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猫盂社的記載,文獻中最早可見於1684年(康熙23年),由台灣府首任知府蔣毓英編纂的《臺灣府志》:「又西南至於崩山之房裡、茅于、宛里、吞韶四小社,西入於海。」引文中的「茅于」應是指猫盂社。此外,1722年(康熙61年)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奏摺亦有載及,當時猫盂社的人口與後壠社、吞霄社相近,每社各有百餘人。今日學界將猫盂社歸屬於道卡斯族(Taokas)的一支,主要是根據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的分類架構。猫盂社的原始社域大致分布於今苗栗縣苑裡鎮中正、客庄、苑坑、水波等里。至於猫盂社的社址,洪敏麟認為原在今苗栗縣苑裡鎮中正里一帶(即猫盂庄),並在大甲西社事件落幕後(1732年),陸續遷至今苗栗縣...
新港社概述 新港社位於苗栗縣後龍鎮新民里,位於後龍溪下游出海口附近,屬伊能嘉矩對道卡斯族分類中的後壠社群,族人自古以來自稱Taukat,無Taokas的說法,大部分耆老亦無「族」和其他社群的概念。根據新港社耆老的認知,同為Taukat人的族群包含東、西、南、北四個社,其中新港社內分為東社、西社兩社,牽田祭典皆一同舉辦,成為共同生活體,而南社位在後龍公司寮一帶,有嫁娶互動的往來,惟祭典並未一起舉辦;位在新港社以北的中港社,則稱為北社。 新港社有歷史記載以來,自荷蘭時期的「新港仔」部落至今,在文獻上有過Sinkangia、Sinkanghia、Sinckangia、新港仔社、新...
荷蘭時期稱為Aboan Tarranoggan,1650年(明永曆4年)的人口數為604人,124戶。其舊址在后里台地今后里鄉舊社村。雍正年間南移大甲溪南岸,乾隆年間並發展成九社的規模。但由於遷移與分社關係,有時為七社、八社、十一社。九社指麻薯舊社、岸東社、岸西社、岸南社、葫蘆墩社、翁仔社、麻裡蘭社、西勢尾,以及崎仔社。除了麻薯舊社位在后里台地外,皆散居大甲溪南岸今台中市神岡區大社里與岸裡里、豐原區社皮里與翁子里,稱為岸裡新社;1731-1732年(雍正9-10)以後並以岸裡新社為中心,進而建立統轄岸裡社、樸仔籬社、烏牛蘭社、阿里史社、掃拺社等巴宰社群的新領導系統,1970年(乾...
費佛朗社(Favorlang、Vavorlangh、Vavorolangh、Favorlangh、Vavorlla),又譯稱為華武壠社、虎尾壟社。劉益昌認為,費佛朗人的祖型文化應為貓兒干(崁頂)文化。在荷蘭時代,該社與猫兒干社互動甚密。1637年10月25日,臺灣長官范得堡(Johan van der Burg)率領300名士兵和1,400名由麻豆社、蕭壠社及目加溜社原住民所組成的傭兵,共同征討費佛朗社(Varorolangh),稱為「費佛朗戰爭」(1637-1641),共有約800名費佛朗人與猫兒干社並肩作戰。戰爭歷時近4年。費佛朗社與猫兒干社戰敗後,兩社共同歸...
祭祀公業通常簡稱公業,一般漢人祭祀公業是由享祀者子孫所構成的單一姓氏宗族團體,都以一、二特定享祀者為祭祀對象。遷善南北社祭祀公業主要以供奉該社「歷代祖宗」為對象,所奉祀者為整個部落的「祖宗」。 平埔原住民的傳統祭典以祖靈祭為主,日本時代以前沙轆社每年農曆八月二日的祭祀活動,是在該社舊址之北「媽憐山(按指大肚山)」下,分五個地點插上布標,讓部落中強健未婚男子做競走活動,因此,也稱祭祀祖先的活動為「走躔」,俗稱「番仔走田」,或「走標」;運動會中首先取得標旗者為勇士,可任選部落中美女為妻,足見「走躔」之期的競走活動,具有成年禮之意。日本時代初期尚保留此活動。似漢人過年的走躔祭祖日,必具...
潘金玉,生於大正3年(1914),卒於民國99年(2010),享壽96歲。巴宰Pazeh人。 潘金玉的出生地為日治時期埔里社街烏牛欄庄烏牛欄聚落,烏牛欄庄位於烏牛欄台地上,還包括大馬璘、阿里史等小聚落,它們的原鄉在現今台中市的豐原區(烏牛欄社)、潭子區(阿里史社)和東勢區(大馬璘社),是清領時期道光年間,集體遷徙到埔里拓墾的平埔族人所建立的聚落。潘金玉年幼時被蜈蚣崙平埔聚落的族人收養,年長後嫁回烏牛欄黃家務農。戰後不久即服務於台地上的埔里基督教醫院至退休為止。 潘金玉的親生父母均為烏牛欄庄的巴宰人(Pazeh),幼年時被埔里社街蜈蚣崙庄的噶哈巫人(Kahabu)收養,一...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愛蘭路45號,隸屬台中中會。 1871年(同治10年)烏牛欄社人潘開山武干打獵時受傷,傷勢嚴重,準備到外地求醫。途中住在大社女婿潘純熙的家中,經介紹後前往台南,由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治療。期間,潘開山武干聽聞李豹傳道師講道進而信教;返回愛蘭後,潘開山武干向身邊親友傳教,並以茅草屋作為禮拜聚會所,更傳播基督信仰至牛眠、守城份、大湳白葉仔坑等地。 隨後,台南教士會派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到愛蘭協助建造第一間禮拜堂,並以巴宰族社名命名,設立「烏牛欄禮拜堂」...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大湳里新興巷14號,隸屬台中中會。 1871年(同治10年),2位本地傳道師前往台灣中部山區傳教。當時有一村人信教,帶領其他村人前往愛蘭教會禮拜。 1873年(同治12年)4月,甘為霖牧師在大社社眾陪同下,來到埔社宣教,並召集埔社周遭信徒約50人舉行聯合禮拜,為14名信徒施洗,其中有3名來自大湳。11月,甘為霖牧師、台南教士會籌措購地資金,建立本會第一間禮拜堂,「大湳教會」設教,李霸為第一任傳教師。 1934年(昭和9年),木造禮拜堂柱腳腐壞,新建第二間土角厝禮拜堂。1970年(民國59年),藍榮德傳道師就任,計劃建第三間新堂,3年後完工。19...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牛眠3巷14-5號,隸屬台中中會。 1872年(同治11年),村人潘迦包因眼疾久久不癒,在愛蘭人潘開山武干的介紹下,前往台南接受馬雅各醫治,因此入信。潘迦包後來與潘開山武干引領李豹傳道師前來埔里社。李豹在愛蘭召集聚會禮拜,潘迦包則在牛眠佈道,當時信徒有11人。 1873年(同治12年),敎師會補助開設敎會的租屋經費,由李豹擔任本會的首任傳敎師。1906年(明治39年),因信徒漸增,禮拜場地過小,另擇地建第二所禮拜堂。1948年(民國37年),日軍占據禮拜堂作為伙食營地,導致禮拜堂面目全非,因此重建第三所禮拜堂。1969年(民國58年),新建第四座禮拜堂,...
位於台中市神岡區豐社路122巷28號,隸屬台中中會。 1871年(同治10年),烏牛欄社人潘開山武干打獵時受傷,因傷勢嚴重而前往外地求醫。途中住宿大社女婿潘純熙的家中,經介紹後前往台南,在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的治療下痊癒。期間,潘開山武干聽聞李豹傳道師講道而信教;後來返回愛蘭,不僅向身邊親友傳道,也以茅草屋作為禮拜聚會所,將基督信仰傳至牛眠、守城份、大湳白葉仔坑等地。同年9月,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前往大社,以「耶穌聖教」之名設立教會。 1872年(同治11年),李...
位於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村上山下39號,屬新竹中會。 1871年(同治10年),有遷家至埔里愛蘭的村人狩獵時,不慎被自己獵槍射中了,傷勢嚴重,經人介紹後前往台南由馬雅各醫師治療,期間聽聞講道。痊癒回來,就到內城(即今鯉魚潭)向同族人傳道。後再請甘為霖牧(Rev. W. Camp-bell)為潘阿屘、潘阿李斗歪潘蚋下等三人施洗,並在內城蓋茅屋為禮拜堂。陸續有施大衛、巴克禮、塗為霖、宋忠堅、梅監務康德烈等宣教師來傳教。 1904年(明治37年),台北中會成立,移屬北部教會管轄。 1942年(昭和17年),教堂遷至潘阿登長老屋後。 1956...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楓林路18-1號,隸屬台中中會。 本會信徒大多來自愛蘭、牛眠、大湳,為謀生之便而定居於此。原先信徒是在太魯閣中會的眉溪教會禮拜,因語言溝通不便,平地信徒因此遷出,暫借潘忠和長老家聚會,前後達6年之久。後來因信徒人數漸增,於是在現址購屋作為禮拜堂。 1972年(民國61年)4月,中會派員前來主持開設典禮,設立「南豐教會」。本會最初信徒共有12名:潘忠和、潘財發、潘萬妹、潘進登、潘進雄、潘進蔥、潘春吉、潘春發、潘貴妹、潘阿銀、潘玉梅、潘英惠等。 1981年(民國70年)9月,長執會議決通過重建禮拜堂,分為二期工程:第一期工程為一樓部分,198...
新港文書,俗稱「番仔契」,是各種平埔族群中唯一以族語書寫的契約文書。新港文書絕大多數都是單語的,就是只以西拉雅語群的語言寫成。但也有數十件是雙語的,即同時有西拉雅文和中文,內容雖大致相似,但也有不少出入。 現存新港文書數量 日本時期,日本學者村上直次郎曾經收集了101件新港文書以印刷體正式出版,他只有轉寫(transcribed),沒有解讀文書內容,其中只有28件是雙語的。這些年來,國內外的學者陸續收集,其中也有41件是雙語的。雙語文書對我們的解讀工作助益非常大,包括村上1933年(昭和8年)所收的跟後來陸續增收的總共有69件,其中新港社43件,卓猴社3件,麻豆社6件,大武...
李壬癸、土田滋編著,《巴宰語詞典》,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這是第一部平埔族語言詞典,以英文編著。採用羅馬拼音,詞彙依照字母次序排序,語詞和例句都有中英文的翻譯。書前有主要發音人的照片和巴宰語語法結構系統的說明,書後附有英文索引,方便查尋。也附有兩個文本,以及關於小川尚義的著作目錄和生平。小川尚義是台灣南島語言調查研究的先驅,本書將這本詞典奉獻給他,以示敬意。 巴宰(Pazeh)是一種平埔族語言,原來在台灣中西部平原,大甲溪中下游一帶靠內陸地區,以台中豐原(稱為「大社」)為中心(參見Tsuchida 1983)。日本時期(1895-...
緒論 麻豆事件,係指1629年6月中,荷蘭東印度公司52名士兵在灣裡溪(今台南市將軍溪中游)遭麻豆社族人擊斃之事。此事件為荷蘭人與台灣南島語族部落的單日衝突中,公司死亡人數最高的事件。 事件始末 事件當時,係東印度公司駐台長官訥茨(Pieter Nuyts)率員訪視麻豆社,搜捕據報在附近出沒,與公司對抗的唐人海盜,不過訥茨一行人除尋獲空船和配備外毫無所獲。麻豆社族人隨後宴請前來的訥茨一行人,結束後並護送對方離去。行經河邊時,伴行的麻豆社族人協助東印度公司士兵渡河,除了替對方扛武器外,並背對方過河。到了半途,麻豆社族人忽然將未帶武裝的東印度公司士兵壓入水中加以...
小琉球事件,一般多指涉原住在小琉球嶼,荷蘭文獻通稱為「拉美人(Lameyer)」的南島語族,於1630年代遭荷蘭東印度公司滅族並遷出島上的事件。 事件背景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海船「金獅(‘t Gouden Leeuws)」號船員在小琉球上岸後為島上原住民殺害。公司官員針對此事件,與1629年52名荷蘭士兵遭麻豆社族人殺害的麻豆事件,為一直耿耿於懷的二件事情。如同公司官員為紀念士兵遭麻豆麻豆社族人殺害此事,因而將事故所在地的河流改稱「刣人」(Moordenaars或Verraders)溪。小琉球嶼也因此為公司改稱「金獅島(‘...
事件概要 大庄事件指1888年(光緒14年)間發生於花東縱谷地區的原住民抗清事件,涉及客家人、卑南族、阿美族、大武壠族、馬卡道族,史書稱為「卑南番亂」、「大庄平埔反」、「大庄平埔番亂」,民間則稱為「走反」、「清朝反」,又稱「呂家望事件」。 事件背景 此事件起因於1886年(光緒12年)4月,台灣巡撫劉銘傳上奏朝廷,請求全台清賦。該年秋,全台清賦事業正式展開,因為台灣田地從未進行過清丈,無「魚鱗圖冊」可資憑據,於是向戶部申請發給丈單,並先行編查保甲以戶籍作為憑據,隨即展開填給丈單、繪造圖冊、科算錢糧田畝、辦理丈田給單、稽核冊案等工作。 事件始末 清丈官員...
事件概要 觀音山事件指1894年(光緒20年),發生於台東直隸州觀音山庄(今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里)的大武壠族、馬卡道族反清事件,此事件歷經2年,清兵與後山馬卡道族之間,前後發生2次的紛爭與對抗。 事件背景 觀音山事件的發生,主要是因1894年(光緒20年)間清日甲午之戰,後山的清吏無法領得朝廷俸祿,駐紮的軍隊也無法取得正常的補給,乃轉而以徵收「大庄事件賠償金」之名,在各地庄社強徵暴斂,導致人民怨聲載道。次年,駐軍與民間均傳聞清國已割讓台灣給日本而日軍即日將進取台灣的消息,各地民心思變,轉而出現與清兵對抗的情勢。 該事件的版本主要有兩種,根據文獻記錄與傳說口碑,...
巴宰族人稱他們在祭祖所唱的歌謠為「ai-yan挨焉」;內容主要是紀念祖先,所以ai-yan挨焉又有「根源」的意涵。巴宰族的ai-yan挨焉隨著歷史、社會的變遷,ai-yan挨焉在語言使用和內容上有些複雜的變化,然而,無論如何,ai-yan挨焉是今日仍活存的平埔族傳統音樂。(參見巴宰族音樂詞條) 「ai-yan挨焉」文本的記詞與翻譯 清國時代黃叔璥的〈番俗六考〉沒有收錄巴宰族岸里、阿里史、樸仔離、烏牛難等社的歌謠,祭祖歌「ai-yan挨焉」第一次記詞書寫、漢譯是在日本時代。佐藤文一藉著語言學家小川尚義研究室蒐藏的3首岸里大社歌謠(作者未詳,僅署名「野村氏藏」),是...
何謂「牽曲」 今日提到「牽曲」,最快聯想到的會是南部西拉雅族祭祖儀式中的牽手、圍成圈、緩緩踏地,且歌且舞的活動。事實上,昔日台灣的平埔族都有類似的傳統,今日也還存在幾種大同小異的活動和專用語,除了「牽曲」,還有「賽戲」、「跳戲」、「跳噶嘮」、「牽田」等等。然而,多數人對於這些用詞,從讀音到含意都是一知半解。在此以清國時代「漢譯」平埔族歌謠的黃叔璥《風俗六考》5-7卷為對象,以其紀錄的六項風俗觀察及歌謠34首為例,嘗試找出比較接近平埔族過新年文化脈絡中的語源及含意。歌詞部分僅引用黃叔璥附在逐字記音的歌詞之後,逐句漢譯的歌詞大意。(參見「平埔族音樂」詞條) 【圖1】西拉雅族...