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地方會議(landdag),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時,一年一度針對台灣南島語族部落傳達政策、張顯統治權力的機制。 設置背景與發展 地方會議緣起,係1635年底至1636年初東印度公司在內陸的軍事行動,確立了荷蘭人在台灣西南平原南島語族部落間的地位。趁著戰勝餘威。東印度公司的台灣長官普特曼(Hans Putmans)於1636年2月22日召集歸順公司的部落代表,於新港社舉行和約確認儀式。會議中,普特曼除了對與會部落代表訓誡和平條約內涵,授予每位代表絨袍、親王旗與代表公司權威的權杖外,並舉行目加溜灣、阿猴、放索等社將主權移轉給公司的儀式。 之後接...
原住民族傳統上沒有「音樂」的概念,自然也就沒有「樂器」的概念,也沒有統稱「樂器」的詞語。 事實上,原住民族的樂器種類十分多樣,但整體而言使用樂器的機會不像歌唱那樣頻繁,而且樂器也甚少做為歌唱的伴奏之用。同一種樂器在不同族群的功能大致上是相同的,但仍有使用情境、年齡、性別上的些微差異。蘭嶼的雅美族則被認為是沒有樂器的族群。 表達情感的樂器 口簧琴是最普遍的樂器,各地都有使用的記錄,同時也是文獻最常提及的原住民族樂器。口簧琴主要用於年輕男女表達情意的場合,多為男子彈奏口簧琴向女子求愛。這在東南亞一帶都是常見的現象。不過布農族人並不用口簧琴來談戀愛。泰雅族、賽德克族、太...
口簧琴是過去台灣原住民族最常使用的一種樂器。除了沒有樂器的蘭嶼雅美族外,各地原住民族都有使用口簧琴的記錄。原住民族的口簧琴皆為「繩口簧」,也就是將口簧琴置於嘴前,用手拉扯琴台上的一條細繩來發聲。口簧琴的音量並不大,多用於親暱關係的表達與娛樂場合,有時可以代替口語來傳達訊息。 口簧琴形制 台灣各族群的口簧琴,不論材質形式,都只有一個琴台。琴台以竹製最為普遍,另有銅、鋁、鐵或骨為材質。琴台做長形或半管狀的薄片。其大小各族、各類型不一,長者可達15公分,短的僅5、6公分。琴台當中開孔,使用藤、繩綁緊或是膠黏、打釘等方式固定一或多片的金屬簧。竹台樂器也可以直接在台上切割出簧片來。琴...
概述 「民歌採集運動」一詞,最早見於1968年(民國57年)史惟亮發表的〈臺灣山地民歌調查研究報告〉一文,指的是從1966年(民國55年)1月開始至1967年(民國56年)8月為止的一系列全台民歌的採錄活動。但今日論及此運動,則包含民歌採錄之前的準備與後續部分,時間也從1965年(民國54年)「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的成立開始,延續至約1971年(民國60年)各項活動的消聲匿跡為止。事件範圍包含對於全台民歌的採集、整理、研究、創作、宣導、教育、比賽等層面之系列活動。 運動領導者是兩位留歐回國的青年學者史惟亮與許常惠,二人後來都成為台灣音樂領域的重量級人物。此運動是台灣有史以來...
黑澤隆朝的《台湾高砂族の音楽》,1973年由東京都雄山閣出版,是台灣原住民族音樂調查記錄與研究分析專書。 作者及撰著緣由 本書作者黑澤隆朝是一位音樂教育家與音樂學者。早年投入音樂教科書的編著以及童謠創作。1939年曾赴越南、馬來半島、印尼等地進行音樂調查。1943年,黑澤隆朝參與「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來台,負責音樂舞蹈的調查記錄工作。該調查是二次大戰結束前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台灣音樂普查。調查團在三個月的調查過程中完成了原住民族與漢族音樂的調查,並且對原住民族音樂的豐富樣貌感到驚豔。調查報告書原應繳予委託調查的臺灣總督府,後因日本戰敗而作罷。1973年,在調查結束的30年後...
呂炳川的《台灣土著族音樂》,1982年(民國71年)由台北市百科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是原住民族音樂研究的重要著作。 作者生平 作者呂炳川,澎湖人。原在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及東京藝術大學主修小提琴,後進入東京大學的研究所轉修比較音樂學。1966年(民國55年)開始原住民音樂的實地調查,1973年(民國62年)以論文〈台湾高砂族の音楽:比較音楽学的考察〉獲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所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專門課程比較音樂專攻的文學博士學位,為台灣首位民族音樂學博士。雖然漢族音樂以及東南亞音樂也屬呂炳川的研究範圍,但台灣原住民音樂仍為呂炳川最為重要也是長年關注的研究核心。 寫作背景 ...
由日本官方所支持,於1943年(昭和18年)在台灣本島從事傳統音樂調查的日本研究與記錄團隊。該次調查為台灣有史以來首次的音樂普查,其成果為戰後台灣原住民音樂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成立背景與成員 1942年(昭和17年),日本「南方音樂文化研究所」成立,企圖藉由調查台灣、東南亞等日本本土南方諸殖民地的音樂,以瞭解東亞各民族的文化精神,並以此回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部所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思想理論。於是該研究所在臺灣總督府外事部的支持下,組成「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調查團的成員有三位:團長桝源次郎主司事務協調;音樂學者黑澤隆朝負責音樂舞蹈調查;日本勝利唱片錄音技師山形高...
原舞者的全名是「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原舞者」),創立於1991年(民國80年),經由田野採集的方式,向部落請益,以傳承、推廣原住民樂舞文化;並透過教學、研習、創作、展演、出版,促進原住民樂舞文化的發展,與世界接軌。 原舞者發展過程 原舞者成立以來,歷經了4次不同的發展階段: 1. 1991-1992年:高雄草創時期 1991年(民國80年)5月,一群原住民青年,聚集在高雄的草衙山胞會館,放棄了原有的工作,學習原住民傳統歌謠與舞蹈。在吳錦發、童景茂、王家祥等多位文化界人士所組成的「原舞者文化界後援會」支持下,原舞者得以於同年推出第一個...
「山地文化村」是「異族觀光」(ethnic tourism)的一種類型。謝世忠認為,「所謂『異族觀光』,是指到一個與己文化、種族、語言或風俗習慣相異的社區或展示定點參觀他們。有別於文化觀光,除了看地方,異族觀光更把看人當作最重要的目的」。台灣原住民族幾乎是台灣唯一發展異族觀光產業活動的族群,其源頭可以溯及日本時代的歌舞表演,戰後自1950年代起,有烏來清流園、泰雅文化村、花蓮阿美文化村、日月潭邵族文化村等最知名,風光時期約在1960-80年代左右。 山地文化村籌辦緣起 張人傑指出二次大戰後,台灣的觀光旅遊政策與事業,可以說都是為了外國觀光客來台旅遊而準備的,當時國...
在經歷了漫長的史前時期之後,台灣最早被歷史文獻記錄的在地人群,是居住在島內各地的原住民族,他們之中的許多族群已熟悉使用陶器,無論是在製作方式或燒造技術,皆具備了相關知識與能力,而這應該是繼承了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實踐經驗與區域文化的悠久傳統。 在台灣原住民族社會的物質文化脈絡中,陶器的運用相當廣泛,除了做為炊煮、餐飲、儲藏等功能之外,陶器亦與各原住民族的社會價值、宗教信仰與文化認知息息相關,而台灣各族原住民所製陶器的類型與功能,明顯呈現出各自的面貌與特色。台灣原住民族製陶的技術來源與文化脈絡,與史前金屬器時期文化的關係密切,像是台灣北部十三行文化與凱達格蘭族;花蓮的靜浦文化與阿美族;...
一群人的音樂活動與表現方式,與他們的文化密切相關。台灣原住民族的族群構成相當複雜,各族群的生活環境有別,文化習俗也不相同。即便所謂的同一族,其內部的組成群體彼此間也可能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要將「原住民族音樂」做為一個整體來討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音樂」是近代的外來觀念。不論哪一個族群,原有的語彙當中都沒有等同於「音樂」的字詞。將音樂看做一種藝術的表現,或是以表現聲音美感為主要目的的音樂作品,自然也是現代的產物,並不存在於過去的原住民族社會當中。對原住民族而言,所謂的音樂應該說是生活中的必需品。無論如何,在「傳統」的範疇裡,原住民族的音樂活動大體上具備以下幾項共同的特徵。 ...
台灣原住民族基督教音樂係指台灣原住民族在基督教傳入後所發展出的音樂形式,結合了傳統原住民音樂元素與基督教聖詩,逐漸發展為一種獨特的音樂體系。以下探討原住民教會音樂的運作概況,起初詩歌之來源到族群聖詩編輯,透過歷史的事實與宣教師的宣教過程,西洋聖詩發展到傳統與現代音樂及本色化聖詩編輯之特色。 原住民聖詩的發端 基督教在台灣的傳播,可分為日本時代及戰後等兩個時代。在日本時代,基督教長老教會和天主教會持續發展。英國與加拿大的長老教會宣教師透過教育、醫療及文字推廣等,使用共同的聖詩、刊物和教制,並擬定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為名稱。然而,1930年代後期,日本的皇民化運動開始壓迫基督...
原住民族天主教音樂的表現在主要以彌撒儀式為主,透過彌撒結構中運用的姿態、念誦與唱曲,形塑整套禮儀規範與文化,創造神聖的空間與時間。在天主教推動本地化革新運動後,彌撒儀式與原住民傳統的祭典、歌唱和文化相遇與交融,展現出彌撒與傳統祭典的併行、本地宗教領袖兼作曲家以及各族群彌撒曲集出現等三條進路,形成特殊的本地化音聲景觀。 彌撒與傳統祭典的併行 天主教進入部落造成了原住民宗教音樂文化的變遷,最主要的影響力來自於教會禮儀年統進入了部落,使得天主教儀式音樂也成為信徒生活的一部分。教會年曆圍繞著聖誕節和復活節為基準點,與傳統歲時節令成為教友併行的四季時間表,且形成新型態的宗教生活。這種...
原住民族音樂從民族音樂走向文化工業下的流行音樂,巨變的轉捩點始於日本時代。在「理蕃」政策(包括討伐威鎮、教化撫育、開發利用)、全球化科技文明(包括觀光、唱片、廣播)以及平地文化交流(包括日本人、漢人、原住民三者的互動)三大力量影響下,台灣原住民族吸收了日本跟西方的音樂元素,改變或捨棄了原來的傳統音樂。 原住民女性歌手進入歌壇 回顧歷史,佐塚佐和子是日本時代上報率最高的原住民歌手,她的父親是霧社事件中擔任霧社警部的佐塚愛佑。1939年(昭和14年)她得到日本「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青睞,成為該公司專屬歌手,並在5月31日錄製了個人第一張的唱片《蕃社の娘》。戰後1950年代起,白...
林班歌是泛指1960-80年代左右,在林班地工作的原住民所傳唱的歌謠。所謂林班工作是指林務局所發包,主要內容有砍草整地、搬樹植栽、修枝疏代等等。當年林務局雇用各林班地周邊部落的青年男女們,上山去整理林地,經常一上山工作就是1-2個月或更久,收工後晚上烤火無聊時,工人們除了聊天、打牌,有時也會哼哼唱唱即興編出一些歌曲來娛樂彼此,1960年代中期以後更逐漸加入吉他的伴奏。當時來自不同部落及族群的原住民族族人,下山後也會將林班勞動中,覺得好聽的歌曲帶回彼此的部落傳唱及改編運用,種種無心插柳的再製跟挪用,演變成戰後跨族群與多部落之間的現代創作音樂交流,形成族際間相互採借、轉化的獨特林班歌文化。 ...
【科名】莧科(Amaranthaceae) 【學名】Alternanthera bettzickiana (Regel) G. Nicholson 【別名】 紅莧草、法國莧、紅地毯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低矮,高約10-15公分。單葉對生,長披針形,葉面捲曲,主脈及側脈明顯,葉正面淡綠色,葉背紅色,紙質,卵形。穗狀花序腋生,花白色,小型,苞片線形至披針形,通常先端具刺,花被片披針形,雄蕊5枚,雌蕊1枚,柱頭頭狀。胞果橢圓形。 【分布】 歸化種。台灣分布於本島路邊及荒廢地。 【性質特性】 可涼血解毒、清肝明目、清熱解...
【科名】禾本科(Gramineae / Poaceae) 【學名】Bambusa oldhamii Munro 【別名】 坭竹、甜竹、烏藥竹、吊絲球竹、長枝竹、郊腳綠 【形態特徵】 多年生大型草本,合軸叢生,節上具多數分枝。籜革質,表面光滑,籜耳小,明顯,圓形,籜舌窄,籜葉正或窄三角形,表面光滑。葉片6-15枚簇生,葉耳明顯,具叢生褐色長毛,葉舌截形或圓形,芒齒緣。小穗簇生於無葉枝條,3-14枚,每穗具穎2枚,外稃卵形,表面光滑。 【分布】 栽培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低海拔地區。 【原住民族語名】 排灣族 ai...
【科名】茜草科(Rubiaceae) 【學名】Gardenia jasminoides J. Ellis 【別名】 木丹、黃枝、梔子花、山梔、山黃枝、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至小喬木,株高約3-4公尺。樹皮灰白色,幼枝被毛。單葉對生,長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6-13公分,寬4-6公分,先端漸尖,全緣,光滑具光澤,革質。花頂生或腋生,花瓣5-7枚,長橢圓形,基部窄,線形雄蕊6-7 枚,子房下位,花期3-8月。橢圓形漿果,具5稜,筒狀花萼宿存,成熟轉橘紅。 【分布】 原生種。台灣分布於本島中低海拔闊葉林。 【性質特性】 含梔子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