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7,730
  • 線上人數: 5
  • 太魯閣族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12U 太魯閣族Truku』, 共92筆


重光教會(長老)(太魯閣中會)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文蘭村重光9鄰42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1935年(昭和10年),周玉葉進入文蘭部落傳教,當時本村有1位青年方吉,在富世村農業講習所(玉山神學院的前身)受訓時,參加富世村的祕密集會,回村後向村民傳教。戰後,信徒人數已增至50餘名。1946年(民國35年),信徒建造竹茅屋教堂,當時的教會地點位於重光派出所現址。後來因竹茅屋教堂空間狹窄,於1950年(民國39年)9月改建木造教堂,定名為「民朗講義所」,屬花蓮港教會,並派艾欽明為囑託宣道師。   1951年(民國40年),政府重劃行政區,重光村民遷居現址,信徒日益增多。1957年(民國46年)5月,本會升格為堂會...

威朗紀念教會(長老)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水源村66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威朗紀念教會原名為「水源基督長老教會」。1931年(昭和6年),姬望(CiwangIwal)將福音帶入佐倉社區(為水源區現祉),社區居民開始接受基督信仰。當時,日本政府嚴加取締傳教活動,因此初代信徒是以祕密聚會的形式,並往返花蓮港教會,保留基督信仰在部落間的傳遞。   戰後基督教得以公開傳教,太魯閣部落的教會紛紛建立。1945年(民國34年)10月,信徒搭建茅草屋臨時禮拜堂,取名為「水源教會」,當時信徒人數已超過100人。1948年(民國3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山地宣導部,推派郭盛水宣道師為本會第1任駐堂宣道師,並委派高...

秀林教會(長老)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民治路78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1929年(昭和4年),姬望將基督信仰傳入秀林村,因日本警察嚴格取締任何宗教的傳教活動,因此姬望是以祕密方式宣傳福音,許多族人出於好奇而參加聽她的教訓,不久因為日本警察嚴加取締,使初信者離開信仰。   1935年(昭和10年),溫世益牧師夫婦及其全家親戚入信,陸續引領長老金子田與其家人歸主。1939年(昭和14年),許多基督信徒受到日本警察迫害,透過各種方法毒打、處罰、勞役信徒,然而信徒人數增加不少。   戰後,本會信徒已經超過70人,由溫世益牧師領導信徒。1946年(民國35年),溫世益牧師進入第1屆玉山神學院就...

陶樸閣教會(長老)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民有路58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1939年(昭和14年),姬望潛入秀林村柳美花的家中,向族人介紹基督信仰,儘管遭遇村民威嚇:「不趕快離開,村民要用刀或弓箭殺死你。」但並未嚇阻長老教會信仰在部落中生根。柳美花引領全家人信主。1946年(民國35年),玉山神學院的第1屆全體同學至本村舉行佈道會,此後分組到每一家訪問佈道。   當年田道武接受信仰,奉獻自己的土地以興建聚會所。聚會所經過多次修改,於1965年(民國54年)重建水泥教堂,更名為「民有教會」。1980年(民國69年)升格為堂會,並於1983年(民國72年)聘請李孝誠為駐堂牧師,然而在1992年(民...

大山教會(長老)(太魯閣中會)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1鄰1-11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姬望.伊娃兒(Ciwang-Iwal)於1930年(昭和5年)開啟她向太魯閣族人傳揚基督信仰的生涯。當時,儘管受日本警察嚴厲取締,但信徒仍不惜自身安危前仆後繼傳教,「大山長老教會」正是在此背景中建立。1940年(昭和15年)初,部分族人祕密在大山部落聚會,漸漸形成一個小的信仰團體。   1945年(民國34年),戰後,葉經高添旺牧師(Wilang-Takoh)、周玉葉宣道師(Kumu-Lusing)努力傳教,終使大山部落形成雛形。1948年(民國37年),又經田進發(Sasak-Lowking)、田俊榮(Abis-Te...

吾耀教會(長老)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33號,屬太魯閣中會。   本會信徒原本來自佳民教會,於1997年(民國86年)12月分設教會,地址位於佳民村3鄰18-1號。分會後,本會租借陳道明的住所舉行禮拜,信徒漸增。1998年(民國87年)1月,集會所成立,偶有傳道師來主持禮拜,後來邀請張添枝牧師來協助傳道。1997年(民國86年)5月,佈道所更名為「世光教會」。   後來在信徒決議下,教會決定搬至佳民村3鄰18-1號,租用杜春桃長老的住所作為佈道所,參加禮拜者已受洗者22名,未洗禮者若干名,本會更名為「吾耀教會」(佈道所)。1999年(民國88年),信徒全體贊成向太魯閣中會申請設立教會。2000...

格督善教會(長老)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57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本會成立的雛形,是源自姬望(Ciwang)於佳民林第1班姪子(Iyang-Wacih)家中舉行祕密聚會,後來有Lihaw-Banah、Lawking-Ciwang、Lawking-Toking等信徒召集聚會。日本人離開台灣後,因信徒聚會日增,聚會所改在Saku-Lihaw的閒置空宅。   1945年(民國34年),Suyang-Wacih奉獻建堂土地,由簡德生牧師帶領信徒建造,取名為「佳民教會」。然而建堂不久屢經颱風侵襲,教會變得殘破不堪,經協議後決定拆除,並重建為水泥造教堂,於1973年(民國62年)獻堂。   本會原...

克尼布教會(長老)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2鄰72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1946年(民國35年),柳錦文長老等人開始在和平村召集集會,不久有Rikau Yudau等村內有力人士入信。經過數年傳教,1949年(民國38年),因信徒日增,另尋他地並成立聚會所,取名為「克寶教會」,並以竹木建造禮拜堂,此時信徒超過200名。不久後,隨著真耶穌教、天主教傳入村內,原屬長老教會的信徒不少轉入其他教派,只剩下17戶。   1960年(民國49年),信徒計劃興建教堂,由柳錦文等長執到處奔波籌募建堂經費。1964年(民國53年)12月建堂完成,舉行落成典禮。   本會原名「克寶教會」,2008年...

和中教會(長老)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和中54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日本時代,富世村、秀林村已經有基督徒祕密集會,當時和平村有村民Yudaw-Yayut夫婦參加集會,決心信仰耶穌,並從1933年(昭和8年)開始向村中的親戚朋友傳講教義,帶領他們參加姬望的集會。日本警察得知村中有基督教祕密活動後,立刻採取逼迫、毒打,但是信徒並不因此退縮,深夜聚集在祕密處所或山腰中集會。   1945年(民國34年),戰後信徒已達50名以上,因此建造竹木屋教會,取名為「和平教會」。4年間修築數次,於1954年(民國43年)遷移現址,並改建木造教會,後又在1975年(民國64年)建造鋼筋水泥教堂,同年8月舉行獻...

和仁教會(長老)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和仁16鄰34號,隸屬太魯閣中會。   1933年(昭和8年),芝苑(Ciwang Iwal)等人在秀林村、富世村召集祕密聚會,和平村村民開始接觸基督教,不僅和中部落(現吾谷子部落)的領導者Yudau Yayuchu前往和仁部落參加祕密集會,和仁部落的Tomong Lausing全家亦入信。   1945年(民國34年)戰後,和仁部落全村成為信徒,並蓋建木造集會所,短期間多次修建佈道所。1956年(民國45年),暴風雨引發水災,大半信徒搬到克寧寶部落(原名和平部落,現為克尼布部落),本會信徒僅剩5戶。因人口大量外移,加上經濟困...

新城事件
12U 太魯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今日所謂的「新城事件」,在當時的文獻裡,原稱「大魯閣事件」。日後為了與1914年的「太魯閣戰役」做出區分,因此本事件多以「新城事件」稱之。   本事件始於1896年(明治29年)11月,於1897年(明治30年)5月停止軍事行動,前後歷時六個月。事件起因為太魯閣人因新城日軍侵犯太魯閣少女,攻擊新城監視哨(今新城鄉新城村新城天主堂旁),日軍雖陸續增派兵力,最終仍無法完成任務。   事後,台東廳長相良長綱力主綏撫策略,日軍退出新城,且供給彈藥以籠絡太魯閣人,直到威里事件爆發(1906年7月)之前,雙方曾維持一段良好的互動。 事件背景   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

威里事件
12U 太魯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新城事件(1896年11月-1897年5月)之後,台東廳長相良長綱力主撫育,而收到一定成效,且使賀田組得以在威里社(Widi,今秀林鄉佳民村)設事務所及腦寮。結果卻因警備津貼分配不公,引起外太魯閣諸社的不滿。   1906年(明治39年)6月起,當地的緊張氣氛持續升高,日方遂考慮退出當地;威里社害怕因日本人的退出,而使他們被外太魯閣諸社攻擊,遂在激憤之下,於同年7月31日,攻殺花蓮港支廳長大山十郎等25人。   本事件發生之後,日方並未採取軍事行動,而以安撫手段穩住當地情勢,以免重蹈新城事件之覆轍。隨後,花蓮境內出現第一條隘勇線(威里隘勇線,又稱北埔隘勇線),東台灣...

太魯閣戰役
12U 太魯閣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今日所謂的太魯閣事件,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太魯閣事件,指的是自1896年(明治29年)11月至1914年(大正3年)8月的一連串衝突,前後歷時18年之久。狹義的太魯閣事件,則指1914年6月至8月的那場戰役,該戰役為「隘勇線前進」與五年計劃的終戰。   日治初期的原住民行政包括撫墾署及警務局等兩個系統,前者偏重撫育,而後者偏重管理。日後在警務局的主導下,各地警政單位逐步設立,最後更成為部落政務的執行者。簡單地講,日治時期的原住民行政,始於撫墾署之設置,歸結於各州廳的警務課,且實踐於警察行政之下。   日治時期的所謂蕃政,前期以隘勇線包圍為主,藉由軍事力量威服山區...

太魯閣族服飾
12U 太魯閣族 M 物質文化

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   太魯閣族的織品服飾除了具備禦寒保暖的實用性功能,也蘊含信仰、交換、性別、記憶與美學等社會文化意涵。在過去,太魯閣族是一個居住在高山的族群,具有強大的移動與適應力。族人原居住在南投縣仁愛鄉靜觀一帶山區,因人口增加與尋找耕地等因素,部分族人越過中央山脈後沿著立霧溪與木瓜溪流域兩側居住(如圖1)。以目前的行政區劃而言,太魯閣族主要分布在花蓮縣秀林鄉富世、秀林、景美、水源、銅門、文蘭;萬榮鄉西林、見晴、萬榮、明利、紅葉;卓溪鄉立山、吉安鄉的慶豐、福興、南華等地。   太魯閣族的服飾屬台灣原住民的方衣系統,亦即用水平背帶式織布機織成的長條形織布,不經剪裁,用縫合方式製...

太魯閣族傳統住屋
12U 太魯閣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太魯閣族人過去為了尋找新耕地與新獵場,翻越中央山脈來到東部地區,先在高山深谷間建立許多部落,子孫繁衍,數百年間逐漸往東部立霧溪木瓜溪一帶擴散,分布範圍極為遼闊。日治時經過太魯閣戰役、霧社事件之後,族人折損大半,並被迫遷移至淺山丘陵地區,惟有在立霧溪口附近清水山腳下的砂卡噹、赫赫斯部落免於搬遷。目前太魯閣族人居住在花蓮縣和平溪,紅葉及太平溪附近廣大的山麓地帶,即是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少部分的卓溪鄉立山等地。   砂卡噹(大同)、赫赫斯(大禮)等部落族人時常回到山上種植農作,會使用部落周圍的材料持續修建家屋,也會利用一些現代的材料,可以觀察到傳統建屋概念的重新實踐。 ...

銅蘭國小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文蘭村70號。   學校位在秀林鄉最南端的文蘭村,北鄰銅門村,東南與壽豐鄉池南村相接,座落於與壽豐鄉交界的沖積平原,鄰近花蓮著名景點鯉魚潭。   「銅蘭國小」的前身為1959年(民國48年)創立的「文蘭國民學校銅蘭分校」。1961年(民國50年)正式獨立為「銅蘭國校」。2014年(民國10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學區以太魯閣族為主,社區工藝產業發達,如織布、皮雕、山刀等。學校結合社區資源,推動文化與才藝活動,並發展科技教育、足球、跆拳道、傳統射箭、排笛等多元課程。   創校迄今(2024年)歷任校長共12位:洪維昌、林利生、黃郁文、...

太魯閣族音樂
12U 太魯閣族 A 藝術文化

  太魯閣族人口約3.5萬人,主要居住於花蓮,2004年(民國93年)正名為台灣第12族原住民族。(參見「太魯閣族」詞條)太魯閣族恪遵Gaya祖訓,到現代雖已逐漸褪去,但其制約力量仍然潛藏於族人的意識形態中,形成文化最底層的主要根基,而這個文化特質外顯於族群的傳統音樂文化,則凝聚成含蓄保守的音樂表現風格,並具現為各類承載特定社會功能的歌曲類型,諸如uyas smdamat懷念歌、uyas dmsamat打獵歌、uyas smkuxul nanak暗戀歌、uyas mqaras歡樂歌、uyas kari rudan訓勉歌、uy...

光華國小(花蓮)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吉安鄉光華村光華二街180號。   光華村是屬吉安鄉占地最廣的村。地理環境從北鄰永興村、仁和村、仁安村,東以花蓮溪隔壽豐鄉,南以木瓜溪隔壽豐鄉,西鄰干城村。學區包括吉安鄉光華全村、仁和村24-30鄰、永興村全民住宅(自由學區)、壽豐鄉鹽察全村(民國78年11月,鹽寮國小併入本校)。   本校的發展與花蓮農場光華分場密切相關。因校區原為荒蕪河川地,由退輔派東部開發大隊墾荒,於1963年(民國52年)6月設置花蓮農場光華分場。初為四、五百戶現役軍人參與開墾,後來軍人退役結婚生子,子女需遠赴南華、稻香、化仁等國小就讀,路途遙遠,且無大眾交通工具,十分不便,於是呈請縣政府批准設置學...

秀林國小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秀林路76號。   學校位在中央山脈出海口右岸,太魯閣大橋南端,是蘇花公路必經之地。秀林村北臨富世村,南接景美村,分為民有、民治、民享、秀林4個社區。秀林國小位於秀林社區內,學區包括民治、民享、秀林3個社區。其中民有社區位於新城分局下方,屬於新城國小學區。秀林村(Bsuring),音譯為「玻士林」或「武士林」,意指芒草被燒過後,又長出新的嫩芽。   「秀林國小」的前身為創校於1934年(昭和9年)的「武士林蕃童教育所(乙種)」。1939年(昭和14年)改稱「武士林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撤銷教育所,並於同年3月開辦、5月成立「士林國民學校」(校...

富世國小
12U 太魯閣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127號。   學校位在富世村行政中心。富世村的地理範圍,南界到省道台9線鳳凰樹綠色隧道,北界合歡山的大禹嶺,向東瀕臨太平洋,西界碧綠山崚線,日本時代稱此地為「富士社」,戰後改名為「富世村」。富世村,涵蓋大禹嶺、合歡山等一線山區,全村面積685.2平方公里,是全國第一大村,超過台北市、新竹市、嘉義市等各市的面積。   富世村太魯閣族人的祖先分別來自Huhus部落、Skadang部落、Rucing部落、Bsngan部落、Qregi部落,共同構成現在的富世村。太魯閣國家公園、亞洲水泥花蓮廠相繼成立後,富世村形成了目前的Dgarung(德卡倫)部落、Tnbar...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