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307,716
  • 線上人數: 5
  • 平埔族群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分類檢索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民族檢索:『31PNP 平埔族群』, 共2347筆


南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有關南社記載最早之文獻為1694年(康熙33年)纂成的《臺灣府志》,荷蘭時期並無該社的相關記錄,遲至清代才出現可能與荷蘭時期荷蘭人將南社與猫兒干社視為同一社群有關。在日本時期伊能嘉矩對平埔族的分類,猫兒干社屬於洪雅族群(Hoanya)的羅亞族(Lloa)。   有關南社的社域範圍,張耀錡認為係位於今雲林縣崙背鄉豐榮村,梁志輝則根據1774年(乾隆39年)〈約字〉內容所載,提出「東至埔姜崙,西至海,南至舊虎尾溪,北至新虎尾溪」的主張,大致是位於今日的台西鄉和東勢鄉,乃清代有關該社最大社域範圍的史料,大致涵蓋今日褒忠鄉西半部以及東勢鄉、台西鄉全境。直到1903年(明治34年),〈海豐堡舊...

大突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大突社屬於平埔族的洪雅族(Hoanya),其社址根據1822年(道光2年)大突社番勇仔立〈典契〉所載:「有自己開墾水田壹段參坵,坐落土名在番社西勢港仔溝墘」可知,該社社址應位於1904年(明治37年)的二林上堡大突庄(圖一),即今彰化縣溪湖鎮大突里一帶。若觀察相關的契約文書,可知大突社亦曾於道光年間遷至挖仔社(今二林鎮華崙里一帶);此外,該社於萬興庄(今二林鎮萬興里)、西勢港(今溪湖鄉西勢里)、北勢尾莊(今溪湖鄉北勢里)亦有分布,推測大突社社域大致分布於在舊濁水溪兩岸,即方志中所謂的「大武郡溪」兩岸。   大突社最早出現於荷蘭時期的文獻中,載為Turchara、Taytoet、Tai...

南投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根據伊能嘉矩對平埔族的分類,南投社屬於洪雅族(Hoanya),在荷蘭時代以Tausa Mato、Tausa Talakey等名稱進入歷史時期,其中翁佳音將Tausa Mato視為南投社的音譯,而中村孝志則認為Tausa Mato應是北投社,認為Tausa Talakey才是南投社,原本兩社均在大武郡社交易,後來才分開發贌。   有關該社的社址,洪敏麟認為在今南投市番仔井、番社兩地,社域則是以今貓羅溪、平林溪交會處,即牛運堀、番仔井、萬丹等處。   清代南投社最初位居番界之外,於1696年(康熙35年)付梓的《臺灣府志》中,尚與北...

萬斗六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萬斗六社社址在今台中市霧峰區萬斗六(萬豐里、舊正里、峰谷里、六股里)。萬斗六最初於乾隆初期,以地名首次出現在清代文獻與契字。萬斗六在康雍時期原屬界外生番領地,「(雍正)十三年冬十月,柳樹湳登臺莊生番,肆出焚殺。」遭到清國圍剿,之後該地出現以魏廷偉所領導的私墾集團,於乾隆22年(1757年)遭到官方抄封再度成為無主地,乾隆30年(1765)萬斗六重修土牛並增設隘寮,由岸裡社負責隘防事務,加上乾隆末年番屯制的實施,來自各地的平埔族社群在此定居於嘉慶年間融合為新的社群,即萬斗六社。日本時期伊能嘉矩對平埔族的分類,萬斗六社屬於洪雅族群(Hoanya)的阿立昆族(Arikun)以及巴布薩族(Babu...

二林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依學者對平埔族的分類,二林社屬於巴布薩族(Babuza),荷蘭時代以Gilim、Tarkais、Takeys、Tarcquais、Tatkays、Tackays、Takais等名稱被登載並進入歷史時期。1641年,該社曾煽動虎尾壠村社人殺死3位荷蘭人,1644年4月主動向荷蘭官方和解,並開始互動往來。1643年10月,二林社及周邊聚落一度遭到唐人海盜Kinghwangh(金官)率眾降服,不過隨即於1645年3月協助荷人將其逮捕。   二林社的原始社域大致以今彰化縣二林鎮為中心,包括芳苑鄉、二林鎮大部分地區,以及一部分的竹塘鄉。社址則是位於今日二林鎮的舊社。在社勢及人口變遷方面,荷治時...

阿束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阿束社在人類學與語言學的分類上,被劃歸在巴布薩族(Babuza),於荷蘭時代被記載為Asock、Asack、Asoeck及Assoec,並進入歷史時期。   在社勢及人口變遷方面,阿束社在荷蘭時代的贌社額度約在200里爾(real)左右,惟1650年的稅額曾高達900里爾,但皆為同時期各社之末。在歷年戶口及人口數則分別為:1647年51戶237人、1648年53戶282人、1650年55戶263人、1654年58戶275人,1655年59戶283人,1656年59戶287人,以當時彰化地區的村社來說,規模算大,僅次於二林社與東螺社。值得一提的是,在1659年的統計資料中,該社接受荷蘭...

馬芝遴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馬芝遴社在人類學的分類上,歸屬於巴布薩族(Babuza),在《熱蘭遮城日誌》中則被記載為Betgijlem、Dorenap、Matsilin、Majilin、Mazilin、Wesgelim,提及該地當時有鹿皮交易。到了清治時期則被載為馬芝遴社,屬歸化熟番,最初歸諸羅縣管轄,1724年(雍正2年)改劃歸彰化縣轄。馬芝遴社的社域範圍,大約包括今彰化縣秀水鄉、福興鄉、鹿港鎮、埔鹽鄉。   在社勢及人口變遷方面,馬芝遴社在荷蘭時期的各年戶口數及人數:1647年有66戶208人、1648年有65戶275人、1650年有55戶289人、1654年有64戶262人,1655年有62戶264人、1...

眉裏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眉裏社在人類學的分類上,被歸類為巴布薩族(Babuza),在《熱蘭遮城日誌》中,被登載為Valapais、Balabyes、Ballebe、Balbeijs或Ballebais,在1644年後的地方會議制度中,被劃入北部地方集會區。眉裏社在荷蘭時代曾與東螺、西螺社,偕同中國海盜共同攻擊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VOC)的盟友及部屬。清代以後,在官方文書中開始被記載為眉裏社。   在社勢及人口變遷方面,眉裏社在荷蘭時期的各年戶口數及人數:1647年有35戶135人、1648年有38戶157人、1650年...

半線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人類學者將半線社劃分為巴布薩族(Babuza)的一支,其名稱首次出現於1689年(康熙28年),在康熙臺灣輿圖中,註明該社「東至大武郡社叁拾里,南至馬之遴叁拾里,北至大山陸里」,大致上位於清代大肚溪南岸,阿束社東側,也就是1723年(雍正元年)彰化設縣後的縣城南門外一帶(今彰化縣彰化市)。在社勢及人口變遷方面,1717年(康熙56年)刊行的《諸羅縣志》對於開設的社餉額度有「(舊額)半線大肚社,額徵銀三百三十一兩六錢三分二釐(內柴坑仔、水裏社餉銀附入合)」的記載。1723年(雍正1年),巡臺御史黃叔璥北巡行經半線社時,描述該社:「里社數百家,對宇復望衡。番長羅拜跪,竹綵兒童迎。女孃齊度曲,頫...

柴仔坑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柴仔坑社,別名柴坑仔社、柴硿仔社或柴坑社,在人類學的分類被歸屬於巴布薩族(Bubuza)。柴仔坑社在荷據時代與西鄰的半線社共同以Babariangh之名進入歷史時期,原屬「大肚王」的轄境聚落,後來荷蘭人將之與阿束(Assoeck)、半線(Babariangh)、大武郡(Tavekol)、猫兒干(Batsikan)、二林(Tackeij)、大突(Turgra)、馬芝遴(Taurinap)、眉裹(Balbeijs)及猴悶(Goumol)等聚落,共同劃入虎尾壠語教區,此時Babariangh深受基督教義的影響。   到了清代,柴仔坑社的中文名稱首次出現在1723年(雍正元年)黃叔璥《臺海使...

西螺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西螺社屬巴布薩族(Babuza)的一支,最早在1644年的《熱蘭遮城日誌》中記載為Cleen Davole或Dobale Boata而進入歷史時期。該社的活動範圍,大約在今濁水溪中游的雲林西螺、彰化二水及田中周邊。1717年(康熙56年)成書的《諸羅縣志》則記載,該社位於西螺引引莊陂一帶,以及打馬辰陂西側;伊能嘉矩則進一步指出該社社址位於打貓西堡後庄(約今嘉義縣民雄鄉共和村北側一帶),比對1902年(明治35年)以及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打猫派出所調查的「打猫南堡街庄土名調查表」,可知當地尚存社口及社尾等土名,推斷應是社址所在。   謝遂於1790年(乾隆55年)完成...

樸仔離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雖然日本時代樸仔離社(Aboan Poalij)被研究者劃為巴宰族(Pazeh)之一支,社人卻自稱甲哈撫(Kaxabu),可視為巴宰族的亞群;彼此間存在有通婚、交易網絡,也有戰爭的複雜關係。樸仔離社包括五小社:水底寮社、山頂社、大湳社、大馬遴社、社寮角社,各社似又各有小社。   樸仔離社群原址在豐原區樸仔口,乾隆年間期往台中盆地東方丘陵地帶,今台中市東勢區、石岡區、新社區等地擴散、移住;19世紀以來,其生活領域逐漸成為客籍人士聚集地,諸社群乃往埔里盆地遷徙。茲簡介如下:   1. 社寮角社:自稱Varut,乾隆年間,由樸仔口遷至大甲溪中游谷地中南側(今台中市...

日南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日南社原屬於南日社,在荷蘭時代進入歷史時期,荷蘭時期文獻中可見Warrouwar(1647)、Warreewarre(1648)、Werrewarre(1650)、Warrewar(1655)的記載,即是南日社最早的文字記錄。此外,從於《殖民地文書》(Koloniaal Archief)中的戶口調查資料來觀察,南日社的戶數在1647年為20戶70人,到了1655年,則是44戶166人。直到清代,在周鍾瑄《諸羅縣志》(1717)中的〈規制〉中,最早可見南日社的漢字名稱,屬於崩山八社的稅賦單位。1904年(明治37年),根據伊能嘉矩的人類學分類,日南社被歸於道卡斯族(Taokas)之...

日北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在清代的文獻及輿圖中,日北社與日南社最早共同被記載為南日社,直到乾隆中葉以後,才發展出日北社及日南社。例如1759年(乾隆24年),由林武力膽仔轄於所立〈賣厝地契〉中,已經出現了日北社的名稱;此外,余文儀於1760年(乾隆25年)纂成的《續修臺灣府志》卷二.規制.番社.淡水廳項下,也正式將日南社與日北社並列。直到日本時代,經人類學者伊能嘉矩的分類,日北社被歸屬於道卡斯族(Taokas)的一支。   日北社舊社址位於苗栗二堡舊社庄(今苗栗縣苑裡鎮舊社里東側,約為致民國中與山腳國小一帶),而新社則是在苗栗二堡大埔庄土名青埔一帶(今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   1786年(乾隆51年)...

房裡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大航海時代以來,Warrewarre(房裡社)因與荷蘭人接觸而進入歷史時期,當時Warrewarre的聚落頗具規模,不過其戶口數卻逐漸呈現衰減。   到了清代,文獻中最早有關房裡社的記載,可見於1684年(康熙23年),由台灣府首任知府蔣毓英編纂的《臺灣府志》:「又西南至於崩山之房裡、茅于、宛里、吞韶四小社,西入於海。」後來,在1717年(康熙56年)的《諸羅縣志》中,房裡社則被歸為崩山(蓬山)八社,其性質為一徵餉單位。直到1904年(明治37年),始由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將之歸為道卡斯族(Taokas)之一支。   有關房裡社社址位置,洪麗完指出社址應位於苑裡社南,雙藔(西勢)社...

大甲東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大甲東社的名稱最早可見於1717年(康熙56年)的《諸羅縣志》,後來則被劃歸為崩山(蓬山)八社,其性質為一徵餉單位。直到1904年(明治37年),始由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將之歸為道卡斯族(Taokas)之一支。有關該社的社址,洪敏麟、洪麗完指出其舊址位於今台中市外埔區大東里,並最遲於1874年(同治13年)遷離舊居,前往今外埔區中山里另立新居;也就是潘英海和陳水木所考證的外埔區中山里中山路一帶。然而,若比對大甲東社相關契字及地籍檔案內容,可以發現該社在日本時期初期(1901年)的苗栗三堡水尾庄、磁磘庄、馬鳴埔庄、大甲東庄、頂店庄,仍有祖遺厝地分布。至於大甲東社的社域範圍,劉澤民歸納相關古文書的...

大甲西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大甲西社屬道卡斯族(Taokas)一支,於荷蘭時代進入歷史時期。根據伊能嘉矩的考證,大甲西社原居於番仔寮庄(約今台中市大甲區義和里),後遷至頂店庄(今台中市大甲區頂店里及奉化里、太白里一部)及社尾庄(約今台中市大甲區江南里、德化里、奉化里、孟春里、太白里、武曲里之一部)。   大甲西社的名稱,最早可見於1717年(康熙56年)周鍾瑄編纂的《諸羅縣志》〈規制志〉,並隨著不斷的遷徙,而在各種土地契約文書中,留下了大甲西新社、頂店社、大甲新社等不同的名稱。   1731年(雍正9年)12月24日,台灣西部平原爆發了以大甲西社為首的反官事件,即「大甲西社事件」,被視為清代最大的一場「番...

雙藔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雙藔社在今日人類學的分類上,屬於道卡斯族(Taokas)的一支,於荷西時代進入歷史時期,並已與荷蘭人有所接觸,如《殖民地文書》(Koloniaal Archief)中所載Tennatanangh(大甲西勢雙藔),其於1654年的人口、戶數則分別為125人、36戶。   到了清代,有關雙藔社社址,除了輿圖上的記載之外,另可從1722年(康熙61年)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奏折中,得知當時雙藔社的社址位置及人口數:「竊臺灣熟番村落散居於山外平地,耕田捕鹿,納賦甚是守法……。三月據臺灣總兵、道員等呈報,諸羅縣屬方里、雙藔二村熟番二百餘人,於臺灣府以北四百里外...

苑裡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苑裡社在日治初期被人類學家劃分為道卡斯族(Taokas)的一支,在清代文獻中有時被記載為宛里社,最早可見於1684年(康熙23年),台灣府首任知府蔣毓英編纂的《臺灣府志》:「又西南至於崩山之房裡、茅于、宛里、吞韶四小社,西入於海。」引文中的「宛里」即是指苑裡社。到了1722年(康熙61年)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中,宛里社被歸為崩山(蓬山)八社的一支,其性質為一徵餉單位。直到1756年(乾隆20年),藉由苑裡社番土目于生等同立的〈賣盡田契〉中,所用印的「蓬山房盂苑吞等社通事」圖記可知,苑裡社在清朝中葉應與房裡社、猫盂社、通霄社同屬一個社群。   有關苑裡社社址的座落,相關研究多認為是在...

通霄社
31PNP 平埔族群 K 生活空間

  Parrewan(通霄社)在荷蘭時代因與荷蘭人接觸而進入歷史時期。清代以後,通霄社在各種檔案中也被寫成吞霄社,被歸屬於崩山八社之一支,乃一稅餉單位。直到日治以後,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將之歸類為道卡斯族(Taokas)之一支。   1699年(康熙38年),通霄社因通事黃申徵派無度,加上時逢捕鹿時節,黃申卻下令該社番眾必須先納錢米才准其出獵,終於引起土官卓个、卓霧、亞生率領社民造反,殺死黃申及其同夥十餘人,稱為通霄社事件。後經官方聯合西拉雅族新港、蕭壠、麻荳、目加溜灣等社攻打,土官卓个、卓霧被岸裡社番擒獻,事件才告平息,也開啟了清廷「以番制番」的族群處置策略模式。事件結束後,通霄社社勢大...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
  • 6
  • 7
  • 8
  • 9
  • 10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