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3,558
  • 線上人數: 3
  • 阿美族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查詢的關鍵字:『狩獵』, 民族檢索:『1A 阿美族Amis』, 共7筆


阿美族服飾
1A 阿美族 M 物質文化

  男性頭飾多為鳥類羽毛如大冠鳩、藍腹鷴、雉雞等,顯示有狩獵鳥類的能力;頸飾有車磲貝、牛骨或台灣玉,是有漁獵或經濟地等的象徵。女性頭飾則有白色的鵝毛、兔毛或家屋周邊可以取得的花朵或植物。   配件多半使用瑪瑙、玻璃珠、金屬、錢幣等。與不同時代的殖民環境及以物易物等關係,配件上的配飾也有時代的紀錄,如過去以日本錢幣鑲嵌在服飾上象徵個人地位,項鍊有瑪瑙、玻璃珠等有家族與外族往來交換的經驗表現財富特徵等,都有顯著在於彰顯個人及家族能力的特質。 個別物件介紹   本文將阿美族「Losid祭儀服飾」以個別物件作為介紹說明主要有3個原因: 第一,Pangcah/Amis阿美族的...

Matadim馬太林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nbsp;相傳,清國時代末年有位Sado社人Kilang善於狩獵,有一次到玉里東邊山麓狩獵,見一片原野,決定遷來定居。起初於Lihangan溪左岸Lihangan地方定居不久,Sera-Ngocih亦遷來。Sera-Ngocih懂得祭儀、熱心公益、做事公正,後被族人推舉為頭目,是本社首任頭目。 2. 日本時代,都威、太巴塱等社的阿美族人遷入。 3. 戰後,馬太鞍、奇美、烏鴉立等社的阿美族人移入。 4. 2013年(民國102年)部落名稱登記為「馬太林部落Matadim」。  ...

Dihekoay陸安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住大坡後遷居大埔的5名阿美族人,於1918年(大正7年)至此狩獵時,發現適合拓墾,遂同來開墾定居。之後又有更多族人從大埔移居至此,形成陸安聚落。 2. 陸安部落形成後,由於頭目認為陸安與大埔是同族人,應該屬大埔村,因此成為大埔村的飛地。。 3. 2010年(民國99年)部落名稱登記為「陸安部落Dihekoay」。 重要人物與事蹟 1. 阿亞蘭(約1870-約1940),大坡社阿美族人,陸安拓墾的先鋒,也是陸安首任頭目。曾發動族人自力興築陸安至大埔一段道路,全程約3公里,原始路線現已成為陸安至池上的柏油道路。  ...

Cilapuk嘉新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與由來 此地早期為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和少數阿美族人的狩獵區域。1945年(民國34年)今花蓮市尚志路(農兵橋)堤防西邊的阿美族人,因飽受河川遇颱風季節淹水之苦,紛紛遷移到地勢較高處。之後,移入人口逐年增加,因可耕農地不足,部分族人遷徙至嘉新部落居住。 歷史事件 1. 2011年(民國100年)部落名稱登記為「嘉新部落Cilapuk」。  ...

Tumay鹽寮部落
1A 阿美族 K 生活空間

遷徙與由來 該地原屬里漏社獵區,里漏社人常來此狩獵,之後即有族人遷移至此形成部落。 歷史事件 1. 日本時代,花蓮食鹽在此煮製,日本人稱之「鹽寮港」,漢人則稱「鹽寮坑」。 2. 1964年(民國53年)7月,自水璉村獨立為「鹽寮村」。 3. 2012年(民國101年)部落名稱登記為「鹽寮部落Tumay」 。  ...

霧鹿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外求生、辨別野生動植物等能力,部落師長耆老並於路程中教導傳統狩獵技巧、述說布農遷徙過程及傳說故事。本課程於2008年(民國97年)獲得「全國創意教學獎國民中小學綜合領域組」特優。   藝文方面發展布農歌謠合唱、吉他鍵盤木箱鼓樂團、生活美學等社團課程。霧鹿國小兒童合唱團傳承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等布農族傳統歌謠,屢屢獲得全縣、全國比賽特優佳績,曾受邀至英國、中國等地表演,也曾在2005年(民國94年)接待史瓦濟蘭國王的國宴中演出。2004年(民國93年)遠赴歐洲進行2次巡迴公演,並與大提琴家大衛.達伶(David Darling)合作,錄製布農音樂專輯《Mihum...

鹿野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阿美族族語意指「雙手交換東西的動作」。昔日阿美族在海岸山脈以狩獵為生,經常與馬蘭阿美及初鹿部落(舊稱北絲鬮社)卑南族相遇,並交換東西以物易物,因而得名。   「鹿野國小」的前身為1958年(民國47年)成立的「鹿野國民學校車站分班」。「鹿野國民學校」的前身為1923年(大正12年)成立的「鹿野公學校」,供漢人就讀。1938年(昭和13年)改為6年制,隔年校址遷至鹿野火車站旁(今鹿野鄉公所)。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鹿野東國民學校」。1945年(民國34年)改名為「台東縣立鹿野國民學校」。1947年(民國36年)「鹿野國民學校」(今鹿野鄉公所)與鹿野鄉公所(今龍田...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