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72,717
  • 線上人數: 15
  • 阿美族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1A 阿美族Amis』, 共463筆


豐田教會(長老)(東部中會)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中興街65號,隸屬東部中會。   1958年(民國47年)3月,胡三崁在壽豐教會代理牧會期滿,當時中會議長江天順牧師、傳道部長袁鄒富,有感於豐田為豐山、豐坪、豐裡、溪口、米棧、水璉這6個村的交通中心,人口達15,000人,頗有設教需求,因此商請胡三崁於豐田地方開設佈道所,並租用火車站前的草房作為聚會場所。超初只有詹得聲、藍連海、陳阿振、卓登圍、張海山、黃進郎、江贊富、蘇華妹等8人參與,後來增加為28人,遂舉行開會禮拜並向中會申請,正式創立「豐田佈道所」,歸屬中會直轄。   豐田佈道所因慕道友日增,兒童主日學更有百人出席,頗感於場地不敷使用,便募款購地,建設...

鳳林教會(長老)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鳳林鎮大同街29號,隸屬東部中會。   本教會最初在1914年(大正3年),由苗栗、新竹、中壢、桃園等地東遷的信徒,計有卓宗慶、薛世安、宋阿傳、張逢年、沈源清、姜阿乾、陳圭、張秋汀等人在姜阿乾家中開始聚會。隔年,花蓮港教會傳道士曾清江得知鳳林有求道信徒,因此定期到鳳林傳教。後來因東遷信徒急增,於1916年(大正5年)7月設立「鳳林講義所」,並租借鳳林88番戶為聚會地點。1919年(大正8年)首任傳道張玉明到任,5月成為花蓮港教會的支會,推動建堂殿募款事宜。   1923年(大正12年)3月,由宣教師吳威廉設計的聖殿於鳳林122番地落成,本會正式建立禮拜堂。1928年(...

大安教會(長老)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中山路二段129號,隸屬東部中會。   1933年(昭和8年)北部中會傳道區計劃於「馬太鞍」開拓教會,過程中得到鳳林教會的協助,於同年9月至馬太鞍佈道5天,並借用張雲汀信徒的事務所做為臨時的聚會場所。之後每逢週日下午,皆會由鳳林教會的袁新枝傳道和師母來主理禮拜,並於次年1934年(昭和9年)設立「馬太鞍講義所」,此即「大安教會」的前身。   1935年(昭和10年),因為聚會人數漸漸增加,本會開始計劃買地建堂。1936年(昭和11年)北部中會通過准予,在中會募款,當時鳳林教會的溫榮春牧師和彭石榮長老負責對外募款。1937年(昭和12年)4月10日傳道局派卓暉力傳...

光濱教會(長老)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三民路136號,隸屬東部中會。   1969年(民國58年),基督教芥菜種會組織山地巡迴醫療團隊,每個禮拜四為豐濱地區的阿美族原住民施療,配合傳教工作。美港教會江天順牧師率領幹部信徒調查豐濱的信徒,其中偕連成長老(噶瑪蘭族人,花蓮港教會第一任傳道師偕八寶的長子),不僅創立「豐濱教會」,更捐出3個月的薪資協助建堂,後來成為本會長老。偕連成長老一直希望創設一間台語教會,以便附近的台語基督徒家庭禮拜,因此奉獻自宅茅屋作為禮拜堂,於1970年(民國59年)1月開始禮拜。同年3月,中會正式承認本會為直轄佈道所,託美港教會管顧。1971年(民國60年)歸屬美港教會,江天順牧...

東里教會(長老)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大莊路57號,隸屬東部中會。   1904年(明治37年),長老潘阿逃於大庄設立一棟茅屋,作為臨時的聚會所(現在的農會倉庫用地)。1925年(大正14年)新禮拜堂竣工,1941年(昭和16年)重建。1924-1940年(大正13年至昭和15年),本會自立,此時教會組織健全,有議長許振芳,4名長老:潘阿逃、林慈祥、潘阿芳、簡松如,4名執事:潘阿吉、陳田、林書篙、番李生。當時接受堅信禮2人、成人洗禮8人、幼兒洗禮16人、主日學學生平均出席40人。1950年(民國39年)設立「古風教會」,為本會第一個支會。   1951年(民國40年)禮拜堂因地震毀損,張雲錦傳...

碧雲莊教會(長老)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市介林六街4號,隸屬東部中會。   1995年(民國84年)年設立「碧雲莊佈道所」,屬美港教會。初期於萬金鳳夫婦家中舉行家庭聚會。1997年(民國86年)遷至現址。2013年(民國102年)2月,東部中會春季議會通過「碧雲莊佈道所」升格為支會。4月舉行碧雲莊佈道所升格教會(支會)感恩禮拜。7月羅東長老教會暑期福音隊前來協助兒童事工。12月舉辦聖誕報佳音、聖誕聚餐晚會、聖誕主日禮拜與聯誼活動。   2014年(民國103年)2月,東部中會北區牧傳會於本會舉辦聚會;7月與宜蘭三星教會合辦「歡樂一夏」兒童夏令營;12月舉辦聖誕節碧雲莊社區報佳音、聖誕聚餐與慶祝晚會。  ...

加蜜山教會(長老)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里16鄰14-3號,隸屬東部中會。   1891年(光緒17年),巴克禮牧師第二次來後山巡視,55歲的高長傳道師隨行,並在1月底抵達觀音山。當時迪階教會的信徒大多居住在觀音山一帶,每逢雨季溪水高漲,信徒難以渡溪到迪階禮拜,因此便在觀音山建立雨季使用的禮拜堂。巴克禮牧師與眾人商量後,決議將迪階教會遷到觀音山,同年設立「觀音山教會」,此即「加蜜山教會」的前身。本會創立後為10名成人、8名幼兒施洗,並設立2名執事,聘請穆興傳道師由石牌來此駐堂牧養。在教會報上仍沿用迪階教會的名稱,一直到1893年(光緒19年)才更名為觀音山教會。   1895年(光緒21年),日本...

東部中會事務所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位於花蓮縣花蓮市民權路120號,隸屬東部中會。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楊秀菁。  ...

《台湾アミ族の社会組織と変化——ムコ入り婚からヨメ入り婚へ》(臺灣阿美族之社會組織及其變化:從招贅婚到嫁娶婚)
1A 阿美族 D 重要文獻

  末成道男,《台湾アミ族の社会組織と変化——ムコ入り婚からヨメ入り婚へ》(臺灣阿美族之社會組織及其變化:從招贅婚到嫁娶婚),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年。本書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中譯本(2007)。 成書背景   末成道男(1938-2024)是日本的社會人類學者,以台灣原住民族、漢族以及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為研究對象。本書是研究居住在台灣東部台東縣沿岸海岸阿美單一部落的社會人類學專著。本書為提交給東京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博士學位論文的一部分所改寫而成,於1983年出版。末成以自身1968-1969年長期進行的田野工作為基礎,記述...

《台湾アミ族の宗教世界》(台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
1A 阿美族 D 重要文獻

  原英子,《台湾アミ族の宗教世界》(台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福岡:九州大學出版會,2000年。本書由中研院民族所出版中譯本《台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2005)。 研究背景   作者原英子於1994-1996年2年內,分別於花蓮縣吉安鄉、壽豐鄉停留一年,並於當地實施人類學調查,著眼於台灣原住民族阿美族人的宗教工作者。其成果已編寫為博士論文,論文中從性的角度解讀阿美族人的宇宙論,闡明阿美族人對於空間認知的樣貌,該論文發行而成本書。阿美族人可根據語言或風俗習慣之差異區分為5個族群,本書探討的對象為南勢阿美。 全書章節概述   本書由兩部構成,第一部(共3章)從原住民族宗教的...

大港口事件
1A 阿美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本事件始於1877年(光緒3年)7月,烏漏社(Olaw,瑞穗鄉舞鶴村)攻殺清兵,隨後,順著富源溪而下,經打落馬(打路馬,瑞穗鄉舞鶴村)、奇密(Kiwit,瑞穗鄉奇美村)等社,同年8月擴大到港口地區(豐濱鄉港口村、靜浦村);至1878年(光緒4年)1月告一段落,前後歷時七個月。   準此,廣義的大港口事件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事件起源的烏漏社及其鄰近部落,後期則轉以阿棉山社及納納社為主。前者可視為「烏漏事件」,主要戰役在烏漏社附近,前後交戰三次;後者則為狹義的「大港口事件」,主要戰役有四,分別是在烏雅石(約今長濱鄉樟原村三富橋一帶)、田寮(即加走灣,長濱鄉長濱村)、水母丁(...

七腳川事件
1A 阿美族 H 歷史事件

緒論   七腳川事件起於1908年(明治41年)12月13日,止於1909年(明治42年)2月17日,前後歷時共3個月。事件原因為七腳川社隘勇伍長芝魯霧甸(Looh Putal)等19人,認為警察及頭目不公,故而相約逃入山中並夥同其他隘勇反抗,此事件在七腳川隘勇線修築完成後敉平。事後,七腳川社遭到遷社處分,原地則規劃成第一個官營移民村吉野村。   事件中之反抗方,包括七腳川社(Cikasuan,阿美族,今吉安鄉太昌、慶豐、福興等村)、巴督蘭番(Btulan,賽德克族Takedaya群,木瓜溪中上游,今秀林鄉文蘭村)及木瓜番(Vaguai,賽德克族Takedaya群,今秀林...

阿美族傳統住屋
1A 阿美族 M 物質文化

阿美族部落   阿美語的niyaro’一詞,為部落之意,是由不同的gasaw(氏族、居民)聚集在一處所形成的形體。阿美族將部落領域稱為paniyaro’an,除了家屋以外,尚包括公共廁所、水井、垃圾場、公共墓地、會所等。公共場域的出現和日本人的居住改善有著密切的關係。 傳統住屋形式   阿美族稱住屋為loma’,也是家庭的一個基本單位。傳統農業時代,loma’被視為是共同經營農耕生產的基本單位,代表的是居住、生計、生產、祭祀的基本社會單位。loma’當中必須要設置「爐」(parod),一個沒有爐的屋子,會視為是家畜舍...

阿美族祖靈屋
1A 阿美族 M 物質文化

概述   在阿美族的祖靈屋當中,最著名的是太巴塱的祖靈屋。從1942年(昭和17年)千千岩助太郎的調查當中就有記載。 建築形式   太巴塱部落的祖靈屋以茅草、箭竹為主要材料,裡面為整面抬高的籐床,內有兩個「爐」(parod),代表該部落生生不息的意涵。爐的上面掛上箭竹做的棚架,供置物之用。後來族人在靠近山牆側的爐周圍擺一圈椅子,以供族人在屋內互相交流。有平入(簷下入口)及妻入(山牆入口)兩個入口,因基地方向的影響,以妻入(山牆入口)為主。祖靈屋的結構在日治時受到漢人的影響,以短柱和長梁為主要結構,也有中柱(satoko)。   和普通家屋不同的是,這些中柱上都刻畫著阿美...

阿美族會所
1A 阿美族 S 社會組織

概述   傳統上,會所為阿美族部落公共事務與集體行動的中心,做為年齡階層的訓練中心以外,同時做為部落之守衛所。阿美族有依照年齡分級的年齡階層,會所平時做為未婚男子之住宿處,初入級之未婚男子每天晚上需住宿其中,擔負守衛的職位;升至第二級時就可以隨意住宿,常會外出訪女友,故不常居於其中。已婚男子則願意住宿時再來住在會所即可。婦女禁止踏入會所。   「會所」有些稱為「聚會所」「活動中心」,由此可知,會所具有「聚會」的功能,因此常常選擇在空曠處。因應日本政府的要求,有些部落特別建造另外一個會所或公會堂、會議室等建築,這樣的情形也延續到戰後。 阿美族的會所建築   傳統會所的構材...

電光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關山鎮電光里中興路93號。   「電光國小」的前身為「關山泉學校日出國語講習所」,在1942年(昭和17年)6月17日創設於今電光里6鄰60號。1944年(昭和19年)6月17日更名為「關山泉學校日出分校」,修業年限4年。1946年(民國35年)奉准獨立,改稱「電光國民學校」,仍為4年制,並創設民教班。1949年(民國38年)改為6年制。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電光國民小學」,校址遷至現址。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6人,占總學生數94%,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歷年以「戶外探索教育、在地文化傳習」為兩...

關山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關山鎮中華路101號。   「關山國小」的前身為1905年(明治38年)創設的「台東廳里壟公學校」,同年7月改名為「里壟蕃人公學校」,1921年(大正10年)又恢復為「里壟公學校」。1943年(昭和18年)改名為「關山泉國民學校」。戰後改名為「台東縣里壟國民學校」。1954年(民國43年)3月改名為「關山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關山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35人,占總學生數42%,學生約六成為阿美族,四成為布農族。   本校於2017年(民國106年)以自造者、程式語言,轉型為...

北埔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新城鄉北埔路170號。   學校位在北埔村,距花蓮市區約8公里,鄰近北埔火車站、花蓮機場。此地在日本時代因鄰近太魯閣族活動區域而具戰略地位,曾作為監控與後勤支援的前哨站,因位於花蓮市北方而得名「北埔」。學區包括新秀村、北埔村、大漢村7-34鄰,佳林村、「嘉里國小」為自由學區。學區內族群多元,以太魯閣族、阿美族為主,約占六成。   「北埔國小」的前身為1920年(大正9年)2月設立的「北埔蕃童教育所」(甲種),4年制。1928年(昭和3年)4月創設「北埔公學校」。由平地原住民部落遷到現址,始設2班,後續增為6班,1938(昭和13年)改為6年制。1941年(昭和16年...

南華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吉安路六段60號。   學校位在木瓜溪畔北側,初英山東側,地處吉安鄉干城村與南華村交接處,台9丙線上。   「南華國小」的前身為1954年(民國43年)9月奉准開辦的「吉安國民學校南華分校」,設有2班。1956年(民國45年)8月獨立為「南華國民學校」,增至6班。學校校地原為台灣省種畜改良場提供的牧放用地,曾是木瓜溪流經的河床石礫。教室由原來茅草房舍、鐵皮、瓦蓋平房到現有三樓的校舍。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41人,占總學生數51%,學生約六成為阿美族,四成為太魯閣族。   本校於1985年(民國74年)8月成立...

太巴塱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光復鄉中正路二段23號。   學校位在光復鄉東境,鄰近光復火車站。東接光豐公路通往豐濱,西隔嘉農、光復溪,毗鄰光復市區及馬太鞍部落。學區包括東富、西富、南富、北富4個村,廣義的太巴塱地區有太巴塱、砂荖、阿托莫、加里洞、馬佛、阿羅朗等聚落。   「太巴塱國小」的前身為1900年(明治33年)創立的「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班」。1904年(明治37年)改為「太巴塱公學校」,4年制。1917年(大正6年)改為「太巴塱蕃人公學校」。1921年(大正10年)改為「台灣公立太巴塱番人公學校」。1922年(大正11年)改制為「太巴塱公學校」。1924年(大正13年)「太巴塱公學校...

  • 上一頁
  • ...
  • 15
  • 16
  • 17
  • 18
  • 19
  • ...
  • 21
  • 22
  • 23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