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5,786
  • 線上人數: 23
  • 泛族群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21PAN 泛族群』, 共3167筆


回娘家
21PAN 泛族群 L 生活禮俗

回娘家 一、概要 多數族群具有回娘家的習俗,主要發生於婚後初期或特定人生階段。新婚夫婦通常會在婚後數日或數週返回娘家,逗留時間從一夜至一個月不等;部分族群有特定儀式或禁忌限制回娘家的時間與方式。離婚婦女多數可返回娘家居住,但有些族群規定需賠償或限制居住方式;喪偶婦女是否能返回娘家則依族群規定不同,有的須返回,有的則留在夫家。 亦有少數族群(如阿美族、太魯閣族、卑南族)無回娘家習俗,或離婚、喪偶後不得返回娘家。 二、16族各族的回娘家習俗 阿美族 本族採行入贅婚,無回娘家習俗。 泰雅族 1本族婦女回娘家只有兩種情況,分別是新婚後和離婚後。 2...

出草
21PAN 泛族群 L 生活禮俗

一、概要 僅雅美族、撒奇萊雅族未蒐集到出草習俗,其他14族皆有出草。出草主要以團體形式進行,少部分可有私人出草,但普遍需通知或得到頭目、長老允許。有族群則無純粹以獵首為目的的出草行為。 出草的原因多為復仇報仇、裁決爭議是非、彰顯男性勇武與獲得社會地位,亦包含消災解厄、祈求豐收、防止疾病流行、展示部落勢力、弔慰祖靈及解決感情糾紛等。部分族群以出草決定爭端是非,視為神靈審判。 多為團體出草,規模從少數人(4-5人)到數十人不等。部分族群有領隊或團長帶領,頭目或具戰功者常擔任統帥,領隊由吉夢者、強者或有實力者擔任。私人出草或委託代行亦存在。 出草對象主要為仇敵部落、行人、鄰近...

鞦韆
21PAN 泛族群 L 生活禮俗

鞦韆 一、概要 目前蒐集到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邵族等以上6族有盪鞦韆的習俗。鞦韆通常在特定祭儀或節慶期間架設並使用,盪鞦韆的人多為男女老少或特定年齡層,常見於婚禮、割稻祭、播種祭等場合。鞦韆多數會在祭儀結束後拆除,有時隔年輪流使用。盪鞦韆的目的主要是祈求豐收、健康、生育順利。 二、16族各族的習俗 阿美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泰雅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排灣族 1本族稱鞦韆Ijakay(A185)。 2本族於每年割稻祭儀以及在訂婚與成婚時設置鞦韆(A66-A67、A185、A189、A206-207、B142)。 ...

駐在所
21PAN 泛族群 K 生活空間

概述   日本時代台灣「蕃地」為不適用殖民地一般法律之特別行政區,為統治原住民族,拓殖山地與掠取物產,台灣總督府將「蕃人」、「蕃地」事務交由警察掌理,廣義的「駐在所」泛指蕃地基層警察機關,包含1907-1915年(明治40年-大正4年)間的「蕃務官吏駐在所」及1913-1945年(大正2年-昭和20年)間的「警察官吏駐在所」。 「理蕃政策」與設置背景   1899年(明治32年)10月起官方開始在蕃地少數重點部落內設置辨務署下「第三課員派出所」,是在蕃地設置政府機關的開端。1901年(明治34年)7月台東廳開設牡丹社等4處「蕃地警察官吏派出所」,則是蕃地警察機關的濫觴,初期開...

阿里山社
21PAN 泛族群 K 生活空間

  阿里山社最早出現於荷蘭時期的文獻中,以Arrissangh、Talackbayen、Talackbagen和Talack Bajen等名稱進入歷史時期。阿里山社在荷蘭時代的贌社稅額約在200里爾(real)左右,惟1650年的稅額一度高達750里爾。至於歷年的戶口數及人口數如下:1647年有108戶316人、1648年有88戶280人、1650年有72戶249人、1654年有66戶175人,1655年有40戶142人,可以發現明顯逐年遞減的現象,到了1656年則已無統計資料。不過,據《熱蘭遮城日誌》載,阿里山社曾於1655年表示願接受荷蘭人要求,遷居至Dovoha(打猫),並將原...

《山海文化雙月刊》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山海文化雙月刊》(Taiwan Indigenous Voice Bimonthly)為台灣第一份報導台灣與世界原住民族的文學、藝術、文化雜誌,由附屬於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的山海文化雜誌社發行,1993年(民國82年)11月創刊號出刊,截至2000年(民國89年)共發行26期23本,首任發行人由當時協會理事長華加志Tjaravak Arangiyan(排灣族)擔任,總編輯為孫大川(卑南族)。 返本開新的文化舞台   《山海文化雙月刊》首屆編輯委員由孔文吉(賽德克族)、丹耐夫.正若(排灣族)、林志興(卑南族、阿美族)、拓拔斯....

《山外山》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山外山》 原運時期的訴求傳播   《山外山》為「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機關發行之刊物,是原運時期凝聚泛原住民族認同的發聲媒介。1984年(民國73年)「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成立,為了表達與傳播原住民族的訴求與抗爭,首任原權會會長胡德夫出版第1-3期的《原住民》會訊,第二屆執行委員林美瑢發行第4-7期會訊,台邦.撒沙勒接手第8期會訊後,刊物遭到新聞局查禁。為了保障族人合法的發聲管道,原權會正式向主管機關申請刊物出版許可,得以在1985年(民國74年)7月15日發行《山外山》創刊號。不過,《山外山》僅發行1期便停刊,後續更名為《台灣原住民》發行了12期,於1992...

《原報》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原報》 發行概況   《原報》由魯凱族人台邦.撒沙勒等人發起創辦,從1989年(民國78年)11月創刊,出版了27期,於1995年(民國84年)停刊。《原報》最初為報紙型態,第13、14期為合刊本,改版為雜誌形式至27期。 從街頭走回部落   在《原報》創刊之前,南台灣都會區的原住民知青針對族群未來的危機感,籌組讀書會,定期針對原住民族的專書或議題進行討論,進而發展了《原報》的雛型。發行人台邦.撒沙勒有感於1980-1990年間原運抗爭的困境,進而提出「部落主義」。不同於原運刊物《高山青》、原權會機關刊物《山外山》的基調,台邦.撒沙勒提倡原民知識菁英應回到部落耕耘,建...

《獵人文化》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獵人文化》 發行概況   《獵人文化》由泰雅族瓦歷斯.諾幹、排灣族利格拉樂.阿𡠄於1990年(民國79年)8月創刊,出版了18期,於1992年(民國81年)6月停刊。《獵人文化》以泛原住民族的視角,著重原住民文化運動的實踐。第11、12期為合刊本,合刊本之前為月刊,從合刊本開始改為雙月刊。每月27日出刊,以紀念1930年10月27日爆發的「霧社事件」。《獵人文化》停刊之後,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阿𡠄改組「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以培育原住民文化工作者,支持部落的田野調查,展開部落文史撰述之目標。 原住民文化運動的實踐   《獵人文化》創刊號強調出刊之目的:「《獵人...

《南島時報》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南島時報》 發行概況   《南島時報》於1995年(民國84年)7月創刊,由有著排灣與阿美族血脈的林明德擔任社長,是一份由台灣原住民自立興辦的綜合性報紙。《南島時報》自1995年(民國84年)發行至1999年(民國88年)8月停刊,而後於2003年(民國92年)3月復刊發行至同年12月停刊,共發行了147期。該報於1999年(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後發行子報《原聲報》,報導地震災區的原住民訊息。 建構南島認同、捍衛原住民族視角   《南島時報》報社總社位於高雄縣,後續成立了東部、中部與北部分社,試圖傳達由原鄉出發的聲音。社長林明德指出辦報有五個目標:尋找台灣真實面貌、...

《原青之聲》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原青之聲》 發行概況   《原青之聲》為長庚護理專科學校(現為長庚科技大學)針對原住民族學生發行的刊物,編輯單位為長庚護專原住民青年服務社,該校董事長王永慶為主要推手。《原青之聲》從1999年(民國88年)創刊至2008年(民國97年)共出刊18期,內容多為原住民學生的投稿作品,是當時少數在學校支持之下發行的原住民期刊。 對原住民學生的期許與照顧   《原青之聲》第二期刊登董事長、校長與主編的話,從中透露學校高層對這份刊物的期盼。第二期「董事長的話」摘錄1998年(民國87年)董事長王永慶與原住民學生的座談會紀錄:「做護士,回家鄉服務,這是我對同學最大的鼓勵。&hel...

草風館《台湾原住民文學選》系列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草風館《台湾原住民文學選》系列 出版概況   日本草風館《台湾原住民文學選》是台灣原住民文學外譯中最具規模的選集,也是台灣原住民族文學被日本讀者閱讀的重要出版品。《山海文化》雙月刊主編、同時也是台灣原住民族文學推手孫大川,與日本重要學者下村作次郎、土田滋合作,2002年(民國91年)由草風館出版第一本《台湾原住民文學選》,至2009年(民國98年)共完成9卷。 集結神話傳說與原運第一代作家作品   《台湾原住民文學選》包括第1卷《名前を返せ:モーナノン/トパス.タナピマ集》(恢復我們的姓名:莫那能/拓拔斯.塔瑪匹瑪集)、第2卷《故郷に生きる:リカラッ.アウー/シャマン....

The Anthology of 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台灣原住民族文學選集)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The Anthology of 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 出版概況   The Anthology of 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台灣原住民族文學選集》)由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15年(民國104年)出版,學者陳芳明擔任主編、學者孫大川擔任監製,周惠民、孫大川、陳芳明、楊澤擔任執行編輯。該選集分為小說、詩與散文、大事記四冊。書名分別為The Anthology of Taiwan&nbs...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 出版概況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上下二冊,是首部以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為題的專書,近70萬言、1200頁,2009年(民國98年)由里仁出版社發行出版。 台灣第一本原住民族文學史   作者浦忠成(巴蘇亞.博伊哲努)指出:「本書將口傳故事的重要母題或情節內涵,以及文學作者已出版書籍或其作品獨特者,自古而今,逐次排列,不是細緻的剖析,而是對於原住民族整體文學發展過程嘗試進行綱目的提出。」浦忠成這段自序揭示《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二個特點:一、並重口傳文學與作家文學的討論;二、呈現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發展的綱要提點。史觀方面,浦忠成指出原住民族口傳...

山海文化雜誌社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山海文化雜誌社是隸屬於「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的出版機構,出版《山海文化雙月刊》(Taiwan Indigenous Voice Bimonthly)。協會成立於1993年(民國82年)6月26日,台北市。創會理事長為時任立法委員的排灣族華加志(達拉瓦克),卑南族孫大川擔任秘書長暨山海文化雜誌社創辦人。有鑑於愈來愈多的原住民知識青年,有意拿起筆來介入台灣的文化、歷史書寫世界,協會因而決議創辦《山海文化雙月刊》,做為原住民書寫、創作的園地。華加志為發行人、孫大川為總編輯。該雜誌雖規劃為雙月刊,但後來幾年,由於經費的關係,斷續出刊,至2000年(民國8...

晨星出版社與台灣原住民文學系列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晨星出版社成立背景   晨星出版社為創辦人陳銘民,1980年(民國69年)於台中成立的出版社,從「一人出版社」逐步擴編成為台灣中部最具代表性的出版社。七○年代末,台灣社會因經濟發展、政治力逐漸鬆綁,讓出版業進入起飛期,1987年(民國76年)解嚴後,出版業更邁向多元自由發展。晨星出版社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誕生,一開始以綜合性、通俗類的書籍打下基礎,自八○年代中後期開始,以本土作家的出版為經營重點,「關懷台灣、貼近自然」,並推廣台灣文學,成為晨星出版社的品牌特色與核心價值。目前的「晨星出版集團」旗下共有晨星出版、太雅生活館、好讀出版、大田出版、愛米粒出版等出版社。 代表書系:「自然公園...

山海文學獎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創設緣起   在1993年(民國82年)由孫大川等人共同創立的「山海文化雜誌社」以厚植、建構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力量為宗旨,不僅出版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山海文化雙月刊》,更致力於培養原住民族書寫的園地。1995年(民國84年)3月,正式舉辦全台灣第一個原住民族文學獎,名為「山海文學獎」。徵稿主旨為「激發創作潛力,支持台灣原住民文學之發展,厚植民族文化生機」,顯現當時提倡進取主流社會語言工具,以漢語書寫傳承文化,以筆為我族發聲的重大任務。徵獎對象特別強調以「原住民」為對象,「包括具有二分之一原住民血統」者,徵獎自該年的3月起至5月底截止,得獎名單於該年的7月15日公告。但僅此一屆,之後,因為...

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創設緣起   「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一共舉辦兩屆,創設宗旨為「鼓勵原住民透過書寫,訴說個人與族群生命經驗及智慧,展現生動活潑的族群想像力」,並挖掘更多原住民文學的寫手,呈現不同時代風格的原住民文學;徵選對象為原住民族,並強調包括二分之一原住民血緣的身分。第一屆以「文學的另一種傳統」為主題,於2000年(民國89年)舉辦,3月至6月收件,7月底完成評審,9月舉辦頒獎典禮。第二屆主題則為「來自靈魂的觸動」,在2001年(民國90年)的2月到8月之間舉辦。 獎項內容與獲獎作品   此獎項由中華汽車原住民文教基金會、山海文化雜誌社、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共同主辦,第一屆獎金總額為47萬元...

2002台灣原住民報導文學獎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獎項設立背景、目標及結果   此屆「台灣原住民報導文學獎」於2002年(民國91年)9月開始徵件,10月底截止,12月底公布得獎名單。由於經費限制,主辦單位山海文化雜誌社及聯合副刊僅選擇單一文類作為徵選與獎勵的項目,優先辦理「報導文學」此文類的獎項。山海文化雜誌社的孫大川指出,優先選擇「報導文學」,主要是這種書寫的形式能同時滿足田野調查和文學創作的需求,也是能讓社會觀察、歷史紀錄與文學結合的一種方式,開拓更多討論的議題,也回應原住民文學在該時空的重要使命。以單項報導文學作為徵文主題的原住民文學獎,僅此一屆。後續以個別文類為文學獎項目的亦有「2003台灣原住民族短篇小說獎」、「2004台灣...

2003台灣原住民族短篇小說獎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主辦單位與設立經過   本獎項由山海文化雜誌社主辦,由教育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贊助。為鼓勵原住民族作家持續創作,但又受限於經費,山海文化雜誌社決意在2002年(民國91年)開始以個別文類的方式舉辦年度文學獎。2003年(民國92年)獎勵短篇小說的類別,宗旨為:「持續鼓勵原住民族透過文字創作表達個人和族群的處境以及思索,希望讓書寫成為紀錄、證明『存在』的一種方式和力量」。徵稿時間自該年的6月起至9月底截止,得獎名單於11月公布,12月舉辦頒獎典禮,開放具有二分之一血緣的原住民族投稿。此個別文類的「台灣原住民族短篇小...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
  • 6
  • 7
  • 8
  • 9
  • 10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