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飛魚科(Exocoetidae) 【學名】Cypselurus poecilopterus 【別名】小烏、花烏、飛烏、花鰭燕鰩魚 【型態特徵】 體長最大為27公分。體延長略側扁。吻鈍短,口開於前端,下頜略短於上頜。體被圓鱗,大而薄且易脫落。背鰭無棘,鰭膜上無黑色或灰色斑;胸鰭末端達背鰭後部基底之後方,鰭膜有橢圓褐斑,斑之周圍略帶紅色;腹鰭長,呈淡色,時有黃褐色斑;尾鰭發達,深開叉。幼魚無鬚。 【生態習性】 主要以橈腳類、端腳類等浮游生物為食。每年春夏季隨著黑潮洄游至台灣東南沿海,生活於近海或淺海域之表水層。受驚嚇時會利用其特化的胸鰭...
【科名】鰕虎科(Gobiidae) 【學名】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別名】花跳、花條、彈塗魚、海免、石跳仔、跳跳魚 【型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背、腹緣平直,尾柄高而平直。眼小位高,互相靠近。吻圓鈍,大於眼徑。口大,近平直,上下頜牙各一行。體及頭部被圓鱗;前部鱗小,後部鱗稍大,無側線。背鰭兩枚,分離,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而尖圓。體背側青褐色,腹側淺色。第一背鰭深藍色,具許多不規則白色小點;臀、胸及腹鰭皆為淡灰色;尾鰭灰青色,有時具白色小斑。 【生態習性】 雜食性,以有機質、底藻、浮游動物、無脊椎...
【科名】鰕虎科(Gobiidae) 【學名】Bathygobius coalitus 【別名】藍點深鰕虎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10公分,體延長,前部分呈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與腹緣較為平直。胸鰭長圓形;腹鰭相連癒合呈吸盤狀,膜蓋中央凹入,無突起,尾鰭呈長圓形。體呈灰棕色,體側中央隱約具5-6條褐色橫帶或不規則的雲紋,橫帶可伸達至腹部,並雜有深褐色小斑點,鰓蓋上方具數個褐色小斑點,排列成一縱行。背鰭棕色並具縱列點紋;臀鰭邊緣褐色;胸鰭基部具2個黑色斑,鰭條上具數條不明顯橫紋;腹鰭淺色;尾鰭具數行不規則橫紋。腹部具許多小暗斑。巴東深鰕虎(Bathygob...
【科名】鰕虎科(Gobiidae) 【學名】Sicyopterus japonicus 【別名】和尙魚、狗甘仔、日本禿頭鯊、日本瓢鰭鰕虎魚 【型態特徵】 體型略圓棍狀,體長可達15公分。鱗片型態為細小櫛鱗。除項部外,頭部均裸露無鱗。雄魚鰭棘明顯長於雌魚。腹鰭特化成一強而有力的吸盤。體色呈褐色或綠褐色。體被有10條深褐色寬的橫紋,眼下至上頷的末端有垂直的深色橫線。成魚體側的橫斑隨體色變深而略不明顯。背鰭呈淡棕色或深棕色具有許多黑褐色的小斑點。尾鰭呈棕色,散布有深色斑點。鰭及腹鰭呈灰棕色;雌魚的腹鰭外緣具有一黑色的縱紋。胸鰭呈棕色,幼魚各鰭透明,通常於第一背鰭...
【科名】石鱸科(Haemulidae) 【學名】Plectorhinchus lessonii 【別名】花臉仔、打鐵婆、六線妞妞、少耙胡椒鯛、雷氏石鱸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40公分,體延長而側扁,頭中大,背面隆起,吻短鈍而唇厚,隨著成長而腫大。體被細小弱櫛鱗,側線完全,背鰭單一。體灰白色,體於胸鰭上方之背側具暗褐色寬縱帶,而頭部於胸鰭下方有2條暗褐色寬縱帶。背鰭、臀鰭和尾鰭,散布有黑褐色之斑點;胸鰭基部具黑褐色斑;腹鰭外側黑褐色,內側淡白色。幼魚期體色淡黃,體側具有3條黑褐色的寬縱帶,延伸至尾鰭。 【生態習性】 肉食性,以礁區的底棲無脊...
【科名】石鱸科(Haemulidae) 【學名】Plectorhinchus picus 【別名】加志、花旦石鱸、暗點石鱸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84公分。體延長而側扁,背緣隆起呈弧形,頭中大。吻短鈍而唇厚,隨著成長而腫大。體被細小弱櫛鱗,側線完全,背鰭單一。幼魚和成魚在外觀上差異極大,幼魚時頭部及體側呈乳白色,具黑色眼帶及2條鞍狀斑,背、臀及尾鰭具黑色斑駁;而後慢慢成長至中成魚時,頭部及體側漸呈灰白色,頭部、體側及各鰭漸具黑斑;成魚時頭部及體側呈黃褐色,並密布黑色小斑點,各鰭具黑色斑點或斑塊。 【生態習性】 主要以小蝦、小魚、蠕蟲、無脊...
【科名】石鱸科(Haemulidae) 【學名】Plectorhinchus vittatus 【別名】打鐵婆、六線妞妞、花身舅仔、多帶石鱸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86公分,體延長而側扁,頭中大,吻短鈍而唇厚,隨著成長而腫大。體被細小弱櫛鱗,側線完全,背鰭單一。體灰白色,體側有6條暗褐色寬縱帶,腹部之縱帶較窄。各鰭淡黃色至淡白色,背鰭、臀鰭和尾鰭散布有黑褐色之斑點;胸鰭基部具黑褐色斑;腹鰭外側鮮黃色,內側淡白色,基部紅色。幼魚體及各鰭呈褐色而有大型白色斑塊散布其中。 【生態習性】 以小蝦、小魚、蠕蟲、無脊椎動物等為食。棲息於向海之珊瑚礁區...
【科名】金鱗魚科(Holocentridae) 【學名】Myripristis chryseres 【別名】鐵甲、大目仔、金鱗甲、厚殼仔、瀾公妾、鐵甲兵、鐵線婆、黃鰭松毬 【型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側線完全,胸鰭腋部無小鱗片。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軟條部間具深凹,尾鰭深叉形。體淡紅色,鱗片的邊緣有略深的紅色。腮膜後緣具黑色帶。除胸鰭外,其餘各鳍均為金黃色。 【生態習性】 主要棲息在水深12-350公尺之間的珊瑚礁繁茂的礁岩陡坡,是夜行性的魚類,晚上才出來覓食。主要以小型...
【科名】金鱗魚科(Holocentridae) 【學名】Myripristis kuntee 【別名】鐵甲、大目仔、厚殼仔、金鱗魚、金鱗甲、鐵甲兵、鐵線婆、瀾公妾、康德松毬、康得鋸鱗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20公分。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眼大。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尾鰭深叉形。體背紅色,側線下的體側為銀粉紅色;腮膜後緣具寬的深紅黑色帶,且延伸至胸鰭基部。背鰭硬棘部之上半部偏黃色;餘鰭的上或下半部紅色,其他部分色淡;另各鰭前緣為白色。 【生態習性】 肉食性,以小魚、甲殼動物為食。夜行性,白天會單獨或者一大群聚集在珊...
【科名】金鱗魚科(Holocentridae) 【學名】Myripristis pralinia 【別名】鐵甲、大目仔、金鱗甲、厚殼仔、鐵甲兵、鐵線婆、瀾公妾、堅松毬、紅鋸鱗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20公分。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眼大。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背鰭連續,尾鰭深叉形。鰓膜至鰓蓋骨棘上方有一條暗深紅色之帶斑。體背部紅色,腹部則淡紅,各鰭紅色,背鰭軟條部及臀鳍之近基部處為透明,腹鰭棘則為白色。 【生態習性】 雜食性,以浮游動物、螃蟹幼體為食。夜行性,成一小群地出現在洞穴中或在礁台的縫隙中、珊瑚礁湖或珊瑚礁...
【科名】金鱗魚科(Holocentridae) 【學名】Neoniphon opercularis 【別名】鐵甲、金鱗甲、鐵甲兵、鐵線婆、瀾公妾、黑鰭新東洋鰃、黑鰭金鱗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35公分。體較細長,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眼大。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尾鰭深叉形。體銀紅色,每個鱗片上有暗紅色或黑色的標誌。背鰭硬棘部全為黑色,基底白色; 背鰭軟條部、臀鰭與尾鰭淡紅黃色的;胸鰭粉紅色;腹鰭白色。 【生態習性】 夜行性,獨游,小型群游。以底棲性的螃蟹、蝦子為食。主要棲息於至少水深20公尺以下的亞潮帶礁台、珊瑚礁湖、臨海的礁岩。 ...
【科名】金鱗魚科(Holocentridae) 【學名】Sargocentron ittodai 【別名】金鱗甲、瀾公妾、鐵甲兵、鐵線婆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20公分。體呈橢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眼大。側線完全,尾鰭深叉形。具紅色與銀白色斑紋交互的體側。背鰭的硬棘部鰭膜全為紅色,中央白色縱紋窄且止於棘末端,膜頂部亦為白色,棘膜間有時具黑色斑塊;臀鰭最大棘區為深紅色;胸鰭基軸無黑斑。 【生態習性】 以甲殼類、小魚為食。棲息在珊瑚礁坡外,深度在5-70公尺左右。晝伏夜出,晚上單獨來回不停的游動於礁坡處。 【棲地分布】 ...
【科名】金鱗魚科(Holocentridae) 【學名】Sargocentron punctatissimum 【別名】金鱗甲、鐵甲兵、鐵線婆、瀾公妾、乳斑棘鱗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23公分。體呈橢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眼大,側線完全,尾鰭深叉形。體淡銀紅色,上半部有藍色虹彩;鱗片有黑色細點;背鰭硬棘部透明銀白色,有寬的紅色外緣,紅色下方各有一個小白斑。 【生態習性】 群居,以隱藏在礁石附近的小型甲殼類、甲殼類幼生、多毛類的蠕蟲等為食物。主要棲息在0-180公尺的珊瑚礁區,一般都逗留在礁緣湧浪區的洞穴、裂隙、礁石前面;小魚常見...
【科名】金鱗魚科(Holocentridae) 【學名】Sargocentron spiniferum 【別名】金鱗甲、瀾公妾、鐵甲兵、鐵線婆 【型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下頜些微突出於上頜,前上頜骨的凹槽大約達眼窩的前緣稍後方。側線完全。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胸鰭軟條,尾鰭深叉形。頭部與身體紅色,鱗片邊緣銀白色。背鰭的硬棘部鰭膜深紅色,餘鰭橘黃色的;眼後方的前鰓蓋骨上有一垂直長方形的深紅色斑點。 【生態習性】 棲息地方多樣化,幼魚期棲息於水淺且易躲藏行跡的礁石邊,長大後移居到...
【科名】湯鯉科(Kuhliidae) 【學名】Kuhlia mugil 【別名】花尾、美人魚、尾冬仔、國旗仔、銀湯鯉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40公分,體延長而側扁,呈紡錐形,頭中大。體被中小型櫛鱗,頰部、鰓蓋、鰓蓋下骨均具鱗;側線完全而平直。背鰭單一,尾鰭深叉形。體青色,下部銀白色。各鰭淡黃色,背、臀鰭具不顯之黑色緣;尾鰭上下葉各有2條黑色帶,而中間另有一黑縱帶。 【生態習性】 以小魚、甲殼類等為食,一般在夜間覓食。主要棲息於熱帶沿岸水域,群游性,由潮池到幾公尺深之淺水域,亦喜好棲息於河口區的汽水域,但不溯入河川中;幼魚則常出現於潮池。 ...
【科名】舵魚科(Kyphosidae) 【學名】Girella mezina 【別名】黑毛、綠帶魢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45公分,體呈長橢圓形,側扁,頭短,吻鈍唇厚。體被中大櫛鱗,不易脫落,主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體一致為灰褐色至暗褐色,體側具一黃橫帶,成魚有時不顯;主鰓蓋後緣不具黑邊;胸鰭基部有暗褐色斑。 【生態習性】 屬於雜食性魚種,冬季時近岸繁生,以藻類為食,其餘季節則以中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日行性。棲息於近、沿岸岩礁區,活動於中表層水域,約0-30公尺深處。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北部、東北部、南部、西部,...
【科名】舵魚科(Kyphosidae) 【學名】Girella punctata 【別名】黑毛、烏毛、烏目仔 【型態特徵】 體型長橢圓形,側扁,頭背平直。背鰭單一,體側鱗片基部具有小黑斑,尾鰭末端凹入,主鰓蓋後緣不具有黑邊,胸鰭基部具有暗褐色斑,最大體長可達50公分。 【生態習性】 棲息於礁岩區亞潮帶海域,幼魚會隨著海藻的漂流移動,成魚則好活動於礁岩的激浪區,雜食性,夏季捕食個種小型生物,冬季則取食藻類為主。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東北部、南部,以及綠島、蘭嶼、澎湖等海域。 【原住民族語名】 賽夏族 ...
【科名】舵魚科(Kyphosidae) 【學名】Kyphosus cinerascens 【別名】白毛、黑毛、黑番、開基、開旗、元仔板 【型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頭背微凸。最大體長為50公分。頭短,吻鈍,唇較薄,口裂近水平。上頜骨不為眶前骨所覆蓋。頜齒多行,外行齒呈門齒狀,內行處呈絨毛狀。體灰褐色至青褐色,背部顏色較深,腹部顏色較淡,偏銀白色,身上有許多黃色縱斑;眼眶下方具白紋;各鰭色暗。體被中大櫛鱗,不易脫落;頭部被細鱗;吻部無鱗;背鰭、臀鰭及尾鰭基部均具細鱗;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尾鰭叉形。 【生態習性】 棲息於面海的岩礁區、海藻床、...
【科名】舵魚科(Kyphosidae) 【學名】Kyphosus vaigiensis 【別名】白毛、白悶、低鰭舵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70公分,體呈長橢圓形,側扁,吻鈍,唇較薄。體被中大櫛鱗,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尾鰭叉形。體灰褐色至青褐色,亦有黃化的種類,背部顏色較深,腹部顏色較淡,偏銀白色;身上有許多黃色縱斑。眼眶下方具白紋。各鰭色暗。 【生態習性】 草食偏雜食性魚類,以海藻、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日行性。棲息於面海的岩礁區、海藻床、潟湖、外礁激浪區等,於中表層水域活動,活動深度約1-24公尺。 【棲地分布】 台灣分...
【科名】隆頭魚科(Labridae) 【學名】Anampses caeruleopunctatus 【別名】青衣、青威、娘仔魚、青斑龍、青點鸚鯛、熒斑阿南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42公分,體長形,側扁,口小唇稍厚,內側具縐褶。體被大或中大鱗,側線連續,幼魚尾鰭圓型,成魚稍圓至截型。體色隨魚齡及性別而異;幼魚體黃綠至淡黃褐色,頭、體側、背鰭及臀鰭散布大小不一之黑色斑駁;雌魚體橄欖褐,尾鰭亦具細藍點,體腹偏紅,頭、胸部具許多鑲黑邊之藍線,背鰭及臀鰭鰭膜偏紅且具2短藍紋,鰭緣藍色;雄魚藍綠色,每一鱗片具垂直紋,頭腹面稍藍,上下唇藍色,眼眶間隔具藍寬帶,胸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