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5,786
  • 線上人數: 22
  • 泛族群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21PAN 泛族群』, 共3167筆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
21PAN 泛族群 Lt 文學

創設背景與系列活動   自2009年(民國98年)起,獲原住民族委員會大力支持的原住民族文學的系列獎項開始穩健成長的步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自2009年(民國98年)第一屆開辦至2023年(民國112年),已持續舉辦了十四屆,除了設置高額獎金鼓勵原住民族創作者,更希望能建構出一個專屬於原住民族文學的發表空間,讓愛好文學的寫作者能夠以文會友,互相切磋砥礪。孫大川表示,原住民族「透過書寫或任何創作形式所累積的內在心靈資產,是任誰也剝奪不走的主體性建構。近十幾年來,原住民創作者透過書寫所展現出的爆發力與實力,可以看出原住民同胞心靈深處渴望宣洩表達的強烈意願」,而文學獎的目的便是鼓勵這股充沛...

射日
21PAN 泛族群 Y 神話傳說

一、此類神話傳說的概要情節 天上有數個太陽(兩個、三個、多個);影響生活(曬死幼兒……);有人去射日(父親、父親與子、勇士…);種植水果(柚子、橘子……)、攜帶食物(小米);被射中的太陽變成月亮,天上才有了太陽與月亮。英雄(尚未老死的)返家時已是老人。 二、16族各族的神話傳說概要 阿美族 未收集到相關神話。 泰雅族 泰雅族的射日神話中,1有一個太陽(B280-281、B286、B288、B290-291、B299-300、B312、C159、C169、D468-471、D471-472、...

洪水
21PAN 泛族群 Y 神話傳說

一、此類神話傳說的概要情節 洪水的起因在各族的傳說中呈現高度多元。有不少族群認為洪水是因人類觸犯禁忌或亂倫行為所引發,這類說法出現在泰雅族、雅美族等神話中。有些族群則認為洪水是神靈為了懲罰人類的惡行或是因神明之間的爭端、婚事糾紛,例如阿美族中就出現海神因婚事失敗或誤會而發動海嘯的情節。 自然災變亦是常見起因,包含地震、山崩、海水倒灌、大雨、火山爆發、海嘯等。有數個族群(如布農族、鄒族)指出是動物行為導致水道受阻(如大蟒蛇、鰻魚或怪魚堵住水口),造成洪水暴發。也有少數神話中,洪水是由特定族群的作惡引發,例如雅美族的Dobosbosan部落或Jikavatoan部落因惡行而招致神明滅族...

黃金歲月
21PAN 泛族群 Y 神話傳說

一、此類神話傳說的概要情節 在多數原住民族的神話中,黃金歲月是一段人類不需勞動、萬物主動供給的理想年代,生活極為豐饒而無憂。 多數族群都提到,當時的小米具有神奇的特性,只需一粒、半粒、甚至三分之一粒小米就足以煮出一大鍋飯,能養活一家甚至一整個社群。有的說法中,小米還能自己走入穀倉、與人對話,甚至一株即可吃一年。除此之外,還有食物與肉類取得毫不費力、自然萬物與工具皆能自動服務、人類與萬物融洽共存等特色。有些神話提到當時人類還有神力,或剛從樹或石頭中誕生,處於神人共居的早期階段。 黃金歲月的終結,普遍來自於人類的不敬、貪婪、懶惰、惡作劇。濫用、浪費小米是最常見的轉捩點。許多故事描...

熊與豹
21PAN 泛族群 Y 神話傳說

一、此類神話傳說的概要情節 在大多數的故事中,熊與豹曾是兄弟、好友或具有親密關係的同伴。 熊與豹之間的矛盾,普遍起源於互相裝飾、畫圖或刺青時產生的不公平與惡意行為。 熊對豹的背叛與羞辱行為極為憤怒,後續發展在不同族群中有數種變化: 有些版本中熊選擇原諒,兩人言歸於好,豹承諾會將日後狩獵所得分給熊。但也有許多版本指出熊與豹從此決裂、反目成仇,熊一見到豹就攻擊,或是兩人分道揚鑣。 二、16族各族的神話傳說概要 阿美族 未收集到相關神話。 泰雅族 1據說過去猿猴、熊、豹、人類都是同一個祖先(B262i),而熊與豹全身白毛(A28)。2某日熊與豹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位置簡介   位於台東縣台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1號。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自古屬於鄰近卑南族與阿美族部落範圍交界所在,日本時期之後陸續成為台東飛行場基地以及漢民開墾私地,及至規劃博物館時才向當地居民徵收;本館相鄰於台鐵康樂車站,另相近於台東機場、台鐵台東站。 沿革   1970(民國59年)台鐵進行南迴鐵路台東新站及調車場興建工程時,挖掘到史前遺址與土大量文物,石板棺及陪葬品掀露於地表,民眾爭相盜掘,政府要求立即停工,並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主持帶領學生,組成卑南文化考古隊進行挖掘及研究工作。   1980-1988年(民國69-77...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位置簡介   位於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台史博)位在台南市安南區市郊地帶,400年前此處仍為台江內海範圍,因鄰近曾文溪改道與氾濫等因素日漸淤積,逐漸演變成為今日面貌。該館一樓大廳常設展出「手撐仔」(tshiú-the-á)小船,敘明此地歷史地理脈絡。鄰近有台鐵永康站、南部科學園區、台南亞太國際棒球訓練中心、和順轉運站。 沿革   1992年(民國81年),總統李登輝推動本土化政策,並於視察「台灣省立博物館」時,指示台灣省教育廳籌建「省立歷史博物館」。1993年(民國82年)確定本館名稱為「台灣省立歷...

長老教會(在原住民部落)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長老教會在台灣的發展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開創始於19世紀。英國長老教會和加拿大長老教會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透過醫療、教育、社會服務、傳播媒介等,在台灣開啟帶著「現代化」特質的宣教運動。   南台灣的宣教工作始於1865年(同治4年)。開路先鋒是出身於愛丁堡大學醫學院、醫術精湛的馬雅各醫生(James Laidlaw Maxwell),接續者有首位牧師李庥(Hugh Ritchie);帶動荷蘭學研究、編撰台語字典、關懷盲啞人教育的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牧師;以及在白話字、聖經翻譯、神學教育、科學教育、大眾傳播等貢獻良多的...

天主教(在原住民部落)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天主教概述   《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中有「我信唯一至聖至公(普世)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至公」或「普世」即是希臘文的katholikos及拉丁文的catholic。這個「公教會」,指歷史上與聖經新約「天主/上帝的教會」(格前一2)相連,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教會;至於自稱為基督教的教會,歷史上是從這個古老的公教會分離出來。除了天主教會外,基督宗教的另兩大傳統,東正教會及改革教會(稱爲「改革教會」或「新教」含所有不同的基督教會,如聖公會、路德會、長老教會及浸信會等),前者是1054年與天主教分立,後者是16世紀中因宗教改革之故與天主教脫離。明朝時,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與夥伴到中國把這...

真耶穌教會(在原住民部落)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真耶穌教會概述   Murray A. Rubinstein在她30年前出版的有關現代台灣新教派別的重要著作The Protestant Community of Modern Taiwan: Mission, Seminary, and Church中,將真耶穌教會(True Jesus Church, TJC)描述成「一個完全獨立、本地化並融合文化的中國基督教」典範、也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基督教」的實例。與在台灣的天主教、長老教會、美南浸信會等主流...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原住民部落)
21PAN 泛族群 G 機構社團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概述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Seventh-day Adventists)是基督新教教派之一。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起源於19世紀威廉米勒(William MilIer)在美國宣教傳講基督將於1844年復臨,有千萬人接受這種信念。在預言失敗後,信徒重新研究聖經,並在全球各地的基督復臨運動、第七日浸禮派人士的影響下,誕生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復臨教會以週六為安息日,相信耶穌基督將重臨世界、解救子民。復臨教會以教育、醫療為主要事工,信徒通過宣講、興辦學校、建立療養醫院、設立出版社等方式傳教。 在台灣的發展過程   1902年(光緒28年)復...

山胞教育研究叢書
21PAN 泛族群 Ed 教育

  本叢書由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於1992年(民國81年)出版,內容匯集了教育部於1989年(民國78年)進行「山胞教育專題研究」的成果,然此系列研究的展開,乃因時值原住民社會運動興起,對於原住民族教育問題的提出,亦促使政府開始對此議題進行省思與檢討。於叢書全9冊中,第1冊為《山胞教育專題研究總結報告》,第2-8冊之研究專題及主持人分別為:第2冊《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李亦園、歐用生主持),第3冊《台灣地區山胞教育資料蒐集、整理與問題分析研究》(楊孝濚主持),第4、5冊《台灣地區外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研究(一)(二)》(尹建中、陳小紅主持),第6冊《縮短山地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

原住民族教育法
21PAN 泛族群 Ed 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法》係首部原住民族專法,於1998年(民國87年)6月17日經總統公布,於該法第1條即明訂為「保障原住民族教育之權利,培育原住民族所需人才,以利原住民族發展」而制定本法。   本法於研訂過程中,乃源自於1995年(民國84年)教育部委託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組成研擬小組,研訂《原住民教育法》草案,研擬工作成員有召集人陳伯璋、蔡中涵、吳天泰、浦忠成、譚光鼎、游家政、楊志航、林江義與高德義等。於1996年(民國85年)8月提教育部討論並決議由章仁香、楊孝濚、浦忠成、董保城及成永裕組成組成專案小組進一步修訂;經1997年(民國86年)3月送教育部法規會議後;再由行...

部落學校
21PAN 泛族群 Ed 教育

  部落學校是由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原住民族在地協會利用非正規學期(例假或寒暑假),以國中、高中原住民族學生為招收對象,並於部落中以實施「民族教育」教學活動為主,所設立之學校,計畫自2013年(民國102年)開始推動,至2017年(民國106年)結束。在這段期間所開設的部落學校共有5間,包括:排灣族大武山部落學校(2013年4月13日成立,校長顏成仁,在泰武鄉武潭,台灣原住民族北排灣民族學校暨部落發展協會)、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2013年5月25日成立,校長林清美,在卑南鄉,台東縣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阿美族Cilangasan部落學校(2013年7月1日成立,校長王成發,在光復鄉東...

原住民族部落大學
21PAN 泛族群 Ed 教育

  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是一個發自原住民族內部的教育運動,更是一種知識解放的運動。這個組織是以原住民族知識為主體,透過運用部落在地耆老與師資的教學,達成傳承部落傳統文化、強化部落意識、建立族群自信心、培育部落及產業人才的教育目標。部落大學是一個不限學歷的終身學習機構,提供部落與都會區的原住民或對原住民族文化有興趣的漢人,學習具學術性與技藝性的課程。   2002年(民國91年),台東、花蓮、宜蘭、屏東、桃園、南投與苗栗等七個縣率先成立隸屬縣政府的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截至2020年(民國109年)為止,全國已有15個縣市成立原住民族部落大學。其經費來源主要是由中央原住民族委員會與教育部補助,再加...

原住民族實驗教育
21PAN 泛族群 Ed 教育

  自1998年(民國87年)原住民族教育法公布以來,雖然大環境的壓迫與法令政策落實的不足,抑制了民族教育長足的生存與發展。但在部落的學校中,始終有一群原住民與漢人朋友在困難的路徑中,尋找可能的夾縫,創造各種實施民族教育的機會,企圖把有如在加護病房中的原住民族文化搶救回來。就如一顆種子在偌大的石頭壓困之下,仍試圖要突破重圍冒出芽來,顯見其堅韌的生命力。   而2014年(民國103年)實驗三法通過之後,一些原住民族地區的學校就像找到了回命丹丸,開始推動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計畫。截至2020年(民國109年),全國辦理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學校共有32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國中小2所、國中3所、小...

屏東師範山地師資班
21PAN 泛族群 Ed 教育

  原住民族接受現代學校教育始於日本統治台灣後,於1896年(明治29年)9月10日「恆春國(日)語傳習所豬朥束分教場」開學,雖然統治初期設立的學校不多,但很快地在全台的原住民地區普遍設立學校。台灣光復,漢人政府繼日本之後統治台灣,也普設現代學校教育原住民。這些學校的師資多由日本人或漢人擔任,少有原住民擔任。為因應原住民族地區學校師資的迫切需求,1951年(民國40年)政府乃權宜地成立一年制的「簡易師資科」,招收原住民地區初中畢業生,施予一年的師資訓練,即回鄉擔任小學教師,這是原住民師資班的濫觴。   及至1960年(民國49年),政府為齊一原住民族師資與一般師資的水準,將原一年制的「簡...

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
21PAN 泛族群 Ed 教育

  在1990年代初期,原住民族學術研究與教育事務推動還未那麼受重視之際,國內原住民族學術研究的單位,不外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大人類學系與政大民族學系而已。至於教育研究也多是個人點綴式的計畫,而教育事務則是把原住民族教育「一般化」、「問題化」,殊少將原住民族視為主體而進行教育研究或推動原住民族教育政策。   2019年(民國108年),國內與原住民族有關的中心已如雨後春筍般地設立,如:國家教育研究院設立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百餘所大學設立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22個縣市設立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不少大學設立原住民族〈教育與研究〉中心;然而在民國82年左右,國內就僅有花蓮、台東、屏東...

蕃人讀本
21PAN 泛族群 Ed 教育

名稱演變 《蕃人讀本》為日本時代台灣原住民學童所使用的日語教材,由台灣總督府學務部負責編纂,1915年(大正4年)1月出版第1卷,初名《蕃人教育國語讀本》,同年2月出版第2卷,併同第1卷改名為《蕃人讀本》,且同時出版《蕃人讀本掛圖》作為輔助教學之用。至1916年(大正5年)又出版第3卷及第4卷,並附《蕃人讀本掛圖》,供4年制的「蕃人公學校」及「蕃童教育所」每學年之使用。 為實現懷柔教化之效,臺灣總督府在1917年(大正6年)將「蕃人公學校」的「蕃人」二字去除,唯仍使用《蕃人讀本》。至1922年(大正11年)第二回〈台灣教育令〉頒布後,總督府將《蕃人讀本》改題為《公學校國語讀本第三種...

教育所用國語讀本
21PAN 泛族群 Ed 教育

概述   《教育所用國語讀本》為日本時代專供「蕃童教育所」使用之國語教材,由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纂,共8卷,於1928年(昭和3年)3月刊行出版,共計120篇課文,349頁,供4年制的「蕃童教育所」每學年之使用,且一直沿用至1945年(昭和20年)8月日本時代結束。台灣總督府為使原住民能擁有閱讀書寫能力,改換農業生活,並增加對日本的認同,使其成為忠君愛國的臣民,因此在1928年(昭和3年)頒布〈教育所教育標準〉,廢除「蕃童教育所」原本使用的《蕃人讀本》或混用教材之情形,重新改編既有小公學校的日語教材,而成為各「蕃童教育所」統一使用的國語教材。 編輯緣由   為教化原住民,以利統...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
  • 6
  • 7
  • 8
  • 9
  • 10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