國小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22人,占總學生數49%,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校。「鶴岡分校」設立於1946年(民國35年),於1954年(民國43年)獨立。   戰前歷任校長共7位:和田富士夫、渡部鉞二、大谷甚吉、東元兼市、渡邊喜藤治、米林千來、宮島輝一。戰後迄今(2024年)歷任校長共13位:柯建成、洪維昌、劉阿源、楊增坤、張火炎、邱家仁、黃阿德、楊屏靖、陳美珠、許傳德、翁玉、蕭文乾、陳世杰。   本校規模,在(1944年,昭和19年),有學生人數930名,開設班數14班。1945年(昭和20年),學生人數1100名,開設班數20班,為學生最多的時候。發...

Alang kiyumi福興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570人77%【民族比例】太魯閣9%、阿美族8%、泰雅族1%、布農族1%。2016年福興部落Alang kiyumi、大鼓部落Kungkung等2社混居,人口統計數字重疊,太魯閣族314人,阿美族255人。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80戶,402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教會】清水長老教會。 遷徙與由來 部落早期原是阿美族人的居住地。日本時代,政府陸續將秀林鄉立霧溪上游Sdagan(斯達岸部落)、Skadang(大同部落)、Harukuday(大理部落)的太魯閣族人遷移下山,分別安置於kyum...

Alang miyamay慶豐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人12%【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325人88%【民族比例】阿美族8%、太魯閣族3%、泰雅族1%、布農族1%。2016年慶豐部落Alang miyamay、Ciripunan等2社混居,人口統計數字重疊,太魯閣族51人,阿美族315人。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69戶,389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廟宇】慶天宮、【教會】斯達岸長老教會。 遷徙與由來 部落早期原是阿美族人的居住地。日本時代,政府陸續將秀林鄉立霧溪上游Sdagan(斯達岸部落)、Skadang(大同部落)、Harukuday(大禮部落)的太魯閣族人遷...

文蘭國小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1908年(明治41年)12月七腳川事件後,迫遷七腳川的阿美族族人一部分暫居於荖溪河畔。日本人在此設立花蓮木材會社、築鐵道、運輸林場木材。池南部落位於荖溪河畔、鯉魚山西麓,當時孩童均須跋山涉水至壽豐就學。1941年(昭和16年),為就近就學,初期建校就在,家長義務於荖溪河畔搭建2間茅草、蘆葦竹編結構的教室,作為初期校舍。   「文蘭國小」的前身為1923年(大正12年)滿朗山設立的「滿朗蕃童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3月,更名為「文蘭國民學校」。同年8月,因學生人數太少,歸併入「銅門國校文蘭分校」。1947年(民國36年)6月,由於該區村民遷居山下,校舍亦隨之移建於荖溪平地(...

Bsngan玻士岸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03人6%【民族比例】太魯閣族81%、阿美族3%、泰雅族3%、布農族1%、賽德克族1%、其他4%。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585戶,1921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學校】富世國小、富世國小附幼、【派出所】新城分局富世派出所、新城分局天祥派出所、【教會】太魯閣長老教會、姬望紀念教會、富世天主堂、天祥天主堂、【社團組織】富世社區發展協會、【其他】天祥郵局、國家公園警察隊太魯閣警察隊文山小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天祥管理站。 遷徙與由來 族人由發祥地Truku Truwan台灣西部的南投縣境東北...

Kulu固祿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2人4%【民族比例】太魯閣族81%、阿美族5%、泰雅族4%、布農族1%、賽德克族1%、其他4%。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94戶,955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教會】秀林長老教會、【社團組織】秀林社區發展協會。 遷徙與由來 族人由南投東部山區東移,遷抵古白揚(Kbayun)。再遷至砂卡礑溪流域;再由此遷向和平、崇德、富世、秀林等沿海岸山區部落。後遷於玻士林駐在所(今易名秀林分駐所)的北方1公里,在立霧溪下游右岸。1912年(大正1年),全部落遷徒下山,原址被廢棄。1914年(大正3年),下遷至原址...

Bsuring秀林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數百分比】46人4%【民族比例】太魯閣族82%、泰雅族3%、阿美族3%、布農族1%、賽德克族1%、其他5%。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27戶,371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學校】秀林國小、秀林國小附幼、【派出所】新城分局秀林分駐所、【鄉公所】秀林鄉公所、【衛生所】秀林鄉衛生所、【其他】秀林鄉民代表會 遷徙與由來 族人由南投東部山區東移抵達Kbayun(古白揚)。從Kbayun(古白揚)再入砂卡礑溪流域;再由此遷向和平、崇德、富世、秀林等沿海岸山區部落。位居秀林鄉公所以北秀林村道兩旁,新城山東面山麓,海拔20-39公尺間,...

Alang mkibuhw南華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67人59%【民族比例】太魯閣30%、阿美族6%、泰雅族3%、卑南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5戶,169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教會】初音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南華教會。 遷徙與由來 早期是由奇萊山的不同部落遷至銅門、榕樹後,再遷移到立霧溪上游的斯達岸、大同、布洛灣部落,日本時代集團移住至此。 歷史事件 1. 日本時代,原為吉野村的「南園」地界,被日本人開發為跑馬場,漢人移入協助開發。 2. 1928年(昭和3年),溪口社的七腳川社阿美族後裔因不滿駐在所日...

Swasal古村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5人3%【民族比例】太魯閣族74%、布農族7%、泰雅族6%、阿美族2%、賽德克族1%、其他7%。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64戶,499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教會】思窪撒爾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立山教會、【社團組織】立山社區發展協會、花蓮縣卓溪鄉七里香傳統射箭協會、【其他】立山社區活動中心、立山文化聚會所。 遷徙與由來 18世紀,布農族向東遷至花蓮縣的卓溪鄉古村部落。日本時代,將居於Liqni、Patsidian、Qaqaul、Nininav、Bahulan的各氏族遷至崙山。日本時代晚期,約於1933-1939年(昭和8...

Bgurah branaw三笠山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2人2%【民族比例】太魯閣族82%、布農族2%、泰雅族4%、阿美族2%、賽德克族2%、排灣族1%、鄒族1%、其他5%。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2戶,103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學校】立山國小、立山國小附幼。 遷徙與由來 於1933-1939年(昭和8-14年),Swasal部落族人遷往Myamay(今吉安)。由領袖Harung Watan、Taing Watan、Haruq Wacing南下覓尋居地。乘車至三民火車站(Mikasa)後上山,中意卓溪鄉北境的豐坪溪畔。1943-1944年(...

Knlibu克尼布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96人38%【民族比例】太魯閣族52%、阿美族4%、泰雅族3%、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62戶,764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學校】和平國小、和平國小附幼、【教會】和平天主堂、【派出所】新城分局和平派出所、鐵路警察和平派出所、【社團組織】和平社區發展協會【其他】新城郵局、花蓮縣消防局和平分隊、工業局和平工業區服務中心、礦務局和平礦場保安中心、台電和平服務所、台鐵和平車站。 遷徙與由來 最初住於克尼布部落者有卡奧灣與原克尼布部落的外太魯閣地區的族人。於1918-1919年(大正7-8年),另...

Gukut吾谷子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5人6%【民族比例】太魯閣族83%、阿美族3%、泰雅族4%、排灣族2%、其他3%。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79戶,550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教會】和中長老教會、【社團組織】和中社區發展協會。 遷徙與由來 發祥地Truku Truwan,為台灣西部的南投縣境東北一帶山區。而後陸續分批由南投發祥地越嶺東遷。1914年(大正3年),南遷至清水大斷崖的小清水溪流域的Iyax Bilaq(伊牙侯比拉可),部分族人遷至吾谷子部落舊址北方200公尺沿山Ptuan Nawi(玻...

Tkijig得吉利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74人40%【民族比例】太魯閣族50%、阿美族4%、泰雅族3%、布農族1%、賽夏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461戶,1495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學校】崇德國小、崇德國小附幼、【教會】崇德天主堂、【派出所】新城分局崇德派出所、【社團組織】崇德社區發展協會、【其他】海巡署崇德安檢所、崇德車站。 遷徙與由來 部落原位於現崇德派出所西方高山腹,後遷居於德卡倫,曾向北遷居於今崇德管制站附近,另立一社亦名「達給黎」。1956年(民國45年),颱風來襲,安置於崇德派出所東面約200公尺另建社區。...

Pratan布拉旦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0人6%【民族比例】太魯閣族83%、阿美族3%、泰雅族3%、其他4%。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57戶,767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學校】三棧國小、三棧國小附幼、【教會】波拉旦長老教會、三棧聖家堂、【社團組織】三棧社區發展協會、【其他】三棧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部落位於三棧溪下游右岸,加禮宛山北峰北方,其三面為加禮宛山北峰、桑巴拉堪山、崙外山所包圍。部落成立之初,係由巴拉丹駐在所轄區各部落人大部份遷來同住。 歷史事件 1. 科蘭部落於烏明巴拉斯(Umin ...

Kdusan格督尚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32人11%【民族比例】太魯閣族70%、阿美族9%、泰雅族3%、布農族1%、賽德克族0.5%、其他4%。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396戶,1177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學校】佳民國小、【派出所】新城分局佳民派出所、【教會】大山長老教會、格督善長老教會、佳民天主堂、【社團組織】佳民社區發展協會、【其他】台水九區處佳民淨水廠、佳民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格督尚部落Kdusan(佳民村),舊稱Palao-silag(巴拉奧西拉克),意為水田上方;或者生存在山上沒有被毒死而活下來之意。佳民村成立於19...

Tpuqu陶樸閣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數百分比】22人4%【民族比例】太魯閣族83%、泰雅族4%、阿美族2%、其他6%。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60戶,525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社團組織】民有社區發展協會。 遷徙與由來 部落原位於立霧溪上游支流陶樸閣溪左岸,中橫公路碧綠站西南約5-6公里處。後南遷至馬黑洋社稍西之巴圖諾莫可里(Batonot moholi)。後又移居銅門、文蘭,最遠至明利。1930年(昭和5年),留在「陶樸閣」的族人下山,先遷至新城北方約一公里之濱海處,因海水倒灌又向西移動形成今之聚落。 歷史事件 1. ...

Dowras道拉斯部落
12U 太魯閣族 K 生活空間

數百分比】57人9%【民族比例】太魯閣族80%、泰雅族4%、阿美族3%、布農族1%、撒奇萊雅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04戶,306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遷徙與由來 部落位於三棧溪下游左岸,新城山南走支脈的東側山麓,玻士林駐在所南方300-400公尺之間。1914年(大正3年),族人遷來後,本部落仍為單一血緣構成的部落。現位於秀林台地,新城山南走支脈的東側山麓,鄉公所以南300公尺地。部落的成員以道拉斯社後裔居多,其原居住現址稍西上方高地。 歷史事件 1. 部落先祖為巴圖奇瓦斯(Batu&nbs...

  • 上一頁
  • 1
  • 2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