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概述 位於高雄市那瑪夏區瑪雅里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18戶【總人口數】788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757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1人4%【民族比例】屬人社。布農族60%、鄒族10%、拉阿魯哇族7%、卡那卡那富族9%。呈多族混居部落,尚未清楚分割,布農族471人,卡那卡那富族69人,拉阿魯哇族58人。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17戶,779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卡那卡那富語、拉阿魯哇語。 部落內有【學校】民權國小、民權國小附幼、那瑪...
部落概述 位於高雄市那瑪夏區達卡努瓦里1-3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43戶【總人口數】998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958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0人4%【民族比例】布農族65%、鄒族16%、卡那卡那富族13%、排灣族1%、泰雅族1%、阿美族1%。呈多族混居部落,尚未清楚分割,布農族650人,卡那卡那富族121人。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44戶,960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卡那卡那富族,使用郡群布農語、巒群布農語、卡那卡那富語。 部落內有【派出所】六龜分局達卡努瓦派出所、【社團組織】臺灣卡那...
傳統住屋的建築型態 卡那卡那富族的家屋多建於山腹坡地或小台地上,為橫長型單室設計,室內與屋外地面同高,屋頂為傘狀四坡式,屋外有院子,家屋大小依居住人口而定。 建屋結構主要由兩根大柱支撐棟木,位於地基中央,周圍再豎立短柱以支撐橫樑。柱子直接嵌入土中,不設礎石。橫樑架設方式為柱頭凹槽嵌樑,再以藤條綁固。 屋頂以細圓木或竹子架構,覆以茅草。牆面以草編成單層或雙層牆。門以鬼茅莖編製。 建屋前會先整地,範圍包含內外院子。若位在鄰近斷崖等易崩塌區域,則會砌石建立擋土牆。整體地勢平整,屋內外地面同高。 室內配置 家屋有正門、後門、側門等3個門,屋內無隔...
卡那卡那富族人口約500人,聚居於高雄市那瑪夏區,2014年(民國103年)從鄒族分離出來,經正式認定為原住民族。(參見「卡那卡那富族」詞條)卡那卡那富族傳統生活雖然使用過鼻笛、口簧琴與弓琴,但是這些樂器後來均無人製作、吹奏,目前卡那卡那富族人的音樂系統,幾乎都以歌樂為主。 卡那卡那富族音樂概述 早在1944年(民國33年),佐藤文一的《台灣原住種族的原始藝術研究》著作中,就已記下了四首卡那卡那富族的歌謠謠詞。1971年(民國60年)2月,呂炳川進入了卡那卡那富族的達卡努瓦社進行田野調查,並錄製了幾首歌謠,其中的〈12個月之歌〉(shimojipuruun),便收錄在《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