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7,985
  • 線上人數: 6
  • 賽德克族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14Q 賽德克族Seediq』, 共56筆


都達國小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都達村法觀路17號。   「都達國小」的前身為1915年(民國4年)5月創校的「斗截(都達)蕃童教育所(乙種)」。1921年(大正10年)4月升格為「台中州立能高郡甲種斗截(都達)蕃童教育所(甲種)」。1946年(民國35年)5月本所與「斗陸蕃童教育所」和「富士蕃童教育所」合併為改為「合作國民學校」,校址設在現今「都達國小」。1947年(民國36年)5月「合作國民學校」設「廬山分班」、「靜觀分班」。1950(民國39年)10月設南投縣,校名更改為「南投縣仁愛鄉合作國民學校」。1953年(民國42年)9月「靜觀分班」獨立設校,同時校名改為「廬山國民學校」。1958年(...

紅葉國小(南投)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仁盛路70號。學校位於在仁愛鄉西北部的山區,東鄰合歡山、西鄰八仙山、南鄰白狗南山、北接白狗大山,北港溪上游貫穿紅香部落,本學區(紅香部落)四面環山有如一個小盆地。學區包括紅香部落、溫泉部落、梅村部落、慈峰部落等4個部落。   「紅葉國小」的前身為1909年(明治42年)創校的「マッレパ教育所紅香教練場」。戰後1946年(民國35年)改為「力行國校民學校紅香分班」。1953(民國42年)改隸為「發祥國校紅葉分校」。1963年(民國52年)獨立設校為「南投縣仁愛鄉紅葉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紅葉國民小學」。2014年(民國10...

Rugu考古遺址
14Q 賽德克族 T 考古遺址

  Rugu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RG。評鑑等級:【查】第五級【資】孤立地點  Rugu考古遺址位於濁水溪南岸的高位河階;台14甲在94公里處轉入投85,進入平和部落,3公里處的到路兩側即為遺址所在,土質為帶板岩的壤土。遺址現大多開闢為百合花田與茶園,因耕種而受到相當程度的破壞。  1999年11月4日陳仲玉、曾冠雄發現。2004年3月4日普查(第七期)項下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第一~七期;【資】:台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Snugi考古遺址
14Q 賽德克族 T 考古遺址

  Snugi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SG。評鑑等級:【查】第五級【資】孤立地點  Snugi考古遺址台14甲在94公里處轉入投85,路的盡頭即為靜觀部落,為濁水溪南岸的高位河階,靜觀部落與Toroko社遺址間的河階地,有產業道路通往,由Subu遺址東北方向的叉路口進入,即可抵達遺址,坡度頗大,土質為帶板岩的壤土。本遺址坡度頗大,現被闢成梯田狀,種植高麗菜、青椒,已經因為耕種而造成相當程度的破壞。  1999年11月3日陳仲玉、曾冠雄發現。2004年3月4日普查(第七期)項下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

Tomasapa考古遺址
14Q 賽德克族 T 考古遺址

  Tomasapa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TMSP。評鑑等級:【查】第五級【資】一般性遺址  Tomasapa考古遺址位於濁水溪東岸的高位河階;台14甲在94公里處轉投進入平和部落,遺址在投85的西邊,Rugu遺址的西南方,土質為帶板岩的壤土。因民宅和耕種而翻動,據當地居民表示,遺址所在第三年前曾因整地遭怪手翻挖深約1.5公尺,可見已經受到嚴重的擾動破壞,遺址現種植水蜜桃與高麗菜。  1999年11月4日陳仲玉、曾冠雄發現。2004年3月4日普查(第七期)項下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

Toroko社考古遺址
14Q 賽德克族 T 考古遺址

  Toroko社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TRKS。評鑑等級:【查】第五級【資】孤立地點  Toroko社考古遺址位於比靜觀部落更上層的河階地,為濁水溪南岸的高位河階,隔溪與靜觀高位台地遺址相望,位於一三叉路上,坡度頗大,土質為帶板岩的壤土。現種植高麗菜、李子和水蜜桃,已因耕種擾動而造成相當程度的破壞。  1911年森丑之助發表。1956年劉枝萬記錄。1982年陳仲玉記錄。1993年普查(第一期)研究報告記錄。1996年臧振華等記錄。1999年11月3日陳仲玉、曾冠雄發現。2004年3月4日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

Tarowan社考古遺址
14Q 賽德克族 T 考古遺址

  Tarowan社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TRWS。評鑑等級:【查】第五級【資】孤立地點  Tarowan社考古遺址位於台14線通過頂春陽約1公里後,右轉過太魯灣橋到濁水溪南岸,遺址在一小支流東側高河階地上,就在產業道路旁,土質為帶板岩壤土。由地形圖上的等高線密度研判,此遺址本該是片有坡度的緩坡地,普查時,卻發現已被開墾成非常平坦的高麗菜園,顯然已經嚴重受到擾動破壞。  1935年7-10月馬淵東一發表。1956年劉枝萬記錄。1981年陳仲玉、余澤宇發現。1990年1月11日劉益昌調查。1999年11月5日陳仲玉、曾冠雄調查。2004年3月...

Toutza-I考古遺址
14Q 賽德克族 T 考古遺址

  Toutza-I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TT1。評鑑等級:【查】第五級【資】孤立地點  Toutza-I考古遺址位於濁水溪東岸的高位河階;台14甲在94公里處轉投85進入平靜部落,遺址位於平靜國小操場北方的角落。已被平靜國小操場所覆蓋,造成破壞。  1999年11月4日陳仲玉、曾冠雄發現。2004年3月4日普查(第七期)項下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第一~七期;【資】:台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Toutza-II考古遺址
14Q 賽德克族 T 考古遺址

  Toutza-II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TT2。評鑑等級:【查】第五級【資】孤立地點  Toutza-II考古遺址位於濁水溪的高位河階;台14甲在94公里處轉投85進入平靜部落,遺址位於平靜國小的北側緩坡地,土質為帶板岩的壤土。現種植高麗菜、甜柿和愛玉,因耕種而造成相當程度的破壞。  1999年11月4日陳仲玉、曾冠雄發現。2004年3月4日普查(第七期)項下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第一~七期;【資】:台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

Toutza-III考古遺址
14Q 賽德克族 T 考古遺址

  Toutza-III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TT3。評鑑等級:【查】第五級【資】孤立地點  Toutza-III考古遺址位於濁水溪東岸的高位河階;台14甲在94公里處轉投85進入平靜部落,遺址位於ToutzaII遺址東方較低的階地,成狹長狀的低位河階地,地勢平緩,該台地由兩個狹長型河階所組成,臨濁水溪河谷,土質為帶板岩的壤土。遺址曾被推平擾動過。  1999年11月4日陳仲玉、曾冠雄發現。2004年3月4日普查(第七期)項下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第一~七期;...

Bulaii考古遺址
14Q 賽德克族 T 考古遺址

  Bulaii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813BL。評鑑等級:【查】第五級【資】孤立地點  Bulaii考古遺址位在濁水溪北岸的松林低位河階,從今松林社過松林橋後右轉山麓小徑,在路旁河階地上,與Hanabai遺址隔濁水溪相望。現址上培植新品種的中國蘭花,搭建棚架,對遺址造成相當程度的破壞。  1981年9月陳仲玉發現。1999年11月5日陳仲玉、曾冠雄調查。2004年2月4日普查(第七期)項下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第一~七期;【資】:台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文】文化...

Subu考古遺址
14Q 賽德克族 T 考古遺址

  Subu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SB。評鑑等級:【查】第四級【資】一般性遺址  Subu考古遺址台14甲在94公里處轉入投85,路的盡頭即為靜觀部落,為濁水溪南岸的高位河階,靜觀部落與Toroko社遺址間的河階地,此處剛好是個叉路口,坡度頗大,往東北方續行可抵Snugi遺址,土質為帶板岩的壤土。遺址地勢坡度頗陡,高麗菜是順著坡度種植,故擾動破壞的程度不嚴重。  1999年11月3日陳仲玉、曾冠雄發現。2004年3月4日普查(第七期)項下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

Duannan考古遺址
14Q 賽德克族 T 考古遺址

  Duannan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DN。評鑑等級:【查】第五級【資】孤立地點  Duannan考古遺址遺址位於濁水溪的西岸,隔溪與平靜部落相望;台14甲在94公里處轉入投85號道路進入平靜部落,從合作國小東側一小路下到近濁水溪畔過一吊橋,再往西南方上行約100公尺處,即為遺址所在,為濁水溪西岸的高位河階,地勢平緩,土質為帶板岩的壤土,該處為舊部落所在。開發和耕種造成相當的破壞。  1999年11月4日陳仲玉、曾冠雄調查發現。2004年3月4日普查(第七期)項下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

史努櫻教會(長老)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春陽村4鄰永樂巷6號,春陽部落,屬賽德克族群區會。   1947年(民國36年)埔里教會羅文福牧師及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首先到春陽部落傳道,當時有居民徐宗和(Watan)和Walis Ngangah接受信仰,徐宗和之後也成為牧師。剛開始教友不多,也沒有固定的聚會所,大多數時間固定在Walis Ngangah家,以家庭聚會的形式作禮拜。   至1949年(民國38年),陸續有高受惠宣道師、高添旺牧師、黃作有長老等人來到春陽部落傳道及勉勵,還有遠從花蓮來拓展傳教工作的羅梅花、周玉葉、Tumun等女士,於是居民找到一塊空地,建立茅草屋禮拜堂。此...

郭明正
14Q 賽德克族 F 重要人物

郭明正 (Dakis Pawan)生於1954年(民國43年)。出生地在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清流(Alang Gluban)部落。賽德克族人。 原為馬赫坡部落Sine家族,是「霧社事件」遺族後裔。日本時期前及期間,Sine家族曾任馬赫坡部落副領導人(俗稱副頭目),1930年(昭和5年)10月27日爆發霧社起義事件時,Mona Sine(Sine家族)即為馬赫坡部落的副領導人。馬赫坡部落是霧社起義六社之一,起義失敗後,日本政府將倖存的起義六社族人迫遷至日稱「川中島」之地,戰後改稱「清流部落」,而自古以來本賽德克人稱之為Gluban(古路邦地區)。 7-13...

都信教會(長老)
14Q 賽德克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市民勤里新興路45號,屬太魯閣中會。 1970年(民國59年)8月,高幸人牧師協傳於太昌地區的會友住宅聚會,創稱「聖光教會」。1978年(民國67年)由許玉春教育士協傳,從慶豐遷移到宜昌會友家聚會。1981年(民國70年)1月隸屬太魯閣中會,本會稱之「聖光佈道所」,由黃夏妹牧師協傳。1989年(民國78年)1月改名為「吉太佈道所」,仝年2月會址從宜昌遷移至花蓮市忠烈祠附近租借房屋聚會,改名為「都信教會」沿用迄今。1995年(民國84年)2月因聚會的住所遭祝融,暫借會友王三妺的住宅聚會。仝年4月遷至太昌地區租屋聚會,時間長達六年之久。2001年(民國90年)8月購得忠烈祠右後方房屋...

  • 上一頁
  • 1
  • 2
  • 3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