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1,853,031
  • 線上人數: 25
  • 泛族群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21PAN 泛族群』, 共3180筆


《台湾原住民の姓名と身分登録》(台灣原住民的姓名與身分登錄)
21PAN 泛族群 D 重要文獻

  野林厚志、松岡格,《台湾原住民の姓名と身分登録》(台灣原住民的姓名與身分登錄),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2019年。 成書背景   本書為論文集,其收錄論文出自台灣與日本的研究者,探討台灣原住民的人名在政治層面、文化層面的課題。1953年(民國42年)施行之《姓名條例》於1995年(民國84年)改正,原住民族獲得認可,可於戶籍登錄使用傳統姓名。然而,實際變更為傳統姓名的原住民,至今實屬稀少。本書收錄之11篇論文皆將此現況視為一大問題,並以其各自的觀點論述台灣原住民的姓名與身分登錄。 全書章節概述   首先,野林厚志於序論點出問題,分別以雅美族的親從子名制與漢族式的姓...

《タイワンイノシシを追う》(追尋台灣的野豬)
21PAN 泛族群 D 重要文獻

  野林厚志,《タイワンイノシシを追う》,京都市:臨川書店,2014年。為民族考古學研究記錄書籍。 作者野林厚志介紹   本書作者野林厚志為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人員,同屬總合研究大學院教授,其主要研究對象領域為台灣原住民社會,專長民族考古學。   作者原為東京大學理學部生物學科人類學出身,但受到當時大學博物館赤澤威教授的影響,逐漸轉向民族考古學的研究。早期又因整理收藏於東大的鳥居龍藏的照片資料而初識台灣,於是從學生時期之1991年末便至台灣蘭嶼進行田野調查,開啟他的台灣民族考古學的生涯研究。從一位原本期待以理科角度解析人類特徵的學生,如何轉變成以社會科學觀點探尋文化的研究...

《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
21PAN 泛族群 D 重要文獻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編譯本》,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2011年。 概述   本套書由2種不同時代的日文版本之覆刻與中文翻譯構成,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今之國立臺灣圖書館)於2011年(民國100年)7月出版。一是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圖書館1938年(昭和13年)收藏,內頁蓋有「川北文庫」印章的「川北本」手抄本;二是總督府圖書館長山中樵等人辨識對照研究後,由館內臺灣愛書會於1940年(昭和15年)排版發行的《愛書》第十二輯,即通稱為「愛書本」的鉛字印刷本;第三本則是根據「愛書本」內容進行中譯而在套書出版時推出的「編譯本」。 ...

《臺灣紀行》
21PAN 泛族群 D 重要文獻

  費德廉(Douglas Fix)、蘇約翰(John Shufelt)主編,《李仙得臺灣紀行》(羅效德、費德廉中譯),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年。 書籍概述   《臺灣紀行》(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是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1830–1899)根據1867-1872年間的來台見聞所編纂的記敘。英文書稿完成於1875年8月,當年也譯為日文,但最後並未出版。書稿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與日本國立公文書館,20...

《馬偕日記》
21PAN 泛族群 D 重要文獻

關於馬偕及其日記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偕叡理)為蘇格蘭裔的加拿大傳教士,於1872年(同治11年)抵達淡水,開始進行在台灣北部的宣教工作,也將往後的歲月奉獻給台灣教區,並埋骨於此。除了設立教會,馬偕也致力於醫療及教育工作,在淡水創辦的「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及淡水女學堂,可說是台灣北部現代化教育的濫觴。《馬偕日記》的原稿從1871年(同治10年)11月1日開始,至1901年(明治34年)2月10日止,共有12冊,1996年(民國85年)交由真理大學校史館典藏。 譯文版本與數位資料庫   偕叡廉牧師(Rev. ...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21PAN 泛族群 D 重要文獻

  Mackay, George Leslie. From Far Formosa: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Edinburgh:Oliphant Anderson and Ferrier, 1896.本書有多版本的中譯本。 馬偕與他摯愛的福爾摩沙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一書,為1871年(同治10年)來到台灣的傳教士馬偕(George Leslie M...

《理蕃之友》
21PAN 泛族群 D 重要文獻

發行期間與緣由   《理蕃之友》是在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內創設理蕃之友發行所後,每月發行共10頁的小型月刊誌。因為讀者設定為台灣各地原住民居住的駐在所勤務的日本人警員,所以文字使用日語假名(かな)與漢字。創刊號於1932年(昭和7年)1月發行,一直維持到1943年(昭和18年)12月第144廢刊號[其中1942年(昭和17年)2月缺號],總共發行了12年、144本,每次發行量約2,600至2,800冊。   發行《理蕃之友》的緣由乃為1930年(昭和5年)10月27日霧社的賽德克族襲擊霧社小學校、公學校、蕃童教育所聯合運動場,致會場日本人227人中有134人罹難。該抗日事件震撼了...

《Environmental Teachings for the Anthropocene:Indigenous Peoples and Museums in the Western Pacific》(人類世的環境教誨:西太平洋的原住民族與博物館)
21PAN 泛族群 D 重要文獻

  Atsushi Nobayashi, and Scott Simon ed. Environmental Teachings for the Anthropocene:Indigenous Peoples and Museum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 103. Osaka: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2020. 成書背景   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於2015年起的4年間,以野林厚志為代表,實施論壇型資訊博物館計畫「台灣及周邊島嶼生態環境中之物質文化的生態學適應」。本計畫之...

旅日觀光
21PAN 泛族群 H 歷史事件

施行期間與目的   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為啟蒙、教化原住民,自1897年(明治30年)8月開始,即帶領原住民到日本國內觀光,使其目睹日本國力強盛,心生畏懼而不敢與之為敵。由於日本人認為原住民旅日觀光成效頗大,因此成為「理蕃」政策的重要項目之一,且多以官費支持。至1929年(昭和4年)為止,日本人共舉辦過九回的旅日觀光,除第七回為青少棒邀請賽及第九回為青年團之都市農村見習外,各回多指定部落具影響力之人物,如頭目、副頭目、勢力者赴日參觀學習。第一至第六回主採「威嚇」觀光,以展現軍事設施力量,達到恫嚇目的為主;第七回以後則兼採「啟發」觀光,以都市建設與農村見習為主,並為自費型的旅日觀光。 ...

小米酒/米酒
21PAN 泛族群 M 物質文化

  酒是由做為主食的穀物經過繁複的加工程予轉化成具有神聖性質的飲品,傳統上用以表達對祖靈或天神的誠心敬獻。台灣原住民族除了雅美族是唯一缺乏飲酒文化與釀酒傳統的族群外,在本島台灣的各族對喝酒與製酒都有莊嚴敬慎的規範,釀酒的人必須處於最佳的身心狀態;不論何時,手中一杯酒,必先三點酒行「沾酒禮」才能飲用。 釀酒法   台灣原住民的小米酒或米酒屬釀造酒,有嚼酒發酵與酒麴發酵二種做法。嚼酒法乃透過咀嚼,以唾液酶促進澱粉糖化發酵成酒,今已不再使用此法,而以酒麴發酵法為主流。發酵需要借助酵素將澱粉轉化成醣類,再進行酒精發酵。原住民採集部落周邊的數種植物製麴,因各地的植物及菌相不同,酒麴的配方影響...

小米糕/麻糬
21PAN 泛族群 M 物質文化

  小米學名Setaria italica,英語foxtail millet,屬禾本科狗尾草屬。小米是台灣原住民各族傳統作物中最神聖的作物,有些族群認為小米具有神性(如鄒族、阿美族等)或有專門掌管的粟神(如排灣族lemedj),故依循小米種植的過程舉行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入倉祭、收穫祭等歲時祭儀,以祈求作物豐收、酬神與告祭祖先。小米與稻米依其澱粉結構分為粳性(不黏)與糯性(黏)兩種,粳性米穀適合煮粥、飯,做為日常主食;糯性米穀用於製作小米糕、麻糬、葉包食物(粽)、酒等節慶食物。 小米糕/麻糬   糯性小米蒸熟後,再用杵與臼搥搗成軟而韌性強的團狀食物,文獻上多...

醃肉
21PAN 泛族群 M 物質文化

醃製肉類以保存   獸肉是珍貴難得的蛋白質食物,原住民族的肉類來源為漁獵及飼養,過去由於缺乏冷藏設備,故以醃漬延長食物的保存期。台灣原住民各族均有醃肉,主要的醃製法為鹽醃、澱粉與鹽同醃、酒糟、味噌醃。由於同一種食物在各族群不同語言別中可能使用不同命名,無法一一記載,故以下依醃漬方法說明。 鹽醃法   鹽醃法是利用食鹽的滲透壓使細菌脫水,達到抑菌效果的方式,可說是人類最普遍的保存法,應用於保存肉類、魚類、蔬菜。例如:阿美族的鹹豬肉siraw,以鹽水清洗豬肉,拭乾水份抺上鹽巴,待無水份殘餘後裝罐醃製3-4日即成,可直接食用或加熱食用。卑南族有醃漬魚卵sierangay、醃鹹魚si...

葉包食物(粽)
21PAN 泛族群 M 物質文化

原住民的葉包食物   依《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粽」指用竹葉等包裹糯米和作料蒸煮的食品,將原住民的葉包食物中譯為「粽」,純粹只是為了文化交流的便利性。原住民的葉包食物,可以說是「工夫菜」,主要出現於祭典、節慶、結婚、宴客或饋贈等場合。阿美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布農族、太魯閣等族都有類似做法,由於無法一一列舉,僅列歧異度較高者。 阿美族   阿美族的alifongfong(阿里鳳鳳,俗稱「情人粽」)用途相當於「便當」。據說是妻子做給外出耕作、打獵的家人或情人的「飯包」。基本做法是取林投嫰葉削去邊刺,調整成寬度相同的葉條,交叉編織成緊密的四方型袋狀,於缺口灌入約六分...

陀螺
21PAN 泛族群 M 物質文化

一、概要 各族陀螺多用作孩童或男性的玩具。部分族群的陀螺具有娛樂以外的功能,例如布農族的陀螺也用於祈福儀式,祈求農作豐收、身體健康、驅除厄運;鄒族則用於播粟祭占卜及比賽。 陀螺多以木頭製作,也有以竹管製作者,如阿美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泰雅族則有以木軸穿入石櫟果實而製成的陀螺。 二、16族各族的陀螺文化 阿美族 1陀螺有木製和竹製兩種,木製陀螺稱’acocol,竹製則稱kapong(A81、B61)。 2竹製陀螺是使用直徑約6公分的竹管,取約9公分長度,上下以木頭塞住,並在側寬約0.6-0.9公分、長約6公分處鑽孔,再以細竹棒貫穿作為中心軸(B...

人頭架
21PAN 泛族群 M 物質文化

一、概要 根據目前蒐集到的資料,除卑南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拉阿魯哇族沒有人頭架的紀錄之外,其他9族皆有人頭架或敵首籠。 部分族群設有人頭架,多以石板、木材或竹子搭建,形式多為棚架或架台,設置於社內固定場所、頭目家前、會所附近或屋內牆壁上。人頭多會按照新舊順序排列於架上,有的則會用籐條或網袋懸掛,部分族群會在頭顱上方吊掛以蓪草製作的裝飾物,藉以招魂;亦有族群在敵首籠內放入木槲蘭莖,與頭骨共存。 有些族群不設人頭架,首級通常曝曬後藏匿於住家附近,或帶至公廨祭祀,祭畢便棄置於固定地點。部分族群則會將斬獲的首級穿刺於矛尖端,插立於門口或吊掛於穀倉周圍,用以...

獸骨架
21PAN 泛族群 M 物質文化

一、概要 根據目前蒐集到的資料,共計有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賽夏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8族有獸骨架或擺設獸骨的紀錄。其中只有鄒族的獸骨架與祭儀有關。 各族設置獸骨架的情況不盡相同,大多設置於住屋內部或入口處,並懸掛山豬顎骨、鹿角、羌角等動物骨頭作為裝飾;或是設置在屋外,如屋簷下或庭院樹上,並以藤蔓懸掛獸骨。許多族群並無明顯設置獸骨架的習俗,若有的話則多設於屋內牆面、出入口或槍架上方,且無特定禁忌與祭儀。 二、16族各族的獸骨架敘述 阿美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泰雅族 1本族未見正式的獸骨架,只在家裡的火爐上...

竹筏
21PAN 泛族群 M 物質文化

一、概要 根據文獻紀錄,只有阿美族、邵族、噶瑪蘭族有使用竹筏。通常以粗竹建成,用於渡河、捕魚。 二、16族各族的器物 阿美族 1本族的竹筏,是用4-5根2寸5分的粗竹綑綁而成。前往他社需要渡河時,若行李較多,會先將行李背於肩上並扛著竹筏同行;渡河時,行李置於筏上,一邊游泳,一邊從後方推筏前進(B41)。 2本族舉行漁撈祭的當天,唸禱詞完畢後,眾人會一起下河或搭乘竹筏到水深處拋網(A47)。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一冊 阿美族南勢蕃 阿美族馬蘭社 卑南族卑南社》頁47。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二冊 阿美族》頁41。 泰雅族 ...

獨木舟
21PAN 泛族群 M 物質文化

一、概要 主要為邵族使用,阿美族有零星紀錄,布農族則是見聞於神話傳說中。 邵族的獨木舟多以樟樹製成,由全族人一起合力造船,開工、完工時都需要舉行祭祀。但因材料取得不易、工程繁瑣,逐漸被漢人的造船技術所取代。   二、16族各族的習俗 阿美族 1東海岸阿美族的活動區域,偶爾能發現過去使用的獨木舟(A229)。 參考資料: A《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 下》頁229。 泰雅族 未蒐集到相關資料。 排灣族 未蒐集到相關資料。 布農族 1傳說中,布農族人看到老鼠坐在樟楠木片上,以尾巴當舵渡水,進而產生建造獨...

原住民族歌舞
21PAN 泛族群 A 藝術文化

舞蹈目的   舞蹈示社會投射出來的外顯文化,展現富含秩序、結構、象徵與美感的集體成就。台灣原住民各族文化差異很大,因此舞蹈方式與象徵意義明顯不同,舞蹈種類和文化情境進密相連,大抵可分為祭儀、生命禮儀與娛樂三種目的。祭儀包含圍繞祈求豐收的播種、鋤草、收割、入倉、豐年、靈祭等定時祭儀,與祈雨、祈晴、防蟲等不定時祭儀;此外尚有紀念生存歷史、強化認同記憶等的群體祭儀。生命禮儀則圍繞於個人出生、命名、成年、結婚、喪葬等相關通過儀禮。以上兩種目的的舞蹈多延襲傳統,不容輕易更動;而迎賓、送行、飲酒同樂時的娛樂性舞蹈較易隨時代而有流行的變化。 祭典歌舞規範示例 阿美族   台灣原住民人...

原住民族舞蹈形式
21PAN 泛族群 A 藝術文化

  台灣原住民族舞蹈均以特定歌曲搭配,以聲音應和身體律動,呈現團體共舞的氣勢。大凡靠海的族群,身體的動感比較強,如阿美族、卑南族舞步較為輕快、變化較多,而靠山的族群舞蹈動作較趨沉穩,如鄒族、魯凱族、排灣族等,舞步變化較少,以表現歌曲為主。另外布農族傳統文化中並沒有舞蹈的概念,但在如小米豐收祭(Pasiputput)的唱和中,可看到其族人們圍成封閉圓圈、雙手打開放於旁者腰後、緩步逆時鐘移動;或在誇功宴(Malastapan)時,為報戰功者和著歌唱的身體律動。   比較各族舞蹈,無論舞句的長短或難易度,舞句均依歌曲長度重覆多次,即使原本對舞步不夠熟練,均可在重覆中自然而然的逐漸掌握到重點。如...

  • 上一頁
  • 2
  • 3
  • ...
  • 5
  • 6
  • 7
  • 8
  • 9
  • ...
  • 11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