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正蜥科(Lacertidae) 【學名】Takydromus sauteri 【別名】南台草蜥、梭德氏舅母蛇 【型態特徵】 成體大約6-7公分,鱗片粗糙、形狀纖瘦細長的小型蜥蜴,尾極長,可達吻肛長的4倍以上,斷尾過後的個體尾長略短。雌蜥全身翠綠色,雄蜥則略帶有褐色色澤。腹部顏色由乳白色、淡黃色至鵝黃色。雌蜥體型通常較雄蜥略大。具有一對鼠蹊孔與四對頦下鱗,腹部鱗片具有稜脊。 【生態習性】 以小型節肢動物為主食。纖長的尾部具有優異的纏繞能力,經常在老熟的芒草叢中潛行,甚少下到地面活動。在蘭嶼廣泛分布於各類型的草生地,也會在稀疏的林緣出現...
【科名】石龍子科(Scincidae) 【學名】Emoia atrocostata 【別名】都蜥蜴 【型態特徵】 體長約10公分,最大全長可達22公分。吻端細長、體色黝黑,下眼瞼有一塊沒透明瞼窗,體背部主要為灰黑或深橄欖綠色,其上並分布著無數顏色較淺的斑點。體側面為鉛灰色,體腹面則為白色或乳黃色。卵生,一窩可產下卵2枚。 【生態習性】 日行性,主要棲息於海岸地帶的岩岸、珊瑚礁地區,動作迅速,遇危險時會鑽進礁岩的縫隙中。尾巴極容易自割。主要以節肢動物為食。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屏東、台東,以及蘭嶼。 【原住民族語...
【科名】鱉科(Trionychidae) 【學名】Pelodiscus sinensis 【別名】甲魚、圓魚 【型態特徵】 背甲長可達33公分。幼年期背甲常帶有斑點,長大後逐漸消失。鱉的背甲、腹甲柔軟且扁平,頸部極長,吻端細長突出,鼻孔可開閉,位於吻端,全身呈灰白色或灰褐色。 【生態習性】 以水生之小型魚類、甲殼類、螺貝等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卵生,卵呈圓形,產卵季為每年5-8月,但野生個體產卵數較少。為水棲性極強的物種,主要棲息於泥底且水流較緩的淡水域,以墾地、溪流、湖沼為主。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全島,以及金門低海拔...
【科名】蝮蛇科(Viperidae) 【學名】Deinagkistrodon acutus 【別名】五步蛇、尖吻蝮 【型態特徵】 中型蛇類,體型粗短,最大全長約達150公分,吻端上翹,頭部呈三角形,身體兩側有許多三角形黑褐色斑紋。 【生態習性】 有護卵行為。受到中、低海拔闊葉林遭大量破壞開墾之影響,已不易見到。棲息於森林底層中,其體色容易與周遭枯枝落葉等環融為一體,為坐等型之蛇類,遇騷擾時攻擊性強,為出血性毒蛇,被咬到容易致死。卵生,雌蛇具有護卵行為。以蛙類、鳥、小型哺乳類為食。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2,000公尺以...
【科名】蝮蛇科(Viperidae) 【學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別名】烙鐵頭、原矛頭蝮 【型態特徵】 為中型蛇類,最大全長可達150公分,頭呈銳三角形,眼後有一細長的黑褐色縱帶。頭頂褐色且常有斑紋分布,身體黃棕色,其上有大型黑色斑塊,斑塊邊緣有黃色細紋。體背中央的斑塊常連成波浪狀,有明顯保護色作用。卵生,於夏季產卵,初生仔蛇全長約22公分。 【生態習性】 棲息地以闊葉林、混生林、草原為主,晚上活動的龜殼花屬於攻擊性極強的蛇類,加上具有強烈的出血性毒,能致人於死。主要以蛙、蜥蜴、鳥、鼠類為食。 ...
【科名】蝮蛇科(Viperidae) 【學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別名】赤尾鮐、竹葉青、青竹蛇、焦尾巴 【型態特徵】 小型蛇類,最大全長可達90公分,其頭呈三角形,眼睛紅色,全身翠綠。多數的雌蛇在身體和腹部交接處有一條白色的細縱線,而多數的雄蛇除了有此白色的細縱線外,在白線下還緊接著一條紅色的細縱線。胎生,於秋季交配,初生仔蛇全長約26公分。 【生態習性】 棲息於森林、開墾地、竹林附近,喜歡在池塘溝渠旁的樹上活動。屬出血毒,毒性強,攻擊性強。夜行性,常以坐等伏擊的方式獵捕經過的動物,以蛙、蜥蜴、鳥、小型哺乳類動...
【科名】魨形目(Tetraodontiformes)二齒魨科(Diodontidae)、三齒魨科(Triodontidae)、四齒魨科(Tetraodontidae)、箱魨科(Ostraciidae) 【別名】規仔、河魨、氣包魚、吹肚魚 【型態特徵】 體長圓形或橢圓形,顎齒發達,咬合力強,部分河豚腹部布有短棘。普遍具有膨脹身體的能力,將空氣或水吸入胃中,使身體膨脹數倍,以嚇阻掠食者。大多數四齒魨科、箱魨科河豚有劇毒的河豚毒素、箱魨毒素。 【生態習性】 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小魚為食。主要棲息於斜坡水域,大多生長於海洋,少部分生活於淡水。 【棲地分布】 ...
【科名】刺尾鯛科(Acanthuridae) 【學名】Acanthurus bariene 【別名】粗皮仔、紅皮倒吊、黑點粗皮鯛、鰓斑刺尾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50公分。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背部輪廓明顯凸出,成魚越是明顯。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體一致為黃褐至暗褐色,具許多不顯的灰藍色波狀縱線。緊接眼睛後方具一稍大於瞳孔之黑色圓斑;圓斑的後方具一條橙色之橫帶。背鰭橘黃色外,背鰭及臀鰭的基底及鰭緣各具一暗藍色紋,鰭緣的上下方另具數條細的藍色縱線;尾鰭基部有一白橫帶,上下葉則呈橘黃色。 【生態習性】 以裸露礁石上的藻類為食。主要棲息於清澈而面...
【科名】刺尾鯛科(Acanthuridae) 【學名】Acanthurus dussumieri 【別名】粗皮仔、眼紋倒吊、額帶刺尾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54公分。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背部輪廓不特別凸出,背鰭、臀鰭硬棘尖銳。體黃褐色,具許多藍色不規則的波狀縱線,頭部黃色而具有藍色點及蠕紋;緊貼著眼睛後方具一不規則之黃色斑塊及眼前另具一黃色帶橫跨眼間隔。背鰭、臀鰭黃色,基底、鰭緣具藍帶;尾鰭藍色,具許多小黑點,基部有一黃弧帶;胸鰭上半黃色,下半藍色或暗色。 【生態習性】 以附著性藻類、矽藻或有機碎屑為食。棲息於沿岸附近之珊瑚礁、岩礁地帶...
【科名】刺尾鯛科(Acanthuridae) 【學名】Acanthurus guttatus 【別名】粗皮仔、白點倒吊、星粗皮鯛、斑點刺尾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約27公分。體呈卵圓形而側扁。頭背部眼前區凸出,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體綠褐色,體側具2-4條白色寬橫帶,最後兩條橫帶有時會不顯著。體側後半部具許多白色小點且延伸至背鰭軟條部及臀鰭全部;喉部及胸部腹面為白色。腹鰭鮮黃色;尾鰭前半部淡黃或黃色,後半部黑褐色,餘鰭均為褐色。尾柄棘溝為黃褐色。 【生態習性】 藻食性,以絲狀藻及具石灰質的藻類為食。小群活動,主要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之浪拂區,...
【科名】刺尾鯛科(Acanthuridae) 【學名】Acanthurus lineatus 【別名】紋倒吊、彩虹倒吊 【型態特徵】 體型呈橢圓形且側扁,尾鰭彎月形,並隨成長,上下葉漸延長,尾柄棘尖銳且極長。頭部及體側上部約3/4處為黃色,其上具有8-11條鑲黑邊之藍色縱紋,身體下方為淡藍色,腹鰭橘黃色且具黑緣,尾鰭前半部暗褐色,後接1條藍色彎月紋,彎月紋後則有一片淡藍色斑塊。尾柄上的直立前向棘具有毒腺。 【生態習性】 棲息於珊瑚礁、岩礁的浪拂區,具強烈之領域性,主要由1尾較大體型之雄魚控制界限分明的覓食區域及一群雌魚,通常會不停的游動,草...
【科名】刺尾鯛科(Acanthuridae) 【學名】Acanthurus maculiceps 【別名】黑帶倒吊、斑頭刺尾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約25公分。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不特別凸出。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各鰭條皆不延長。體橄欖綠至暗褐色,具許多藍灰色不規則的波狀縱線,頭部及頸部則散布許多暗橙色班點;胸鰭上方具一橢圓形黑斑。背鰭及臀鰭褐色,尾鰭黑褐色;胸鰭暗色,末端黃色;尾棘則為淡色。 【生態習性】 以藻類為食,日行性。棲息於清澈而面海的潟湖、礁區,棲息深度一般在15公尺以下,幼魚則於水表層至水深3公尺處活動。 ...
【科名】刺尾鯛科(Acanthuridae) 【學名】Acanthurus nigrofuscus 【別名】斑面倒吊、褐斑刺尾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21公分。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背部輪廓隨著成長而凸出。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彎月形。體一致為紫褐色至褐色,體側具不顯著之藍灰色線紋;頭及胸部散布橘色小點;唇黑褐色。背鰭及臀鰭黃褐色至紫褐色。尾鰭一致紫褐色至黑褐色,末端鰭緣為白色;胸鰭及腹鰭淡褐色。 【生態習性】 以絲狀藻類為食。主要棲息於淺灘、面海礁石的堅硬底部,棲息深度由浪拂區至15公尺左右,是淺水域礁區常見的魚種。成魚...
【科名】刺尾鯛科(Acanthuridae) 【學名】Acanthurus olivaceus 【別名】一字倒吊、紅印倒吊、橙斑刺尾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約35公分。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背部輪廓隨著成長而凸出。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彎月形。6公分以下之幼魚身體一致呈黃色,隨著成長,體色逐漸轉呈灰褐色,成魚呈暗褐色,體側不具任何線紋,但在鰓蓋上方,眼正後方具「一」字形鑲深藍色緣之橘黃斑。背鰭及臀鰭灰褐色,鰭緣為淡藍色,尾鰭灰褐色,具許多深色不規則斑點或線紋,末端鰭緣具寬白色帶;胸鰭及腹鰭灰褐色。 【生態習性】 以攝取...
【科名】刺尾鯛科(Acanthuridae) 【學名】Acanthurus triostegus 【別名】條紋刺尾魚 【型態特徵】 體型呈圓形且側扁,頭小,頭背部眼前微凸,口小,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則略內凹或近截形。腹部白色,體側與腹部顏色相交處具1黑色縱紋,頭部及體側共有2條黑色橫帶,尾柄背側具1條黑色鞍狀斑,腹側則有1個黑斑。 【生態習性】 喜好棲息於潟湖、礁區之海域,活動深度介於海面至水下90公尺左右,幼魚常出現於潮池之中,覓食或產卵時會有聚集成群。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北部、東北...
【科名】刺尾鯛科(Acanthuridae) 【學名】Ctenochaetus striatus 【別名】正吊、漣剝、櫛齒刺尾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26公分。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尾柄部有一尖銳而尖頭向前之矢狀棘。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內凹。體被細櫛鱗,沿背鰭及臀鰭基底有密集小鱗。體呈暗褐色,體側有許多藍色波狀縱線,頭部及頸部散佈橙黃色小點;眼之前下方有丫字形之白色斑紋。 【生態習性】 以藍綠藻、矽藻、浮游生物等為食,日行性。棲息於珊瑚礁區、岩岸礁海域,棲息深度在30公尺以內,常與同種或不同種魚類共游。 【棲地分布】...
【科名】刺尾鯛科(Acanthuridae) 【學名】Naso annulatus 【別名】剝皮仔、突角鼻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約100公分。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尾柄部有二個盾狀骨板,各有一個龍骨突。背鰭、臀鰭硬棘尖銳,尾鰭截平。體呈橄欖色至暗褐色,鰓膜白色,體側無任何斑紋;背鰭基部有一灰帶,背鰭與臀鰭軟條部有數條縱線紋。 【生態習性】 白天集聚成小群,捕食大型浮游動物、底藻,夜間則躲藏於礁石間。棲息於潟湖、礁區海域,棲息深度在1-60公尺左右,幼魚則出現於潮池。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除本島西部海域外,其餘各地海域、離...
【科名】刺尾鯛科(Acanthuridae) 【學名】Naso brachycentron 【別名】剝皮仔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90公分,體呈長橢圓形而側扁。雄魚在眼前方之額部逐漸突出而形成長而鈍圓之角狀突起,角狀突起與吻部呈45度角,雌魚則無。齒稍側扁且尖銳,尾鰭截平。體呈橄欖色至暗褐色,鰓膜白色,體側無任何斑紋。 【生態習性】 一般以底藻為食物,棲息於珊瑚礁區或岩岸礁海域,深度在20公尺以內。聚集成小群或大群活動,產卵時亦有群集成群的習性。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綠島、蘭嶼。 【原住民族語名】 雅美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