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6,774
  • 線上人數: 8
  • 撒奇萊雅族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13Z 撒奇萊雅族Sakizaya』, 共12筆


撒奇萊雅族住屋
13Z 撒奇萊雅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撒奇萊雅族在花蓮縣境內花蓮市國福里撒固兒(Sakul)、壽豐鄉水璉村水璉(Ciwidian)、瑞穗鄉舞鶴村馬立雲(Maibul)等部落,存有許多木造的住屋建築,而這些住屋建築的外觀乍看下為閩式建築,但屋主卻為撒奇萊雅族,推估住屋建築應在日治時期以前就有。  日治阿美族的住屋建築主要以竹、木、籐、茅草為材料,在地理環境相同、文化特性相似的撒奇萊雅族,卻也沒有發現相同或相似的住屋建築,反而保存數量不算少的木造住屋建築。這些住屋有些仍然有人居住,且部分主體已改建成磚瓦或鋼筋水泥屋,即便如此,仍可看出同時擁有閩式木造建築工法與日式木造建築工法。換言之,撒奇萊雅族自身發展的的傳統住屋已經轉化。住...

撒奇萊雅族Sakizaya
13Z 撒奇萊雅族 E 族群類屬

  撒奇萊雅族,自稱Sakizaya,阿美族發音為Sakiraya,噶瑪蘭族稱作Sukizaya。Sakizaya一詞意義不明,只知道是特定的一群人,使用的語言亦稱為Sakizaya,花蓮舊稱「奇萊」,是擷取「kiray」的音而來。 歷史上的名稱   文獻裡記載撒奇萊雅族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630年代,在西班牙統治台灣北部與東北部時,將此區域劃分成三省,其中Turoboan省包含的Saquiraya地方就是指撒奇萊雅族。163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探尋東部金礦產地的探險隊回報說東海岸產有金子,報告內所記錄的Sakiraga指的也是Sakizaya。清代的文獻裡,周鍾瑄在1717年(康熙5...

佳山基地事件
13Z 撒奇萊雅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佳山基地橫跨花蓮縣新城鄉與花蓮市,佳山機場位於新城鄉佳林村,以主跑道的面積來看,約有25,000公畝,占了整個佳林村的三分之一,基地其他設施則分別分布在花蓮市國福里、秀林鄉佳民村。佳山機場是國防部所擬定佳山計畫中最主要的部分,規劃的動機是因西部機場直接面對中共飛彈、火炮、飛機的威脅,一旦戰爭爆發,為確保台灣在遭遇中共的攻擊後,能保有二次的打擊力量,遂有將部分的空軍基地遷往東部的計畫,並且將機場隱蔽化,飛機可從機堡發動並直接滑入者跑道飛行。 惟在興建的過程中,國防部與當地的撒奇萊雅族和太魯閣族未充分溝通,行政措施上不夠細膩,造成生活的不便、廢村,讓原本居住在當地的撒奇萊雅族...

Sakur撒固兒部落
13Z 撒奇萊雅族 K 生活空間

部落概述位於花蓮縣花蓮市國福里全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616戶【總人口數】1699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58人3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041人61%【民族比例】阿美族25%、撒奇萊雅族8%、布農族1%、泰雅族1%、太魯閣族3%、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60戶,686人。主要民族為撒奇萊雅族,使用撒奇萊雅語。部落內有【學校】國福國小、國福國小附幼【教會】國福長老教會、【其他】撒固兒部落文化健康站。遷徙與由來本部落居民原居住於今國福大橋以東之Sakur部落。1944年(昭和19年),砂婆礑溪溪水暴漲,水...

Takubuwan達固部灣部落
13Z 撒奇萊雅族 K 生活空間

部落概述位於花蓮縣花蓮市國慶里全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451戶【總人口數】1209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11人1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998人83%【民族比例】阿美族13%、撒奇拉雅族3%、太魯閣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90戶,219人。主要民族為撒奇萊雅族,使用撒奇萊雅語。部落內有【學校】慈濟大學。遷徙與由來早期原居於今北新橋,嘉新電力公司變電所以西,16股古城一帶。周邊約有5個聚落,相互聯盟,自成一個Takubuwan大部落。居住地因周邊有很多泥澤地,低窪處形成許多泥澤水池,水池撒奇萊雅族稱為taku...

Kaluluwan磯崎部落
13Z 撒奇萊雅族 K 生活空間

部落概述位於花蓮縣豐濱鄉磯崎村2-10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25戶【總人口數】305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49人82%【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6人18%【民族比例】阿美族55%、撒奇萊雅族9%、噶瑪蘭族4%、泰雅族2%、布農族2%、其他10%。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01戶,264人。主要民族為撒奇萊雅族,使用撒奇萊雅語。部落內有【教會】芭崎長老教會、龜安天主堂。遷徙與由來1878年(光緒4年),加禮宛事件後,有部分撒奇萊雅族人遷入。1937年(民國26年),開始有噶瑪蘭族、布農族、太巴塱社阿美族等族人遷入。歷史...

Maifor馬立雲部落
13Z 撒奇萊雅族 K 生活空間

部落概述位於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4-6、15鄰。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08戶【總人口數】245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80人73%【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5人27%【民族比例】阿美族39%、布農族3%、泰雅族4%、排灣族1%、第一民族撒奇拉雅族25%、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85戶,191人。主要民族為撒奇萊雅族,使用撒奇萊雅語。部落內有【教會】馬立雲長老教會、馬立雲天主堂。遷徙與由來1878年(光緒4年),「竹窩宛(加禮宛)事件」後,撒奇萊雅人遷移至此,當時部落名為Takoboan(達固部灣社)、保干社(主權里...

舞鶴教會(長老)
13Z 撒奇萊雅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138號,隸屬阿美中會。  本會創立於1949年(民國38年)10月,初期禮拜堂為簡易搭建的茅草屋,由鳳林教會的徐復增牧師主持獻堂典禮,信徒增加至20戶。1951年(民國40年)5月,再建茅草禮拜堂,9月由卓信得牧師主持獻堂典禮。1958年(民國47年),本會分裂,吳德成、林加走出走並另組長老教會。1959年(民國48年)8月,再度建第3所小茅草屋禮拜堂,這時信徒有11戶。1961年(民國49年)11月,因小教堂為颱風吹倒,再建第4所禮拜堂,12月完成。1974年(民國63年),幹部規劃建造堅固的教堂,信徒同心努力,終在1976年(民國65年)10月舉行獻堂禮拜,即是...

撒奇萊雅族服飾
13Z 撒奇萊雅族 M 物質文化

Sakul撒固兒部落服飾   「服飾」在Sakul撒固兒部落的族語說法裡,認為lusid(盛裝)和dikuc(衣服)是不同的解釋。簡單來說,lusid(盛裝)是祭典、盛會、結婚時所穿著,而dikuc(衣服)則是平日的穿著。在日本時代,Sakul撒固兒部落和Natawlan娜荳蘭、Lidaw里漏、Pukpuk薄薄、Cikasuwan七腳川等部落的服飾樣式大同小異,但在物件的取用或是服飾的社會意義上則有些許出入,例如男子服飾上的「羽冠」的使用的情形,就能輕易辨別其與其他部落的差異。   在Sakul部落的男子並無羽冠的配戴,在tadisawak(無袖方衣)的穿搭上,並無額外搭配「袖套」...

復興國小
13Z 撒奇萊雅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花蓮市府前路682號。   學校位在花蓮市和新城鄉交界處,學區包括七星潭社區、美崙工業區、大陳社區、嘉新社區。   「復興國小」的前身為1956年(民國45年)6月創立的「明恥國民學校大陳分校」,校址設在大陳義胞新村內。之後由縣府專款補助,得以另建校舍於現址。1957年(民國46年)5月1日奉准獨立為「花蓮縣花蓮市復興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復興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66人,占總學生數55%,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校。「中美分校」設立於1964年(民國53...

撒奇萊雅族音樂
13Z 撒奇萊雅族 A 藝術文化

撒奇萊雅族音樂特色   撒奇萊雅族人口約1千人,主要居住在花蓮,2007年(民國96年)經正式認定為原住民族。(參見「撒奇萊雅族」詞條)撒奇萊雅族音樂以歌樂為主,除有時在歌舞時使用到少數樂器加強節奏以外,目前沒有觀察到特別的器樂演奏曲。   撒奇萊雅族音樂可以分為祭儀類、非祭儀類歌曲兩大類,傳統的祭歌為四音組織,使用La、Do、Re、Mi四音,在豐年祭、火神祭中都有演唱,其餘歌曲結構以五聲音階為主,舞曲具有規律的節拍,非舞曲則為自由節拍,歌舞合一為其特質。歌曲多為單音音樂,演唱時則以領唱和答唱交替進行的應答式唱法為主,偶爾會產生複音音樂現象。歌詞有的不具個別字義,但為具有特定精神意...

帝瓦伊‧撒耘
13Z 撒奇萊雅族 F 重要人物

  帝瓦伊‧撒耘Tiway Sayuen生於1931年(昭和6年)10月13日,卒於2003年(民國92年)9月24日。出生地在花蓮縣壽豐鄉水璉村水璉部落。撒奇萊雅族。   父親李金火Tuku Tiway,卒於1959(民國48年)。母親彭蘭嬌Sera Aniw,卒於1975(民國64年)。養母李慶花Lengus Tiway,卒於1989(民國78年)。皆為水璉部落撒奇萊雅族人,務農為生。   9歲(1939,昭和14年)進入水璉公學校。10歲(1940,昭和15年)轉學至花蓮市明治公學校。13歲(1943,昭和18年)再轉學至花蓮港公學校。14-15歲(1944-1945,昭和1...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