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1鄰象鼻4號。學校位在大安溪右岸山麓,海拔約500公尺的溪邊台地。舊名「麥布安」,泰雅語maypuwan是小彭地的意思,從前此處是部落採集和打獵的出發點,而由苗61縣道往士林方向上眺望大安溪北岸的地形,在象鼻部落上方,猶可見一隻面臨大安溪的大象,象頭、象耳、象鼻型態依稀可見,象鼻直入大安溪,模樣栩栩如生,因此日本時代命名為「象」。學校上方有一座象鼻吊橋,耆老傳說是日本人為了破壞象鼻山風水,象徴栓住象鼻且無法作亂之意。由於雄踞大安溪上游深山,地形的阻隔,讓族人得以有效抗拒外來的影響,使部落保有非常傳統的泰雅族兩大文化-紋面、織布。學區包含象鼻部落(Mepuwal)、永...
校址在苗栗縣獅潭鄉永興村6鄰55-1號。 學校位在浪漫台三線與苗126線的交叉路口,屬明德水庫的水資源保護區,自然環極為優美。學區包括賽夏族百壽部落,容有賽夏、客家、義民廟信仰等文化。 「永興國小」的前身為1935年(昭和10年)7月25日開辦的「紙湖準備教育所」。同年12月改名為「紙湖蕃童教育所」。1945年(民國34年)改稱「紙湖國民學校」。1946年(民國35年)4月15日,校址遷於當時的集會所,並改稱「永興國民小學」。1947年(民國36年)8月再遷至獅潭鄉百壽村1鄰大坪1號。1950年(民國39年)10月25日改稱「永興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
校址在台中市和平區南勢里東關路三段54號。 學校位在中部橫貫公路(台8線)17.5公里,中部雪山山脈側麓。大甲溪中游右岸的南勢部落(Pasing),屬泰雅族南勢群,泰雅族名為「美巴幸部落」(Mepasin),自古即是泰雅族的傳統領域。 「和平國小」的前身為1946年(民國35年)9月創立的「博愛國民學校南勢分班」。1948年(民國37年)2月獨立設校為「和平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和平國民小學」。1997年(民國86年)10月新校舍落成啟用,隔年興建宿舍、前庭。1999年(民國88年)921地震,損及部分校舍並拆除舊宿舍。2000年...
校址在台中市和平區天輪里東關路2段天輪巷42號。學校位在東西橫貫公路台8線22.5公里大甲溪發電廠及谷關風景區周邊。 「白冷國小」的前身為1949年(民國38年)創設的「和平國校白冷分校」,教室1間。1951年(民國40年)10月興建4間竹瓦板壁的教室、1間辦公室,當時校地面積僅180坪。1953年(民國42年)4月獨立設校為「白冷國民小學」。1963年(民國52年)9月,葛樂禮颱風重創校舍,東卯及白冷40餘戶均為洪水沖失,災後受創災戶遷移至學校上方,形成現在的白冷社區。1999年(民國88年)林務局補助興建外操場坡坎,操場面績擴展至東卯溪邊緣。同年,921地震重創校舍,11月開...
校址在台中市和平區達觀里育英巷6號。學校位在達觀部落(L’olu),緊鄰大安溪沿畔。 「博屋瑪國小」的前身為1949年(民國38年)創校的「台中縣和平鄉自由國民小學分校」。1965年(民國54年)獨立設校為「達觀國民小學」。2010年(民國99年)台中縣市合併,更名為「台中市和平區達觀國民小學」。2016年(民國105年)8月施行實驗教育,為全台第一所原住民族實驗小學。校名「P'uma」是全台第一個用公投方式命名而成,在泰雅語意為「傳承、養育、興旺」,2016年(民國105年)5月透過公投方式正名為泰雅語之學校,遂本校更名為「臺中市博屋瑪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
校址在台中市和平區中興路三段環山3巷35號。前後有過三個校址:1914-1928年位於格拉堡(泰雅族語);1928-1952年位於今水文站處;1952-2019年位於現址。 「平等國小」的前身為1914年(大正3年)創校的「臺中州東勢郡鹿洋社番童教育所」,初始以茅草、木頭搭蓋簡陋教室1間,並另設夜間部,收成年之男女老少約50名學生,教室在今學校的西北方約200公尺。1928年(昭和3年)部落發生火災,教室被毀,遷至離目前學校約北方500公尺,此為第一次遷校。1941年(昭和16年)遷至公路東方現今水文站處,更名為「臺中州東勢郡平岩山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8月,更名...
校址在台中市和平區自由里東崎路二段49號。 「自由國小」的前身為1922年(大正11年)5月創設的「埋伏平蕃童教育所」。戰後1945年(民國34年)8月接收教育所,改稱「自由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自由國民小學」。1998年(民國87年)本校列為原住民重點學校。 本校曾衍生出3個分校、3個分班。第一個為「達觀分校」,1950年(民國39年)9月成立,1965年(民國54年)8獨立設校為「達觀國校」。第二、三個為「中坑分校」、「橫流分班」,皆於1951年(民國40年)9月成立,1955年(民國44年)8月「中坑分校」獨立為「中坑國校」...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中華路19號。學區包括互助村的中原部落(Alang nakaharra)和清流部落(Alang gluban),以及新生村的眉原部落(Qalang mb’ala),分屬賽德克族及泰雅族。 「互助國小」的前身為1939年(昭和14年)合併「眉原教育所」和「川中島教育所」的「中原蕃童教育所(乙種)」。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台中縣,改為「台中縣仁愛鄉互助國民學校」。1950年(民國39年)南投設縣,本校隨改為「南投縣仁愛鄉互助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互助國民小學」。本校為原住...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中華巷19號。 學校位在廬山部落,原為波亞倫部落(Boarung)故地,海拔約1420公尺,北有濁水溪,東有塔曜鷹溪,南面有母安山(1474公尺)。部落居民為賽德克族,霧社事件後,原居住的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族人被迫遷至川中島(後稱清流部落)定居,改由賽德克族德鹿谷群 。部落所在自古為花蓮與南投之間的重要孔道,為能高越嶺登山者必經的隘口。因部落境內的母安山猶如富士山般的孤峰,日本時代改稱「富士社」;戰後因總統蔣中正認為其猶如中國江西廬山般的景色,改稱「廬山」。 「廬山國小」的前身為1933年(昭和8年)創設的「富士教育所」。戰後1947年(民國36...
校址在南投縣仁愛鄉春陽村永樂巷58號。學校位在能高山西側,奧萬大北邊,西南遠眺碧湖,東南可望見人稱「春陽富士山」的「荷戈富士山」,北倚觀光旅遊勝地清境農場。學區所含的史努櫻部落(Alang snuwing),分為第一班Kutasuc(庫它斯)、第二班Ungu(烏奴)、第三班Rukudaya(路庫達雅)、第四班Rucaw(鹿沼),本校位於第二班與第三班之間。 「春陽國小」的前身為1951年(民國40年)3月創設的「仁愛國民學校春陽分班」。1960年(民國49年)8月獨立設校為「南投縣仁愛鄉春陽國民學校」,學校規模屬於勇類學校(師生人數在1500以下)。1968年(民國57...
Maroi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MRI。評鑑等級:【查】第五級【資】孤立地點 Maroi考古遺址位於濁水溪北岸的萬大低位河階地,濁水溪與萬大溪會流處的溪邊,遺址西方和北方皆被山丘所包圍,投83道路從其南邊經過,土質為深褐色的沙質壤土且夾雜多量粘板岩石片。普查時,遺址現已闢為平坦的菜園種植番茄和高麗菜,土層曾被翻整過,已經造成相當程度的破壞。 1981年9月陳仲玉、余澤宇調查發現。1982年陳仲玉記錄。1996年臧振華等記錄。1999年11月2日陳仲玉、曾冠雄調查,當時遺址受921地震影響,且開闢成果園和休息站。200...
Luvun-I考古遺址位在苗栗縣泰安鄉。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518LV-I。評鑑等級:【查】未建檔【資】孤立地點 Luvun-I考古遺址位於泰安鄉梅園村,位在西部麓山帶-山麓緩坡地,海拔高度約1196公尺。由出火往二本松方向,沿苗61鄉道─司馬限林道至梅園村1鄰16號,其南北兩側為一緩坡地。位於大安溪北岸,梅園村上、下部落之間;梅園村1鄰16號民宅北側陡坡產業道路上行約800公尺之山坡竹林地,附近有一小工寮,為陳春德先生所有。遺址內種植李子與芋頭等作物,部分為桂竹林。遺址已遭晚近耕作破壞部分。 1995年劉益昌、吳佰祿調查發現。2000年普查(第五期)李匡悌等調...
Sebayan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SBY。評鑑等級:【查】第三級【資】重要遺址 Sebayan考古遺址由力行產業道路下到瑞岩部落,遺址位於瑞岩部落西南方的高位河階,北港溪與發祥溪會流處的東南方,瑞岩巨石矗立於遺址之上。現都已開闢成耕地,現在耕地非常平坦,人為整地推平的結果,現種植生薑與高麗菜,整地、耕作擾動程度大。 1935年7-10月馬淵東一發表。1949年7月22日李濟等調查。1956年劉枝萬記錄。1993年普查(第一期)研究報告記錄。1996年臧振華等記錄。2004年3月10日普查(第七期)項下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說...
Wayeou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WY。評鑑等級:【查】第五級【資】孤立地點 Wayeou考古遺址位於北港溪東岸,北港溪與發祥溪匯流處溪南岸的高位河階上,與Sebayan遺址隔溪相望,在其南方,為一斜坡地。現種植高麗菜,由遺址平坦的現況研判,已經遭受整地推平所擾動。 2004年3月10日在普查(第七期)項下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發現。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第一~七期;【資】:台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Buon-I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鄕。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813BO1。評鑑等級:【查】第五級【資】孤立地點 Buon-I考古遺址位於帖比倫溪的北岸,有產業道路到達,過霧敦茶園後更往上游處,是個河谷地形,土質為帶板岩壤土。由遺址現況看來,它原是個坡度較大的河源高位坡地,且應屬狹長狀,今被推整出一塊平坦的耕地,被擾動破壞的程度相當大。 1999年11月6日陳仲玉、曾冠雄發現。2004年3月7日普查(第七期)項下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第一~七期;【資】:台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文】文...
seugun-II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鄉。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SG2。評鑑等級:【查】第五【資】孤立地點 seugun-II考古遺址位於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海拔高度990-1000公尺。由瑞岩部落下力行產業道路的瑞岩支線,遺址位於北港溪西岸,Seugun-I遺址的南偏西方,南面則隔北港溪與Shou遺址相望,三面依河谷且相當靠近溪流,土質為帶板岩的壤土。遺址因耕種而被推整成非常平坦的階地,有相當程度的擾動破壞,現種植高麗菜。 1999年11月7日陳仲玉、曾冠雄發現。2004年3月9日普查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
seugun-I考古遺址位在南投縣仁愛鄉。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813SG1。評鑑等級:【查】第四級【資】一般性遺址 seugun-I考古遺址位於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海拔高度1000-1010公尺。由瑞岩部落下力行產業道路的瑞岩支線,遺址位於北港溪西岸,在GeigI和Mogin遺址南略偏東方的略低階地上,臨河谷,呈半島狀,土質為帶板岩的壤土。遺址因耕種而被推整成兩個落差頗大的台階,高差是為因應耕種的便利而造成的,對遺址造成相當嚴重的破壞。 1999年11月7日陳仲玉、曾冠雄發現。2004年3月9日普查(第七期)陳仲玉、張彥祥、吳美珍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
Luvun-II考古遺址位在苗栗縣泰安鄉。遺址年代距今不明。文化類型不明。遺址代碼:0518LV-II。評鑑等級:【查】【資】地點 Luvun-II考古遺址位於泰安鄉梅園村,海拔高度約1300公尺。梅興農路上方、梅園村產道近終點處之開墾地,位居司馬限山東坡,範圍因平台面連綿不斷,尚難斷定。遺址現為生薑園,周圍為果園、竹林地、杉木林,面積頗大,尚需廣泛複勘,地形優良,但遺物發現不多。 1994年劉益昌、吳佰祿調查發現。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第一~七期;【資】:台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Sagava-III考古遺址位在台中市和平區。遺址年代距今1000-300年。文化類型屬於谷關文化谷關類型。遺址代碼:0621SGV-III。評鑑等級:【查】【資】一般性遺址 Sagava-III考古遺址位於和平區博愛里,海拔高度1037公尺。台電谷關宿舍上方佳保溪右岸高位河階面,土質為砂頁岩石質土少部分因果園開發破壞,林道周圍保存狀況良好。 2005年劉益昌調查發現。2006年「台中縣考古遺址普查與研究計畫」項下劉益昌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第一~七期;【資】:台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Sagava考古遺址位在台中市和平區。遺址年代距今2000-500年。文化類型屬於谷關文化Pinijan類型。遺址代碼:0621SGV。評鑑等級:【查】【資】重要遺址 Sagava考古遺址位於和平區博愛里,海拔高度1000-1050公尺。台電谷關宿舍上方佳保溪右岸高位河階面,土質為砂頁岩石質土。果園開發破壞部分遺址。 1998年「大甲溪上游史前遺址及早期原住民活動調查」計畫項下吳佰祿調查發現。2005年劉益昌調查。2006年「台中縣考古遺址普查與研究計畫」項下劉益昌調查。說明 評鑑等級蒐集三項資料來源,分別標示為【查】: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第一~七期;【資】:台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