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阿美族部落的形成與變遷》一書由廖守臣親身調查完稿於1985年(民國74年),並於1986年(民國75年)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發表,隨即由該所收為館內藏書。 寫作緣起 廖守臣於1977年(民國66年)當選秀林鄉長後,除了鄉政公務外,仍戮力於台灣原住民族的研究調查,雖然在1984年(民國73年)遭人構陷入獄,卻從未改變其為族群寫史的心志,他在入獄的當年出版《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擴張》,從此奠定其在族內有關泰雅學研究上的先驅地位。同時,他也不斷擴展其族群歷史研究領域,在獄中持續整理阿美族相關的歷史調查資料,完成《花蓮縣阿美族部落的形成與變遷》手稿發表。 章節...
道路位置 奇美古道位於花蓮縣瑞穗鄉與豐濱鄉境內,依地理位置可分為「瑞港段」與「聖山段」,道路呈現T型狀態,全段皆位於阿美族傳統領域之內,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重大的「大港口歷史事件」。 道路修築始末 清國為了將國家治理擴及後山,從1874年(同治13年)命令台灣總兵吳光亮領銜開鑿中路,1875年(光緒1年)4月間從南投抵達玉里埔坑頭,出秀姑巒山,並開闢沿著海岸山脈的道路,從玉里到成功。1877年(光緒3年)設飛虎軍二營駐紮於水尾(瑞穗)、璞石閣(玉里),並開鑿玉里與瑞穗通往港口的橫貫道路,但事實上這些道路原本就是阿美族部落間的聯絡道路,亦為往返東海岸與縱谷的重要道路,從目前...
道路位置 安通越嶺道路出現於清國時代,但正確開鑿時間與人力不可考,此道西起花蓮縣玉里鎮安通部落,東迄台東縣長濱鄉南竹湖部落。西側入口安通是由阿美族語Ancuhy而來,語意「尿騷味」,因為安通部落鄰近的安通溫泉硫磺味與尿騷味相似。東側出口南竹湖原名Pakara`ac(巴卡拉阿滋)。道路長度不明。 道路利用 此道原本為原住民使用之道路,有些資料寫是1875年(光緒1年)吳光亮帶領飛虎軍所開通,但事實上不可考。整條東部海岸山脈有多條東西向的越嶺道路,也有一說因為出口處接近大庄,可能是平埔族使用的道路,但以部落位置與地名來說,也有可能是阿美族所使用之道。早在夏獻綸的《臺灣輿圖...
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 本文中的「傳統服飾」是當今Pangcah/Amis所稱的「Losid祭儀服飾」,因「Losid祭儀服飾」是由「傳統日常服」所演變而來。 傳統日常服裝為方形剪裁,以織布剪裁縫製,而在布疋進入部落後維持方衣特色,以遮蔽身體為主,女性遮蔽胸腹、腰臀、雙臂、大小腿;男性則遮蔽臀到大腿。方形布料使用在如頭巾(纏繞頭髮盤髮),或方形剪裁的上衣、袖套、背心、片裙、女用綁腿布等。織布材質為苧麻色原色或薯榔染製的織布,購買布疋則是布料原色、黑色或深色的布料為主。過去織布工序耗時、布料取得不易,方形剪裁能盡用材料不浪費,且不受身形變化,也因此其形式延伸到Losid祭儀服飾。...
校址在台東縣池上鄉萬安村1鄰5-2號。 學區包括池上鄉的錦園、萬安、富興、振興4村,位於197公路起點沿線。 「萬安國小」的前身為1941年(昭和16年)創立的「池上國民學校萬安分教場」。錦園發展最早,清國時代稱新開園。1875年(光緒1年),台灣南路理番同知袁聞柝駐卑南,4年後於新開園設番學,教授通用語言與禮義。然而,因教法不當,番學逐漸荒廢,1884年(光緒10年)已名存實亡。1893年(光緒19年),台東直隸州知州呂兆璜設萬安莊義塾,供番童識字習四書,學童約13人,教師月薪由州府支應。惟1894年(光緒20年)甲午戰爭後,戰亂導致義塾停辦。 日本時代初期...
校址在花蓮縣壽豐鄉水璉村水璉二街20號。 學校位在花蓮縣東北海岸線,是縣內最北端的小學,背山面海,坐落於水璉部落東側,三面環山。北側的水璉尾山(又稱睡美人山)海拔531公尺,自校園北望可見雙乳峰景觀。南側為牛山,海拔203公尺,緊鄰太平洋,被譽為花東海岸植物群的縮影。 「水璉國小」的前身為1919年(大正8年)4月創立的「水璉尾蕃人公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改制為「水璉公學校」。戰後,1945年(民國34年)12月,改稱為「水璉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水璉國民小學」。2014年(民國10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
黃貴潮 黃貴潮,族名Lifok Oteng,生於1932年(昭和7年),卒於2019年(民國108年),年88。出生於台東縣成功鎮宜灣部落,阿美族人,文史工作者、天主教傳教士、台灣原住民族作家。少年時期的黃貴潮因病臥榻在床,透過大量閱讀與請教耆老,學習阿美族部落文化。黃貴潮在手術之後得以撐著拐杖行走,這也促成他不間斷的田野調查,累積田調過程中的大量文史資料。1983年(民國72年)經由日本學者馬淵悟的推薦,黃貴潮擔任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研究助理,在劉斌雄教授的指導下,於1989年(民國78年)完成《宜灣阿美族三個儀式活動的記錄》(1989)。著作有《遲我十年:Lifok生活日...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Adaw Palaf Langasan),漢名江顯道,生於1949年(民國38年),出生於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台灣原住民族作家,劇場工作者。阿道.巴辣夫年輕時離鄉外出求學,在城市中尋找生命的意義,也在其詩作中展現文字的戲謔與戲劇性。1991年(民國80年)阿道.巴辣夫加入「原舞者」,後續也與「差事劇團」的鍾喬、劇場工作者王墨林共事合作,開啟他對樂舞、戲劇的熱情與使命感。著有若干詩作與《路・Lalan》(2013)。 阿道.巴辣夫的創作風格獨特,作品融合諧音翻譯、形式實驗、族語思維與樂舞模式。〈走吧...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4、8、11-16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79戶【總人口數】506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64人72%【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42人28%【民族比例】阿美族69%、排灣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32戶,351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秀姑巒阿美語。 部落內有【教會】鶴岡長老教會、【其他】屋拉力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早期居民是Pacidal氏族,居八里灣社(指八里灣舊址,今八里灣社的西方山區),約在300多年前,有2-3戶族人翻越秦...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瑞良村5-10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88戶【總人口數】468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09人45%【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59人55%【民族比例】阿美族41%、泰雅族1%、排灣族1%、卑南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73戶,193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秀姑巒阿美語。 部落內有【教會】瑞良長老教會。 遷徙與由來 族人大多自奇美遷居至此,故有小奇美之稱。 歷史事件 1. 2012年(民國101年)部落名稱登記為「法淖部落Fan...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17-20、24、26-27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25戶【總人口數】397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39人85%【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8人15%【民族比例】阿美族83%、布農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14戶,335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秀姑巒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鶴岡國小、【教會】鶴岡天主堂、梧繞長老教會。 遷徙與由來 族人係由蘭嶼起源後,至Casasikolan(猴子山)登陸上岸,遷至Arapanay再沿海路北上至大港口、Ta...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瑞北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67戶【總人口數】708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28人4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80人54%【民族比例】阿美族38%、排灣族2%、布農族3%、太魯閣族2%、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27戶,317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秀姑巒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瑞北國小、【教會】瑞北長老教會。 遷徙與由來 1878年(光緒4年)間,加禮宛事件後,當時清政府遷噶瑪蘭族人於此,以原住宜蘭舊社打馬煙為名,為噶瑪蘭語「煮鹽」之意。日...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1、3、4、6、9-10、12-15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82戶【總人口數】699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08人44%【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91人56%【民族比例】阿美族47%、布農族1%、太魯閣族1%、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35戶,272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秀姑巒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富源國小、富源國小附幼、【派出所】鳳林分局富源派出所、【其他】花蓮縣消防隊富源分隊、富源郵局、【其他】台鐵富源站、拔仔庄常民文化館。 歷史事件 ...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奇美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20戶【總人口數】396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56人90%【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0人10%【民族比例】阿美族66%、布農族22%、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00戶,326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秀姑巒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奇美國小、【派出所】鳳林分局奇美派出所、【衛生室】奇美衛生室、【教會】奇美天主堂、奇美長老教會(阿美中會)、奇美長老教會(布農中會)、【其他】奇美原住民文物館。 遷徙與由來 奇美部落為阿美族的...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樂合里6-8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64戶【總人口數】154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48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人4%【民族比例】阿美族95%、布農族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66戶,146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秀姑巒阿美語。 部落內有【教會】安通長老教會、安通主顯堂、【其他】玉里行動郵局。 遷徙與由來 由太巴塱社遷出至Pailasen(拔仔部落),再由Pailasen遷徙至此。 歷史事件 1. 原稱「紅蓙社」或「甕作(索)社...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東豐里5-7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94戶【總人口數】293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26人7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7人23%【民族比例】阿美族70%、布農族2%、泰雅族1%、其他3%。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84戶,239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秀姑巒阿美語。 部落內有【教會】坪頂長老教會、東豐天主堂、【其他】鐵份部落文化健康站、玉里行動郵局。 歷史事件 1. 原稱「石公坑社」,清末由太巴塱社與馬太鞍社阿美族人遷入形成。 2. 日...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樂合里11-16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03戶【總人口數】519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01人9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8人3%【民族比例】阿美族88%、其他8%。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98戶,460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秀姑巒阿美語。 部落內有【派出所】玉里分局樂合派出所、【教會】樂合長老教會、樂合天主堂、【其他】樂合部落文化健康站。 歷史事件 1. 清末,原居瑞穗紅葉溪畔的高藥社(Koyo)阿美族人南遷,在平埔族「下撈灣社」北方(樂合國...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德武里1-9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23戶【總人口數】74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700人94%【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1人6%【民族比例】阿美族89%、布農族1%、其他4%。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21戶,639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秀姑巒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德武國小、【教會】德武長老教會、德武耶穌聖心堂、【其他】玉里行動郵局。 遷徙與由來 5支氏族分別從富源、瑞穗、太巴塱、豐濱、台東等地遷來,皆為阿美族人。 歷史事件 1. ...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春日里8-19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45戶【總人口數】638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98人62%【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40人38%【民族比例】阿美族59%、卑南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54戶,391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秀姑巒阿美語。 部落內有【圖書館】織羅部落圖書資訊站、【派出所】玉里分局春日派出所、【教會】春日天主堂、【其他】春日部落文化健康站、玉里行動郵局。 遷徙與由來 原名為「織羅」,於日本時代更名為「春日」。部落族人由奇美、...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里1-14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439戶【總人口數】1158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67人40%【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91人60%【民族比例】阿美族34%、布農族1%、泰雅族1%、卑南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62戶,435人。主要民族為阿美族,使用秀姑巒阿美語。 部落內有【學校】高寮國小、【教會】高寮長老教會、高寮天主堂、【其他】玉里行動郵局。 遷徙與由來 1873年(同治12年)前後,由太巴塱社遷出,經Tara’a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