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7,976
  • 線上人數: 3
  • 賽德克族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14Q 賽德克族Seediq』, 共56筆


德鹿灣教會(長老)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平生路63-1號,隸屬賽德克族群區會。   1949年(民國38年)高添旺牧師、黃作有長老首先到合作村(今德鹿谷村)傳教,不久埔里教會的羅文福牧師巡迴傳道,以及來自花蓮的羅梅花、周玉葉、Tomong等女士拜訪家戶傳教。1954年(民國43年),太魯閣聖經翻譯員柯饒富、游仁財、葉保進牧師等人到村內傳道,太魯閣中會亦派高幸人、林廣萬、吳道忠3位牧師前來。   聚會所經歷2次修繕,於1971年(民國60年)重建木造教堂。   本會原名「平生教會」,2000年(民國89年)更名為「德鹿灣教會」。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共有11位:黃仁義、徐...

莎都教會(長老)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德鹿谷村莎都部落1巷,隸屬賽德克族群區會。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廖尚節。   本會2019年(民國108年)有在籍會員38名,慕道友0名。  ...

賜得磊安教會(長老)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松源巷40號,隸屬賽德克族群區會。   1949年(民國38年),來自花蓮的羅梅花、周玉葉、Tomong等女士拜訪家戶傳教。1954年(民國43年),太魯閣聖經翻譯員柯饒富、游仁財、葉保進牧師等人到村內傳道。1955年(民國44年)興建木草造的教會,信徒約有20幾位。1961年(民國50年)改建為磚瓦造教堂。1955年(民國44年)因道格颱風侵襲,本會小會和會友計劃興建二層樓的新禮拜堂(同時計劃第三樓為加蓋屋頂),同年開始動工。興建當時的原訂總經費為650萬,教會除了向新樓互助社貸款100萬,作為建堂基礎外,也備有建堂基金。至2000年(民國89年),建堂計畫已...

都達教會(長老)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都達村法觀路35號,隸屬賽德克族群區會。   1949年(民國38年)高添旺牧師、黃作有長老等人來到精英村,不僅訪問每一家,晚上也在國校廣場集合傳道,入信村民日增。又有來自花蓮的羅梅花、周玉葉、Tomong等女士入村,挨家挨戶傳教。1954年(民國43年)埔里的太魯閣聖經翻譯員柯饒富、游仁財、葉保進牧師等人時常到村傳道。不久太魯閣中會派高幸人、林廣萬、吳道忠3位牧師指導信徒。   1955年(民國44年)信徒自建木屋教堂,1960年(民國49年)竣工獻堂。後來蘇慶元供地再次修建教堂。1980年(民國69年)重建水泥造教堂。   本會原名「平靜教會」,200...

廬山教會(長老)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中華巷26號,隸屬賽德克族群區會。   1950年(民國39年),埔里教會羅文福到精英村傳道,爾後由孫雅各牧師偕妻孫理蓮繼續傳道。1953年(民國42年),花蓮高添旺牧師傳道並設立「廬山教會」;1957年(民國46年)高幸人、林廣萬、吳道忠等3位牧師來鼓勵信徒。是時本會選派林文通前往玉山神學院,短期訓練結業後回鄕傳播福音,信徒與日俱增。1950-1985年(民國39-74年),期間教堂改建4次,首次為茅草建堂,第二、三次改建為木板造,最後在1983年(民國72年)10月改建為水泥鋼筋造教堂,竣工後舉行獻堂典禮。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共有11位...

鹿谷達雅教會(長老)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清靜巷33號,隸屬賽德克族群區會。   戰後1945年(民國34年),基督教傳入仁愛鄕太魯閣族村落。1950年(民國39年)高添旺牧師、黃作有長老到平和部落逐家傳道。又有羅梅花、周玉葉、Tomong等人從花蓮來到村中,逐家傳道,部分村民入信。陸續又有高添旺牧師等人積極傳福音;太魯閣聖經翻譯員柯饒富、游仁財、葉保進牧師等人繼續傳道;太魯閣中會亦派高幸人、林廣萬、吳道忠3位牧師巡迴傳道,指導信徒。   1970年(民國59年),「平和教會」成立。2006年(民國95年)本會更名為「鹿谷達雅教會」。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共有5位:余信平、余隆...

布魯那萬教會(長老)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高平路72號,隸屬賽德克族群區會。   長老教會信仰開始進入親愛部落,始自1955年(民國44年)高添旺牧師、黃作友長老在霧社鄰區巡迴傳道時,順道前往親愛部落,於廣場舉行3天佈道大會。1956年(民國45年),先後有吳銅燦牧師、羅文福牧師、羅梅花、周玉葉、Tumung、柯富饒、游仁財等人,以家庭探訪、讀經、佈道鼓勵並關心村落族人的形式傳道,許多村民入道並受洗。1957年(民國46年),太魯閣中會派高幸人、林廣萬、吳道忠3位牧師到部落持續宣揚福音。   1960年(民國49年)信徒自建教堂,1967年(民國56年)完竣,始有「親愛教會」。後來因教會結構不堪使...

布蘭教會(長老)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親和巷90號,隸屬賽德克族群區會。   1950年(民國39年),基督教傳入霧社一帶的太魯閣族村落,並有親愛村村民參加附近村落的聚會。最初有高添旺牧師、黃作有長老等人到村傳教,又有羅梅花、周玉葉、Tomong等女士入村傳教,開始有村民入信,開始在家內舉辦聚會。1954年(民國43年),埔里的太魯閣聖經翻譯員柯饒富、游仁財等人入村鼓勵信徒,又有太魯閣中會的高幸人、林廣萬、吳道忠3位牧師指導信徒。佈道所歷經多次遷修,1969年(民國58年)教堂新建完竣。   本會原名「松林教會」,2000年(民國89年)更名為「布蘭教會」。   本會迄今(2023年)歷...

賽德克教會(長老)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民生路117號,隸屬賽德克族群區會。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徐書玉、邱蘭月、徐宗和。   本會2024年(民國113年)有在籍會員114名,慕道友7名。  ...

賽德克族群區會事務所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梅子路25-12號,隸屬賽德克族群區會。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徐月風、吳怡君。   本會會友以賽德克族為主。  ...

林原教會(長老)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新北市林口區寶林路118之6號,隸屬賽德克族群區會。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   本會會友以賽德克族為主。   本會2018年(民國107年)有在籍會員20名,慕道友3名。  ...

霧社教會(長老)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大同村仁和路27號,隸屬台中中會。   1945年(民國34年),戰後許多外地信徒遷居霧社經商,大多來自愛蘭、埔里、大湳。因霧社為該鄉行政區,出入信徒人數激增,因此仁愛國小的校長和教師召集當地信徒暫借潘文因長老家聚會,後來便在各戶家中輪流舉辦聚會。   1956年(民國45年)4月,埔里教會的羅文福牧師租賃當地竹屋作為佈道所,並兼辦托兒所(大同村仁和路60號)。信徒開始有固定的聚會場所後,便向中會稟請設教,同年7月台中會第26屆秋季議會議決通過准予設立教會,即「霧社教會」。本會最初信徒共有9人:潘昭殷、吳雅敏、潘英嬌、潘茂林、陳素娥、潘西文、李世顯、潘文因、潘金...

賽德克族傳統住屋
14Q 賽德克族 M 物質文化

建築形制   賽德克族主要以台灣中部及東部地域為其活動範圍,約介於北方的泰雅族及南方的布農族之間。   依據日本學者在部落遷移前記錄的相關資料,家屋的基本形式是長方形、單室、角落設床、三石灶設於床和床間。居住於深山的部落家屋多是半地下式,建屋時會向下挖掘地基,包括望樓、穀倉、雞舍都是高架形式,據說是為了防禦敵人。積木式牆壁也被認定是這個族群獨有的風格;至於出入用的門戶,一家只有一個,以設在前簷正中為通則,亦有設在側面的。側面出入口多是為了順應陡峭山坡的調整。   相對於泛泰雅其他族群,賽德克族的家屋最特殊的風格就是半地下式屋,入門後還會設梯。可以說原本是堅固而型式簡單的,後期...

uyas kmeki祭典舞蹈歌
14Q 賽德克族 A 藝術文化

  uyas kmeki是賽德克族最重要的一種音樂類型。這種祭典舞蹈歌在賽德克族的三個群中名稱各有不同,德固達雅群稱為uyas kmeki,都達群稱為uyas lmeli,而德鹿谷群則稱uyas mgeli。下文以德固達雅這個最古老的語群所保留的名稱為主來進行論述。 祭典歌舞的總稱   在賽德克語中,uyas意指「歌曲」,而kmeki則代表「跳舞」。在傳統賽德克文化裡,無論是獵首儀式、小米豐收、婚禮,或是打獵歸來的慶典,各種祭儀與慶祝活動皆以uyas kmeki祭典舞蹈歌為核心,族人透過連綿不絕的歌舞,向祖靈表達最虔誠的敬意。 ...

賽德克族音樂
14Q 賽德克族 A 藝術文化

  賽德克族人口約1.1萬人,主要居住於南投。賽德克族又分為德固達雅(Tkdaya)、都達(Toda)、德鹿谷(Truku)三個方言群。2008年(民國97年)從泰雅族分離出來,經正式認定為原住民族。(參見「賽德克族」詞條)   賽德克族三個不同方言群的音樂風格,雖各自呈現語音和節奏的細緻差異,但整體來說,仍有相似的特性。 祭典歌舞   祭典舞蹈歌(uyas kmeki[德固達雅群]、uyas lmeli[都達群]、uyas mgeli[德鹿谷群])是賽德克族在農事、獵首、狩獵等各種祭典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甚至可說是祭典的精髓所在。賽德克族的祭典形...

和平國中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中市和平區東關路三段崑崙巷62號。   學校位在東勢區與和平區交接處,位於省道中部橫貫公路台8線16公里南勢里崑崙巷山腰,海拔約570公尺。和平區是台中市唯一的原住民行政區,人口主要為泰雅族。學區包括博愛、天輪、南勢、自由、達觀等5里,國小包含德芙蘭、白冷、和平、博屋瑪、自由等5所國小。   「和平國中」的前身為1967年(民國56年)8月成立的「東勢初級中學和平分部」。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由地方機關及熱心教育人士磋商擇定和平鄉南勢村現址獨立設校,改名為「和平國民中學」。2010年(民國99年)8月,隨台中縣市合併,改名為「台中市立和平國民中學」。...

法治國小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界山巷6號。   學校學區位在干卓萬山、卓社山,即日月潭東北方,四面環山,位於濁水溪中游,北邊為台灣電力公司武界水壩。學區包括武界部落(約113戶)、圓山部落(34戶)、竹山部落(約18戶),共計約165戶。居民均為布農族,為布農族卓群的最北端,主要以農耕為生。   「法治國小」的前身為1927年(昭和2年)創設的「武界蕃童教育所」。戰後1946年(民國35年)本校設於台中縣,與「干卓萬教育所」(今萬豐部落)、「過坑教育所」(今中正村)合併為「台中縣仁愛鄉法治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10月增設南投縣,改為「南投縣仁愛鄉法治國民學校」。1968...

德鹿谷國小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德鹿谷村莎都部落1巷23號。   學校位在奇萊山下西側的德鹿谷部落,海拔約1500公尺。德鹿谷部落是中央山脈最深遠的部落之一。   1915年(大正4年)5月成立「斗截(多達)蕃童教育所(乙種)」。1921年(大正10年)4月升為「台中州立能高郡斗截蕃童教育所(甲種)」。1945年(民國34年)9月改為「台中州立能高斗陸番童教育所」。1946年(民國35年)5月「斗陸、斗截、富士番童教育所」改稱為「合作國民學校」(校址於今平靜國小)。1947年(民國36年)設立「靜觀分班」,1953年(民國42年)獨立設校為「合作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

力行國小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力行村新望洋67號。前後有過2個校址:1922-1978年位於力行村望洋社區,1978-2019年位於現址。學區包括新望洋、翠巒、華岡、榮星4村。本校校地面積約1.5061公頃,分校約0.6330公頃。   1922年(大正11年)4月創設蕃童教育所(為期4年),名稱不詳。1933年(昭和8年)4月改稱「卡慕要(KAMUJAU)教育所(乙種)」,(為期6年,前4年初級部後2年為補習科)。1945年(昭和20年)4月改為「マレッパ甲種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台中縣,12月改稱「台中縣仁愛鄉力行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設南投縣,改為「南投縣仁...

中正國小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中正村平等巷114號。學校位在仁愛、埔里、魚池三鄉交界,為小型布農族卓社群聚落的學校。   「中正國小」的前身為1933年(昭和8年)創校的「過坑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改為「法治國民學校過坑分班」。1953年(民國42年)獨立設校為「中正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中正國民小學」。1999年(民國88年)921地震,校舍損壞,然得到社會各界援助,2002年(民國91年)補強整修辦公樓、新建教學樓。2009年(民國98年)7月完成國有土地撥用程序,自此校地符合「管用合一」。2005年(民國94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

  • 上一頁
  • 1
  • 2
  • 3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