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路112號。 景美村西鄰中央山脈加禮宛山,北接秀林村,南連佳民村,東臨太平洋,與新城鄉康樂村以蘇花公路為界。村內包括加灣、三棧2大聚落,居民以太魯閣族為主。學校位在加灣聚落,三棧聚落則設有三棧國小,兩校學生人數相近。加灣(Qowgan),太魯閣族語意指「大竹子或長竹子」。當地耆老因見此地麻竹繁茂,因而得名。 「景美國小」的前身為1944年(民國43年)設立的「佳民國民學校景美分校」。1958年(民國47年)奉准獨立設校,校名為「景美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景美國民小學」。1980年(民國69年)新建體育器...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119號。 「佳民國小」的前身為1934年(昭和9年)4月設立的「蕃童教育所」,隸屬花蓮港廳警務課理蕃系,教員由警員兼任。1946年(民國35年)5月戰後正式成立「佳民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佳民國民小學」。校舍歷經多年使用及地震影響狀況不佳,2017年(民國106年)慈濟基金會協助新校舍另地重建,大幅改善學習環境與提升教學品質。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44人,占總學生數100%,以太魯閣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2個分校。第一個為「佐倉分校」,1946年(民國35年)11月...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文蘭村米亞丸1號。 1908年(明治41年)12月七腳川事件後,迫遷七腳川的阿美族族人一部分暫居於荖溪河畔。日本人在此設立花蓮木材會社、築鐵道、運輸林場木材。池南部落位於荖溪河畔、鯉魚山西麓,當時孩童均須跋山涉水至壽豐就學。1941年(昭和16年),為就近就學,初期建校就在,家長義務於荖溪河畔搭建2間茅草、蘆葦竹編結構的教室,作為初期校舍。 「文蘭國小」的前身為1923年(大正12年)滿朗山設立的「滿朗蕃童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3月,更名為「文蘭國民學校」。同年8月,因學生人數太少,歸併入「銅門國校文蘭分校」。1947年(民國36年)6月,...
校址在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2鄰31號。本校與摩力沙卡部落(Murisaka)僅有一牆之隔,部落位居本鄉中區,在台東縱谷西側山麓,東接鳳林鎮長橋里,西依中央山脈,北以本鄉西林村及鳳林鎮鳳信里界限,南以本鄉明利村為界,部落皆為平坦地,是本鄉行政區域中心所在。 「萬榮國小」的前身為1923年(大正12年)創設的「タガハン(長漢)教育所」,位於現今的萬榮火車站。1928年(昭和3年)改為「萬里橋教育所」。1934年(昭和9年)遷校於現在的明利村,校名改為「大觀教育所」。1943年(昭和18年)在現今之森榮里設分校場,改為「森板分教場」。戰後1945年(民國34年),將大觀教育所與森板分教場...
校址在花蓮縣萬榮鄉明利村明利35號。 學區包含Maribasi(馬里巴西部落,即俗稱的利華部落;明利村1-2鄰)、Mataangki(馬太鞍部落,即俗稱的明利中部落;明利村3-5鄰),以及Tngahan(大加漢部落,即俗稱的明利上部落;明利村6-8鄰)。 「明利國小」的前身為「Tngahan大加漢(太魯閣語之明利村)番童教育所」,位於碧赫潭(Langu Pihu)邊,學區包括現在的明利、萬榮兩村。1945年(民國34年)戰後,族人紛紛再遷移,「大加漢番童教育所」廢校。明利村的學生併入當時萬榮村地的「萬里國民學校」就讀。1959年(民國48年)8月1日在現址設立...
校址在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2鄰39號。 學校位在中央山脈東側山麓,面臨秀姑巒溪的主要支流—富源溪(馬蘭鉤溪)。鄰近馬遠村的馬遠部落聚會所。馬遠村(Bahuan,意指山與山之間的低地)分為3個社區:馬遠社區、大馬園社區、東光社區,而馬遠國小位於馬遠社區旁。馬遠,是布農語Mahawan的台語音譯。 「馬遠國小」的前身為1933年(昭和8年)3月成立的「馬侯宛蕃童教育所」,舊校址位於瑞北西邊山脈上。1945年(民國34年),改名為「馬遠國民學校」。1953年(民國42年)10月政府為改善原住民生活計畫,遷到山腳下成立馬遠社區,分為南北2個社區,名為馬遠社區及東光社區...
校址在花蓮縣富里鄉學田村光明路1號。 學校位在花蓮縣富里鄉的學田村,是花蓮縣境最南端的學校。 「學田國小」的前身為1947年(民國36年)成立的「學田分班」。1949年(民國38年)升格為「學田分校」。1956年(民國45年)8月獨立為「學田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學田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5人,占總學生數44%,以阿美族為主。 創校迄今(2024年),歷經校長共15位:涂佛廷、張菊霖、陳朝枝、張錦坤、劉世欽、徐登文、官有成、林弘志、陳日英、黃信龍、許傳德、楊智璇、趙振...
校址在花蓮縣瑞穗鄉中山路二段389號。 學校位在花東縱谷平原,旁有秀姑巒溪流經切穿海岸山脈,舊稱水尾。學區包括法淖部落(Fanaw)。 「瑞美國小」的前身為1905年(明治38年)4月設立的「水尾蕃童公學校」,4年制,教授漢文、音樂、體育。1906年(明治39年)開裁縫課,學生亦栽種水稻、甘蔗、菸草。1917年(大正6年)3月,改名「水尾蕃人公學校」。1925年(大正14年)學制延長為6年。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瑞穗東國民學校」。1946年(民國35年)1月,改名為「瑞美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瑞美國民小...
Skadang考古遺址位在花蓮縣秀林鄕。遺址年代距今1000-300年/300-100年。文化類型屬於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泰雅族文化。遺址代碼:1511SKD。評鑑等級:【查】第四級【資】一般性遺址 Skadang考古遺址位於立霧溪流域支流砂卡礑溪中下游左岸河階緩坡地,千里眼山西南方約2公里、立霧山西北方約2公里處。沿著太管處北側的流籠砂卡礑林道北上即可到達,為Skadang部落也就是「大同部落」所在。Skadang部落為國家公園內仍保有原住民保留地之少數部落之一,目前有六到九戶住民長居山上耕種蔬果。部落現有家屋16間,周遭大多為竹林或次生雜草林地,保存狀況良好。 2...
梁衍忠生於1970(民國59年)。出生地在花蓮縣萬榮鄉紅葉村,現居地在花蓮縣吉安鄉福興村。太魯閣族人。 祖母原為花蓮縣萬榮鄉紅葉村,是鄰長的曾孫。父親肄業於花蓮農校,因故休學從事勞力工作。妻子花蓮市國小教師,家中育有2子,大女兒甫從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小兒子現為私立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四年級生。 家中長輩高中職畢業後皆投入勞工就業市場,共同負擔家中經濟,因此家族中未有顯赫的學經歷背景。而梁衍忠為家族中第一位取得教育學碩士,亦唯一的教育學博士。 7-9歲(1976-1978,民國65-67年)就讀花蓮縣瑞穗鄉瑞穗國小1、2年級(一般平地學校)。9-13歲(197...
許健輝出生於1986年(民國75年)。出生地在新北市中和區。太魯閣族人。 自幼生長於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銅門部落(Dowmung)。父親國小教師,後任慕谷慕魚生態廊道導覽員;母親台灣電力公司瀧澗發電廠員工;姊姊任職於花蓮縣政府;雙胞胎哥哥任職於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7-13歲(1992-1998,民國81-87年)就讀花蓮縣秀林鄉銅門國小。13-16歲(1998-2001,民國87-90年)就讀花蓮縣立花崗國中。16-19歲(2001-2004,民國90-93年)就讀國立花蓮高中。19-23歲(2004-2008,民國93-97年)就讀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學士班。23-25歲...
位於花蓮縣新城鄉大漢村光復路102號,屬東部中會。 1950年代的北埔村是一個人煙稀少且貧瘠的農耕小村落,居民大多為原住民與退伍榮民。1965年(民國54年)間,門諾會蔡炳火牧師以家庭聚會方式開始傳教,仝年邀請美港教會江天順牧師,及芥菜種會宣教師唐華南牧師協助傳教工作;但因門諾會人力資源有限,經雙方協商後,於1971年(民國60年)2月14日將「北埔佈道所」轉交美港教會關懷,歸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東部中會。 本會初期因無固定教堂,且信徒人數稀少與經濟缺乏等因素,僅能以囑託傳道的方式兼任牧養,這期間有退休的胡三崁牧師、江信惠老師、黃明長老、陳榮軍教師、張成業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