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72,785
  • 線上人數: 11
  • 阿美族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1A 阿美族Amis』, 共463筆


長良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玉里鎮長良里163號。   學校位在玉里鎮西南側,西倚中央山脈,東面秀姑巒溪,北臨樂樂溪。學區包括長良里的吉哈蓋部落(Cihakay)、卓樂部落(Taluk),分布於南村、北村、尖角、本村、長良農場等5個聚落。清代道光年間,平埔族人自屏東遷徙至今長良地區開墾,後因人口增多,有人橫越秀姑巒溪另建部落,稱「大庄」或「新庄」(今富里鄉東里村),原址則稱「舊庄」。日本時代,宜蘭仕紳連碧榕家族獲准承墾此地130餘甲,築圳開發。1937年(昭和12年)將此地取名為「長良」(Nagara),沿用至今。「長良國小」的前身為1943年(昭和18年)4月設立的「玉里旭國民學校長良分教場」。1...

北林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鳳林鎮北林里平園路32號。   日本時代成立林田移民村,分為南岡、中野、北林3個聚落,以位在移民村之南、中、北而得名。學校位在花東縱谷,遠眺中央山脈,背倚海岸山脈,鄰近台9線220.5公里。   「北林國小」的前身為1958年(民國47年)9月設立的「大榮國民學校分校」。1961年(民國50年)8月獨立為「北林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北林國民小學」。2003年(民國92年)8月,本校學區重新劃分為北林里、南平里。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8人,占總學生數40%,以太魯閣族為主。   創校...

泰源國中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東河鄉北源村3鄰30號。   學校鄰近東富公路(台23線)。學區包括泰源、北源、尚德、東河4村。   本校於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時,因泰源山區交通不便就學,經縣議員羅萬福、泰源國小校長黃憲亭、士紳林旺爭取政府撥款整地興建教室而創立,於同年12月12日落成。1969年(民國58年)8月正式設校為「台東縣立泰源國民中學」。2008年(民國97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創校迄今(2024年)歷任校長共15位:楊仁華、王坤源、呂淇鐘、黃騰洲、陳國偉、林茂秦、林耕年、李偉麟、楊貴全、洪榮威、賴亮禎、王叔銘、陳文靜、張筱白、呂學興。   ...

瑞穗國中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瑞穗鄉成功北路18號。   學校位在臨近瑞穗火車站西站出口處。學區包括瑞穗鄉大部分地區及萬榮鄉、玉里鎮少部分區域。   「瑞穗國中」的前身為1956年(民國45年)9月創立的「鳳林初級中學瑞穗分部」,招生2班,借「瑞美國小」教室上課。1958年(民國47年)奉准獨立,命名為「花蓮縣立瑞穗初級中學」,遷來現址。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瑞穗國民中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54人,占學生總數61%,以阿美族為主,太魯閣族其次,另有少數布農族。   在校教學部分,安排了母語學習、文化體驗等鄉土教育課...

八斗高中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基隆市中正區新豐街100號。   學校位在東北角牛稠嶺上,俯瞰東海,鄰近碧砂漁港,周圍有太平洋社區、八尺門奇浩聚落(Kihaw)、新豐社區、深美社區、八斗山莊等都市原住民聚落。這些社區多由建商命名或依地理位置命名,居民以阿美族為主,多於1960-1970年代自花東北遷來基隆從事遠洋漁業,親友呼朋引伴群聚而形成社區。其中八尺門奇浩聚落名稱源於其環境與台東家鄉Kihaw相似。   1977年(民國66年),為普及國民教育,並配合八斗子漁港發展,籌備設立「八斗國中」。1982年(民國71年)5月改名為「八德國中」,1983年(民國72年)6月再更名為「八斗國中」。同年7月校舍動...

阿美族豐年祭
1A 阿美族 R 信仰祭儀 A 藝術文化

  阿美族豐年祭的傳統祭典因各部落的分群與遷徙歷史而有所不同。每個部落在歌曲、舞蹈數量和進行順序上各具特色,並且這些歌舞隨每年的活動安排而變動,展現出豐年祭自主多元且具有適應性的特徵。 祭祀儀式歌曲   阿美族的傳統豐年祭歌舞大致上可依不同使用情境與展現形式分為兩大類。一種為祭祀儀式歌曲,於祭典前、後或穿插於團體歌舞之間出現。通常由祭司或巫師領唱,吟誦祭詞o’lic以祈禱祭典期間平安為主題,有時會有祭祀團員和唱。此類歌曲不一定會搭配舞蹈動作,但有時祭司會定點輔以米酒點地,作為與祖靈共享豐收的意涵與溝通的媒介,或將米酒含於口中噴出,作為淨化場地之用。許多受基督宗教影響的部...

阿美族巫師祭儀
1A 阿美族 R 信仰祭儀 A 藝術文化

  阿美族里漏社的巫師祭(mirecuk)儀式每年舉行一次,由部落專職sikawasay(祭師)祭祀祭師擁有的群靈及自家祖靈、已故家人等群靈。其有其嚴𧫴且完整的結構,在不同儀式段落有其祭祀的目的及對象。由於祭祀對象不同,祭歌也會有所差異。 演唱形式   祭歌有時間及空間的禁忌,平時是不可隨心所欲演唱的,尤其不宜在世俗場域表演。必須先經Ina(媽媽級祭師),向該祭祀對象索取calay(神靈給予的無形絲線),藉著calay才可以唱出祭歌。由資深Ina呼喚神靈並請求神靈放下calay,以右手抓拉calay下來後,甩放在地上,供其他祭師一一走在地上無形的calay上,然後才可以唱出,屬於放...

亞特蘭大奥運會事件
1A 阿美族 A 藝術文化

  亞特蘭大奧運會事件指的是發生在1996年(民國8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涉及阿美族歌謠〈聚會所長歌第二首ko’edaway a radiw saka tosa〉的音樂版權爭議與文化重視的事件。 歌曲別名   〈聚會所長歌第二首ko’edaway a radiw saka tosa〉這首樂曲的別名還包括〈第二首長歌〉、〈長歌第二首〉、〈馬蘭古歌第二首〉(1967年,民歌採集運動採錄者李哲洋、劉五男與李泰祥採錄)、〈老人飲酒歌〉(許常惠1978年的採錄,以及郭英男後來於1998...

郭英男Difang na Tuwana
1A 阿美族 A 藝術文化

  郭英男,族名Difang,家名Tuwana,屬於Pawtawan氏族,1921年(大正10年)3月20日生於台東阿美族馬蘭部落(今台東市新生里、中心里、自強里一帶),2002年(民國91年)3月29日病逝於台東基督教醫院,享年81歲。郭英男是馬蘭阿美族的著名歌手,屬於馬蘭部落男子年齡階層latihemok(約1942年成階)的成員,居住在馬蘭外圍的新興部落馬當(Matang,亦名豐谷)。 歌唱特色   郭英男生性幽默,為人謙和,自青年階段即展露過人的歌唱才華,並且在豐年祭團體舞的場合負責領唱。二十多歲開始與年齡階層同伴陽登輝(Singkay na Peloh...

阿美族音樂
1A 阿美族 A 藝術文化

  阿美族人口約22萬人,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第一大族,主要居住於花蓮、桃園、台東。(參見「阿美族」詞條)在台灣原住民族各族當中,阿美族堪稱是音樂活動與表現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族。歌唱構成了音樂活動的主體,有時伴隨舞蹈,器樂曲的數量則不多。   傳統上阿美族人對於音樂並沒有清晰的分類概念。但從實踐當中族人的態度來看,可以根據禁忌的有無將音樂區分成兩大類。在豐年祭、祈雨祭、獵祭、巫師祭儀等活動中使用者,屬於祭儀歌舞。這類歌舞只能在特定的儀式階段中使用,且不同的祭儀段落,各自有相應的曲目或舞蹈,不能混淆,也必須由特定身分的人(頭目、巫師、高階層的男子等等)來執行。除此之外的歌謠或舞蹈,大體上並無任何...

macacadaay複音歌謠
1A 阿美族 A 藝術文化

  Macacadaay是馬蘭阿美族特指的多聲部複音歌唱形式,其字根cada意為「承接」,強調歌者之間的互相承接與協作之美。這種歌謠形式通常由三人或更多人共同演唱,形成豐富的層次與聲響變化。該形式於2012年(民國101年)12月20日由「杵音文化藝術團」與「馬蘭山海原音文化團」共同登錄為台東縣的傳統藝術,稱為「臺東縣阿美族馬蘭複音歌謠」,並於2021年(民國110年)4月16日由文化部登錄為國家重要傳統表演藝術「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認定「杵音文化藝術團」為其保存者。 Macacadaay所指   阿美族語言中並沒有直接對應「音樂」這個詞的概念,主要使用字根radiw...

ku 'edaway a radiw長歌
1A 阿美族 A 藝術文化

  在阿美語中,〈長歌ku'edaway a radiw〉意指「很長的歌」,其特點在於通過反覆吟詠固有旋律來延續歌曲的長度。這首樂曲並沒有固定的歌名,通常由長老在聚會所中演唱,因此又被稱為〈聚會所長歌〉。實際上,這類長歌共分為3首,分別是〈聚會所長歌第一首ko’edaway a radiw sakacecay〉、〈聚會所長歌第二首ko’edaway a radiw sakatosa〉和〈聚會所長歌第三首ko’edaway a radiw sa...

〈馬蘭姑娘〉
1A 阿美族 A 藝術文化

  〈馬蘭姑娘〉是一首當代台灣原住民流行音樂中的經典之作,承載了阿美族人與台灣社會在時代變遷中的複雜互動。這首歌不僅反映了阿美族的文化特徵,也在漢族音樂創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台灣音樂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歌曲內容與旋律   這首歌的內容講述一位年輕的阿美族女子向父母表達她的愛情決心,內容強烈而富有戲劇性,描述如果父母不允許她與心上人成婚,她將臥軌自殺。從音樂學的角度來看,〈馬蘭姑娘〉屬於阿美族現代創作的固定曲調與固定實詞的歌曲之一。這首歌自誕生以來便成為阿美族當代創作歌曲的代表作,因旋律優美、敘事性強,受到各界喜愛,尤其是在愛情與家庭的張力上,表現了年輕女子對個人選擇和婚姻的...

自強國中(花蓮)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花蓮縣花蓮市裕祥路89號。   花蓮市西部郊區原為農業型態的豐川十六股社區,因北迴鐵路開通與花蓮新站建設,迅速發展為新興社區。為應對人口增加及便利學生就近入學,於1991年(民國80年)在學校規劃用地籌設本校。   「自強國中」於1995年(民國84年)創校。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243人,占總學生數35%,以阿美族為主。   創校迄今(2024年)歷任校長共7位:劉國光、徐添枝、簡富雄、陳文財、林杰鴻、唐惠珠、劉上民。   據2024年(民國113年)統計,有學生人數515名,開設班數21班,原住民學生201人,占總學生數39%,以阿美...

東河國小(台東)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東河鄉東河村16鄰35號。   學校位在東河鄉與成功鎮交接的東河橋南邊,東河村落正中央。東河村-依原住民母語稱為「Marongarong-瑪路阿瀧」,為原住民阿美母語發音,係指東河橋下「馬武窟溪」之溪水湍急瀧瀧作響,溪水湍急之意,也是「馬武窟溪」的舊稱。東河村因而得名「Marongarong-瑪路阿瀧」部落。   「東河國小」的前身為1921年(大正10年)5月創校的「都歷蕃人公學校大馬武窟分班」。隔年獨立設校為「大馬武窟公學校」。1937年(昭和12年)4月改名為「大馬公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大馬國民學校」。戰後1945年(民國34年)...

都蘭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431號。   「都蘭國小」的前身為1907年(明治40年)創校的「都鑾公學校」,專收山地原住民。1914年(大正3年)4月改為「都鑾蕃人公學校」。1925年(大正14年)改稱「都鑾公學校」,兼收平地山胞。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都蘭國民學校」。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台東縣,改為「台東縣東河鄉都蘭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8月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都蘭國民小學」。2006年(民國95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校。1947年(民國36年)8月設「興昌分校」,隔年9月獨立設校為「興昌國...

泰源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東河鄉泰源村11鄰297號。   「泰源國小」的前身為1929年(昭和4年)創校的「嘎嘮吧灣公學校」。1937年(昭和12年)改名為「高原公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高原國民學校」。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台東縣,改名為「台東縣高原國民學校」。1947年(民國36年)改校名為「泰源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泰源國民小學」。2014年(民國103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校、1個分教室。「北溪分校」,1947年(民國36年)設立,1957年(民國46年)獨立設校為「北源...

北源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東河鄉北源村順那21號。   1947年(民國36年)創校稱「台東縣東河鄉泰源國民學校北溪分校」。1957年(民國46年)獨立設校為「台東縣東河鄉北源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北源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2人,占總學生數67%,以阿美族為主。   2006年(民國95年)成立附設幼稚園。2012年(民國101年)8月附設幼稚園更名為幼兒園。   創校迄今(2019年)歷任校長共14位:陶源濬、劉錦章、林福生、溫敦乾、林文生、許連祥、鄭進成、董華澤、顏惠貞、劉文龍、李金粟、陳...

三仙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成功鎮三仙里基翬路8鄰16號。   學校鄰近三仙台。學區包括三仙里的芝田、基翬、高台、比西里岸(白守蓮)等4個阿美族聚落。比西里岸部落(Pisirian),阿美族族語意指「養羊的地方」,人口較為稠密,過去居住在此的族人利用海潮起落,在三仙台島上放養羊群,現今已看不見羊群。   「三仙國小」的前身為1949年(民國38年)創校的「三民國民學校高台分班」,1951年(民國40年)升為「三仙分校」,1954年(民國43年)奉准獨立為「三仙國民學校」,校址設於三仙里白守蓮。1955年(民國44年)夏天遭颱風吹毀校舍,同年10月遷至三仙台南側現址。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

寧埔國小
1A 阿美族 G 機構社團

  校址在台東縣長濱鄉寧埔村10鄰41號。   學校位在長濱鄉南端。Salimpo(寧埔)原名「石寧埔」,為加禮宛人(移居至花蓮的噶瑪蘭族)所建。山上原有一豎立的史前巨石,石上兩突起形似女人胸部,故名「石乳」,譯成「石寧」,遂成「石寧埔」地名。1937年(昭和12年)日本人更名為「寧埔」。戰後沿用二字,成為村名。學區包括有城山、白桑安、僅那鹿角、寧埔、烏石鼻、膽曼、界橋。本村居民以阿美原住民為主,其次為閩南人、客家人及退役官兵,族群多元融合,居民務農、土木業為主。   「寧埔國小」的前身為1917年(大正6年)4月創立的「沙汝灣番人公學校」。同年9月正式開校,校址設在台東廳廣鄉沙汝...

  • 上一頁
  • 15
  • 16
  • 17
  • 18
  • ...
  • 20
  • 21
  • 22
  • 23
  • 24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