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蠡蟴科(Tettigoniidae) 【學名】Phyllophorina kotoshoensis 【型態特徵】 大型昆蟲,體長約50-70公釐,體色綠色,前胸背板菱形,邊緣具瘤狀刺突,前翅寬大,後腳發達,腿節上緣有不明顯的淡褐色分布。雌蟲具有細長之產卵管。 【生態習性】 白天棲息於樹上,具有良好之保護色,夜晚時出沒,雄蟲會發出響亮的鳴聲求偶。 【棲地分布】 台灣僅分布於蘭嶼與綠島。 【原住民族語名】 雅美族 minavang rako a zozon 【生活使用】 不使用。 雅美...
【科名】胡蜂科(Vespidae) 【學名】Polistes tenebricosus tenebricosus 【別名】烏胸馬蜂、褐長腳蜂、姬棕色長腳蜂 【型態特徵】 工蜂體長20-26公釐。本種外形體色類似巨長腳蜂,但體型較小,體色較暗,從側面看,臉頰寬度通常等於或略小於複眼,前伸腹節中央常有黑縱紋。身體暗紅褐色,無淡色斑紋。 【生態習性】 蜂巢鐘狀具中心柄,於3月底由單一后蜂創建,5月第一批工蜂羽化,8月雄蜂與新一代后蜂羽化,到9月蜂群規模達到最大,然後在12月完全解散。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各地平地至低...
【科名】蜘蛛目(Araneae) 【型態特徵】 蜘蛛目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豐富的捕食性天敵,在維持農林生態系統穩定中的作用不容忽視。身體分頭胸部(前體)和腹部(後體)兩部分,頭胸部覆以背甲和胸板。頭胸部有附肢兩對,第一對為螯肢,有螯牙、螯牙尖端有毒腺開口;直齶亞目的螯肢前後活動,鉗齶亞目者側向運動及相向運動;第二對為須肢,在雌蛛和未成熟的雄蛛呈步足狀,用以夾持食物、作感覺器官;但在雄性成蛛須肢末節膨大,變為傳送精子的交接器。 【生態習性】 除南極洲以外,蜘蛛目全世界分布。從海平面分布到海拔5,000公尺,均陸生。蜘蛛多以昆蟲、其他蜘蛛、多足類為食,部分蜘蛛也會以小...
【科名】蛭綱(Hirudinea) 【型態特徵】 蛭類動物泛指環節動物門、環帶綱下的蛭亞綱,全世界有超過600種,全為肉食性,頭尾各有一個吸盤,可進行尺蠖式移動,堪稱快速。蛭亞綱包括有吻蛭目與無吻蛭目,有吻蛭目多為完全水生,以螺類、其他環節動物為食。牠們與寡毛綱、多毛綱等其他環節動物不同,多數營暫時性的體外寄生生活。與這種生活方式相適應,蛭綱的體上無剛毛,前、後端有吸盤,體內肌肉發達,體腔被肌肉和結締組織分割充填而縮小。 【生態習性】 大多數蛭類都以吸血、體腔液為生。吸血的對象包括多種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如魚、兩棲類、爬行類等動物。 【棲地分布】 ...
【科名】單向蚓目(Haplotaxida) 【型態特徵】 移動方式是以身體的伸長與收縮來進行直線運動。在蚯蚓的體節上具有毛囊,毛囊內有短小的剛毛。依剛毛的分布型態又可以將蚯蚓分為正蚓型(Lumbricine)與環毛型(Perichaetine),正蚓型的蚯蚓每一體節具有四對剛毛;環毛型蚯蚓的剛毛圍繞在體節上形成環狀,數目為50-100或者更多。 【生態習性】 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機物如植物碎片、種子、微生物為食,在腐爛植物堆、有機碎屑、枯木中皆可發現。淡水型的蚯蚓以絲蚯蚓為例,大多生活於汙染河流的淤泥中或水生植物表面,因此太乾淨水域或水流太強的地方是找不到絲蚯蚓的;...
【科名】赤蛙科(Raniidae) 【型態特徵】 具有濕潤的皮膚,水陸兩棲,頭部有鼓膜、鳴囊,身體則有吻、瞳孔、虹膜、背部、膚褶、背側褶、薦椎突起,四肢則可分成上臂、前臂、手、大腿、小腿、足部,部分種類則有吸盤或蹼等構造。 【生態習性】 蝌蚪啃食藻類、落葉、動物屍體,亦有部分種類會濾食藻類。成蛙為肉食性。繁殖期時,雄蛙會發出不同之鳴叫聲吸引雌性,以抱接的方式進行體外受精。 【棲地分布】 依照不同種類對水的依賴性高低,棲地包括水域、森林底層、草層、灌叢、樹林間等。 【原住民族語名】 阿美族 ap^ap(馬太安部落) kaki...
【科名】蟾蜍科(Bufonidae) 【型態特徵】 蟾蜍科的基本特徵是具有耳後腺,胸骨為擔弓形,脊椎骨呈前凹形。台灣較常見的蟾蜍有盤古蟾蜍(Bufo bankorensis)、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us)。盤古蟾蜍為大型蟾蜍,雄蛙6-10公分,雌蛙6-11公分,有耳後腺可分泌毒液,體色變化大,從黃褐色、紅褐色到灰黑色都有。皮膚粗糙、散佈突起的疙瘩,有些個體有背中線。黑眶蟾蜍為中型蟾蜍,雌蛙5-8公分、雄蛙5-6公分。有耳後腺,眼睛周圍有黑眶;體色變異大,有灰黑色、黑褐色或黃褐色,皮膚粗糙,除頭頂外都滿佈疣粒;指或趾端黑色。 【生態習性】 ...
【科名】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 【學名】Fejervarya limnocharis 【別名】田蛙 【型態特徵】 體長約4-6公分。澤蛙的上下唇有深色的縱紋,背部有許多棒狀突起,顏色、花紋多變,一般是褐色或深灰色,有時雜有明顯的紅褐色或綠色斑紋。有些個體在背部中間有一條金色背中線,雄蛙有單一鳴囊,但因鳴囊中間有一分隔,看似一對外鳴囊。 【生態習性】 蟲食性,春、夏較容易聽到牠們時高時低、變化多端叫聲。喜歡棲息在稻田、池塘、湖沼、水溝附近。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及離島平地,常見。 【原住民族語名...
【科名】有鱗目(Squamata) 【型態特徵】 體表覆有鱗片或盾片,缺乏皮膚腺;用肺呼吸,有兩心房兩心室;有一對交接器,行體內受精,幼體產生方式為卵生或胎生。台灣的蜥蜴物種雖然豐富,但僅僅涵蓋了世界蜥蜴當中的五個科(飛蜥科、壁虎科、正蜥科、石龍子科、蛇蜥科)。 【生態習性】 蜥蜴屬變溫動物與外溫動物,體溫會隨環境而改變,周圍溫度低時就曬太陽以提高體溫,周圍太熱時就躲到冷涼的隱蔽處以降低體溫。喜歡棲息於岩石縫隙、耕地附近。擅長攀登,受驚嚇會快速逃逸躲藏。白天覓食,主食以昆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全島低海拔的地區。 ...
【科名】蛇亞目(Serpentes) 【型態特徵】 蛇亞目動物四肢退化,沒有肩帶及胸骨。不具活動的眼臉及外耳孔。舌頭末端分叉,伸縮力強。皮膚有整齊排列的鱗片,上下頜具齒,齒向後生,可於吞嚥時抓緊獵物。毒蛇的上頷具一對特別的毒牙,可分泌毒液殺死獵物。蛇可吞嚥比自己身體直徑大的獵物。因為上下頷骨之間有彈性韌帶相連。器官俱特化成長形,左肺退化。會定期蛻皮,以利生長。 【生態習性】 大多數蛇類都是肉食性,食性廣,各種脊椎動物都可能成為牠們的獵物。大型的無毒蛇,主要用身體緊緊纏住獵物,直到獵物因為窒息而死。樹棲型的蛇類發現獵物時,會用尾巴纏住樹枝,迅速襲擊獵物。 【...
【科名】飛蜥科(Agamidae) 【學名】Diploderma swinhonis 【型態特徵】 體長約8公分,最大全長可達31公分,也是台灣產攀木蜥蜴中體型最大的種類。體背以黃褐色為主,背部兩側有菱斑連貫成黃綠色縱帶。雄性的背部縱斑較雌性明顯,顏色也較鮮明。嘴白色,口腔內為灰白色或與黑色,喉部有白斑。身體以黃褐色為主的斯文豪氏攀蜥,體色也會隨著環境的不同而變色,以增加隱蔽的效果。 【生態習性】 日行性,主要以昆蟲、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斯文豪氏攀蜥為樹棲性蜥蜴,喜好的棲息環境與其他攀蜥類似,同樣以樹林邊緣為主,樹叢旁的小徑,或是大樹樹幹上都...
【科名】蠵龜科(Cheloniidae) 【學名】Chelonia mydas 【別名】石龜、黑龜、菜龜、海龜、綠海龜 【型態特徵】 前額鱗1對,背甲長可達153公分,體重超過100公斤以上,成熟後的公龜的尾巴長約背甲的一半,而母龜一般不會超過背甲後緣。前額鱗僅有1對。背甲中央有5片盾板,兩側各具有4片盾板,前肢有1對爪,背甲的盾板上有間雜黃、棕、綠等顏色放射狀花紋,有些則呈墨綠色至灰黑色,腹甲為白色或黃白色。 【生態習性】 常在海草、海藻繁生的海域覓食,成龜多以海草、海藻、海綿、海底沙泥底質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孵化初期的幼龜階段為雜食性,...
【科名】黃頷蛇科(Colubridae) 【學名】Cyclophiops major 【別名】青竹絲、翠青蛇 【型態特徵】 中型蛇類,最大全長可達130公分,頭部和身體均呈翠綠色,沒有任何斑紋,而腹面則為一致的黃綠色或黃白色。雖然由於通體綠色而時常被誤為有毒的赤尾青竹絲。卵生,於夏季產卵,每窩可產卵4-13枚,初生蛇全長約26公分。 【生態習性】 日行性,出沒於草叢或是較陰濕的樹林內,夜間則常蜷伏於竹林或是蕨類葉面,主要是以蚯蚓、昆蟲幼蟲為食,是較溫馴的蛇類。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全島1,5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
【科名】黃頷蛇科(Colubridae) 【學名】Orthriophis taeniurus friesi 【別名】錦蛇、黃長蟲、黑眉錦蛇 【型態特徵】 為大型蛇類,最大全長可達近3公尺,身體主要呈橄欖黃色,前段常有規則的黑色菱形斑,中段黑斑略呈十字型,後段背部有二條黃色縱紋,眼睛後方起至頭後方有一明顯的黑色縱帶。於每年5月左右交配,夏季產卵。 【生態習性】 主要棲息環境包括了山區、平地、樹林、草地。有些個體會展現強烈的攻擊行為。日行性蛇類,肉食性,以蛙、鳥類、鳥蛋、鼠類等小型哺乳類為食。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
【科名】黃頷蛇科(Colubridae) 【學名】Zaocys dhumnades 【別名】大眼蛇、烏梢蛇 【型態特徵】 大型蛇類,最大全長可達220公分。眼睛極大,身體主要為橄欖褐色,體背中央和兩側分別有黃褐色縱斑,但前段的中央縱斑較為明顯。幼蛇或剛蛻皮後的個體也有較明顯的縱斑。過山刀的體鱗數為14或16列。 【生態習性】 食性廣泛,以魚、蛙、蜥蜴、蛇、鳥、鼠類為食。棲息於山區或農墾地,為白天活動,動作極為迅速。卵生,於春末至夏季產卵,每窩可產卵6-17枚,孵化期約1個月。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1,500公尺以下之...
【科名】蝙蝠蛇科(Elapidae) 【學名】Bungarus multicinctus 【別名】白節仔、百節蛇、手巾蛇、銀環蛇 【型態特徵】 為中型蛇類,最大全長可達170公分,全身僅單純由黑白相間的環紋構成,白色環紋的寬度遠比黑色環紋窄,只有極少數個體的黑色環紋會變成淺棕色、破碎不完整,或環紋消失而呈現全身一致的棕黑色。卵生,於8-9月間交配後,可於春末至夏季產卵,初生仔蛇全長約25公分。 【生態習性】 棲息地以闊葉林、混生林、草原為主。偏好於潮濕的環境活動。屬於動作緩慢,性情溫馴的蛇類,可是劇烈的神經毒性卻能致人於死。夜行性,以蛙、蜥...
【科名】蝙蝠蛇科(Elapidae) 【學名】Naja atra 【別名】五毒蛇、飯匙倩、飯鏟頭、膨頸蛇 【型態特徵】 為大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2公尺,體背主要為黑色,其上有一些細的灰白色環紋,頸部的紋較寬而明顯。眼鏡蛇易受激怒而將前身昂起,此時頸背部的白色環紋更為明顯。卵生,夏季產卵,初生仔蛇全長約20公分。 【生態習性】 偏好於山區或開墾地活動。屬神經毒,毒性強,個性易怒,攻擊性強。被激怒時,頭昂起且呈現前後扁平狀,以此形狀得飯匙倩之名。以魚、蛙、蟾蜍、蜥蜴、蛇、鳥、鳥蛋、鼠類為主食。雌蛇有護卵行爲。 【棲地分布】 台...
【科名】壁虎科(Gekkonidae) 【學名】Gekko kikuchii 【別名】蘭嶼壁虎、蘭嶼守宮、菊池氏守宮 【型態特徵】 軀幹長約10公分,最大全長可達20公分,體背主要以褐色為主,有著深淺不一的斑點。頸部到尾部有十數對兩兩成對的深色斑,背部的鱗片兼具有細小的粒鱗與大型的疣鱗。雄性個體具有連續排列的股孔、肛前孔,股孔每側有24個。尾部有許多櫛刺狀的鱗片,以環狀的方式排列,四肢指端明顯擴張,指下有單列的指瓣。 【生態習性】 以昆蟲、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常出沒於住家屋舍牆壁或珊瑚礁岩壁。是一種主要於夜間活動的蜥蜴,尾部極容易自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