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新樂村10鄰62-5號,屬泰雅爾中會。 2013年(民國102年)10月13日設教。 本會迄今(2023)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周金美、黃雁葦、吳嘉榮。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125名,慕道友35名。 ...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新樂村10鄰煤源113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3年(昭和18年)5月家族三兄弟余國進、余國鎮、余國廣,從司馬庫斯部落遷徙到煤源部落之後,開始向居民傳教,此為長老教會信仰進入本部落之始。1948年(民國37年)7月故葉廷昌牧師,從水田教會來此地向部落其餘未信者傳教。黃金虎、黃金山、黃金貴家族、賴永勝等也相繼接受長老教會信仰,為本會早期初代信徒。 1947-1950年(民國36-39年),因信徒戶數倍增,又無傳道人,所以初代信徒就和水田教會一起崇拜約2年之久,期間因兩地距離甚遠,經常跋山涉水,甚感不便。經過兩部落合議後,主日禮拜改由輪流在信徒的家中舉行,並...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新樂村8鄰10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9年(民國38年)間,水田部落的葉廷昌牧師和朱新良長老經常來武漢部落傳教,初信者有溫仁進等人,每主日至水田教會參加禮拜聚會,至1955年(民國44年)5月煤源部落設立了教會,信徒們改往該教會參加聚會。幾年間,本部落信徒增加到20戶共30多人。1978年(民國67年),為顧及老弱年幼之不便,加上兩部落間之溪流常因風雨導致道路中斷而影響聚會情形,因而希望自行獨立設教。之後取得煤源母會之諒解,於1979年(民國68年)得到中會許可,並隨即於當年2月正式於本部落設立分會,名為「武漢教會」,並由中會特派會員蒞臨主持本會第一任堂牧&md...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新樂村水田7鄰193-1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3年(昭和18年)間,葉廷昌牧師在花蓮聖經學校(今玉山神學院)畢業之後來到新樂村傳教,當時新樂村包括:武漢、煤源部落的老信徒都是水田教會的初信者。起初聚會場所為官銀光的家,但信徒人數增加,故改以葉廷德長老的家做為聚會的第二場所。信徒人數逐漸增至多達300位,空間實在有限。 1945年(昭和20年),初建竹子結構禮拜堂,並於3月獻堂,成立台灣基督長老會水田教會。1948年(民國37年),再造土造禮拜堂。1950年(民國39年),信徒受到天主教影響,多改信天主教。葉廷昌牧師鼓勵分支設立煤源教會。戴元炳執事將自...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義興8鄰24-1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由梅花教會黃田生傳教師將長老教會信仰帶入義興部落,當時第一個接受福音的家庭為余少明長老一家,參加主日禮拜須以徒步的方式走3小時路程前往。1949年(民國38年),本部落信徒增加4戶,為方便起見,改至尖石教會參加聚會。1952年(民國41年),信徒人數再次增長,為方便大家參與,聚會方式改採於會友家輪流聚會。 1953年(民國42年),本部落會友增至30戶,於是在義興村6鄰部落建立土造禮拜堂,設立義興佈道所。1954-1963年(民國43-52年),由於天主教進入本部落,其發放許多物資,許多生活清...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3鄰155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6月間,莊聲茂牧師至尖石地區傳教,引領拿互依部落林新旺接受長老教會信仰,建立本教會之基礎。未久,梅花村黃田生奉莊牧師差遣前來傳教,二星期後至林新旺宅舉行禮拜,先是有林和男、陳信發2人參加,後續有邱德勝、陳成春加入。1949年(民國38年)間,曾文光、林豐耕、龍新明、龍瑞友、林瑞松、林瑞雲、賴仁輝等相繼接受長老教會信仰,翌年向嘉樂村3鄰傳道,由林新旺擔任囑託傳道,爾後,禮拜輪流在信徒宅舉行。 1956年(民國45年)間,全體信徒共同興建第一座土造禮拜堂位於現嘉興國小左上方,稱「尖石教會」,先後由黃...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6鄰24號,屬泰雅爾中會。 長老教會信仰初傳至嘉樂部落的時間是在1911年(明治44年)。當年日本醫生井上伊之助來台,住在本部落行醫並傳教。戰後1947年(民國36年),由朱新福牧師任職牧師,並開始建堂,在此之前朱牧師已經在尖石地區傳教多年。1947年(民國36年)12月動土興建木造教堂,1948年(民國37年)4月竣工,之後由葉廷昌牧師於1949年(民國38年)接任本堂牧師3年。 當時會友人數不斷增長,於1957年(民國46年),葉廷昌牧師因朱牧師離去而又再次回到本會。1961年(民國50年),原教堂不敷使用,重新建造磚頭水泥構造新堂,於1962...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錦屏村3鄰比麟6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7年(民國36年)12月間,新竹教會莊聲茂牧師入比麟部落傳教,帶領范坤水夫婦、徐進賢夫婦、簡來成君等3家接受長老教會信仰,成為第一代信徒。於1949年(民國38年)12月設立比麟佈道所,經過2年,再由徐加光宣道師負責牧會。因有些會友的住所離佈道所甚遠,步行約1個小時,費力費時,故於1951年(民國40年)10月再設立吹上佈道所,由羅錦章、溫逢球、江福德3位長老輪流主理。1960年(民國49年)3月新禮拜堂建成,舉行獻堂典禮,由孫雅各牧師主持。自此兩佈道所合併,並由范坤松首任牧會,游榮祥、 徐明生等宣道師相繼於本會...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錦屏村那羅10鄰113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9年(民國38年)中旬,林豐耕、李傳幸至尖石及梅花兩地參加長老教會聚會,大受感動,全家人因此接受信仰。同年11月,葉廷昌傳道師,到那羅五部落李傳幸的部落傳教,帶領多人信仰基督,全那羅地區,計有80人加入長老教會。1958年(民國47年)下旬,陳松光、葉廷昌、徐加光等傳道師,到那羅五部落李傳幸宅聚會,並創立佈道所。1963年(民國52年)4月16日,決議通過建堂,同年10月23日獻堂,即現地之教堂。 本會迄今(2023)歷任牧者共有5位:高天官、張武火、陳光松、賴民道、邱榮忠。 本會2023年(民國...
位於新竹縣竹東鎮東峰路137巷34弄6號,屬泰雅爾中會。 1971年,美籍宣教師任賜瑞牧師在五峰、尖石二鄉宣教之餘,為妥善照顧在外就學之學子,於是向國內外募款,並匯集五、尖二鄉本宗教會之分擔金,於1972年9月建設完成一棟二樓建築,以供學生住宿之用。之後,為照顧在平地求學的子女,也為尋求更好的經濟來源,許多父母陸續下山,漸漸在竹東地區定居下來。於是許多學生便紛紛搬離中心選擇住在自己家,使得中心人數漸少,其原有功能產生變化。1976年解散董事會,並將中心改組為「五尖聚會所」,提供竹東地區原住民聚會之用。 1976年8月舉行獻堂感恩禮拜,並正式定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五尖教...
位於新竹縣湖口鄉鳳山村國強街1巷25弄33號,屬泰雅爾中會。 1980年(民國69年)5月,美國宣教師艾德華牧師,親赴新竹縣五峰鄉桃山部落,登錄已外出工作並遷居外地之信徒,並隨即由錢榮祿牧師陪同開始於新竹市、新埔、竹北、香山等地區挨家挨戶探訪工作。兩個月後始由陳福坤、黃傳興、陳瑞福、陳敏男、穆克禮、任賜瑞、艾德華和陳東隆等八戶,借用啟信基督長老教會場地舉行主日晚場的聚會。1985年(民國74年)6月錢榮祿牧師召集桃山教會小會及新竹區信徒,同意在外居住者自母會遷出並設立教會。當時願意遷出名單如下:桃山教會有陳東隆全戶、黃傳興全戶、馮高明全戶、陳敏男全戶;茅圃教會有夏桂興、張夏美、錢...
位於新竹縣關西鎮錦山里10鄰113號,屬泰雅爾中會。 1960年(民國49年)英國籍宣教師孫雅各牧師來到馬武督部落(錦山里)傳教。一段日子下來,感動了部落的人,第一位相信上主的是林紹安(已故)至全家都接受長老教會信仰,他除了傳教之外,也提供自己的家作為禮拜聚會之所。同時期接受基督信仰的有:張慶福、林紹安、李端元等人;馬武督部落從少數的人在自家聚會,直到越多的人也受到影響,亦紛紛加入長老教會;於是從自家禮拜到輪流至各家聚會。 1961年(民國50年)信徒人數增長,眾人決議興建禮拜堂,1962年(民國51年)磚瓦教堂落成。禮拜堂使用多年後,每逢颱風、下大雨之際,老舊的屋梁便...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大安路79號,隸屬台中中會。 本會成立以前,許多外地信徒紛紛遷居萬大以便謀生,這些信徒大多來自愛蘭、埔里、大湳。萬大起初並無教會,適逢威牧師夫婦(Donand Betly Williams)前來巡迴佈道,並借用發電廠宿舍,以便召集信徒聚會。不久威牧師夫婦回國,信徒改為在各戶家中聚會,有段時間暫借莊圓長老家禮拜。 1965年(民國54年)1月,「萬大教會」正式成立,中會議長廖懷義牧師前來主持開設禮拜。本會起初暫設在莊求炳長老家中,名為「萬大家庭教會」。本會創立的前6年是由中會派員輪流領會,因信徒人數曾多,遂在莊求炳長老家前空地塔建...
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 具有美學、儀式重要性與交換價值的織品服飾是泰雅族文化的核心,是記憶、認同與信仰觀念的具體表現。織布是泰雅族最具代表性的技藝,為家人織作服飾是泰雅族女子的重要成就,在過去,唯有善織的女子才具備紋面的資格。泰雅族傳統服飾的形制屬方衣系統,亦即將織成的長形織布,不經剪裁,用簡單縫合方式製成服裝。服飾上使用的外來材質,如羊毛、貝珠、銅鈴、貝板等都是族人與其他族群互動交流的證明。泰雅族服飾類型大致可區分為常服、盛裝、特殊禮服三種。泰雅族屬於平權社會,唯有具有特別功績者可以穿著貝珠衣與獵首服飾這類特殊禮服。在日本時代,日本政府大量引進外來布料並禁止織作傳統服飾,致使織布技藝一...
概述 泰雅族分布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橫跨宜蘭縣、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占台灣中北部三分之一的山區,包括和平溪、南澳溪、蘭陽溪、大漢溪、中港溪、後龍溪、大安溪、大甲溪、北港溪與濁水溪等溪流的主流與支流流域。 就家的組織而言,泰雅人的家庭成員簡單,只有父母及其未成家子女。泰雅人的「家屋」亦沒有如同漢人用之以代代相傳,男子在出外尋找新獵場時便會建工作屋,成家後或成年後皆會建立新家;若有兄弟兩人共同繼承本家且各自分立,在此同時原家便廢絕而產生兩個新家。這或許是泰雅族人在山林間擴散與繁衍快速的原因。 文獻紀錄 過去記錄到的傳統家屋多為長方...
校址在新竹縣竹東鎮東峰路521號。 1969年(民國58年)4月幾經磋商,決定在竹東鎮南郊的員崠子地段購置農地,開始著手動工興建校舍,命名為「新竹縣立員東國民中學」。後因校舍老舊,於2015年(民國104年)完成教學大樓拆除重建,並陸續辦理活動中心整修、跑道全面更新等工程。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89人,占學生總數47%,以泰雅族為主。 本校積極發展體育活動。體育班籃球隊於2022年(民國111年)、2023年(民國112年)榮獲全國中學籃球賽第二名。2024年(民國113年)榮獲全國中學籃球賽冠軍,連年獲本縣縣長公開表揚。 ...
概述 泰雅族人口約9.6萬,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第三大族,是原住民族中分布領域最廣的民族,聚居於宜蘭縣、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泰雅族分為賽考列克群、澤敖列群,二群之下又細分為7大系統22個亞群。(參見「泰雅族」詞條) 傳統上泰雅族音樂(qwas tayal),主要分為歌樂與器樂兩類:歌樂方面廣義的說法,泛指以泰雅語為歌詞的歌曲,包括朗誦式歌謠(qwas lmuhuw)、小調形式歌謠(qwas binkesal或qwas khmgan)、基督宗教的泰雅歌謠及睌近編創的時下創作歌謠(qwas kinbaha...
lmuhuw所指 泰雅族史詩lmuhuw一詞,按照各區域不同語別泰雅語之普遍認知,皆是指「穿、引」之意。然而在人口占相對多數,起源自Pinsbkan / Sbayan(瑞岩)的Knhakun / Squliq語群及Mb’ala / S’uli語群,lmuhuw除了是動詞,指「穿、引」之動作外,更以它來指涉象徵特定的言說方式,為有別於一般用法,因此在此書寫,以「Lmuhuw」來指涉特定的言說方式。 它是針對不同的場合或對象,lmamu(挑選、撿取)適當的語詞來敘述。其表達的方式有別於日常生活中...
校址在新竹縣竹東鎮莊敬路111號。 學校位在竹東鎮地理位置近中央區,西面臨竹東丘陵,東面臨頭前溪畔;雖非為竹東鎮最早期開發聚落的行政中心,且建校僅一甲子餘,但目前學區範圍已成為竹東鎮學齡人口最多的地區,達60班,1600餘名師生。學區包括竹東鎮竹東、榮華、仁愛、榮樂、忠孝、五豐6里,其中五豐里有一聚落舊稱「番社子」。 「大同國小」的前身為1955年(民國44年)6月創校的「榮樂國民學校」,借用「竹東國民學校」6間教室上課。1956年1月(民國45年)更名為「大同國民學校」。同年11月,低年級7班遷入新校舍上課,中年級仍借用「竹東國校」上課。1960年(民國49年)3月借...
校址在花蓮縣鳳林鎮林榮里永安街2號。 林榮舊稱「平林」,位於壽豐溪南岸,因樹林茂密而得名,戰後改稱「林榮」。 「林榮國小」於1957年(民國46年)8月土地撥用完成(無校舍)。「林榮國小」的前身為1958年(民國47年)8月成立的「南平國民學校林榮分校」(1-3年級學生遷回,就讀於佛祖廟旁的道班、舊宿舍區),同年獨立為「林榮國民學校」。1959年(民國48年)8月校舍完工,同年9月原就讀於「南平國小」5年級的學生與分校學生一同遷回本校就讀。2005年(民國94年)成立附設幼兒園。本校為原住民重點學校。在2018年(10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12人,占總學生數55%,以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