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花蓮縣玉里鎮樂合里新民41號。 學校位在193線道旁山丘上,前方遠眺秀姑巒溪與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界紀念碑。樂合舊稱「哈拉灣」(Halauone),阿美族族語意指「溪邊」,引申有「有清水可飲的地方」。1937年(昭和12年)日本人改稱「落合」,戰後再改名「樂合」。學區包括鐵份、樂合、新民、安通等部落。 「樂合國小」的前身為1900年(明治33年)9月1日創立的「台灣總督府台東國語講習所璞石閣分校場」。1905年(明治38年)更名「台東廳璞石閣公學校」。1910年(明治43年)改稱「花蓮港廳璞石閣公學校」。1917年(大正6年)更名為「玉里蕃人公學校」。1920年...
校址在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里16鄰9號。學校位在秀姑巒溪右岸的督旮薾部落(Tokar),從觀音山俯瞰,地形呈現階梯狀,阿美族族語的「階梯」為「Tukar」,後演變成部落名「Tokar」。 「觀山國小」的前身為1917年(大正6年)4月成立的「璞石閣公學校觀音山分校」。1918年(大正7年)4月成立「觀音山蕃人公學校」,為3年制。1921年(大正10年)4月改稱「觀音山公學校」,為6年制。1944年(昭和19年)4月改稱爲「觀音山國民學校」。1945年(民國34年)11月戰後校名改稱爲「觀山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觀山國民小學」。1993年(民國8...
校址在花蓮縣玉里鎮大禹里225號。 學校位在大禹社區的入口處,台9線272.3公里處省道旁,坐落於中央與海岸兩山脈之間。東側為海岸山脈、秀姑巒溪,南至卓溪橋,西側為大禹山,北至豐坪溪。 「大禹國小」的前身為「玉里國民學校光復分校」。1951年(民國40年)4月1日奉准獨立設校為「大禹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大禹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20人,占總學生數48%,以布農族為主,阿美族其次。 本校人口外流非常嚴重,導致隔代教養學童、單親...
校址在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崙天18號。學校位在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的崙天部落,崙天部落(Izukan),布農族族語意指「有橘子的地方」,「Izuk」為橘子,「an」。學校旁的花75縣道為主要對外聯絡道路,可經崙天大橋連接台9線省道,往南可至富里火車站。 「古風國小」的前身為1923年(大正12年)11月在古風村設立的「教育所」。1924年(大正13年)7月「教育所」廢址,另設「伊授寬教育所」,學制為4年制。1941年(昭和16年)10月更名為「崙天教育所」,學制為5年制。1946年(民國35年)5月改制為「古風國民學校」,學制為6年制。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
校址在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西寶11號。 學校位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鄰近中橫公路(台8線)159.5公里。 1956年(民國45年)中部橫貫公路開工。1960年(民國49年)公路開通後,榮民就近安置於西寶農場。居住在中部橫貫公路東段的退役官兵分布於數十公里的兩側,因山嶺迴環、交通阻塞,子女就學不便。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特商請花蓮縣政府在西寶農場松莊墾區,設立「富世國民學校西寶分班」。 「西寶國小」的前身為1963年(民國52年)9月設立的「富世國校西寶分班」。1970年(民國59年)改制獨立為「西寶國小」,學校經費仍由西寶農場支應。1987年(民國76年)因學...
校址在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中山路299號。 學校位在豐裡村的中央。豐裡村原為日本時代日本豐田移民村的森本聚落與中里行政中心。臺灣戰後,因地處豐山、豐坪之裡,故名為豐裡村。地理位置處於西有中央山脈、東有海岸山脈的花東縱谷間。學區包括豐裡村、豐坪村、米棧村1-3鄰。學校面積約2.7公頃。 「豐裡國小」的前身為1913年(大正2年)創立的「豐田尋常高等小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豐田國民學校」。戰後改為「壽豐國民學校豐裡分校」,1946年(民國35年)獨立為「豐裡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豐裡國民小學」。201...
校址在花蓮縣富里鄉吳江村6鄰52號。 學校位在台9線284.8公里處,可以瞭望玉山。距離玉長公路台30線玉里端出口約3公里,為富里鄉最北的學校。學區包括安住部落、巴族耶部落。 「吳江國小」的前身為1960年(民國49年)9月成立的「東里國民學校吳江分校」。設有2班。1969年(民國58年)9月獨立為「吳江國民小學」。原校址設於吳江村土地公廟旁竹林區內。1971年(民國60年)6月遷至現址。1997年(民國86年)改建成如今所見的新校舍。2011年(民國100年)校舍進行耐震補強工程。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3人,占總學生數54%,...
校址在花蓮縣花蓮市國盛二街22號。 學校位在花蓮市忠烈祠下,尚志橋兩側。1994年(民國83年)遷校至現址,學區包括國盛里、國聯里、國光里、國防里、國強里、國安里、國魂里,學區規模廣大,學生人數眾多。與明義國小和明禮國小有共同學區。西側鄰近火車站,是高密度的商業區,學生來源及家長背景相對複雜;北側是屬於住宅區,區內住商大樓林立;東側緊鄰美崙溪及美崙山;南側為高級住宅區,人口密度高。 「中華國小」的前身為1958年(民國47年)8月創立的「中華國民學校」。原校址位於林森路437號(今花蓮市民廣場)。1968年(民國57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中華國民小學」。19...
校址在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產業路225號。 學區包括高樹鄉泰山村、廣興村、廣福村、南華村、舊庄村(自由學區)。三地門鄉馬兒村、安坡村、賽嘉村(自由學區)、口社村(自由學區)。 1967年(民國56年)創校,由「高樹初中」陳清旺校長兼任「高泰國中」籌備主任,由地方仕紳捐地建校。1968年(民國57年)成立「高泰國民中學」,設有3班。2001年(民國90年)縣指定為國中親職教育資源中心學校,發展原住民舞蹈、平埔族跳戲。2009年(民國98年)8月,本校因莫拉克88風災受損嚴重,在慈濟的援建下,2014年(民國103年)開始重建工程,於2016年(民國105年)3月竣工。201...
校址在台東縣台東市更生北路766號。 學校位在南王山南側,面臨台東平原,一旁有卑南文化公園。學區包括台東市卑南、南王、岩灣、富岡等4里及卑南鄉賓朗、利吉、富源、富山等4村。 「卑南國中」的前身為1962年(民國51年)9月創校的「卑南初級中學」。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卑南國民中學」。2018年(民國107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部。1973年(民國62年)夏,設「初鹿分部」。1977年(民國66年)夏,「初鹿分部」獨立,豐田學區又劃歸為「新生國中分部」。 本校於2010年(民國99年)始設置體育班1...
校址在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光榮路38號。 學校東隔新武呂溪望美人山,西視紅葉谷,北眺鹿寮山。 「鹿野國中」於1968年(民國57年)創校。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74人,占總學生數64%,以阿美族為主,布農族其次。 本校曾衍生出1個分部。1968年(民國57年)設立「瑞源分部」。1969年(民國58年)「瑞源分部」獨立。 鹿野國中歷年成立籃球隊、田徑隊、合唱團、女壘隊、美術社等才藝性社團,並參加全國比賽,屢屢獲得佳績。 創校迄今(2024年)歷任校長共14位(包含代理校長1位):張超、施日進、王崇彬、廖福...
校址在台東縣大武鄉大武村復興路1號。 學校背山面海,作為台東縣最南端的國中。學區包括大武、達仁兩鄉。「大武」向來被稱作台東門戶,是遊子旅人往來後山的必經之地,也是南迴通往台東的第一塊平地,為琅嶠卑南古道的中途站、浸水營古道的終點。位在山與海交界的大武溪三角洲平原,左有中央山脈、右為太平洋,以「太武望洋」聞名。大武舊稱「巴塑衛」,排灣族語意指「拿棒子打」,因為大武溪出海口多沼澤濕地,排灣族先民要在不穩定的地層上建築,所以用棍棒敲打土地使其硬實後於其上建築房舍居住。 於1965年(民國54年)間,地方人士鑑於大武地區尚無中學之設立,影響學童至鉅,經趙希智議員數度奔走縣府爭取...
校址在花蓮縣玉里鎮松浦里松浦39號。 學校位在秀姑巒溪東側,原名「河東國中」,後因隸屬玉里鎮東側,乃定名「玉東國中」,沿用至今。本校依海岸山脈西麓,面秀姑巒溪,遠眺中央山脈。學區包括德武、春日、松浦、觀音、高寮5所國小。 「玉東國中」成立於1968年(民國57年)。校地由地方望族蕭銀財所捐,校地面積為2,371坪。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72人,占總學生數81%,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木作傢具技藝專班成立於2008年(民國97年),學生作品結合現代設計、木作工法、原住民族圖騰、素材及工藝的創作,發展永續文創產業。自2009年...
校址在花蓮縣花蓮市化道路40巷1號。 1965年(民國54年)花蓮縣政府開始籌設建校。「美崙國中」的前身為1966年(民國55年)3月成立的「花蓮市第一縣立初中」。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美崙國民中學」。現有校舍於1996年(民國85年)進行改建,設計規劃採用班班有廁所的配置。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96人,占總學生數41%,以阿美族為主。 本校是台灣培育足球選手的搖籃重點學校之一,足球隊自1994年(民國83年)成立以來,已有30年歷史,培育了無數國家代表隊球員,在改制成國中男足聯賽後至113學年度,一...
校址在花蓮縣光復鄉大馬村林森路200號。 學校位在花蓮縣中部,緊臨(舊)台9線,距離台鐵光復站約800公尺。 「光復國中」的前身為創立於1962年(民國51年)8月的「鳳林初級中學分部」,校地由「光復國民學校」的農業實習用地撥用後,經鄉民發起「米斗運動」,加上鄉公所的配合款,方能完成教室興建。1965年(民國54年)奉准獨立為「花蓮縣立光復初級中學」,由分部主任劉福壽任校長。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光復國民中學」。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47人,占總學生數63%,以阿美族為主。 1997年(民國...
校址在花蓮縣豐濱鄉光豐路26號。 學校位在豐濱村,是豐濱鄉唯一的國中,座落於海岸公路(台11線)與光豐公路(台11丙線)交會的高崗上。北距花蓮市52公里,西越海岸山脈至光復鄉20公里。學區由北到南包括新社、豐濱、港口、靜浦等4所國小,學生來源自豐濱鄉各部落。校園西倚海岸山脈的丁仔漏山,南北環繞八里灣溪、丁子漏溪,東側俯臨太平洋。 「豐濱國中」創校於1967年(民國56年)。1971年(民國60年)開始辦理學生營養午餐。1972年(民國61年)配合修訂國中課程標準,力行五育均衡發展,加強學生生活教育。1990年(民國79年)推動傳統藝術教育,以傳統服飾為取向;並陸規劃成立...
校址在花蓮縣玉里鎮民族街30號。 學校位在花蓮縣南部,花東縱谷中段,北接瑞穗鄉,南銜富里鄉,西連卓溪鄉,東以海岸山脈與豐濱鄉為界。玉里鎮為台灣面積最大的鎮。 「玉里國中」的前身為1946年(民國35年)5月成立的「玉里初級中學」。由鄧火土博士(台大教授省水產試驗所所長)發起籌備建校,初期利用「雙葉國民學校」校舍。1957年(民國46年)1月試辦高中部,同年9月改為完全中學,並更名為「花蓮縣立玉里中學」。當時校園佔地5,982坪,設有高中、初中25班,學生人數超過千人。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玉里國民中學」。高中部則獨立為「玉里高級中學」。本校為...
校址在桃園市楊梅區中興路137號。 1964年(民國53年)擇定桃園縣楊梅鎮埔心地區籌備設校。1965年(民國54年)9月奉准立案,初始校名為「私立治平初級中學」。1967年(民國56年)9月奉准附設夜間補習學校,並同時增設高中部普通科,正名為「私立治平中學暨附設進修補習學校」。1968年(民國57年)8月本校為因應工商發展,始增設工商職業類科,先籌設電子設備修護科及綜合商業科開始招生。至1974年(民國63年)已發展為綜合高級中學。2000年(民國89年)補校改制為進修學校。2011年(民國100年)4月,奉教育部核定正名為「治平學校財團法人桃園市治平高級中等學校」。本校為原住...
校址在桃園市龜山區大同路23號。 「壽山高中」的前身為1960年(民國49年)7月創立的「桃園縣立文昌初級中學龜山分校」。當時利用原「台北市立女中龜山疏散分部」教室上課。1964年(民國53年)4月獨立,定名為「桃園縣立壽山初級中學」。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壽山國民中學」。1973年(民國62年)8月,奉令附設中級普通科補習學校,招收夜間部新生2班。1979年(民國68年)8月,補校奉令成立,易名為「壽山國民中學附設國民中學補習學校」。 2008年(民國97年)3月,朱立倫縣長為提升本縣公立高中職錄取率,將本校升格為縣立高中。自2008年(民...
校址在桃園市復興區羅浮里3鄰18號。 學校位在中山位置,海拔高度約400公尺。省道台7線為學校主要聯外道路,羅浮橋、復興橋為重要地標。校地原為羅浮國小,後因校地作整體規畫,劃分為羅浮高中、羅浮國小2校。 「羅浮高中」附設國中部的前身為「桃園市立介壽國民中學」。「介壽國中」的前身為1966年(民國55年)創校的「桃園縣立大溪初級中學復興分校」。「大溪初級中學復興分校」設於1957年(民國46年)。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桃園縣立介壽國民中學」,校址在桃園市復興區澤仁里中正路248號。2014年(民國103年)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改名為「桃園市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