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2年(明治35年)起,總督府將泰雅族南澳群和溪頭群的狩獵區域──大湖桶山區作為樟腦開採地區。隨著製腦地域的需要,探查山區路線,並建立清水溪隘勇線和溪南隘勇線,此時的宜蘭廳樟腦產量亦隨之達到高峰狀態。1904年(明治37年)後隘勇線持續擴張,分別在武荖坑、鳳紗山、屈尺-叭哩沙等地區設置。1908年(明治41年)的大南澳隘勇線擴張行動,即警察部隊與S’uli、Teuda等2個部落之間爆發的事件。 事件始末 宜蘭廳在1908(明治41年)年4月23日派警部江口良三郎率領1,462名日警武力,發動大南澳隘勇線擴張的軍事行動。入侵部隊在羅東集結,沿著羅東溪挺進,從大南...
(Temu Robo)傳授做人處事態度、耕作方法與狩獵、搏擊技巧。多次在獵首行動中取下對方領導者首級,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獲得一定程度的尊敬,後成為頭目。曾在總督府招待下,前往日本觀光、參觀軍事訓練等地。1930年(昭和5年),領導霧社事件起事,最後自己與其他直系家族成員約25人自殺身亡。家族僅三女Mahung Mona因戰亂走散而生還,後被日本人迫遷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改嫁於波阿龍社勢力者的長子Temu Pidu,收養Drodux頭目家孫女Lubi Mahung(張呈妹)。 ...
mgeli[德鹿谷群])是賽德克族在農事、獵首、狩獵等各種祭典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甚至可說是祭典的精髓所在。賽德克族的祭典形式並不繁複,所有的祈福、祈求與慶賀,都蘊含在族人持續不斷的集體歌舞之中。由長者領唱、年輕人接唱的形式層層堆疊,旋律如潮水般鋪陳開來,族人們在熱烈高昂的舞興中,彷彿忘卻了時間的存在,歌舞綿延不絕。透過這樣的歌舞,過去的賽德克族人與祖靈連結,向祖靈表達崇敬與敬畏之情。然而,隨著賽德克族歷經日本、中國、西方文化、基督教傳入等同化過程,傳統文化的象徵與儀式,如祭典、獵首、紋面等,逐漸模糊甚至消失,但歌舞卻存續了下來,並成為賽德克族文化延續的重要精神支柱。這些歌舞深藏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