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1886年(光緒12年)清國針對大嵙崁的泰雅族進行討伐之後,新竹五指山方面的族人似乎情勢也有所不穩定,因此也決定討伐該地的泰雅族與部分賽夏族。所涉民族 新竹縣泰雅族十八兒社、西熬社、霞喀羅社等社與賽夏族十八兒(駭)社、大隘等部落。事件始末 1886年(光緒12年)12月清軍統領林朝棟督軍,率領2營軍隊前往五指山區域攻打山區泰雅族人。統帶林朝棟率領棟字正副營從十八兒(駭)社進入,進攻石加碌(霞喀羅)的南路,派鄭有勤率領副營從西熬社進攻霞喀羅的北路,此次行動有歸順之賽夏族數十名族人為之嚮導,進入原住民傳統領域的深處約70餘里,降服霞喀羅附近10餘社。 接著鄭有勤從馬武督進入京駭兒社,...
緒論 「中路開山事件」指1887年(光緒13年)7-11月發生於今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地區的「水沙連戰役」、今台中市和平區的「白毛社-裡冷社戰役」。兩者皆與清軍開闢山路、漢人入墾部落範圍有關。所涉民族 台中市和平區泰雅族,南投縣魚池鄉邵族、信義鄉布農族卡群與丹群。事件始末 中部開山事件與下列兩場戰役有關。1. 水沙連戰役 伊能嘉矩《臺灣番政志》(1904)中紀錄有1887年(光緒13年)7月水沙連之反叛。事件發生於今南投縣魚池鄉之日月潭邵族分布地。 事件起因為台灣道陳鳴志接受統帶鎮海後軍副將張兆連建議,開闢從彰化縣集集通至台東水尾之山路,稱為「集集水尾道路」(今稱「關門古道」...
緒論 「深堀大尉事件」指1897年(明治30年)發生於奇萊山區、賽德克族人殺害日軍大尉深堀安一郎率領之探險隊的事件。 所涉民族 南投縣仁愛鄉賽德克族與埔里鎮平埔族群。 事件背景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平定平地之後隨即展開台灣高山的探險。1896年(明治29年)日本參謀本部陸軍步兵中尉長野義虎經由八通關古道、關門古道東西來回橫斷中央山脈,探查台灣內山形勢,並攀登台灣最高峰玉山(當時又稱モリソン山)。 探險成功之後,鼓舞了台灣總督府軍務局陸軍部再派遣5支探險隊伍進行高山探勘,其中編為第2班的「中央橫斷隊」陸軍步兵大尉深堀安一郎等一行14人於...
緒論 「姊妹原事件」又稱「姊妹原誘殺慘案」、「霧社蕃膺懲事件」、「干卓萬事件」,指1903年(明治36年)10月5日,發生於今南投縣仁愛鄉姊妹原之事件。日本人為報復「人止關事件」,採「以蕃制蕃」政策,教唆布農族干卓萬群誘騙賽德克族Tgdaya(德固達雅)群至兩族交界處進行交易、而後遭殺害。 所涉民族 南投縣仁愛鄉賽德克族、布農族卓群。 事件始末 1902年(明治35年)人止關事件後,日本人對原住民實施經濟封鎖,徹底斷絕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前往埔里交易生活必須品,另一方面利用平埔族、布農族誘使德固達雅群至兩族交界的姊妹原進行交易。德固達雅群派出百名勇士赴約...
事件背景 位於宜蘭的泰雅族溪頭群與南澳群素來以據險要逞凶著稱,早在《噶瑪蘭廳志》中就已紀錄南澳群頗為兇悍,危害甚多。台灣巡撫劉銘傳曾率領中、左、右三軍討伐,反而被逆襲,不得已只好倉皇撤退。日本領台後,情況亦無改善,也不遵守政府命令,1903年(明治36年)5-6月以來,情勢更加騷擾,屢屢越過隘勇線出草以及襲擊山區的腦寮,因此日方決定加以懲罰。所涉民族 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族各部落以及部分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部落。事件始末 1903年(明治36年)10月,台灣總督府命令台東廳廳長相良長綱對南澳群採取行動,並透過台東廳北界之太魯閣群加以攻擊南澳群,16日相良廳長至花蓮港時,因大雨沖刷往山區之道路...
事件背景 「霞喀羅事件」又稱「霞喀羅(Sqaro)群逃脫事件」。新竹廳北埔支廳轄內之泰雅族霞喀羅群ロッカホ(Rokkaho,羅卡火)社人,曾於1906年(明治39年)以馘首為目的,向南庄支廳大東河方面出草,事前被警備員探知而遭其反擊,被擊斃1名。 自此以後,泰雅族人認定是由於「賽夏族」(サイセット,Saisetto)族ワロ社(Waro,大東河社,今瓦祿)密告所致,因而時常窺伺復仇機會,為此正在注意警戒中。所涉民族 新竹縣五峰鄉泰雅族霞喀羅群各部落與苗栗縣南庄鄉賽夏族瓦祿部落。事件始末 1917年(大正6年)5月23日,霞喀羅Rokkaho社壯丁會同ヤバカン(Yabakan,雅巴岡社)及...
概述 人會因就業、教育、結婚等因素由甲地遷移到乙地,原住民也是如此。自1960年代經濟結構改變後,原住民開始到都市謀生,形成原住民遷移到都市的現象。到2025年(民國114年)7月,都市原住民已超過其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51.83%)。顯然,半數以上的原住民居住在都市中。在此,首先說明都市原住民的意義。 定義 有關都市原住民的定義莫衷一是,大致有: 1.住在都市的原住民:指從傳統原住民鄉、鎮、市遷居到都市長期居住的原住民及其後代。 2.遷居到都市的原住民:指有遷徙經驗從原鄉遷到都市的原住民。 3.原民會的定義:依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定義,所謂...
傳統領域所指 「傳統領域」概念源於原住民族運動,指原住民族世代生活、生存、祭儀、生產的土地與自然資源範圍。即指當今生活在台灣的原住民族,於日本統治者、戰後中華民國法秩序到來前的生活空間。此外,相對於現代型國家所採取以個人所有權為中心的土地權利安排;由原住民族土地觀出發的傳統領域概念更強調部落對於土地的集體權利。 台灣的「傳統領域」概念始於1980年代的還我土地運動。在1993年(民國82年)第三次還我土地運動中,傳統領域的概念逐漸浮現。即認為原住民族自始對於其生存的土地範圍,存在先於政權到來、保留地制度形成前的土地權利。至此,原住民族運動者、專家學者開始使用「傳統領域」的詞...
概述 在日本殖民政府時期被歸類為「泰雅族」的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分別在2004年(民國93年)、2008年(民國97年)從泰雅族獨立出來,成為新的族群。這些族群的文化核心概念gaga、gaya、waya(泰雅族稱gaga,在太魯閣族稱為gaya,賽德克族稱為gaya或waya,語音略有差異)具有多重意涵,在殖民主義、國家治理、資本主義、基督宗教的影響等不同情境之下和不同意義結合,呈現文化動態的性質;另一方面,國家、資本主義、基督宗教帶入新的觀念和社會秩序也重新在塑模當地社會。 泰雅族的gaga 泰雅族最重要的文化核心觀念──gaga(字面意義是「祖先流傳下來的話」)與...
台灣原住民族的年齡組織 有關台灣原住民族年齡制度(age system)的探討,已見於日本時代岡田謙對於年齡制度較為發達的阿美族、卑南族、鄒族的比較研究,並發表在〈年齡階級の社會的意義:特に臺灣アミ、プユマ、ツオワ三族の事例を中心として〉(1932)。戰後,衛惠林在〈臺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初步探討〉(1953)一文中,將年齡制度分為通名制和專名制兩種形式。通名制係指有幾個指稱兩性生命成長過程中表示長幼資格的集體稱號,與個人身心發育的狀態及其社會責任之比重相對應,例如,青少年/少女、青年男子/年輕女子等。但是,男性在舉行成年禮後另有依年齡組成的社會身分。相對之下,專名制...
增田福太郎,《未開社会における法の成立》(未開社會中法的成立),岡山:岡山大學法經學會,1957年。 研究背景 法學者增田福太郎戰前在台北帝國大學擔任助教授,研究台灣原住民社會的婚姻制度、權力與社會制度等,戰後則以台灣原住民的資料為主要依據,對「未開法」的成立與特質進行體系化的論述,其內容即為當代所稱的法人類學的研究。 全書內容與價值 本書首先介紹以「未開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古典人類學的各種學說,再以台灣原住民的氏族制、階級制、紛爭調解、制裁、性習慣、財產、違背契約等,全面分析考察各類問題的具體事例,總共230餘項,最後對禁忌說、復仇說、制裁說等既有的「未開法...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台湾考古誌》(台灣考古誌),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79年。本書有台北武陵出版公司出版中譯本《臺灣考古誌:光復前後時期先史遺跡研究》(1990)。 全書內容概述 本書是戰前任職於臺北帝國大學、戰後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的金關丈夫,以及戰前任職於台灣師範學院、戰後同樣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的國分直一,兩人從戰前到戰後在台灣進行的,從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遺址調查研究成果的彙編。因為國分在本書後記所整理的書目資料略為混亂,以下按照出版先後順序排列如下: 金關丈夫,〈覚え書〉(備忘錄),《臺灣時報》第220號(1938年),頁41-48。 金關丈夫〈台湾...
國分直一,《台湾考古民族誌》(台灣考古民族誌),東京:慶友社,1981年。 成書背景與全書章節概述 本書是以作者所主張的「民族考古學」(與1970年代以降,歐美為中心所展開的新考古學Neoarcheology中的民族考古學有些微的差異)為核心的考古學論文集。這也是一部提出將台灣史前遺址的發掘調查,和台灣原住民族的物質文化研究相互結合的「南島考古學」概念的著作。第一章是台灣考古學總論的探討,第二章是台灣的遺址和出土遺物的解說,第三章是以台灣的石器、陶器為中心的文物研究,第四章是華南的史前學以及台灣民族資料的探討,第五章是台灣民族誌的記述,第六章是前國立台灣大學教授陳奇祿繪製素...
宮本延人、瀬川孝吉、馬淵東一,《台湾の民族と文化》(台灣的民族與文化),東京:六興出版,1987年。 成書背景 本書是日本統治時期作為台灣原住民族研究者第一人者的宮本延人、瀨川孝吉、馬淵東一等3人的鼎談之文集。宮本和馬淵所屬於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從事考古學、民族學調查和研究。瀨川任臺灣總督府理蕃課勤務,在從事農業相關工作與植物研究之外,也關注原住民族的生計、物質文化,並搜集其生活用具。 三人鼎談是在1986年3月進行,待一年後才出版。由社會學者大川正彥、社會人類學者馬淵悟、考古學者米澤容一擔任編輯。 全書章節概述 全書構成...
笠原政治編,《馬淵東一と台湾原住民族研究》,東京:風響社,2010年。 成書背景 本書是為紀念馬淵東一誕辰100年所舉辦的學術論壇(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馬淵東一的學問與臺灣原住民研究」,2009年)及相關研究會的講演與發表而編輯的論文集。作者群為9位日本研究者,他們基於各自的專業領域以及與馬淵的交流,對馬淵東一在台灣原住民族研究上的貢獻進行探討。 本書的構成包括:概述本書出版經過及馬淵研究歷程的〈序文〉(笠原政治)、〈刊行感言〉(馬淵悟),接著是9篇論文與資料(馬淵東一主要著作與簡略年譜)。 雖然本書沒有明確劃分「章」或「部」,但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一...
山田仁史,《首狩の宗教民族学》(獵首的宗教民族學),東京:筑摩書房,2015年。 成書背景 本書的重要性在於,從宗教民族學的視角,探究被認為早已消失的獵首行為,背後所蘊含的精神上的深層意識(精神的古層)。在以德國與奧地利為據點的文化圈學派中,有一種學說認為,整個南島語系地區的存在一種他界觀與世界觀:唯有通過獵首行為,才可以刺青(文身、イレズミ),從而獲得祖先的認可、通往彼岸世界。本書作者山田仁史(1972-2021)是一位宗教學者與文化人類學者。在本書中,他以其師大林太良為首,結合了包括延森(Adolf E. Jensen)在內的文化圈學派長期關注的議題...
田本はる菜,《山地のポスト・トライバルアート―台湾原住民せデックと技術復興の民族誌》(山地的後部落藝術──台灣賽德克族技藝復興的民族誌),北海道: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21年。 本書概述 本書是一部民族誌,以田野調查為基礎,記述賽德克族「編織」技術以及此技術在實際社會中運作的樣貌,並探討在原住民族文化復興與市場經濟商品化的脈絡下,「編織」如何在多樣人群間的複雜關係中實踐。本書也可視為是一部探討賽德克族「編織」技藝在社會生態學中定位的「技藝的生態誌」。作者透過持續而深入的田野調查,以編織與人際互動為軸線,呈現賽德克族當代生活中,女性透過日常編織的實踐,所累積的技能與知識。 ...
概述 人類學使用不同概念詞彙指稱社會的各種不平等關係:在當代資本主義體系中因生產工具的有無而區分的,稱為「階級」(class);依據社會權力地位高下而區分 的,稱為「階層」(stratification);依據文化觀念—但是不一定符合政經權利高低之別—而區分的,稱為「階序」(hierarchy)。 台灣原住民各族傳統文化中,具有系統化且世襲「社會階序」制度的族群有兩個,分別是魯凱族及排灣族,其社會大致區分為貴族及平民兩個主要的階序。在排灣族,以中排灣語為準,貴族稱為mamazangiljan,平民稱為sikataqaljan;在魯凱族,以霧台魯凱語...
「族語認證」所指 族語認證測驗是一項族語文字能力評估之工具,涵蓋了聽說讀寫四項語文能力,皆與族語文字應用密切相關。目前國家提供許多的族語教學,包含線上課程、數位平台及實體課程,便利民眾於網路或實體場域中學習與精進族語能力。學習完可以透過認證測驗進行評估個人族語文之學習成效。因為辦理族語考試,族語才有機會以文字化的方式被傳承,目的從挑選族語師資至今轉為推廣族語學習,並希望能增進族語認知、提升族語能力,培養認同感及使命感,鼓勵大家積極參與族語振興工作。 「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考試」(以下稱認證考試)歷經三個不同承辦單位(政治大學、東華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辦理族語別數亦有差異,...
道路修築背景 「能高越嶺道路」是中部能高郡(今埔里)通往東部最重要的道路之一,道路穿越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全長約為77公里。 早在1909年(明治41年)5月,花蓮港廳就曾修築「巴托蘭隘勇線」,其位置即在木瓜溪。1914年(大正3年),總督府為了討伐「太魯閣群」與「巴托蘭群」曾經修築運輸道路,下抵巴托蘭與塔次基里,但討伐事業完畢後,舊道均告荒廢。1917年(大正6年)4月,以東部可供開墾的地方眾多,加上發現新礦物,造成產業狀況相當熱絡,但因交通不便,官方希望開拓新的橫斷道路抵達東部。9月7日,總督府將「能高越嶺道路」列入當年預算中,花蓮港廳一段編列42,000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