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Halichoeres marginatus 【別名】黑輕汕冷、白雪儒艮鯛、綠鰭儒艮鯛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18公分,體延長且側扁,吻較長並尖突,前鼻孔具短管。除枕區外頭部全裸,背鰭與臀鰭有低鱗鞘。幼魚體黑色,具多條不連續的淡黄色細縱線,背鰭臀鰭黑色,背鰭前端具一鑲黃邊的小黑眼斑,中央則具一鑲黃邊的大黑眼斑,尾鰭白色。雄魚暗綠色至橘褐色,頭部佈滿暗色紋,各鱗片具一紫藍色點,尾鰭前端具一新月形的藍緣黄綠色橫帶,後接一新月形橙色寬帶,橙色寬帶內散佈暗緣之藍緣斑點,再接藍色新月形窄帶,末緣則為黄色。雌魚黑褐色,頭...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Halichoeres trimaculatus 【別名】蠔魚、青汕冷、三重斑點瀨魚、三斑儒艮鯛、三點儒艮鯛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27公分。體側扁且延長,吻較長,尖突。體被中大圓鱗,胸部鱗片小於體側,鰓蓋上方有一小簇鱗片;眼下方或後方無鱗。體色隨性別與個體而異,雌魚體淡黄色,腹面白色,頭上半部淡綠色,眼前具二條紅色的縱紋,眼下具一條紅縱紋,眼後具數條紅斑列,尾柄上側有一不顯之大眼斑;雄魚頭及體上半部淡綠色,頭部具如雌魚般的紅紋,眼後紅斑列較多,體側各鱗具稍深色的橫紋,從胸鰭至腹部具一斜紅紋,尾柄上側有一明顯...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Hologymnosus annulatus 【別名】軟鑽仔、鉛筆龍、環紋鸚鯛、環紋細鱗鸚鯛、環紋細鱗盔魚、環帶細鱗盔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40公分,體側扁且延長。鱗片小,頭部除頸背外,餘無鱗;側線在背鰭後部下方陡向下斜。背鰭連續,幼、雌魚尾鰭稍圓,雄魚凹型。幼魚體腹部及頭腹部黑色,體上半部黃色,近背鰭基部處具一黑色細縱帶。雌魚體呈褐色至橄欖褐色,體側具暗褐色短垂直帶,鰓蓋膜具一藍黑斑,尾鰭末端具明顯白色新月斑;雄魚體背藍色,體腹藍綠色,尾鰭藍色而具綠色的新月斑,末緣透明。 【生態習性】 ...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Iniistius pavo 【別名】角龍、紅新娘、平倍良、胭脂冷、扁礫仔、豎停仔、紅姑娘仔、孔雀楔鯛、孔雀頸鰭魚、孔雀離鰭鯛、巴父虹彩鯛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30公分。體極側扁,背緣銳脊狀,高陡隆起;頭部眼上方圓,往下至吻部幾垂直。吻鈍口中大。體被中大圓鱗;頰部被鱗片,背鰭分離,尾鰭小而為圓形。幼魚體呈黃褐色,體側鱗片各具小黑點,各鰭暗色,背鰭具大小各一之眼斑;臀鰭上方之體側或有另一眼斑。成魚體灰白色;體側中部有黃白色斑塊,體側另有3條暗色寬帶,頭部前端、眼下及鰓蓋均具暗色寬斑紋;側線上方與背鰭間具一鑲藍...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Labroides dimidiatus 【別名】漂漂、柳冷仔、魚醫生、藍倍良、藍帶裂唇鯛、半帶擬隆鯛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14公分,體側扁且延長,口小,下唇分成兩片。鱗片小,側線完全,尾鰭截形或稍圓形。體白色,體背較暗色,自口經眼至尾鰭具一漸寬的黑色帶;背鰭具一黑斑;臀鰭白色,基部具黑縱帶;尾鰭上下葉白色;偶鰭無色。 【生態習性】 以甲殼類、魚類的體外寄生動物為主要食物,有替其他的魚清理身上寄生物的習性,因此有「魚醫生」的稱號。日行性,主要棲息於1-20公尺之間的珊瑚礁區,夜晚棲息於礁洞中...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Macropharyngodon meleagris 【別名】石斑龍、娘仔魚、珠鸚鯛、珠斑大咽齒魚、朱斑大咽鸚鯛、網紋曲齒鸚鯛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15公分。體長形且側扁,頭高吻尖。鱗片中型,吻部、頰部與鰓蓋裸露。胸鰭圓形;腹鰭尖形,第一棘或延長;尾鰭稍圓形。幼魚及雌魚體淺黃色,頭與體具密佈不規則黑褐斑;背鰭與臀鰭基部具斜黑褐紋,鰭緣具橙斑;腹鰭具黑褐點;尾鰭具黑褐紋。雄魚黑褐色,頭部具黑藍而稍平行的縱紋;鰓蓋後上方一黑點;背鰭前方具一黑斑;尾鰭上下緣黑褐色。 【生態習性】 以小蝦、軟體動物...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Oxycheilinus unifasciatus 【別名】紅唇魚、汕散仔、單帶龍、闊嘴郎、單帶鸚鯛、玫瑰鸚鯛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46公分。體側扁且延長,吻中長並突出。體被大形圓鱗,背鰭棘膜無缺刻;腹鰭尖形,尾鰭圓形。雌魚體色黄褐至紅褐色,體背部色深,各鱗片具一橫紋;頭部偏緣色,具不規則橙紅色斑點、短紋,眼後具2平行縱線至胸鰭基上方;尾柄前具白色橫帶;各鰭紅褐色,腹鰭末端白色。雄魚腹部色淡,眼後縱線之間具白色帶,其餘與雌魚同。 【生態習性】 以小魚、小蝦及其它甲殼類生物為食。日行性,棲息於...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Stethojulis trilineata 【別名】三線龍、汕冷仔、柳冷仔、三線鸚鯛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15公分。體長形;頭圓錐狀;吻中長;唇厚口小。體被大鱗,頭部無鱗,腹鰭無鞘鱗;尾鰭圓形。幼魚體上方灰黑色具大量成規則的白色小點,體下方白色具1-3列暗色點;成魚體側為藍綠色而在前部、頭部轉為橘黄色,體腹側則為淡綠色;體側具4條有暗緣之藍色縱線。 【生態習性】 以小型底棲甲殼動物為主,白天在礁區覓食,夜晚潛沙而眠,受驚嚇時亦會鑽沙逃逸。獨游;日行性。棲息於較淺的水域,特別是潮間帶退潮時露...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Thalassoma amblycephalum 【別名】四齒、碇仔、礫仔、青開叉、鈍吻葉鯛、鈍頭葉鯛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16公分,體稍長且側扁,吻部短。體被大形圓鱗,頭部無鱗,背鰭前之胸部被較小鱗,尾鰭截形,或略成凹型,成魚時為半月型。體色因魚齡大小與性別而差別極大,雌魚自吻部至尾鰭基部具一黑色寬帶;色帶上方之頭與體綠色,下方白色;尾鰭白色,上下鰭緣橙色。雄魚紅色,體側具綠色垂直短紋;頸背及體側前端黃色;頭藍綠色;頰部與鰓蓋具二條金黃色斜紋;胸鰭黃色,外側具黑緣之藍斑。 【生態習性】 主...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Thalassoma hardwicke 【別名】四齒、礫仔、六帶龍、青銅管、青汕冷、柳冷仔、哈氏葉鯛、鞍斑錦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20公分,體側扁且延長,吻部短。體被大形圓鱗,頭部除鰓蓋背面被小鱗片外,餘皆裸露;幼魚尾鰭截形,成魚凹形。體藍綠色,具6條短黑色斜橫帶,橫帶向後漸短,體後部具粉紅條紋;頭具不規則粉紅色帶,頸背具2條黑色帶。 【生態習性】 以底棲性或浮游性的甲殼類、小魚、有孔蟲為食。棲息於潮間帶到15公尺深的淺潮池、岩礁、珊瑚區,出沒的地方通常都混雜著珊瑚礁、碎石、沙,日行性。...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Thalassoma jansenii 【別名】四齒、礫仔、青汕冷、青開叉、青貢冷、大斑錦魚、詹氏葉鯛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20公分,體稍長且側扁,吻部短。體被大形圓鱗;頭部除鰓蓋背面被小鱗片外,餘皆裸露。尾鰭後緣半月形,成魚上、下葉延長。體色因魚齡大小與性別而差別極大,幼、雌魚頭上半部黑色,下半部淡色;體白色,體背側具 3條極寬黑色帶,擴展至臀鰭,雄魚黑色帶間之體色偏黄。 【生態習性】 以底棲性、甲殼動物為食,屬肉食性魚種。活動力強,主要以擺動胸鰭的方式游泳。主要棲息於潮間帶到15公尺深的...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Thalassoma lutescens 【別名】四齒、黃衣、紫衣、礫仔、青汕冷、青花龍、貓仔魚、黃衣葉鯛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30公分,體稍長且側扁。頭部無鱗,僅鰓蓋上部有少許鱗片;腹鰭尖形;尾鰭截形,上下緣或有延長。體色因魚齡大小與性別而差別極大,雄魚體暗綠色;頭淡紅褐色,具許多與體色相同的細色帶,各鰭均為黃色。背鰭前部硬棘間有一黑斑,背鰭中央、臀鰭基及尾鰭上下緣均具一紅縱帶,胸鰭上半暗藍色;體側鱗片常有橫線紋。雌魚體色暗黃色至黄綠色,其餘色斑與雄魚同。 【生態習性】 以有殼的底棲性動物...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Thalassoma purpureum 【別名】四齒、青衣、紫衣、礫仔、汕冷仔、貓仔魚、紫葉鯛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46公分體稍長且側扁,吻部短。體被大形圓鱗,鰓蓋上部稍具小鱗片外,頭部無鱗,背鰭前之胸部被較小鱗,頸部裸出;腹鰭具鞘鱗。腹鰭尖形不成絲狀;幼魚尾鰭稍圓,成魚凹型或雙凹型。雄魚體全為藍綠色,體側具2條粉紅色縱帶;頭部藍綠色,眼後下緣具一粉紅色帶,上唇具一粉紅色細線,吻背及眼眶間隔後各具一粉紅色斑;胸鰭基下方具一粉紅色的Y字形斑;背鰭及臀鰭均為藍綠色,鰭中央均具一粉紅縱帶;尾鰭深褐色,鰭末緣藍色...
【科名】鸚鵡螺科(Nautilidae) 【學名】Nautilus pompilius 【型態特徵】 體殼為左右兩側對稱型,由厚重的碳酸鈣所構成,外殼有褐、白相間的花紋,內層則有光亮晶瑩的珍珠層。體殼的內部由一層層的弧形鈣質腔壁,隔成一個個的小氣室,氣室中間有小管子貫穿,中間並有膜狀的水管相互連通,並連接到內臟腔。一隻鸚鵡螺成體在空氣中稱重可重達1公斤,可是在海中則僅有幾公克重,因為體殼腔室中低於海水密度的液體,以及其他從組織中擴散進入的氮、氧、氬等氣體,都對其浮力的調節有所幫助。成體的鸚鵡螺體殼直徑,最大可達約22公分左右,雄性的體型通常要比雌性大。 【...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Thalassoma quinquevittatum 【別名】四齒、礫仔、紅線龍、青打結、青貢冷、青貓公、貓仔魚、五帶葉鯛、縱紋錦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17公分。體稍長且側扁,吻部短,頭部無鱗,僅鰓蓋上部有少許鱗片;頸部裸出。尾鰭截形或尾葉稍延長,成熟雄魚深凹形。體上半具藍綠與粉紅交互的縱紋;背鰭基部藍綠色;胸與胸鰭基部具2條藍綠色帶;頭部具4條幅射狀藍綠色帶,頰部具一半圓形藍綠色環;背鰭具一黑斑;尾鰭無鱗,為黃橙色;尾葉具藍綠色帶。 【生態習性】 主食為底棲性、甲殼類如小蟹、小蝦,偶爾吃...
【科名】章魚科(Octopodidae) 【學名】Octopus vulgaris 【別名】章魚、八腳魚 【型態特徵】 身體呈橢圓形,體表呈淺褐色。背部表面有稀疏的瘤狀突出,背部表面兩眼間無斑塊。各腕長度相近,側腕較長,腹腕較短。內殼退化,身體有一些明顯白色斑點。 【生態習性】 棲息於低潮帶的珊瑚礁洞或石塊下,食肉性。晝夜都在活動,遇到敵人就鑽入洞內或躲藏在礫石區域以石頭塞住洞口。晚上為避開海膽進入洞中,會將洞口以石頭封閉。一旦遇到敵人,就變化體色以偽裝。受到攻擊時會噴出黑色汁液,並趁機脫身。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東北角...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Thalassoma trilobatum 【別名】四齒、礫仔、青貢冷、貓仔魚、三葉葉鯛、綠波錦魚、綠斑葉鯛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30公分。體稍長且側扁,吻部短。頭部無鱗,僅鰓蓋上部有少許鱗片;頸部裸出;尾鰭截平或雙凹形。成魚體色為橙褐色,體側具二條藍綠色縱帶,縱帶上方另具四條藍綠色的細橫帶,橫帶連接體側縱帶及背鰭基底的藍帶;頭部橙褐色,無任何色斑,胸鰭基亦無Y字形斑。 【生態習性】 主食為小蟹、小蝦、軟體動物及海星等。日行性,活動力強,夜間則在岩礁或珊瑚的凹陷處休息。棲息於潮間帶到深達10...
【科名】牡蠣科(Ostreidae) 【學名】Saccostrea cucullata 【別名】岩蚵 【型態特徵】 貝殼長約可達5公分,表面呈灰色,形狀不規則,以左邊的殼固著在岩石上,右殼呈蓋狀,蓋在左殼上,比右殼大,殼表呈紫褐色、黃褐色至黑色,具有粗的放射肋,生長鱗常磨損而不明顯,殼緣呈紫黑色波浪狀,相當銳利。貝殼內緣為乳白色的珍珠質,沒有刻紋殼表,韌帶區明顯,絞齒處黃棕色,閉殼肌痕呈深紫色,長圓形,大約位於貝殼的中間偏右下方處。 【生態習性】 常棲息於岩礁海岸、堤防、消波塊的潮間帶區。 【棲地分布】 台灣各地均有分布。 ...
【科名】龍占魚科(Lethrinidae) 【學名】Gnathodentex aureolineatus 【別名】黃點鯛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30公分。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吻尖眼大。胸鰭基部內側不具鱗,背鰭單一,不具深刻,尾鰭深分叉,兩葉先端尖銳。體背暗紅褐色,具數條銀色窄縱紋;下方體側銀至灰色,有若干金黃色至橘褐色縱線;尾柄背部近背鰭後方數軟條之基底有一大形黃斑。各鰭淡紅色或透明。 【生態習性】 以小魚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夜行性,白天棲息在珊瑚叢上,晚上則游到珊瑚礁外圍尋找食物。群居性魚種,常成群巡游在潟湖礁石平台或向海珊瑚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