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66人,占總學生數55%,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校。「中美分校」設立於1964年(民國53年)8月,設於「空軍總司令部附設花蓮空軍子弟小學」內。1966年(民國55年)9月「中美分校」與「花蓮空軍子弟小學」合併成立「鑄強國民學校」。 2021年(民國110年)2月成立附設幼兒園。 創校迄今(2024年)歷任校長共8位:葉國鈞、曾文捷、陳昌勳、薛國才、湯蔓娳、黃榮隆、陳俊仁、楊琇惠。 據2024年(民國113年)統計,有學生人數121名,開設班數7班(含幼兒園),全校教職人員16名。 【圖1】復興國小校...
研究室研究委員、原住民文化研究會首任理事長,並於慈濟護專講授阿美族文化課程。69歲(1999,民國88年)擔任全國教師會原住民會主任委員。71歲(2001,民國90年,擔任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專任委員、母語認證指導委員。72歲(2002,民國91年)投入社區大學母語及文化教學。 積極投入原住民族文化復振、正名運動。66歲(1996,民國85年)變更身分證姓名為帝瓦伊‧撒耘(原為漢名:李來旺)。「帝瓦伊」為祖父之名,族語意為「老樹」;「撒耘」為祖名知名,族語意為「引路」。由於族人屬母系社會,為配合漢人習慣,於是在家族商量後,決定以「撒耘」為姓,讓子孫沿用。67歲(1997,民國86年)投...
撒奇萊雅族,自稱Sakizaya,阿美族發音為Sakiraya,噶瑪蘭族稱作Sukizaya。Sakizaya一詞意義不明,只知道是特定的一群人,使用的語言亦稱為Sakizaya,花蓮舊稱「奇萊」,是擷取「kiray」的音而來。 歷史上的名稱 文獻裡記載撒奇萊雅族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630年代,在西班牙統治台灣北部與東北部時,將此區域劃分成三省,其中Turoboan省包含的Saquiraya地方就是指撒奇萊雅族。163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探尋東部金礦產地的探險隊回報說東海岸產有金子,報告內所記錄的Sakiraga指的也是Sakizaya。清代的文獻裡,周鍾瑄在1717年(康熙5...
次反抗造成撒奇萊雅族死傷慘重,剩餘族人則對外隱藏身分,混居於阿美族人之中。日本時代,撒奇萊雅族被歸為南勢阿美族,共同生活近130年,因而有許多生活習慣與阿美族雷同,音樂也互相影響,但仍保有自己的語言,這百年間的文化發展受挫,許多傳統樂舞及祭儀已漸漸失傳,也因此在歷史文獻中,對撒奇萊雅族音樂的記載相對較為缺乏。直到2007年(民國96年)經正式認定為原住民族第13族後,才陸續有吳榮順、曾毓芬《撒奇萊雅族樂舞教材》(2008)、錢善華《撒奇萊雅族音樂調查研究計畫》(2020)、財團法人花蓮縣帝瓦伊撒耘文化藝術基金會《撒奇萊雅族祭典暨歌謠數位典藏計畫結案報告書》(2008)等有關撒族音樂的報告。近年...
奇萊雅族,推估住屋建築應在日治時期以前就有。 日治阿美族的住屋建築主要以竹、木、籐、茅草為材料,在地理環境相同、文化特性相似的撒奇萊雅族,卻也沒有發現相同或相似的住屋建築,反而保存數量不算少的木造住屋建築。這些住屋有些仍然有人居住,且部分主體已改建成磚瓦或鋼筋水泥屋,即便如此,仍可看出同時擁有閩式木造建築工法與日式木造建築工法。換言之,撒奇萊雅族自身發展的的傳統住屋已經轉化。 住屋的建築型態 上述撒奇萊雅族住屋的主屋部分為三開間的規模,入口面向東邊,中間為客廳,左右側房是臥室,入口開在廳的正立面中間,廚房是在主屋的左側邊。屋身為木構之穿斗式結構,前廊有出檐。屋頂有的改...
49人82%【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6人18%【民族比例】阿美族55%、撒奇萊雅族9%、噶瑪蘭族4%、泰雅族2%、布農族2%、其他10%。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01戶,264人。主要民族為撒奇萊雅族,使用撒奇萊雅語。 部落內有【教會】芭崎長老教會、龜安天主堂。 遷徙與由來 1878年(光緒4年),加禮宛事件後,有部分撒奇萊雅族人遷入。1937年(民國26年),開始有噶瑪蘭族、布農族、太巴塱社阿美族等族人遷入。 歷史事件 1. 2012年(民國101年)部落名稱登記為「磯崎部落Kaluluwan」。 ...
族人所留之血,也象徵女性負有延續血脈的責任;至於深藍色,為對阿美族100多年來庇護的感謝。 當代撒奇萊雅族服飾的辯證:以Maibul馬立雲部落為例 撒奇萊雅族的Maibul馬立雲部落的男女傳統服飾,其型制在日本時期與Sakul撒固兒部落相近但配飾較為簡化,男性以palimayan片片裙為主,女性則以zikuz上衣與zutungan內裙、sukun外裙為主。女性頭飾雖然有sabuut纏頭與垂飾,但沒有類似Sakul撒固兒部落的蝴蝶頭飾。1980年代前後,女性服飾陸續改為與周遭阿美族相近的紅色款式與花帽。 至2007年(民國96年)撒奇萊雅族正名成功後,參與正名的耆老們強...
人3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041人61%【民族比例】阿美族25%、撒奇萊雅族8%、布農族1%、泰雅族1%、太魯閣族3%、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60戶,686人。主要民族為撒奇萊雅族,使用撒奇萊雅語。 部落內有【學校】國福國小、國福國小附幼【教會】國福長老教會、【其他】撒固兒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本部落居民原居住於今國福大橋以東之Sakur部落。1944年(昭和19年),砂婆礑溪溪水暴漲,水災過後,當部落全力重建房舍田地之時,卻又爆發太平洋戰爭。盟軍戰機轟炸花蓮港等重要交通設施及軍事據點。Sakur部落族人為躲避空襲,...
1人1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998人83%【民族比例】阿美族13%、撒奇拉雅族3%、太魯閣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90戶,219人。主要民族為撒奇萊雅族,使用撒奇萊雅語。 部落內有【學校】慈濟大學。 遷徙與由來 早期原居於今北新橋,嘉新電力公司變電所以西,16股古城一帶。周邊約有5個聚落,相互聯盟,自成一個Takubuwan大部落。居住地因周邊有很多泥澤地,低窪處形成許多泥澤水池,水池撒奇萊雅族稱為taku,族人選擇較突出隆起的地段來居住成社,突出隆起的地形,撒奇萊雅族稱為kubuwan,後來這個聚落,泛稱為Takubuwan,即周...
80人73%【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5人27%【民族比例】阿美族39%、布農族3%、泰雅族4%、排灣族1%、第一民族撒奇拉雅族25%、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85戶,191人。主要民族為撒奇萊雅族,使用撒奇萊雅語。 部落內有【教會】馬立雲長老教會、馬立雲天主堂。 遷徙與由來 1878年(光緒4年),「竹窩宛(加禮宛)事件」後,撒奇萊雅人遷移至此,當時部落名為Takoboan(達固部灣社)、保干社(主權里),約有60-80戶相繼遷入後來因耕地種植有限致使部分人遷返花蓮附近等地,餘留戶尚有70多戶,可以說是撒奇萊雅人最集中的地方部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