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要 各族陀螺多用作孩童或男性的玩具。部分族群的陀螺具有娛樂以外的功能,例如布農族的陀螺也用於祈福儀式,祈求農作豐收、身體健康、驅除厄運;鄒族則用於播粟祭占卜及比賽。 陀螺多以木頭製作,也有以竹子製作者,如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則有以石櫟果實配合木軸製成的陀螺。二、16族各族的陀螺文化阿美族1陀螺有木製和竹製兩種,木製陀螺稱’acocol;竹製的稱kapong(A81、B61)。2竹製陀螺是以直徑約6公分的竹子,取約9公分長度,上下以木頭塞住,並在側寬約0.6-0.9公分,長約6公分處鑽孔,再以細竹棒貫穿以為中心桿(B61)。3為男性、孩童之間的遊戲之一(A81、B61),玩法與日本相...
一、概要 根據目前蒐集到的資料,除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拉阿魯哇族沒有人頭架的紀錄之外,其他11族皆有人頭架或敵首籠。 部分族群設有人頭架,多以木材或竹子搭建,形狀多為棚架式或架台式,放置於社內固定場所、頭目家前、會所附近或屋內牆壁上。人頭會按照新舊順序排列,有的會用籐條或網袋懸掛,部分族群會在頭顱上方掛以蓪草製作的裝飾物以招靈。亦有族群使用籐製敵首籠,放置於集會所前,並將燧火器等神聖物品與人頭同存。 有些族群不設人頭架,首級通常曝曬後藏匿或帶至公廨祭祀,祭畢便丟棄於固定地點。部分族群則會將獵得的首級穿刺於矛尖端示威,或吊掛於穀倉周圍。 在人頭...
一、概要 根據目前蒐集到的資料,一共有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賽夏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8族有獸骨架。其中只有鄒族的獸骨架與祭儀有關。 各族對獸骨架的設置情況不盡相同,多數族群會將獸骨架設置於住屋內部或入口處,並懸掛山豬顎骨、鹿角、羌角等動物骨頭作為裝飾。部分族群會將獸骨架設置在屋外,如屋簷下或庭院樹上,並會以竹籐或麻繩懸掛獸骨。多數族群無明顯設置獸骨架的習俗,若有則多設於屋內牆面或槍架上方,且無特定禁忌與祭儀。 二、16族各族的獸骨架敘述 阿美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泰雅族 1本族未見正式的獸骨架,只在家裡的火爐上方,...
一、概要 根據文獻紀錄,只有阿美族、邵族、噶瑪蘭族有使用竹筏。通常以大竹建成,用於渡河、捕魚。 二、16族各族的器物 阿美族 1本族之竹筏是用二寸五分的粗竹4-5根綑綁而成。前往他社需要渡河時,若行李較多時,會先將行李背於肩上並扛著竹筏同行,渡河時,行李置於筏上,一邊游泳,一邊從竹筏後方推筏前進(B41)。 2族進行漁撈祭當天會進行念禱詞完畢後,眾人會一起下河或搭乘竹筏到水深處拋網(A47)。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頁47。 B《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頁41。 泰雅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排灣族 未蒐集...
一、概要 台灣的獨木舟主要為邵族使用,阿美族有零星紀錄,布農族則是在神話傳說中有紀錄。 邵族的獨木舟多以樟樹製成,造船時,由全族人一起協助,開工、完工時,都需要舉行祭祀。但因材料取得不易、工程繁瑣,獨木舟技術逐漸被漢人造船技術取代。 二、16族各族的習俗 阿美族 1東海岸阿美族的區域,偶爾能發現過去使用的獨木舟(A229)。 A《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下)》頁229。 泰雅族 未蒐集到相關資料。 排灣族 未蒐集到相關資料。 布農族 1本族建造獨木舟是來自傳說,曾看到老鼠坐在樟楠木片上,用尾巴當舵渡水而過所產生的靈...
舞蹈目的 舞蹈示社會投射出來的外顯文化,展現富含秩序、結構、象徵與美感的集體成就。台灣原住民各族文化差異很大,因此舞蹈方式與象徵意義明顯不同,舞蹈種類和文化情境進密相連,大抵可分為祭儀、生命禮儀與娛樂三種目的。祭儀包含圍繞祈求豐收的播種、鋤草、收割、入倉、豐年、靈祭等定時祭儀,與祈雨、祈晴、防蟲等不定時祭儀;此外尚有紀念生存歷史、強化認同記憶等的群體祭儀。生命禮儀則圍繞於個人出生、命名、成年、結婚、喪葬等相關通過儀禮。以上兩種目的的舞蹈多延襲傳統,不容輕易更動;而迎賓、送行、飲酒同樂時的娛樂性舞蹈較易隨時代而有流行的變化。 祭典歌舞規範示例 阿美族 台灣原住民人...
台灣原住民族舞蹈均以特定歌曲搭配,以聲音應和身體律動,呈現團體共舞的氣勢。大凡靠海的族群,身體的動感比較強,如阿美族、卑南族舞步較為輕快、變化較多,而靠山的族群舞蹈動作較趨沉穩,如鄒族、魯凱族、排灣族等,舞步變化較少,以表現歌曲為主。另外布農族傳統文化中並沒有舞蹈的概念,但在如小米豐收祭(Pasiputput)的唱和中,可看到其族人們圍成封閉圓圈、雙手打開放於旁者腰後、緩步逆時鐘移動;或在誇功宴(Malastapan)時,為報戰功者和著歌唱的身體律動。 比較各族舞蹈,無論舞句的長短或難易度,舞句均依歌曲長度重覆多次,即使原本對舞步不夠熟練,均可在重覆中自然而然的逐漸掌握到重點。如...
地方會議 定義 地方會議(landdag),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時,一年一度針對台灣南島語族部落傳達政策、張顯統治權力的機制。 設置背景與發展 地方會議緣起,係1635年底至1636年初東印度公司在內陸的軍事行動,確立了荷蘭人在台灣西南平原南島語族部落間的地位。趁著戰勝餘威。東印度公司的台灣長官普特曼(Hans Putmans)於1636年2月22日召集歸順公司的部落代表,於新港社舉行和約確認儀式。會議中,普特曼除了對與會部落代表訓誡和平條約內涵,授予每位代表絨袍、親王旗與代表公司權威的權杖外,並舉行目加溜灣、阿猴、放索等社將主權移轉給公司的儀式。 ...
原住民族傳統上沒有「音樂」的概念,自然也就沒有「樂器」的概念,也沒有統稱「樂器」的詞語。 事實上,原住民族的樂器種類十分多樣,但整體而言使用樂器的機會不像歌唱那樣頻繁,而且樂器也甚少做為歌唱的伴奏之用。同一種樂器在不同族群的功能大致上是相同的,但仍有使用情境、年齡、性別上的些微差異。蘭嶼的雅美族則被認為是沒有樂器的族群。 表達情感的樂器 口簧琴是最普遍的樂器,各地都有使用的記錄,同時也是文獻最常提及的原住民族樂器。口簧琴主要用於年輕男女表達情意的場合,多為男子彈奏口簧琴向女子求愛。這在東南亞一帶都是常見的現象。不過布農族人並不用口簧琴來談戀愛。泰雅族、賽德克族、太...
口簧琴是過去台灣原住民族最常使用的一種樂器。除了沒有樂器的蘭嶼雅美族外,各地原住民族都有使用口簧琴的記錄。原住民族的口簧琴皆為「繩口簧」,也就是將口簧琴置於嘴前,用手拉扯琴台上的一條細繩來發聲。口簧琴的音量並不大,多用於親暱關係的表達與娛樂場合,有時可以代替口語來傳達訊息。 口簧琴形制 台灣各族群的口簧琴,不論材質形式,都只有一個琴台。琴台以竹製最為普遍,另有銅、鋁、鐵或骨為材質。琴台做長形或半管狀的薄片。其大小各族、各類型不一,長者可達15公分,短的僅5、6公分。琴台當中開孔,使用藤、繩綁緊或是膠黏、打釘等方式固定一或多片的金屬簧。竹台樂器也可以直接在台上切割出簧片來。琴...
概述 「民歌採集運動」一詞,最早見於1968年(民國57年)史惟亮發表的〈臺灣山地民歌調查研究報告〉一文,指的是從1966年(民國55年)1月開始至1967年(民國56年)8月為止的一系列全台民歌的採錄活動。但今日論及此運動,則包含民歌採錄之前的準備與後續部分,時間也從1965年(民國54年)「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的成立開始,延續至約1971年(民國60年)各項活動的消聲匿跡為止。事件範圍包含對於全台民歌的採集、整理、研究、創作、宣導、教育、比賽等層面之系列活動。 運動領導者是兩位留歐回國的青年學者史惟亮與許常惠,二人後來都成為台灣音樂領域的重量級人物。此運動是台灣有史以來...
黑澤隆朝的《台湾高砂族の音楽》,1973年由東京都雄山閣出版,是台灣原住民族音樂調查記錄與研究分析專書。 作者及撰著緣由 本書作者黑澤隆朝是一位音樂教育家與音樂學者。早年投入音樂教科書的編著以及童謠創作。1939年曾赴越南、馬來半島、印尼等地進行音樂調查。1943年,黑澤隆朝參與「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來台,負責音樂舞蹈的調查記錄工作。該調查是二次大戰結束前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台灣音樂普查。調查團在三個月的調查過程中完成了原住民族與漢族音樂的調查,並且對原住民族音樂的豐富樣貌感到驚豔。調查報告書原應繳予委託調查的臺灣總督府,後因日本戰敗而作罷。1973年,在調查結束的30年後...
呂炳川的《台灣土著族音樂》,1982年(民國71年)由台北市百科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是原住民族音樂研究的重要著作。 作者生平 作者呂炳川,澎湖人。原在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及東京藝術大學主修小提琴,後進入東京大學的研究所轉修比較音樂學。1966年(民國55年)開始原住民音樂的實地調查,1973年(民國62年)以論文〈台湾高砂族の音楽:比較音楽学的考察〉獲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所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專門課程比較音樂專攻的文學博士學位,為台灣首位民族音樂學博士。雖然漢族音樂以及東南亞音樂也屬呂炳川的研究範圍,但台灣原住民音樂仍為呂炳川最為重要也是長年關注的研究核心。 寫作背景 ...
由日本官方所支持,於1943年(昭和18年)在台灣本島從事傳統音樂調查的日本研究與記錄團隊。該次調查為台灣有史以來首次的音樂普查,其成果為戰後台灣原住民音樂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成立背景與成員 1942年(昭和17年),日本「南方音樂文化研究所」成立,企圖藉由調查台灣、東南亞等日本本土南方諸殖民地的音樂,以瞭解東亞各民族的文化精神,並以此回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部所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思想理論。於是該研究所在臺灣總督府外事部的支持下,組成「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調查團的成員有三位:團長桝源次郎主司事務協調;音樂學者黑澤隆朝負責音樂舞蹈調查;日本勝利唱片錄音技師山形高...
原舞者的全名是「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原舞者」),創立於1991年(民國80年),經由田野採集的方式,向部落請益,以傳承、推廣原住民樂舞文化;並透過教學、研習、創作、展演、出版,促進原住民樂舞文化的發展,與世界接軌。 原舞者發展過程 原舞者成立以來,歷經了4次不同的發展階段: 1. 1991-1992年:高雄草創時期 1991年(民國80年)5月,一群原住民青年,聚集在高雄的草衙山胞會館,放棄了原有的工作,學習原住民傳統歌謠與舞蹈。在吳錦發、童景茂、王家祥等多位文化界人士所組成的「原舞者文化界後援會」支持下,原舞者得以於同年推出第一個...
「山地文化村」是「異族觀光」(ethnic tourism)的一種類型。謝世忠認為,「所謂『異族觀光』,是指到一個與己文化、種族、語言或風俗習慣相異的社區或展示定點參觀他們。有別於文化觀光,除了看地方,異族觀光更把看人當作最重要的目的」。台灣原住民族幾乎是台灣唯一發展異族觀光產業活動的族群,其源頭可以溯及日本時代的歌舞表演,戰後自1950年代起,有烏來清流園、泰雅文化村、花蓮阿美文化村、日月潭邵族文化村等最知名,風光時期約在1960-80年代左右。 山地文化村籌辦緣起 張人傑指出二次大戰後,台灣的觀光旅遊政策與事業,可以說都是為了外國觀光客來台旅遊而準備的,當時國...
在經歷了漫長的史前時期之後,台灣最早被歷史文獻記錄的在地人群,是居住在島內各地的原住民族,他們之中的許多族群已熟悉使用陶器,無論是在製作方式或燒造技術,皆具備了相關知識與能力,而這應該是繼承了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實踐經驗與區域文化的悠久傳統。 在台灣原住民族社會的物質文化脈絡中,陶器的運用相當廣泛,除了做為炊煮、餐飲、儲藏等功能之外,陶器亦與各原住民族的社會價值、宗教信仰與文化認知息息相關,而台灣各族原住民所製陶器的類型與功能,明顯呈現出各自的面貌與特色。台灣原住民族製陶的技術來源與文化脈絡,與史前金屬器時期文化的關係密切,像是台灣北部十三行文化與凱達格蘭族;花蓮的靜浦文化與阿美族;...
一群人的音樂活動與表現方式,與他們的文化密切相關。台灣原住民族的族群構成相當複雜,各族群的生活環境有別,文化習俗也不相同。即便所謂的同一族,其內部的組成群體彼此間也可能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要將「原住民族音樂」做為一個整體來討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音樂」是近代的外來觀念。不論哪一個族群,原有的語彙當中都沒有等同於「音樂」的字詞。將音樂看做一種藝術的表現,或是以表現聲音美感為主要目的的音樂作品,自然也是現代的產物,並不存在於過去的原住民族社會當中。對原住民族而言,所謂的音樂應該說是生活中的必需品。無論如何,在「傳統」的範疇裡,原住民族的音樂活動大體上具備以下幾項共同的特徵。 ...
台灣原住民族基督教音樂係指台灣原住民族在基督教傳入後所發展出的音樂形式,結合了傳統原住民音樂元素與基督教聖詩,逐漸發展為一種獨特的音樂體系。以下探討原住民教會音樂的運作概況,起初詩歌之來源到族群聖詩編輯,透過歷史的事實與宣教師的宣教過程,西洋聖詩發展到傳統與現代音樂及本色化聖詩編輯之特色。 原住民聖詩的發端 基督教在台灣的傳播,可分為日本時代及戰後等兩個時代。在日本時代,基督教長老教會和天主教會持續發展。英國與加拿大的長老教會宣教師透過教育、醫療及文字推廣等,使用共同的聖詩、刊物和教制,並擬定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為名稱。然而,1930年代後期,日本的皇民化運動開始壓迫基督...
原住民族天主教音樂的表現在主要以彌撒儀式為主,透過彌撒結構中運用的姿態、念誦與唱曲,形塑整套禮儀規範與文化,創造神聖的空間與時間。在天主教推動本地化革新運動後,彌撒儀式與原住民傳統的祭典、歌唱和文化相遇與交融,展現出彌撒與傳統祭典的併行、本地宗教領袖兼作曲家以及各族群彌撒曲集出現等三條進路,形成特殊的本地化音聲景觀。 彌撒與傳統祭典的併行 天主教進入部落造成了原住民宗教音樂文化的變遷,最主要的影響力來自於教會禮儀年統進入了部落,使得天主教儀式音樂也成為信徒生活的一部分。教會年曆圍繞著聖誕節和復活節為基準點,與傳統歲時節令成為教友併行的四季時間表,且形成新型態的宗教生活。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